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位交替管理方案预防ICU 患者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临床效果

2022-08-25张海霞

医疗装备 2022年15期
关键词:胸片体位通气

张海霞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 (北京 100022 )

机械通气作为1种维持ICU 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不仅有利于维持气道的通畅,同时也可对机体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产生较强的防御效果。有研究报道指出,绝大多数的ICU 机械通气患者因需要长时间置入各类导管,且需要制动或束缚等操作,增加了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最为常见,发病率可高达9%~27%[1-2]。因此,加强对机械通气患者的相关管理至关重要。临床资料显示,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给予合适的体位管理不仅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其舒适度,同时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痰液引流,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还可帮助患者配合各项检查,提高其对机械通气相关操作的依从性[3]。本研究探究体位交替管理方案预防ICU 患者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我院ICU行机械通气的90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排除中途退出研究、转院、死亡或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共84例患者进入到最后研究,其中对照组43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2~63岁,平均(50.12±3.23)岁;体质量指数22.1~25.6 kg/m2,平均(24.11±0.25)kg/m2;原发性疾病,急性肺损伤11例,恶性肿瘤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发作10例,感染性休克1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1~65岁,平均(51.25±3.15)岁;体质量指数22.3~25.4 kg/m2,平均(24.05±0.37)kg/m2;原发性疾病,急性肺损伤11例,恶性肿瘤10例,COPD急性发作11例,感染性休克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且病危;符合ICU 机械通气治疗标准;接受机械通气辅助治疗72 h 至2周以内;生命体征较为平稳。排除标准:入院前不存在独立的活动能力;合并心律失常、颅内高压、脊柱损伤、畸形出血、多发性创伤、锁骨骨折及面部骨折;近期需要进行腹部手术并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4 h 内行气管切开术;置入心脏起搏器或者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存在深静脉血栓。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监测患者各项生理指标,进行用药管理、环境管理、常规辅助检查、基础体位变换(每隔2 h 变换1次,仰卧位与侧卧位交替,不给予俯卧位通气)[4]。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体位交替管理方案:合理评估患者的个体情况及临床资料、当前状态,头低足高倾斜俯卧位与其他体位交替进行,即按照头低足高倾斜俯卧位—仰卧位—头低足高倾斜俯卧位—左/右侧卧位—头低足高倾斜俯卧位—右/左侧卧位的顺序进行体位交替,每隔2 h 变换1次体位,尽可能延长头低足高倾斜俯卧位的通气时间,满足不同患者对机械通气时间的需求。

两组在机械通气期间均按时评估及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判断患者的皮肤状况及是否出现了压力性损伤,待患者的病情平稳之后,由ICU 专业医师判断是否需要再次进行体位交替方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机械通气5 d 内痰液引流量、胸片改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机械通气的依从性。(1)痰液引流量包括5 d 内平均口鼻腔引流量(24 h)及气管导管内引流量(24 h)。(2)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非计划性拔管、深静脉堵塞及医源性皮肤损伤等。(3)依从性采用我院自制的依从性评价量表调查,指标包括无创机械通气、每日行自然觉醒试验、按需更换呼吸回路、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氯己定口腔护理,统计能够依从各项操作的患者的占比。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机械通气5 d 内痰液引流量比较

观察组机械通气5 d 内口鼻腔、气管导管内引流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机械通气5 d 内痰液引流量比较 (例)

2.2 两组胸片改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胸片改善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胸片改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对无创机械通气、每日行自然觉醒试验、按需更换呼吸回路、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氯己定口腔护理的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依从性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ICU 病房的应用及ICU 内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极大地降低了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机械通气作为ICU内1项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不仅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同时也增加了ICU 内各类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为常见的包括压力性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因此,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及管理至关重要[5-7]。

体位管理是ICU 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体位管理不仅可降低各类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可提高患者对各类操作的依从性及适应性[8-9]。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机械通气5 d 内口鼻腔、气管导管内引流量均较多,胸片改善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较短,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对无创机械通气、每日行自然觉醒试验、按需更换呼吸回路、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氯己定口腔护理的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为,机械通气患者长时间保持仰卧位,气管内插管会对上部食管扩约肌群造成不良刺激及影响,加重胃食管反流风险,同时也增加口咽部定植菌,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多种并发症发生率[10-11];而体位交替管理方案利用体位变换引流的原理增加了呼气末肺容量,降低了胸腔积液、心脏和腹部对肺组织的压力,有效促进了分泌物的排出,由此缩短了胸片改善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同时交替使用体位也减少了深静脉堵塞及医源性皮肤损伤等并发症风险[12-13];另外,体位交替管理方案通过对患者的个体资料进行科学评估及判断,给予头低足高倾斜俯卧位与其他体位交替也可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机械通气相关操作,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所造成的畸形,有效促进肺泡开放,减少因机械通气带来的不良伤害,获得更好的预后[14-15]。

综上所述,体位交替管理方案应用于ICU 机械通气患者中,能更好地促进痰液引流,缩短胸片改善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可提高患者对ICU 机械通气各项操作的依从性。

猜你喜欢

胸片体位通气
后路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保护体位影响脱位率吗?一项7项研究6 900例荟萃分析/CROMPTON J,OSAGIE-CLOUARD L,PATEL A//Acta Orthop,2020,91(6):687-692.
不同千伏的X线胸片检查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新型智能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呼吸力学的影响
不通气的鼻孔
看X线胸片的六大要点你掌握了吗?
呼吸双相对比胸片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诊断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