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探索

2022-08-27罗建成申明乐陈海玲杨丽斌

广州化工 2022年15期
关键词:思政德育思想

张 莉,罗建成,申明乐,陈海玲,杨丽斌

(南阳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当今世界环境复杂多变,传统强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愈加激烈,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技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容易受到各种思潮影响,这就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育人先育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目的,“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需要特别的精心引导和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坚持思政课的改进和加强,而“其他各门课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促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打造协同育人新模式[2]。习总书记的讲话对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开展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任务,这需要专业课教师要首先对“课程思政”有充分的认知,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德育要素,才能在专业课教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全面渗透。要实现教学实践过程中专业知识教授与思想价值引领同行,我们还需要不断进行积极的探索。本文利用有机化学专业知识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1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生物、食品、材料、制药、医学等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合物对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和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9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盟(IUPAC)成立100周年,在纪念日上IUPAC初次公布了化学领域的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多项技术涉及有机化学,如:有纳米农药、对映选择性有机催化、从塑料到单体、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可逆失活等[3],些新兴技术被期待可以更好地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有机化学最大特点是官能团多,这导致有机物种类繁多,且性质各异,立体构型和反应机理抽象,学科专业性强,教学任务重,这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限制,教师更倾向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缺少对学生价值引领。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敏感时期,其综合素养养成对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影响重大,甚至会关乎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在国际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少数大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思想问题,如社会责任感薄弱、价值观念扭曲、政治信仰模糊、爱国情怀淡化等,甚至质疑我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2018年的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表明,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要素是专业课老师[4],理工类专业课程的本质是以客观规律和科学知识为主导,传统的重专业知识、轻思想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课程思政”的教育大格局要求。在当今“大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应当利用自己的特殊优势,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学科思维来提炼专业理论课中蕴藏的价值理念及德育素材,进而将其转化为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指引,这就是“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

有机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大大促进了人类生活的快速发展,但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苏丹红事件、清水河爆炸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猪肉瘦肉精事件、复旦投毒案、响水爆炸事件、陆咏制毒案、长生疫苗事件等影响恶劣,无不让人触目惊心。所以,要守住道德底线,要合理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创造现代文明生活,这同样需要任课老师以专业知识做支点,增强责任意识,引领学生深植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并自觉融入实现国家富强的奋斗当中。

2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2.1 提升专业任课课教师的素养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实践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产生割裂甚至发生冲突[5]。传道首先需要明道,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引路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首先需要教师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主观上真正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增强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将“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担当精神”等思政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穿,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灵活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实现理论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2 挖掘有机化学中的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

自然科学的重心是理解世界和认识自我,教师要利用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有机化学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剖析,深入挖掘思政素材并灵活运用,将专业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精心研读教材会发现有机化学学科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思政素材,这为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创造了条件和可行性[6-7]。

课程思政要以专业理论内容为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不能过于浅显,或者与专业理论知识关联性小,如果强行进行简单的拼凑,就可能会破坏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导致产生“专业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现象,学习氛围不协调,进而降低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要合理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切入点,尽可能结合时代特征和需求,收集与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典型案例,案例可涉及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德育元素与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灵活融合,精心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潜移默化地开展课程思政,进而实现课程思政的最终育人目的。

有机化学课程中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素材,可通过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事例,如将有机化学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有机反应等做引导,进而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机化学教材各个章节中,都蕴藏有思政素材的融合点,如表1所示。

表1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元素

2.3 提升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建设的根基是课程,如果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会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遵循课程建设规律,加强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根本工作。有机化学课程思政需要经过设计和优化,然后形成进大纲、进课堂、进头脑的德育体系,对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设计进行全面改革提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课程教学质量。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要以有机化学理论知识作为载体,充分考虑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在教学大纲中,根本上确保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过程实践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深厚,以及教学技巧熟练。有机化学的知识点繁杂且量大,前后联系紧密,专业授课教师借助翻转课堂,微课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和合作等方式,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交叉融合,科学有效的教学技能可以显著提升上课呈现效果,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明白有机化学是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动力,同时明白合理利用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性,尽可能避免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危害,同时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科研创新精神、积极解决处理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领悟“实践出真知”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学无止境”的人生道理。

3 结 语

大学是年轻人成才的关键时期,而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未来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开展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是必然趋势。有机化学专业课老师要首先自己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挖掘专业理论知识中蕴藏的德育素材,将课程思政工作逐步贯穿有机化学课程的各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通过价值引领,将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内容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相融合,“润物细无声”,大大提升有机化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笃行报国之志,达到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

猜你喜欢

思政德育思想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