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文医学期刊在初创时期的工作路径及关键举措

2022-08-24甘可建康蔓妮梁碧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审稿人胃肠病约稿

汪 挺 甘可建 康蔓妮 梁碧霞

1)《胃肠病学报道(英文)》编辑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二横路26号 510655 2)《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辑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二横路26号 510655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有375种,占我国科技期刊总数的7.56%[1]。尽管从数据上看,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较少、占比较低,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统计的只是有CN号的英文科技期刊,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在办的英文科技期刊没有CN号。事实上,随着我国学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层面对英文科技期刊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加上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近年来我国各个领域,尤其是医药卫生领域英文科技期刊的创办数量呈井喷式增长。2020年获批CN号的15种英文科技期刊中,有超过一半(8种)是生物医药期刊(其中包括笔者所在的《胃肠病学报道(英文)》)[2];2021年获批CN号的42种英文科技期刊中,生物医药期刊占比也超过了1/3(15种)[3]。

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就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及国际影响力提升给出了诸多建议,但这些建议更多是宏观层面的策略指导,包括明确期刊定位与宗旨、组建高水平的国际编辑会、加强选题策划与组稿约稿、把控学术与编校质量、提高传播与服务能力、提升编辑团队的综合素质等[4-8],较少关注初创英文科技期刊从无到有的发展进程,能为英文科技期刊工作者提供的微观层面的实操指引颇为有限。此外,上述办刊策略中多数并未聚焦于英文医学期刊。与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类期刊有所不同的是,医学(Medicine)期刊刊载的内容以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均来自关系人类健康和生存的重大课题,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时效性四大特点[9]。因此,英文医学期刊在创办及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独特性。本研究以《胃肠病学报道(英文)》为例,探讨我国英文医学期刊的工作路径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举措,尤其强调对一些关键时间节点的把握,旨在为初创期刊提供具体的办刊指引。

1 《胃肠病学报道(英文)》筹办及发展历程

《胃肠病学报道(英文)》(GastroenterologyReport)于2012年初开始筹备创办,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一家以胃肠专科为特色的三甲教学医院,有14个胃肠相关病区共计逾700张胃肠专科病床,并配有一个广东省胃肠病学重点实验室)主办,由我国知名的胃肠外科专家汪建平教授担任主编。2012年底,《胃肠病学报道(英文)》编辑部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签署合作出版协议,并于2013年7月正式创刊(初始为季刊,于2019年更改为双月刊)。在出版2期后,《胃肠病学报道(英文)》于2013年底被PubMed Central(PMC)数据库收录,所有论文均可在PubMed中获取。2015年,《胃肠病学报道(英文)》被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数据库收录,所有论文均可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获取;2017年被SCIE收录,次年获得的首个公开影响因子为2.960;2018之后,影响因子稳步上涨。2020年影响因子为3.651,位于JCR胃肠病学Q3区;2021年影响因子为4.063,进入JCR Q2区。《胃肠病学报道(英文)》于2018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2020年获批CN号,明确由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2021年底,获得“广东省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项目”资助,资助金额为500万元,培育周期为3年。《胃肠病学报道(英文)》自创刊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国际编委和国际审稿人的比例均在80%以上,2020年作者、读者(论文下载)和施引文献的国际化比例分别为56%、90%和75%。根据近10年的发展历程,本研究将《胃肠病学报道(英文)》的发展分为筹备期、创刊初期、快速发展期及品牌积累期4个时期。

1.1 筹备期

筹备期是指从决定创刊至正式出刊的时间,一般需要1年左右。筹备工作主要包括确定期刊名称、组建办刊队伍、邀约两期稿件、寻求国际出版合作、决定出版模式以及准备各类相关材料和邮件模板。

