APP下载

“四层”考查要求下高中历史部编教材的运用
——以部编版《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课教学为例

2022-08-31广西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4期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课程标准笔者

广西 彭 昕

2019 年11 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该体系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的概念及其在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内涵,在高考领域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它不仅“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对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教师高中历史教学,同样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感觉《中外历史纲要》内容繁杂,难以把握,很难落实教学要达到的能力和素养目标,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笔者认为,主要还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趋时更新,没有很好地运用《中外历史纲要》教材所致。本文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为例,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如何更新教师的教材观,在高考评价体系“四层”的考查要求下用好《中外历史纲要》教材。

一、在核心价值引领下凝练教材课时主题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核心价值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要求学习者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审美意识、培育劳动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为高校选拔人才,还是引导基础教育教学,教师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价值取向。同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应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凝练出一个教学主题,再在这一教学主题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这样既能抓紧教学的中心和重点,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该如何凝练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课时教学主题呢?

首先,必须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从《课程标准》来看,它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 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认识雅尔塔体系以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从教材的内容来看,第一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主要讲述了一战后意、德、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这是战前的“至暗之源”。第二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阐述了战争从局部发展到全球范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并打败法西斯国家的简要过程。第三目“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主要讲述了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主要内容与评价,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第二目和第三目是一个战争从灾难走向光明的过程。综上,《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指向的主要是战争的灾难和战后维护和平的努力。

其次,关注学术研究的前沿观点。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上)中指出:“从20 世纪初到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就全球范围看……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它们给人类造成了空前未有的大破坏。第二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本世纪末。从全球范围看,这是世界经济发展迅速、相对和平的阶段。”此外,英国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中也指出:“从1914 年起,到二次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时期;这短短数十年光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改变,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由此可知,中外学者的主流观点都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大破坏”或“大灾难”,肯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 世纪末是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且影响深远。

最后,教师综合《课程标准》、教材、学术观点,可以把本课的教学主题凝练为“从至暗时刻到光明重现”。这一教学主题体现了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珍爱并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价值观,后面教学设计中必备知识的确定、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养,都应在此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进行。

二、综合确定教材必备知识

《中外历史纲要》中涉及的史实较多,时间跨度较大。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细致、全面的挖掘。但这样会导致教师不仅不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更难以完成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实现核心价值观的目标。那教师该如何确定教材必备知识呢?

首先,要看《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 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由此,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必备知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并且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后者。

其次,本课的课时教学主题是“从至暗时刻到光明重现”,那教师在确定必备知识时,就要围绕这个教学主题展开。“至暗时刻”主要选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战争从局部发展到全球的史实,“光明重现”主要选取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战后重建和平的史实。这样才能使必备知识服务于课时教学主题,也才能为后面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最后,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学情。学情包括学生的智力特征(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和非智力特征(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班级氛围等),确定必备知识主要看学生的智力特征。从笔者执教的班级来看,学生在初中时已通过多个课时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内容有所了解;从已有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比较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历史,知道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是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能大致说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进程中的爆发、扩大、转折性历史事件,知道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等。但还未能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也未能客观评价战后雅尔塔体系的作用。

综合以上三个因素,笔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这一内容进行了弱化处理,主要通过选取《日军炸毁的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现场》《德、苏两军士兵在波兰握手会师》两张图片让学生回顾相关的历史事件,目的是引导学生调动和运用初中所学知识,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到逐步扩大的过程。而笔者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运用教材及选取的史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评价雅尔塔体系。

图1 日军炸毁的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现场

图2 德、苏两军士兵在波兰握手会师

三、在素养导向下创新教材情境

《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依据教材展开。从《中外历史纲要》的编写来看,教材遵循《课程标准》要求,既有宏观把握,也有微观透视,体例上彰显时序性,内容上紧跟时代发展,凸显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因为篇幅的限制,教材对大量史实没有做过多的阐述,也没有对各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解读。这就需要教师在确定教材必备知识的基础上,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适当补充经典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探究,才能真正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当然,笔者认为五大素养不可能在每节课中都得到体现,教师只需要重点突破2 至3 个素养即可。

如前文所述,在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时,笔者选取了《日军炸毁的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现场》《德、苏两军士兵在波兰握手会师》的图片,与课本中的《1943—1945 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亚太战场示意图》结合,通过适当设问,引导学生调动和运用初中所学知识来架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空体系。

在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力量走向联合的史实时,笔者选取了《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通过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研读,让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这是全人类共同抗击法西斯主义的胜利,从而培养学生“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认识。

在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后,笔者又选取了两次世界大战损失数据的对比表:

以此让学生切身感受“战争之殇”,充分认识到战争带来的只有灾难,大家应该珍惜并努力维护和平。此外,在学生完成对雅尔塔体系评价的学习后,笔者选取了2019 年王毅答两会记者问的材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的国际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从而激发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大局意识。

在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时,笔者从个人层面选取了罗斯福、希特勒有关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主张的材料;从民众层面选取了民众对签订《慕尼黑协定》态度的材料;从国家层面选取了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材料;从体系层面选取了劳合·乔治日记的材料。意在通过相关史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角度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在评价雅尔塔体系时,笔者选取了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结合《开罗宣言》内容和审判法西斯战犯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辩证评价这一体系。这些做法都能有效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四、充分运用教材培养关键能力

徐奉先在《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中指出:“关键能力是指学生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在应对现实问题情境或学术问题情境时,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能力。”历史学科“三项关键能力”指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探究历史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这些关键能力,必须依托相应的图文材料,而教材中的地图、学思之窗、史料阅读等应该是教师的首选。

如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笔者就结合了教材中的《1943—1945 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亚太战场示意图》,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经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层次原因的分析中,为让学生理解法西斯主义的特征,笔者引用了教材“史料阅读”中的“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体系层次原因的分析中,为让学生理解日本意欲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之一,笔者引用教材“史料阅读”中的“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在评价雅尔塔体系的学习中,为让学生知道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的“大国一致”原则,理解这一原则与国际联盟“全体一致”原则相比更能有效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笔者引用了教材“学思之窗”中“《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内容。引用教材中这些现成的经典史料,既节约了教师备课时搜集、甄别史料的时间,亦能有效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除直接引用教材中的史料外,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概括性表述的内容用原始材料呈现,这也是对教材的一种应用。如为突破评价雅尔塔体系的难点,笔者将教材中雅尔塔体系的重点内容用材料呈现出来,用图片呈现“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对战犯审判的内容,用《开罗宣言》中“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这是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结果”的材料,呈现雅尔塔体系维护被压迫民族利益的一面。由此引导学生从雅尔塔体系内容出发,开展讨论并发表观点,从而提升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唯物史观指导下辩证思维的能力。

总之,《中外历史纲要》教材内容丰富,教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引导学生梳理必备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探究历史问题等能力,同时提升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那就一定要在高考评价体系“四层”要求下去凝练教学主题,以必备知识为基础,在素养导向下创新教材情境,才能实现知识、能力、素养、核心价值等一系列目标。

猜你喜欢

第二次世界大战课程标准笔者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二战对人类文明和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二战对人类文明和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人权宣言》的影响
小动画·大威力
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电影业的影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