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组织瓣修复术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效果及术后生存质量比较

2022-08-24胡明周小龙和王刚王龙娇

海南医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供区颌面部皮瓣

胡明,周小龙,和王刚,王龙娇

安康市中医医院口腔科,陕西 安康 725000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辅以放疗、药物治疗。但手术治疗作为一种有创操作,易造成大面积组织缺失及软组织损伤,不仅影响患者吞咽、咀嚼功能与语言功能,还对患者生活质量及面部美观度造成影响[1],且易造成感染,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身心理健康[2]。因此,术后修复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患者尤为重要。串联游离皮瓣修复术和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在临床上尤为常见,且具有一定效果,其中串联游离皮瓣修复术可最大程度关闭创面、消灭死腔,但有研究显示该术式有多个术区、需要多吻合一组血管、皮瓣坏死和血管危象等并发症风险较高,且手术相对更复杂,对主刀医生要求较高[3-4]。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取材灵活,只需一个皮瓣供区即可满足多个缺损修复,创伤小;只需吻合一组血管蒂,能缩短手术时间;不破坏供区主血管,且供区较隐蔽,无需植皮修复,但可能存在穿支血管变异,需要提前明确[5]。本研究通过比较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行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和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治疗的效果及术后生存质量,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安康市中医医院治疗的95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标准[6],CT检查发现口腔颌面部占位病变,行活组织病检确定;(2)均行组织瓣修复术;(3)病历资料及后期随访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出现转移者;(2)凝血功能障碍者;(3)免疫功能异常者;(4)术前接受放疗者。根据患者软组织修复的皮瓣不同分组,其中60例行前串联游离皮瓣修复术者纳入对照组,35例行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者纳入研究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例(%),±s]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例(%),±s]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χ2/t值P值男20(57.14)38(63.33)女15(42.86)22(36.67)0.356 0.551面颊11(31.43)21(35.00)舌底6(17.14)12(20.00)牙龈18(51.43)27(45.00)0.372 0.830年龄(岁)60.31±4.73 59.79±4.57 0.528 0.599病程(年)7.95±2.14 8.17±2.25 0.474 0.636缺损范围(cm2)73.28±23.37 71.35±21.42 0.410 0.683性别 缺损部位例数60 3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手术团队完成,术前常规行血生化、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检查和麻醉前评估,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1~2 mg/kg、舒芬太尼0.5μg/kg、维库溴铵0.15 g/kg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给予机械通气,潮气量(VT)6~8 mL/kg,氧浓度60%,诱导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1.0μg·kg-1·h-1,全程给予七氟醚吸入麻醉,浓度维持在1.5~2.0 MAC,清除患者原发病灶及周围淋巴结,病灶外缘1.5~2.0 cm予以切除。按照患者病灶大小,取患者股前外侧组织瓣或胸大肌组织瓣等进行修复。

对照组患者予以串联皮瓣修复术,在股前外侧组织瓣基础上采用多组织瓣修复术,包括胸大肌组织瓣22例,背阔肌组织瓣6例,桡侧组织瓣3例,对侧股前外侧组织瓣29例。组织瓣范围为8 cm×7 cm~17 cm×10 cm,组织瓣切除区域行植皮缝合19例,行拉拢缝合28例。术前、术中、术后比较图分别见图1~图3。

图1 术前供区及受区标记图

图2 术中图

图3 术后效果图

研究组患者予以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将髂前上棘及髌骨外上缘进行连线,选取连线中点内侧2~3 cm处,取8 cm左右纵切口,分离至筋膜深面,翻开皮肤筋膜并将外侧穿支血管保留,选取0.5 mm直径的穿支血管,中心点为肌皮神经穿刺点,按照缺损面积制作组织瓣,于显微镜下进行组织瓣修复术。术中组织瓣嵌合方式包括股直肌组织瓣6例,股前外侧组织瓣15例,股前内侧组织瓣14例。组织瓣范围为6 cm×5 cm~16 cm×9 cm,组织瓣切除区域行减张缝合。术前、术中、术后比较图见图4~图6。术后两组患者给予术区定期换药、清洁,常规指导张口、吞咽功能等训练及术后营养,术后护理均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同一组护理人员进行。

图4 术前病灶区域图及供区标记图

图5 术中图

图6 术后效果图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术后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皮瓣成活率、术后术区及全身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组织瓣坏死、血管危象、口底颌下瘘、感染等。(2)术后口腔功能修复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每2个月门诊随访一次),根据口腔颌面部肿瘤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后的临床疗效评估表[7]评估患者术后咀嚼功能、吞咽功能、口腔闭合功能、语言功能,评分越高,患者功能恢复越好。(3)供区情况:记录供区切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4)治疗满意度:术后2个月采用Likert Scale量表进行满意度调查,总分为5分,5分为满意,2~4分为一般,2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5)生存质量:术后2个月采用UW-QOL生存质量问卷调查量表[8]评估两组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共6个领域,每项100分,分数与生存质量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皮瓣成活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P=0.619>0.05),见表2。观察组皮瓣成活率为96.67%(58/60),对照组皮瓣成活率为97.14%(34/3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术后口腔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的咀嚼功能、吞咽功能、口腔闭合功能及语言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口腔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口腔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60 35咀嚼功能7.53±1.39 8.57±1.46 3.453 0.001吞咽功能7.42±1.96 8.95±1.64 3.890 0.001口腔闭合功能7.68±1.42 8.61±2.03 2.620 0.010语言功能7.26±1.52 8.34±2.11 2.887 0.005

