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盆底康复仪联合康复护理对自然分娩初产妇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2-08-25陈海燕

医疗装备 2022年15期
关键词:障碍性盆底初产妇

陈海燕

上饶市广丰区人民医院 (江西上饶 334600)

初产妇由于缺乏分娩经验,在产后康复中通常面临诸多问题,且尤以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较为常见。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分娩过程中胎儿挤压导致盆底肌受损所致,如未及时给予有效干预,可导致产妇出现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不良情况,严重影响产妇的日常生活[1-2]。传统康复护理以盆底功能锻炼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产妇盆底肌群肌力,但存在训练时间长、训练方法重复、产妇难以长时间坚持等弊端,因此难以满足产妇产后的康复需求。盆底康复仪是一种无创、无痛的康复仪器,主要借助脉冲电流刺激,达到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目的,当前已在妇产科得到广泛应用[3-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盆底康复仪联合康复护理在自然分娩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68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名。观察组年龄21~35岁,平均(27.26±2.28)岁;孕周38~42周,平均(40.15±0.74)周;新生儿体质量2 811~4 008 g,平均(3 420.26±121.48)g。对照组年龄22~35岁,平均(27.19±2.23)岁;孕周38~42周,平均(40.05±0.77)周;新生儿体质量2 805~4 005 g,平均(3 412.05±120.26)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悉同意。

纳入标准:足月分娩;单胎妊娠;初产妇;自然分娩;沟通及交流能力正常。排除标准:盆底先天性畸形;有盆底手术史;合并感染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康复护理,具体如下。(1)健康宣教:采取播放幻灯片、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产妇及其家属宣教产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嘱其积极配合各项康复措施;注意观察产妇情绪状态,加强沟通,给予鼓励与安慰,使其积极参与到盆底康复训练中;向产妇介绍预后良好案例,增强其康复信心。(2)盆底康复训练:开展训练前,告知产妇注意事项;产后2 d,指导产妇取平卧位,屈曲分开下肢,缓慢吸气,同时收缩盆底肌(包括肛门、尿道及会阴部),持续收缩10 s 后放松8 s,重复进行该动作,10 min/次,4次/d;此外,指导产妇进行桥式运动,即指导产妇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然后伸髋、抬臀,坚持10 s 后休息5 s,5 min/次,6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盆底康复仪(徐州卡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PDL-A 型)干预:从产妇产后第7天开始干预,指导产妇取平卧位,将涂抹耦合剂的电极片置于产妇骶尾、脐部并固定,设定电刺激频率为50~80 Hz、脉宽为200~320 μs、强度为0~60 mA,启动仪器,结合产妇耐受情况调节刺激强度,持续刺激20 min;此外,根据仪器反馈情况指导产妇进行肌纤维强化训练、协调性收缩训练,10 min/次,2次/d,持续干预3 d。

两组均随访至产妇出院后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盆底肌张力: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出院1个月后)的阴道静息压(vaginal resting pressure,VRP)、阴道收缩压(vaginal squeezing pressure,VSP)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2)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干预后压力性尿失禁与子宫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情况。(3)生命质量:干预前及干预后,分别采用SF-36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两组的生命质量,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产妇生命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盆底肌张力

干预前,两组VRP、VSP 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VRP、VSP 均大于干预前,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长于干预前,且观察组VRP、VSP 均大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的VRP、VSP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 (±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的VRP、VSP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 (±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VRP 为阴道静息压,VSP 为阴道收缩压;1 cmH2O=0.098 kPa

组别 人数 VRP(cmH2O)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34 20.26±3.49 24.26±4.48a观察组 34 20.29±3.52 28.29±5.10a t 0.035 3.462 P 0.972 0.000组别 人数 VSP(cmH2O)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34 22.26±4.05 27.29±5.14a观察组 34 22.31±4.08 33.35±5.83a t 0.051 4.546 P 0.960 0.000组别 人数 阴道收缩持续时间(s)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34 2.53±0.65 4.42±0.77a观察组 34 2.49±0.68 5.58±0.82a t 0.248 6.013 P 0.805 0.000

2.2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干预后,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生命质量

干预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F-36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的SF-36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的SF-36评分比较(分,±s)

注:SF-36 为SF-36 简明健康状况量表

组别 人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对照组 34 66.59±5.62 72.74±6.73 4.090 0.000观察组 34 67.11±5.58 88.85±7.29 13.808 0.000 t 0.383 9.468 P 0.703 0.000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是产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与分娩过程中产妇盆底肌组织过度扩张或拉伤导致盆腔结构改变有关,可引发多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降低产妇产后生命质量,应采取有效的康复措施进行干预[5-6]。康复护理是促进产妇产后康复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产妇进行知识宣教与心理疏导,可使产妇充分认识到康复护理对改善预后的重要性,并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参与到各项训练措施中;同时配合盆底肌力训练,可增强产妇盆底肌力,促进盆底功能恢复。但受产妇认知、理解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产妇难以正确理解训练步骤及训练区域,加之训练内容单一,因此产妇训练依从性不佳,从而影响康复效果[7]。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VRP、VSP均大于干预前,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长于干预前,SF-36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VRP、VSP 均大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其原因为,盆底康复仪主要通过电刺激与生物反馈对产妇进行干预,在结合产妇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利用不同频率和脉宽的电流对其骶尾部及周围肌群进行刺激,作用于盆底肌支配神经,可增强局部兴奋性,促进盆底相关神经、肌肉的功能恢复;通过对产妇尿道外括约肌、膀胱表面肌肉进行电流刺激,可促进相关肌肉收缩,利于增强产妇控尿能力与膀胱储尿能力,降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8];此外,生物反馈可将产妇产后盆底肌电图、压力曲线等肌肉活动信息转化为信号,医师进行正确可依据信息反馈指导、自主的盆底肌肉训练,有利于盆底肌群收缩、舒张条件反射的形成,从而获得良好的盆底训练效果,显著增强产妇盆底肌力,促进盆底功能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改善产妇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盆底康复仪联合康复护理可促进自然分娩初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提升产妇盆底肌力,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改善产妇生命质量。

猜你喜欢

障碍性盆底初产妇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自然分娩初产妇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
助产士主导疼痛管理模式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