1.2 创刊初期

创刊初期是指从正式出刊至期刊被SCIE收录的时间,通常需要5年。除了一些起点非常高的期刊(如Nature、Science、Cell等的子刊)可在创刊后1~2年内以新刊模式申请SCI收录外(即无需考量期刊引证数据),绝大多数期刊都需要等到出版的第5年,经过申请由ESCI收录期刊提升至SCI收录期刊。当然,也有少部分起点较高的期刊可以在出版第3年跨过ESCI直接被SCI收录,例如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在创刊初期,选题策划和组稿约稿是工作重点,动态扩大和有效维系审稿人队伍是工作难点,把握重要数据库的申请时机是发展关键。然而,也有不少期刊因未能顺利被SCI收录,稿源面临枯竭而艰难维持在此阶段,甚至中途夭折。

1.3 快速发展期

经过创刊初期,期刊稿源尤其是国内稿源显著增多,期刊受关注度及影响力不断扩大,期刊也有机会通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申请CN号,并有望获得一些国家级或省部级的期刊培育经费,加上主办单位的更高期待以及编辑团队的昂扬斗志,期刊步入快速发展期。

被SCI收录后,《胃肠病学报道(英文)》遇到的一个大难题就是,面对数量突然大幅增多且质量不断提升的稿件,无论是新来稿初筛、审稿人邀请,还是录用稿的编辑加工,编辑都显得非常吃力。加上申请CN号、申请期刊培育项目及使用项目经费、印刷出版纸质期刊等工作,编辑更是不堪重负。因此,期刊一旦被SCI收录,需要第一时间招募多名编辑以应付后续明显增多的工作。同时,可以考虑成立一支青年学术委员队伍帮助筛选稿件[10],大幅扩充审稿人队伍以满足更多的审稿需求,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定稿专家队伍对审回稿进行集体决策。

选题策划、专题组稿、综述约稿仍然是这一阶段继续提升稿件学术质量及期刊引证指标的关键。规范和优化稿件处理流程以缩短审稿时间和出版周期可打造期刊品牌,策划系列学术会议并组织各类评优活动则可不断提升期刊影响力。《胃肠病学报道(英文)》正处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结束的标准尚无定论,或许要基于主编及办刊团队的理念进行判断。有些期刊可能会将提升影响因子至某一分值或进入JCR Q1区作为快速发展期的目标,但笔者倾向于综合稿件审校流程基本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基本健全、编辑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专家团队日趋稳定、引证指标稳步提升、刊文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等特征进行判断。简而言之,期刊已步入一条成熟稳定的发展轨道。

1.4 品牌积累期

经过快速发展期后,期刊已具备较高的影响因子和学术影响力,办刊团队接下来需要调整办刊心态:不再奋力追求影响因子的提升,而是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地提升期刊质量、打造期刊品牌,争取让期刊实际的学术水平与影响因子相符合。同时,应考虑期刊经营事宜,逐步摆脱对主办单位及期刊培育项目经费扶持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刊后第3~4年是期刊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此时,编委队伍以及可用的学术关系都已经过几轮约稿,而初创期刊没有被重要数据库收录时,自由来稿的数量非常有限、质量也不高。若无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明确的努力方向,不少期刊会在此阶段夭折。因此,本研究着重分析英文医学期刊在筹备期和创刊初期的重要举措,并梳理这两个阶段的工作路径(图1)。

图1 英文医学期刊在筹备期及创刊初期的工作路径流程

2.筹备期的工作路径

2.1 确定期刊名称

期刊的名称决定了其刊稿范围。在期刊命名上,首先需考虑办刊团队及其所在单位/行业学会的学科优势。优势学科能为期刊提供强大的学术支持和专家资源,尤其是国际专家资源,这是创刊初期稿件的重要来源。其次,期刊所属学科的研究热度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研究热度高的学科,每年产出的论文数量以及该学科分类中的期刊数量一般也会较多,这有助于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胃肠病学报道(英文)》所在单位的胃肠外科居全国领军地位,且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并同时承办了《中华胃肠外科杂志》,有着非常丰富的学术资源。如果创办一本胃肠外科方面的英文期刊,则期刊将会被归入外科类期刊(JCR分类为Surgery)。2011年,该学科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AnnalsofSurgery的影响因子也未过10。反观消化类期刊(JCR分类为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2011年影响因子超过10的期刊有5种,总体影响因子高出外科类期刊不少。尽管从科技评价体系上,我们要扭转“SCI至上”和“以刊评文”的不良科研成果评价生态,但被SCI收录和高影响因子仍然是目前评价英文科技期刊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期刊能否获得充分稿源、得到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胃肠病学报道(英文)》办刊团队将期刊的刊稿范围设定在消化领域,而没有选择办刊单位更具优势的胃肠外科。

