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文化的海外传播
——以美国“功夫元素”电影为例

2022-08-26穆怡杉樊嘉浚

文教资料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功夫华人

穆怡杉 樊嘉浚

(1.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社会与民族学院,北京 102401)

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朴素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儒家、道家等多家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内核。中国武术文化讲究“动静结合”“后发制人”,涵盖诸如动静说、虚实说、刚柔说、阴阳说、天人合一等文化要素。在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武术文化这种集技击、艺用和体用于一身的文化形式历久弥新,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与时代感。武术既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又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其不仅具备了体育项目的共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优秀文化不断“走出去”,武术文化也走出国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因此,本文从“功夫元素”在美国电影中的运用这一角度出发,将其分为华人武术指导华人主演的美国电影和华人武术指导非华人主演的美国电影两类,进而分析武术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

一、武术与功夫的关系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2016 年版)对武术一词的释义为:打拳和使用刀枪剑棍等兵器的技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功夫一词的释义有三种:① 本领、造诣; ② 指武术;③(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说,武术和功夫是同义词,功夫可以指代武术。但是,“功夫”和“武术”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同义的,相反,“武术”成为“功夫”的独立义项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功夫原本的含义指的是(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如王润滋《卖蟹》:“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里的“功夫”指的是“(做事)所需的时间与精力”。“功夫”完全成为“武术”的同义词是在20 世纪70年代,伴随着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电影逐渐在世界范围(尤其是美国)的推广与流行,“功夫”一词被译为“kung fu”,为西方人所接受。直到1976 年,也就是李小龙的功夫电影风靡全球之后,《牛津英语词典》将“kung fu”一词收入字典,将其定义为“The Chinese form of karate”,其含义是“中国形式的空手搏斗”。“kung fu”一词的收录不仅使其获得了英语语言学领域的合法地位,而且推动了其在世界范围的使用和流行。但是“karate”的含义是日本的一种徒手自卫武术,也就是日本空手道或者柔道。这里简单地把“kung fu”定义为“中国形式的日本空手道”是并不准确的,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一种粗略的误读。

后来,随着对“功夫”了解的逐渐深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14 年)对“kung fu”的释义变为“a Chinese system of fighting without weapons,similar to karate”。 由“The Chinese form of karate”变成“similar to karate”,由“中国形式的日本空手道”变成“与日本空手道相似”,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将“kung fu”(功夫)与“karate”(空手道)区分开来,对功夫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尽管“功夫”概念早就有武术、武艺的意涵,但今日我们所理解的武术“功夫”概念主体是由武侠影视作品通过想象的“功夫”形塑而成。“功夫”和“kung fu”的词义上的结合与广泛流行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中国影视作品进军美国以及中国文化逐渐“走出去”的结果。因此,在英语语境下,“武术”和“功夫”是同义词,后文将按照英语语境将“武术”和“功夫”等同。

二、中国武术的历史演进与海外传播现状

中国武术距今有数千年历史,中国武术的形式也随着时间推演不断发展。中国武术发展大致分为古代武术、近代武术以及现代武术三个阶段。其中,古代武术的时间跨度是从唐朝到明末。唐朝时期,中国武术已经形成了比较有规模的正规的武术技击技法。这一时期的武术是以各种内功和外功等技击实战技能和方法组成,以克敌制胜为宗旨;近代武术的时间跨度是明末清初到新中国建立之前。这个时期的武术,是以各种不同的实战方法和传统武术功夫技法所组成的,以套路形式为主的传统武术套路。热兵器的出现使得追求一招克敌制胜的传统武功技法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武术家们为了保留传统武功技法,避免失传遗忘,把各自门派的武功技法编成武术套路,形成了近代武术的各种不同的传统武术套路;现代武术的时间跨度是1949 年至今。新中国建立以后,武术作为大众运动的一个形式,继承、发展和弘扬下来。现代武术是以各种攻防实战动作和健身方法所组成的各种不同的竞技武术套路形式,和对抗形式、健身形式、艺术形式为主的大众民族体育运动。这个时期的武术是以武术多元化发展为主的武术运动,如出现了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对抗武术、健身武术、艺术武术等各种不同武术内容的全面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武术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与发展,至今,武术已经成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例如,在埃及,人们开设武术课程,学习中国武术。在摩洛哥,学生自主学习武术感受中华文化,了解中国。在菲律宾,中国武术被当地教育部门列为一门课程。让学生练习武术,可强生健体、保卫国家。《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 显示,中餐、中医药、武术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三个方面。中国武术在海外得以迅速传播,离不开以影视作品为主要代表的大众传媒。

