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硬科技”支撑“硬实力”

2022-08-24俞灵琦

华东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卡脖子硬核科创

本刊记者/俞灵琦

随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氛围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不断松绑,相信中国硬核科技企业将突破更多“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在打造长三角产业发展新引擎过程中,上海正发挥着引领作用、带动作用,与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做强做实做大。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涌现出一批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其中,不乏硬核科技工作者的身影。

硬核科技工作者正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勇于“挑最重的担子”。他们正在聚焦“卡脖子”关键领域,推动上海乃至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

对于硬核科技工作者,应如何给予他们支持和助力呢?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便是其中的答案之一。

今年,中国科创板迎来开市三周年。过去3年来,科创板始终立足科创定位,不断加强制度创新,从最初的改革“实验田”成长为如今的科创“新高地”,为中国硬科技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以备受关注的半导体产业为例,据媒体统计,截至7月13日,在科创板的上市企业中,半导体公司由首批的3家上升至56家,数量占整体比重的12.8%,半导体企业总市值规模达1.41万亿元,约占科创板总市值的26.16%。开市3年来,科创板为这56家半导体企业累计提供募资逾1700亿元,为半导体企业发展提供了关键资金活水。

我们看到,科创板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往往相对包容,在上市标准上适当放宽;但与之相对,对于研发投入少、缺乏科技含量的公司的上市门槛则相对较严。正是通过这样的“宽严相济”,科创板擦亮了自己的“硬科技”底色。

另一方面,硬核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亦是刻不容缓。

举例来说,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微电子、中微半导体等科技领军企业一起,位列“2022上海硬核科技企业”榜单前十。近年来,中国建材工程全力打造玻璃新材料工程技术服务平台,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上海光电玻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上海市专家工作站等国家和省部级科创平台。

这些硬核科技成果的诞生,离不开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中国建材工程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形成一支专业配置完备、年龄结构合理、研发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企业一方面改革人才发展机制,实行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的科技管理模式,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大力选拔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渠道。

除了企业自身为硬核科技人才“充能”外,政策扶持和创新环境的改善也为硬核科技人才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当前,上海正在积极培育高水平硬核科技的“尖刀连”。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布局,以生命科学、微纳电子、类脑智能等领域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布局。

同时,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择优支持一批优秀拔尖人才,鼓励其参与国内国际重大科技活动;为青年人才成长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加快培养造就下一代科学家。

未来可期,随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氛围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不断松绑,相信中国硬核科技企业将突破更多“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更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进而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

猜你喜欢

卡脖子硬核科创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本期导读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种子科技:打赢种业翻身仗 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
全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暨农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会在黄冈召开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卡脖子与保鲜问题
硬核爷爷炼成记
疫战中的“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