2.2 组建办刊队伍

2.2.1 主办单位和主编

我国英文医学期刊主要是由中华医学会等行业学会及各大医学院校主办。国外的医学期刊多为行业学会的官方期刊,但国内的行业学会大多无法为期刊提供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因此更多的医学期刊由院校主办,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医院领导成为主编的有力人选,可同时为期刊提供学术支持、政策扶持及资源投入。此外,为了更好地汇聚国际学术资源,可以考虑增设一位境外共同主编。主编人选非常重要,无论其是否会为期刊做实质性的学术工作,其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巨大的学术号召力都可以为期刊带来不少学术资源,而且主编也是后续申请国际出版合作、申请相关数据库收录、申报各类期刊培育项目的有力支撑。

2.2.2 具体办刊人

考虑到作为医院领导的主编日常工作非常繁忙,难有余力专注期刊工作,因此挑选一位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和较高英文水平的专职编辑部主任作为具体办刊人非常重要。若主编能请到一名既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学术地位,又热衷于期刊事业的专家担任执行主编来负责期刊的组稿约稿和学术把关,那么对专职编辑部主任的学术要求则可适当降低。尽管近年来“科学家办刊”模式在我国科技期刊界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目前来看,我国科技期刊,尤其是医学期刊更多实行“编辑部办刊”[11],加上临床医学生毕业后鲜少从事编辑工作,编辑团队专业水平的不足成为我国英文医学期刊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这是主编和办刊单位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2.3 国际编委会

在明确主编及具体办刊人后,就需要集中精力组建编委会了。考虑到我国医务工作者撰写一篇英文论文十分不易,以及论文作者倾向于投稿到SCI期刊,创刊初期的约稿工作开展存在困难。因此,在组建编委会时应更多考虑国际编委。邀请国际编委可以从以下3条路径进行:(1)精准邀约。针对与期刊所在单位有学术往来的境外学者进行邀约,包括学术会议、参观访问、课题合作等。对于其中一些学术地位颇高且与期刊所在单位学术往来较为密切的专家,可以考虑邀请其担任共同主编或副主编,作为核心编委成员。(2)重点推荐。在邀请到境外共同主编或副主编后,由其推荐编委人选。(3)广泛撒网。通过广泛搜索,邀请国际名刊的编委、权威学/协会(Board/Committee)的委员等。相对于前两类,第三类专家应邀的可能性比较低,而且后续对期刊的工作热情也不及前两者,但他们一般学术地位较高,学术关系较广,一旦愿意为期刊服务,其贡献可能相对更大。

在组建编委会时,需要注意专业分布和地区分布。编委邀请函中必须明确编委的责任,这是专家考虑是否担任编委的重要参考。然而,编委责任尽量不要过于硬性,以免对方认为自己可能无法较好地履行责任而拒绝邀约。有条件的期刊可以通过召开国际编委会,或借助承办单位主办学术会议的机会,不时邀请国际编委前来参会,以提升这些国际编委的工作热情。

2.3 寻求国际出版合作

科技期刊由“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是我国科技期刊人的共同期待,期刊人为之进行了有益探索[12-13],“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也专门设置了“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然而,截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英文科技期刊仍需要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出版,由出版商提供国际化的稿件管理系统和与国际接轨的内容呈现平台。在申请国际出版合作时,一般需要编辑团队提供一份Journal Proposal供国际出版商审议,内容包括创刊依据、办刊宗旨与刊稿范围、市场竞争情况、编委会成员、审定稿制度、首期文章、经费来源、商业模式等。在撰写Journal Proposal时,应努力让国际出版商相信期刊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如强调该刊在领域内的必要性、主编的学术权威性、编委会的国际化程度和权威性、期刊经费来源的稳定性等。一般来说,国际出版商对Journal Proposal的审议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因此,组建编委会与寻求国际出版合作可同步进行。在达成合作协议后,可继续邀请编委以扩大编委队伍,这是因为有国际知名出版商的加入,可以提高编委邀请的成功率。