三、美国电影对“功夫元素”的运用

中国功夫电影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 年的《火烧红莲寺》,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而美国电影对“功夫元素”的运用则是从1973 年李小龙的代表作《龙争虎斗》开始,至今约50 年之久。好莱坞电影对功夫元素的采纳分为两种类型:华人形象的好莱坞功夫电影与华人武术指导的好莱坞电影。从20 世纪70年代到90 年代,以华人形象的好莱坞功夫电影为主;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华人武术指导的好莱坞功夫元素电影逐渐兴起,形成了两类电影并行同时又相互借鉴的局面。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电影的主角形象将美国“功夫元素”电影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华人武术指导华人主演的美国电影,第二类是华人武术指导非华人主演的美国电影。

(一)华人武术指导华人主演的美国电影

华人武术指导华人主演的美国电影,其主要特点是由中国功夫演员参与美国电影的演出,并且以华人形象为电影主角,动作打斗戏份由华人武术指导设计,如李小龙于1973 年主演的《龙争虎斗》、成龙于1998 年主演的《尖峰时刻》、杨紫琼于2000 年主演的《卧虎藏龙》、李连杰于2001 年主演的《龙之吻》等。

从20 世纪70 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电影成功打入美国市场以来,越来越多的华人演员参与到美国功夫电影中。这一阶段主要是中国功夫形象“走出去”的过程,从《龙争虎斗》打入美国市场,使得功夫文化为西方观众所知,到《尖峰时刻》在北美斩获1.41 亿美元的票房,掀起了西方的“功夫热”。

根据功夫元素在电影中的展现方式不同而分为写实类与写意类。写实类主要指“少用甚至不用特技,逼近却不突破人的体能极限,多用正面平视机位的长镜头”展现打斗画面。比如,《龙争虎斗》中少林高徒李(李小龙饰)在孤岛上的比武大会中,与杀害自己姐姐的凶手熬加达比武时,熬加达先是空手打飞一块木板展示自己的力量,两人在搏斗数个回合后,李用飞踢将熬加达打倒,最后李跳起来一个下劈腿置杀亲仇人于死地。二人在打斗中并没有使用特技与道具,而重在展示功夫赤手空拳搏斗的基本招式。

如果说李小龙所塑造的是一种战无不胜的硬汉形象,成龙在电影中则多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虽然打斗过程同样采用写实风格,但李小龙更多是按照功夫招式进行严肃的打斗,而成龙则合理地利用场景中的道具进行戏剧化的打斗。比如,在《尖峰时刻》中,李警官(成龙饰)去中餐厅二楼解救他的黑人搭档詹姆斯·卡特时,李警官想用帅气的姿势掏出警官证,但由于手滑扔了出去,以此来营造一种喜剧效果。在打斗中,李警官多次利用沙发格挡与进攻,利用地毯包裹住敌人,使敌人动弹不得。

同时,与李小龙复仇使者的电影形象相比,成龙的打斗淡化了暴力与血腥,其目的并不是置敌人于死地,而是遵循 “点到为止”的传统武德。比如在2001年上映的《尖峰时刻2》,在游轮上打斗时,李警官看到敌人差点被自己打到海里,就赶紧伸手抓住,救了敌人一命。

成龙的电影并不避讳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身材矮小的形象,比如,在《尖峰时刻2》中,李警官被搭档詹姆斯·卡特嘲笑身材矮小,“Lee, Snoopy is six inches taller than you.”(李,史努比还要比你高6 英寸。);同样的桥段也被用在2007 年上映的《尖峰时刻3》中,李警官对搭档说“If you’re half-Chinese,I’m half-black.”(如果你是半个中国人,那我就是半个黑人。)詹姆斯·卡特随即回答“Sorry, Lee, you can’t be black. There’s a height requirement.”(不好意思,李,你不可能是黑人,因为你不够高。)。但成龙矮小这一形象并非劣势,相反,在很多打斗戏中,成龙合理利用身材优势,进行灵活的进攻。比如《尖峰时刻》中,酒吧里,李警官先是被打得落花流水,但他凭借身材苗条的优势,灵活地钻过台球桌,并且将台球杆当作兵器,用拨棍、扫棍等招式击败敌人。在《尖峰时刻2》中,李警官在逃脱追捕时,灵活地穿过仅仅几十厘米高的围栏等。

