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下巨虚穴治疗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观察

2022-08-25

光明中医 2022年15期
关键词:卡压综合征神经

胡 强

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下肢最常见的神经卡压性疾病,是由于各种创伤,如小腿骨折、膝关节脱位、踝关节内翻扭伤、小腿石膏过紧等各种原因导致腓浅神经受卡压,而引起的以小腿外侧感觉障碍为主的综合征,给患者日常行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1]。如果腓总神经压迫损伤不严重时,及时去除压迫,功能大多数可以恢复,但也有一部分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接受治疗。临床上治疗时一般采用手术和药物治疗方式,手术通过切开骨-纤维通道,使神经得以减压松解;通过注射皮质类固醇和服用NSAID减轻卡压病变的炎性反应,缓解症状。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针刺下巨虚治疗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接受治疗的82例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符合《周围神经卡压》[2]诊断依据:①脚踝前部及足背区域感到麻木、疼痛、无力或灼痛,严重者行走吃力、疼痛或麻木感增加;②小腿外侧中下部有压痛感,敲击时疼痛会扩散至足背及整个小腿外侧区域,将脚部向内侧翻转时会产生疼痛。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20~65岁;②自愿参与本研究调查并提供知情同意;③完成全程治疗及随访。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全者;②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③高血压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破损、有传染性疾病及有出血倾向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取正坐屈膝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9寸,条口穴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定位双腿下巨虚穴。采用0.30 mm×40 mm毫针直刺入下巨虚穴15~30 mm,局部得气后双侧同时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2 r/s的速率捻转15 s;在留针15 min和30 min时,再按照上述手法行针15 s,留针超过30 min后起针。患者治疗1次/d,连续治疗5 d。对照组患者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 国药准字H10900089,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每次1粒,每日2次,连续服用6 d。随访3个月评价疗效。

1.4.2 观察指标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6周和治疗后3个月,对2组患者病情进行疼痛和运动感觉损伤程度观察。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2种治疗方法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疼痛情况。VAS评分标准:共计10分,分数越高代表疼痛感越强。疼痛感较弱:0~3分;疼痛感较强:4~6分;疼痛感很强:7~10分。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运动、感觉的评定标准,分别从麻痛、腿的灵活性、肌力、肌肉萎缩4个方面对运动感觉损伤程度进行打分,分值越低,表示损伤程度越小。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MBI共11个选项,总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越好[3]。

1.4.3 疗效诊断标准疼痛消失且运动感觉损伤程度评分降低比率≥90%为痊愈;疼痛明显减轻且≤70%运动感觉损伤程度评分降低比率<90%为显效;疼痛有所减轻且30%≤运动感觉损伤程度评分降低比率<70%为有效;疼痛无明显减轻且运动感觉损伤程度评分降低比率<30%为无效。

2 结果

2.1 疼痛评分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6周、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分,

2.2 运动感觉损伤程度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运动感觉损伤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6周、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运动感觉损伤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运动感觉损伤程度评分比较 (分,

2.3 生活活动能力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6周、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分,

2.4 治疗效果治疗完成后,试验组患者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是由于腓浅神经发生挤压或者被牵动而导致足踝前部和足背部位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这种病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外力作用和长期劳损引发的慢性感染造成小腿外侧深筋膜出口逐步变窄,使得腓浅神经被外力卡压,从而产生非炎症性的疼痛或知觉丧失。临床上经常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激素来进行消炎、止痛和营养神经的治疗,这些药物在短期内可显著减轻腓浅神经卡压所造成的疼痛,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其治疗效果会不断下降,并且难以治愈炎性渗出所产生的瘢痕与粘连[4]。

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归属中医学“痛痹”范畴,认为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肝肾亏虚、正气匮乏再加上受到外界风寒湿共同刺激,引发邪气痹阻于经络,引发关节、筋骨气血不通,导致筋脉疼痛,气滞血瘀而发病[5]。下巨虚穴在人体的小腿前,大约外侧的位置,属于阳明胃经穴,主要功能为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主治腹泻、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病证以及下肢痿痹、乳痈[6]。通过针刺治疗可以刺激经络、腧穴,起到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患者采用针刺下巨虚穴后1周、6周、3个月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针刺下巨虚治疗对减轻患者疼痛、加快症状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主要原因是针刺下巨虚可以有效改善局部血液流通,减轻炎症反应,达到血液循环通畅,缓解炎症疼痛的效果,从而达到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7]。

小腿外侧感觉障碍多因脉络运行受阻,气血流通不畅,筋脉得不到充分的营养所致,针刺阳明经穴位,可以获得气血两旺、筋骨强健的效果,进而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8]。相关研究还发现[9],下巨虚穴可促进脑血管扩张,促使脑动脉中的血液流量增大,进而刺激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增强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的功能来达到改善下肢运动感觉的效果。本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6周、3个月运动感觉损伤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表明达到升发气血、疏通经络、温阳散寒的目的,进而改善肢体运动感觉。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下巨虚穴治疗方案对缓解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引发的疼痛,改善患者下肢运动感觉和治疗效果具有明确的临床价值,而且操作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卡压综合征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高频超声在上肢周围神经卡压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Chandler综合征1例
考前综合征
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
关于薄壁不锈钢管在燃气管道系统中的应用浅析
一毛学琴记
“神经”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