2.4 决定出版模式

与国际出版商签署出版协议后,办刊人需要决定期刊的出版模式(是传统订阅模式,还是开放获取模式?)、出版形态(是纸刊发行,还是单纯网络出版?)和出版形式(是按期出版,还是连续出版,即没有卷期的概念,按年份全年连续出版?)。为了获得更高的文章下载量及被引频次,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模式显然更有优势,且OA模式有助于期刊被PMC收录。此外,在全媒体出版的强大冲击下,纸刊基本已无人问津,科技期刊发行量锐减。因此,从节约成本和减少工作量的角度看,网络出版的模式非常适合医学新刊,尤其是处在发展初期的期刊。

笔者在与一些创刊团队交流时,经常发现对方正在努力申请ISSN号,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国际出版商会为期刊提供ISSN号。《胃肠病学报道(英文)》在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确定合作关系后,牛津大学出版社就为期刊提供了eISSN号,使得期刊在我国香港地区自行申请的ISSN号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此ISSN号在2020年期刊获得CN号后,由中国ISSN中心转入内地管理,并作为《胃肠病学报道(英文)》的pISSN号。

2.5 准备出刊前材料

明确上述原则性策略性问题后,需要为出刊做好准备工作,包括:(1)设计期刊Logo。编辑团队提出设计理念,由出版商进行方案设计,最后由编辑团队确定最终方案。如果决定出版纸刊,还需要进行封面设计。封面可以是固定封面,也可以每期不同。(2)确定期刊栏目和撰写稿约。基于出版社的相关模板,由编辑部草拟稿约,明确各类栏目的基本要求和撰写风格。(3)制定稿件审理流程。基于出版社提供的稿件管理系统,设置个性化的投/审稿要求,如包括同行评议在内的每个稿件审理流程的时限,是否需要推荐/回避审稿人选项,是否需要上传伦理审批文件,在何处显示发表费信息,是否需要开设视频投稿服务等。(4)草拟邮件模板。该模板包括编委邀请函、约稿函、组稿函等。此外,对稿件管理系统中的邮件模板,如审稿邀请及催审、退稿、退修、录用通知等,编辑部可据情况进行修改。(5)备好两期稿件。建议最好等到手上备有两期稿件时再考虑正式出刊,以免出刊后因后续稿件筹措不及,无法按时出版。

3创刊初期工作路径

3.1 专题组稿和综述约稿是核心工作

专题组稿和综述约稿对于期刊学术影响力和期刊引证指标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主办/承办单位拨付的经费应主要用于专题组稿和综述约稿;如果能申请到一些国家层面或省部级的期刊培育项目,所得资金也应主要用于组稿约稿。

专题组稿通常具有内容导向性:首先,编辑团队通过选题策划确定一个主题,再邀请一名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作为组稿专家(Guest Editor),协助编辑部制定组稿计划。组稿专家邀请函中应首先介绍该专题的基本信息,即初步计划的主题、计划出版时间、专题文章数量(一般为综述)。然后,明确组稿专家的责任,包括确定专题的主题、草拟文章题目、推荐撰稿专家、审理约稿文章以及撰写专期述评。在制定组稿计划完成后,编辑部可以开始向撰稿专家发出约稿函,除了明确告知撰稿要点、字数上限、图表要求、交稿时间外,最好可以附上整个专题的组稿计划,因为对方可能会因为认可整个专题的组稿计划而接受约稿邀请。当然,如果组稿专家与推荐撰稿专家相熟,可以请组稿专家先私下邀约对方,在正式约稿时可以将约稿函同时抄送给组稿专家,这样对方接受约稿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综述约稿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向编委们约稿,不定主题,让其自由发挥;二是关注领域内顶尖刊物最新刊发的热点论文,向论文通信作者约稿。当然,第二种方式的约稿成功率较低,但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有所收获。这种约稿函的写法与前文提及的专题约稿有所不同,需要先对作者在顶尖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评价,然后明确表明希望其能就某一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3.2 把握国际重要数据库的申请时机