可以说,成龙的喜剧化形象是对李小龙硬汉形象的一种解构。成龙的形象淡化了功夫打斗的严肃与暴力,而是用一种“嬉戏”的方式使得中国功夫不再局限于固定场地(如擂台、练功房等),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的各种具体的场景中。也正因此,功夫这种武打形式才会被越来越多西方观众所接受,并且后来被运用到众多美国电影的制作中。

写意则是指大量运用电影特技,营造超出超越正常人体能极限的盖世武功,多以古代为背景,常常显得唯美浪漫。例如,《卧虎藏龙》中飞檐走壁的轻功,运用舞蹈化的效果展现功夫的动作美。玉娇龙夜里偷青冥剑被俞秀莲(杨紫琼饰)发现,两人用轻功飞檐走壁追逐,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意境。同样,在玉娇龙和俞秀莲镖局对决的那场戏中,俞秀莲连续使用共6 种兵器,包括双刀、红缨枪、狼牙棒等,打斗过程淡化了暴力与血腥,兵器之间撞击的声音充满节奏感,像是一场预先设计好的功夫表演。

(二)华人武术指导非华人主演的美国电影

从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功夫文化逐渐被西方观众熟知,由于票房收益和观众喜爱,美国制作电影时逐渐将中国功夫元素纳入其中,其主要体现就是请中国武术指导设计动作场景。华人武术指导非华人主演的美国电影,也就是具有功夫元素的美国电影,其主要特点是华人形象并不充当电影主角,但动作打斗场面由华人武术指导进行动作设计,具有相当丰富的功夫元素,如太极拳、咏春拳、象形拳等功夫招式。主要代表有袁和平于1999 年武术指导的《黑客帝国》、林迪安于2004 年武术指导的《蜘蛛侠2》、杨亮于2018 年武术指导的《碟中谍6:全面瓦解》等。

其中最具有典型代表的莫过于《黑客帝国》系列,比如在《黑客帝国》主角尼奥(Neo)初次来到现实世界,用读取磁盘的方式学习功夫时,就出现了“醉拳”(Drunken Boxing)这一中国传统武术拳法。尼奥和墨菲斯(Morpheus)在母体世界中训练时,二人皆运用的中国功夫,其中墨菲斯纵深一跃,在空中做出大鹏展翅的姿势,是对功夫中鹰爪拳的运用。在地铁站里,尼奥和反派史密斯(Smith)特工打斗中,不仅使用了中国功夫,如蛇形拳、咏春拳等,而且配上特效制作的夸张的出拳速度和力度,是对传统功夫电影的推陈出新。在2003 年上映的《黑客帝国2》中,尼奥与史密斯特工的众多分身在广场上打斗时,多次使用后空翻、腾空飞腿等功夫招式,以及拨棍、扫棍等棍术动作,加上炫酷的飞升特效,营造出尼奥以一敌百的效果。

自从《黑客帝国》系列创造性地使用了中国功夫元素之后,这一做法逐渐被沿用到多部美国电影中。比如在元奎于2002 年武术指导的《玩命快递》中,“地下送货员”弗兰克·马丁(Frank Martin)发现自己被雇主暗算后,决心去找雇主报仇,上演了一场功夫与枪战结合的视觉盛宴。《碟中谍6:全面瓦解》中,伊森·亨特(Ethan Hunt)与“队友”奥古斯特·沃克(August Walker)在执行任务时,跟踪一名华人目标拉克(Lark)到洗手间,二人与拉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打斗,拉克用出神入化的中国功夫将二人打倒,在千钧一发之际伊莎·浮士德(Ilsa Faust)射杀拉克解救二人。

