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2022-08-26朱建新

文教资料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产教育人院校

朱建新

(苏州百年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不仅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而且还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国内实施产教融合项目起步比较晚,产教融合经验还不是特别充足,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为了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本文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为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育人教人提供参考依据。

一、产教融合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国家政策要求,同时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产教融合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就业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方式,以此提高高职院校育人质量,不断向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的就业率。

第二,产教融合有助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实践教学为主,加大对人才的专业技术培养,以高技能人才作为最终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产教融合的理想效果。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从而使高职院校具备向服务产业方向转型升级的能力,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不对接

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要求,要想实现产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融合,需要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要与地方产业相对接。高职院校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教师数量和专业数量并没有发生改变,教师教学负担增加,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学校类型有关,比如学校是建筑类高职院校,该校的专业大部分与建筑有关,仅有极少部分专业为其他方向专业,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单一。检验一个学校专业设置是否与当地产业需求对接,主要根据学校专业集中度和聚集度。专业集中度越高,同时专业聚集度越低,说明该学校专业设置很难与地方产业对接。表1 为某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

表1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单位:人)

续表

从表1 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专业集中度比较高,专业聚集度比较低。这种情况会导致高职院校专业与地方产业需求难以有效对接,大部分专业与地方企业岗位招聘不对口。而且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在与产业需求无法有效对接的情况下会降低人才就业率,从而制约高职院校的发展,并且还会影响地方产业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不合理

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严格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组建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教师团队。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建设不够合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比较低,既具有专业理论教学又具有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人数更是少之又少。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仅为12.48%,没有达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求。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产业用人需求来调整教师结构。可见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不够重视,对教师缺乏系统性培训,并且对教研要求也比较低,导致大部分教师忽视了教学研究工作,不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双师型”教师数量增长速度缓慢,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不合理,难以满足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三)人才培养实践训练不足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为了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要求人才培养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用相应的理论指导学生专业实践。专业技术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技术如何应用。一部分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只凭借理论教学很难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透彻,而凭借实践训练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对学生开展大量的实践训练。出现该问题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课程结构设计不够合理。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理论课程占总课时的68.84%,而实践课程课时仅占极小部分。由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尚未完成,导致一部分实践课程课时被理论课程占用,因此高职院校纯实践课程仅占20%左右。实践课程课时不足,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虽然一部分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可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但是高职院校采用了学分制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为了完成毕业学分要求,取消了毕业实习,导致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毕业前并没有经历岗位实习。因此,高职院校要想通过实施产教融合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的,必须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

三、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一)优化专业结构

针对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不对接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首先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根据产教融合的要求,高职院校要降低专业集中度,提高专业集聚度,重视专业多元化。在优化专业结构之前要对当地产业类型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当地主流产业,并根据主流产业类型设定主专业。从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三个方面入手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需要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对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以此增加高职院校学生到生产企业实习的机会。

(二)树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理念

传统育人理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学校为主体的育人理念,导致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是以高职院校发展目标为主,没有考虑地方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需要改变育人理念,以学校和企业作为双主体,以同时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和地方产业人才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作为人才培养新方式。学校与地方企业应建立深层的合作关系,将产教融合理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使人才培养依托于经济发展趋势,使高职学生可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学习到真正的专业技术。

(三)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对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根据产教融合背景要求以及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结构现状,有必要从教师结构优化入手,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组建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团队。

(1)优化教师培训机制和招聘机制。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相融合,建立合作关系,可以到企业中聘请与专业相关的企业人员作为校外教师,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技术指导或者实践指导。高校需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聘请专业的技术人才到校内定期开展讲座,教授教师一些新的专业技术,更新教师的教学内容。

(2)优化教师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完全依靠学校培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之所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增加迟缓,主要是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比较低,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为此,完善现有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每学期为教师设定教研目标,对于在学期末完成教研目标的教师给予奖励,对教师能力提升起到激励作用。

(四)基于产教融合加强对人才实践训练

为了解决人才培养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应基于产教融合加强对人才实践训练,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优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方式。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独立的实训基地,加大投资,完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给予学生良好的实践环境。其次,要合理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最后,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特色学徒制是一种基于校企双重教育主体,赋予高职学生“学生”和“学徒”两种身份,以工学结合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需要针对企业人才需求,融合职业理论课程和实习操作课程,构建学徒实训教学体系,以培训技术型人才为方向,增强高职教育的市场适应性。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学徒制,增加学生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实习期间以企业教学为主,根据实际岗位需求设定实习内容和实习计划,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并且在实习期间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考虑留企任用,以此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结合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要求、对现代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提出了相应策略,有助于推动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改革,还有助于促进现代化高职教育可持续化发展,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此次研究时间有限,对于目前现代化高职教育现状的分析不够深入,提出的优化策略比较少,今后仍会对产教融合进行深层次研究,促进高职教育行业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