对于英文医学期刊,论文被PubMed和SCI收录是期刊发展的关键两步,直接关系到稿源数量和稿件质量。尽管期刊被数据库收录的重要性人尽皆知,但有些英文医学期刊在创刊5年内错过了数据库申请的机会。因此,了解这两个数据库的收录标准并把握好申请时机,对新创英文医学期刊来说至关重要。

3.2.1 PMC/Medline的收录标准和申请时机

笔者在《胃肠病学报道(英文)》创刊初期向境外学者约稿时,被问得最多的就是期刊能否在PubMed被检索到。与其深入交流后笔者发现,彼时境外学者对SCI及影响因子的关注度远不及国内。他们会知道自己所在领域内最好的期刊有哪些,会首先考虑把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投给这些有影响力的期刊;对于一些水平一般的研究成果,他们更为关注的是自己的文章能否在PubMed检索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观点能否被同行看到。因此,创刊初期,期刊的首要目标是被PMC或Medline收录,这是因为被这两个数据库收录后,期刊发表的论文都能在PubMed检索到。

PMC与Medline有各自的收录标准,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官网上有明确说明[14-15]。总体而言,两者的收录标准相似,侧重于考察期刊编辑政策、出版伦理、图表质量等,但Medline的收录要求相对更高,而且一般需要出版了至少40篇同行评议论文后才可以申请。相较而言,PMC一般在期刊出版2~3期(20篇同行评议论文)后即可提交申请,但免费访问是PMC收录的必要条件,这正是笔者推荐新刊选择OA出版的原因之一。

《胃肠病学报道(英文)》于2013年10月,即出版2期后提交了PMC申请并顺利被收录,此后期刊论文在期刊网站发布不久就可在PubMed及时检索到。但自2017年开始,期刊在线优先(Advance Access)出版的论文并不能及时在PubMed中呈现,要在入期后才能在整期中显示。因此,尽管已于2017年被SCI收录,《胃肠病学报道(英文)》仍于2018年提交了Medline申请,但第一次申请没有通过。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LM)的反馈意见中,两位同行评议人(一般是一名学者和一名图书馆员)对期刊学术质量、出版规范、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均给出了较高的评价,但发现了编辑政策/出版伦理方面的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明确阐述对编委团队投稿(主要是指主编和副主编的稿件)的同行评议政策;二是有一篇受药厂经费资助的研究论文却声明无利益冲突。笔者建议,我国医学新刊一定要格外重视论文中的利益冲突声明,而这一直是国内编辑同行关注不够之处。

综上,期刊在出版2~3期后即可申请PMC收录,以便于后期组稿约稿工作的开展。为了能顺利被收录,要格外重视最初2~3期的稿件,包括文章作者的权威性和国际化分布、伦理声明和利益冲突声明的严谨性、图表的编校规范和图片的清晰度等。期刊在出版第2年可以尝试继续申请Medline收录,以便网上发布论文能第一时间在PubMed显示。考虑到Medline的收录要求偏高,可以考虑采用连续出版模式,这样文章一经出版,无需等待入期就可以直接在PubMed中显示。

3.2.2 SCI的收录标准和申请时机

对于一本英文新刊来说,被SCI收录是期刊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标志着期刊由创刊初期迈入快速发展期,这甚至可以说是期刊继续生存的关键。出版第3年可以向科睿唯安(Clarivate)申请SCI收录,申请函中对期刊的介绍可囊括以下方面:办刊宗旨和刊稿范围;国际化编委团队(重点介绍几名核心编委,如主编、副主编的学术成就和既往办刊经历);稿件质量控制措施(审稿流程);稿件情况(收稿量、发文量、退稿率等);全文下载量及年增长率;被PMC/Medline收录后期刊的进一步发展计划。此外,还可以请数名国际知名专家分别写一段简短的评价,以反映期刊已获得领域内专家学者的初步认可。