(三)两类电影的关系分析

首先,华人武术指导华人主演的美国电影是华人武术指导非华人主演的美国电影的灵感来源。前者从20 世纪70 年代,以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电影为代表逐渐走向世界,被西方观众所熟知;在20 世纪90 年代,以成龙为代表的美国功夫电影丰富了中国功夫在银幕上的展现形式,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华人武术指导华人主演的美国电影在票房和艺术领域的双重成功,使得越来越多的美国电影将功夫元素运用于制作过程。

其次,华人武术指导华人主演的美国电影成功打入美国市场,使得美国观众了解到中国功夫;而华人武术指导非华人主演的美国电影的市场定位是世界市场,其中中国观众人口基数大、消费能力逐年提高,中国市场已经成为美国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2011 年至2018 年,美国电影在中国累计共28.49 亿元票房。其中,如《碟中谍6:全面瓦解》在中国内地票房突破10 亿元,占其全球总票房的20%以上。

因此,功夫元素借助华人形象的美国功夫电影走向世界,被美国观众接受并运用到美国电影产业中,进一步扩展中国市场。在这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中国功夫元素也由一招一式的严肃变得更贴合市场的戏剧化,功夫元素与喜剧色彩的结合,不仅赢得了市场的广泛好评,而且掀起了美国的“功夫热”。

图 1 功夫元素与中美市场关系图

四、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建议

“功夫元素”电影为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路径。自从1973 年李小龙凭借《龙争虎斗》第一次走出国门、打入美国市场,至今已近50 年。这期间,美国“功夫元素”电影经历了由华人武术指导华人主演到华人武术指导非华人主演的转变,同时也形成了两类电影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的局面。虽然过去几十年间,中国武术文化通过影视媒介得到了空前的传播,但是“功夫元素”电影走向世界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华人功夫演员在美国电影中往往只是充当电影配角或武术指导,而缺少电影制作的话语权,导致很多美国“功夫元素”电影仅仅将功夫作为一种展现动作戏的打斗形式,缺乏对功夫内在精神的探索。针对这些不足,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首先,中国电影公司积极展开对外合作,与外国电影公司合作投资“功夫元素”电影,掌握较大的制片主动权与话语权。成龙在早期的好莱坞电影作品拍摄中遇到的窘境,就是华人缺乏话语权的典型体现。比如在1980 年的《杀手壕》中,美国导演要求成龙按照李小龙风格表演,而忽视了成龙的动作喜剧风格,最终这部电影并未取得瞩目的成绩。因此,未来中外合作拍摄“功夫元素”电影时,不能局限于输出华人功夫演员与武术指导,更要提高中国制片方和中国导演的参与度与话语权。

其次,要深入挖掘“功夫元素”的内涵、弘扬中国武术文化与武术精神。目前,国外“功夫元素”电影大多是把“功夫”当作一种电影动作戏的打斗形式,比如《黑客帝国》系列仅仅是将功夫元素的多种招式运用到打斗场面中,甚至在尼奥与墨菲斯练习比武时出现了日本空手道与中国功夫杂糅的误用。这些电影对功夫的刻板形象使得“功夫元素”的运用多流于表面,不利于深入探索中国武术的核心思想。

在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寻求多种载体和表达形式,从功夫电影这一大众传媒来说,我们可以从满足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推出更多华人功夫明星;从整个文化出发,我们可以更加还原地呈现武术本来的样子,比如让华人武术演员演绎中国功夫。同时,应小心以文化交流为由的文化入侵,好莱坞电影本质还是美国价值观念的载体。因此,中国武术文化的海外传播不仅要让外国人了解和接受,还不能变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核。新技术的应用对武术文化传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一系列国产功夫片在海外受到冷遇,而好莱坞功夫电影却能杀出重围,广受好评。因此,在电影制作中要善于对高科技特效进行合理运用,提高对观众心理的把握能力,兼顾市场营销与电影质量。

五、结语

总体来说,近几十年来,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历程是成功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前提。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中国功夫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力工具。中国武术文化的“走出去”不应仅仅局限在武术技术层面的传播,更要侧重武术内在精神层面的传播,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传播开”,最终要“融进去”。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功夫华人
何为“华人”?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