2.3 两组患者的供区情况比较 在供区方面两组患者均未见瘢痕增生,对照组有2例因切缘张力过大发生缺血性改变、2例切口再次裂开,切口愈合时间为(13.35±2.42)d,而研究组则未出现,切口愈合时间为(12.05±1.8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9,P<0.05)。

2.4 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246,P=0.619<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比较(例)

2.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比较(±s,分)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60 35疼痛评分73.35±6.67 78.52±6.35 2.991 0.004外貌评分71.27±9.31 79.37±8.74 4.182 0.001活力评分73.24±8.77 78.52±7.62 2.967 0.004娱乐评分71.26±9.62 75.38±7.43 2.181 0.032吞咽评分68.27±8.63 73.41±8.16 2.856 0.005咀嚼评分65.36±9.17 70.29±8.53 2.592 0.011

3 讨论

近年来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按照发病部位分为唇癌、颊癌、舌癌、上颌窦癌等,组织学类型以鳞状细胞癌较为常见,其次为腺上皮癌[9-10]。手术切除是口腔颌面部肿瘤主要治疗方式,但在切除肿瘤部位的同时,颈部淋巴结也需接受清扫干预,这会对患者面部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影响患者口腔颌面部的正常功能,同时对患者面部美观也会造成影响[11-12]。因此针对此类患者,术后常需要通过行组织瓣修复术修复患者面部缺损组织[13]。串联游离皮瓣修复术在临床较为常见,可通过多个组织皮瓣串联修复,从而对创面和死腔进行有效处理,但是需要多吻合一组血管和多个供区提供皮瓣,不仅增加了手术难度,也延长了手术时间,同时该术式术后局部组织坏死、血管危象等并发症风险较高[14]。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是目前临床新探索出的大范围组织缺损修复手术,该术式仅需一个供区提供皮瓣,不仅取材灵活,且可供切取的范围较大,同时供区皮瓣具有多个穿支血管,血供丰富,不会破坏供区主干血管,不影响肢体运动功能,也无需植皮修复,优势更明显[15]。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组织瓣修复术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患者的修复效果及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及皮瓣成活率无明显差异,而研究组患者的咀嚼功能、吞咽功能、口腔闭合功能及语言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较串联游离皮瓣修复术,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同样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且并发症的风险也略低,同时患者咀嚼、吞咽、口腔闭合及语言功能等修复效果更显著。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所用组织瓣属于穿支皮瓣,在同一个供区切取的皮瓣包含多个独立皮瓣,且又是起源于同一上级母体血管蒂,可根据口腔颌面术区的解剖特点进行重建,能更好地恢复该区域的生理功能,因而能满足缺损组织的各种修复需求。此外,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只需吻合一组血管即可为所有皮瓣供血,不仅操作难度相对较低,且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随之降低[16-18]。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同时具有创伤小、取材便利、准确性高、肌群大、功能结构影响小等多种优势,因此对患者供区股前肌群生理功能影响较小,且采取的缝合方式为张力缝合,可以有效减轻切口张力,因此有助于术后供区切口愈合,而对照组实施的是植皮缝合和拉拢缝合,出现了缺血性改变和切口再次裂开的病例,说明此类缝合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相对较长。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生存质量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较于较串联游离皮瓣修复术,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治疗满意度和生存质量更高,且未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由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中以复合组织缺损为主,对于组织重建要求较高,串联游离皮瓣修复术需在多个供区取组织瓣,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相对更大,增加术后护理难度和并发症风险,且该术式对技术要求较高,而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所用组织瓣具有股外侧皮神经及独立的穿支血管,可以促进组织瓣形成,帮助患者最大程度进行修复,提高患者满意度[19-20]。

综上所述,与串联游离皮瓣修复术比较,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供区含有多个独立皮瓣,可满足口腔颌面术区的解剖特点进行重建修复,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咀嚼、吞咽、口腔闭合及语言功能,修复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和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供区颌面部皮瓣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三种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区损伤或足跟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疗效对比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颌面部手术患者HR、MAP、MMSE评分的影响
游离前臂皮瓣术区闭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与前臂皮瓣供区远期功能恢复的比较
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术后供区并发症及功能评价的研究
颌面部软组织测量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