相较于PMC/Medline,SCI的收录标准更侧重于期刊引证数据,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影响因子。如果期刊影响因子能进入该学科JCR Q2区,一般会被SCI收录;如果徘徊在Q4区,则基本不可能被收录;如果位于Q3区,则需要对期刊进行综合评估。对于如何快速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笔者认为精心策划专题和向知名专家邀约综述论文是最有效的途径。

3.3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审稿专家队伍

3.3.1 付费审稿的现实意义

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稿件数量的增多,编委们无法承担繁重的审稿任务,因此建立一支审稿人队伍十分必要。但对大多数英文医学期刊来说,邀请审稿人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一些编辑同行建议通过Publons平台来邀请审稿人[16]。《胃肠病学报道(英文)》应对审稿人邀约困难的方法是采取付费审稿。笔者因此也听到过质疑的声音,他们认为许多境外期刊审稿都不付费,义务审稿似乎是国际惯例,但笔者认为《胃肠病学报道(英文)》的审稿人多为临床专家,其业务工作非常繁忙,而且不少专家身兼多种期刊的编委或审稿人,为陌生期刊审稿的意愿较低,而且就算应邀审了一次稿,也很难邀请他再次审稿。境外审稿人最初大多并不会因为期刊付费而接受审稿邀请,然而,当其完成审稿后收到审稿费,其为期刊继续审稿的意愿会大大增强。久而久之,该审稿人会越来越关注该刊并可能会向其投稿。如果此人学术地位颇高或学术产出颇丰,甚至可以考虑将其发展为编委。

3.3.2 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与维护

组建一支大规模的审稿人队伍不仅可以保证拟送审稿件的快速、高质量审理,而且有利于期刊凝聚一批专家学者。《胃肠病学报道(英文)》对审稿人队伍(境外审稿人占绝大多数)的具体建设管理模式如下:(1)针对拟送审稿件,通过文献检索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向其发出审稿邀请。(2)审稿人接受邀请并完成审稿后,对其审稿水平和审稿速度进行评价,并将该审稿人及审稿评价信息记录到审稿人列表中。(3)每年6月和12月统计审稿数量,通过邮件请其确认审稿数量,并提供/确认其银行卡信息,在邮件中向其介绍期刊目前的发展情况。(4)每年年底,对新加入列表的审稿人,详细查询其个人信息,若发现其系学术地位颇高的知名专家,可进一步邀请其加入编委队伍;如果是学术领域非常活跃的高产青年专家,会特别留意其今后发展,并与其保持紧密的联系,逐步将其发展为期刊编委。(5)不定期整理审稿人列表,对于连续多次拒绝审稿邀请或多次出现审稿逾期的审稿人,可将其剔出列表,以确保审稿人队伍的活力。

3.3.3 稿件送审的注意事项

编辑在送审稿件时需注意:(1)要加大初筛力度,以保证送审稿件的学术质量,这样有利于增强审稿人对期刊学术水平的认可。(2)要非常熟悉其分管领域的审稿人,包括其所在单位、研究领域、审稿水平、审稿速度、对期刊工作的热情程度等,这样可以在紧急稿件(如绿色通道稿件、耽误多时的稿件)送审时,选择那些接受审稿概率高且审稿速度快的审稿人。(3)要均衡分配稿件,既不能因为某位审稿人审稿效率高、质量好,就不停给其送审稿件以致其产生倦怠情绪,也不能让某些审稿人长期无稿可审而渐渐遗忘了这本期刊的存在。

3.4 重视期刊的国际推广

尽管近年来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支持下,以及我国科技期刊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英文科技期刊被SCI收录,甚至不少跻身JCR Q1区,但我国学术期刊在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声誉、学术话语权方面都与美、英等西方国家的科技期刊存在不小的差距[17-19]。国家鼓励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目的就是为我国学者提供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学术平台,提高我国学者的国际话语权。因此,期刊编辑们一定要有国际市场营销意识,要重视国际推广,努力提高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和论文的国际传播力,有条件者可以考虑购买一些跨平台文献精准推荐以及境外社交媒体运营服务。正是得益于自创刊之初对国际推广工作的重视,《胃肠病学报道(英文)》在被SCI收录后的第4年,在国人投稿量猛增和关注度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将近50%的国际刊文比例,论文国际下载和国际引用的比例均在80%以上。

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后,期刊的市场推广主要由出版社负责,但编辑绝不可置身事外。通常出版社每年会制定一份市场计划,编辑部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份市场计划进行讨论修改。编辑可以积极参与的市场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编辑要考虑有什么样的国际学术会议适合期刊宣传,可将其作为重点添加到市场计划中,要求在该会议上设置展位,必要时编辑可以亲临会议;在会场了解领域进展的同时,不时前往展位,从而更好地向参会的专家学者介绍期刊,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后期向其发出约稿/审稿邀请时,对方应邀的概率会明显增大。出版社虽然制定了宣传计划,但在实际参会时可能会摆放其旗下的多种该领域期刊甚至书籍进行宣传,而且出版社的人可能并不了解每一种期刊。(2)重视专题推广。如果次年有专题出版的计划,编辑需要将其作为推广重点写进市场计划中。(3)策划论文评选。编辑选出过去1年或2年内高下载、高被引或高质量论文,附上论文简介,交由出版社进行Highest Impact Competition,这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国际推广方式。(4)单篇重点宣发。如果遇到高质量且具有潜在高关注的论文,编辑可以要求出版社对该论文进行重点宣发,除了常规的网站、社交媒体等推广外,还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和境外主流报刊媒体进行宣传。单篇重点宣发也可以作为编辑邀约某项高质量原创性研究成果的“价码”之一。

当然,进行国际推广需因刊而异,除了本研究提及的上述举措外,还有一些其他途径[17],在此就不作详述。

对于国内市场推广,考虑到我国学者对SCI期刊的重视以及撰写一篇英文稿件的不易,《胃肠病学报道(英文)》在创刊初期基本没有在国内进行市场推广,甚至许多国内消化领域的学者是在《胃肠病学报道(英文)》被SCI收录后才知道这本期刊。在创刊初期,《胃肠病学报道(英文)》的总体思路是:先依靠境外专家力量和国际市场推广,努力吸引国际稿源;待被SCI收录后,再在国内加强宣传,并逐步发展国内编委/审稿人队伍,以实现“二次点火,加速升空”。

4 小结

通过对《胃肠病学报道(英文)》近1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提出了我国英文医学期刊发展的4个阶段,并针对筹备期和创刊初期的工作路径和关键举措进行了经验分享。在筹备期,刊名和办刊团队一经明确,为加快创刊步伐,可将“组建编委会-组稿约稿”与“寻求国际出版合作-制定相关政策流程”并行推进,同时要格外重视最初2期稿件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以及规范完备的编校流程和出版政策,这直接决定了期刊能否尽早被PubMed收录。在创刊初期,选题策划和组稿约稿是核心工作,组建高水平的国际化审稿队伍并通过密切的沟通交流保证其较高的审稿积极性是工作难点,认真制定年度市场推广计划并积极参与市场推广活动是编辑容易忽略的工作,而了解重要数据库的收录标准并把握申请收录的时间点是期刊发展的关键。

考虑到《胃肠病学报道(英文)》系医院办刊(无行业学会的学术资源加持),编委、审稿人、稿源过于偏向临床医学(最初设定的是临床、基础均涵盖),国际出版合作对象是牛津大学出版社,本文分享的英文医学期刊创刊初期工作路径和办刊举措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如此,本文分享的一些办刊举措仍然可为初创英文医学期刊办刊团队提供一些经验参考甚至是实践借鉴。此外,《胃肠病学报道(英文)》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期,所以能分享的经验仅来自筹备期和创刊初期。待期刊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了更多经验后,希望能有机会与同行继续分享中长期办刊理念和举措。

猜你喜欢

审稿人胃肠病约稿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胃肠病学》征订启事
2020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科技期刊如何利用ScholarOne系统高效选择审稿人
——以《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PST)》为例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实用临床医学》约稿
《胃肠病学》杂志投稿、审稿系统网址变更和定价变更启事
《胃肠病学》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