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杨梅设施栽培主要模式及效益分析

2022-08-24江云珠姚佳蓉朱作艺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2年4期
关键词:露地栽培杨梅浙江省

江云珠 姚佳蓉 姜 遥 李 真 朱作艺 戴 芬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 杭州 310021)

浙江省杨梅栽培面积居全国第一, 形成了以台州、 宁波和温州3 大产区为主的全国杨梅生产技术和种质资源中心, 其中东魁和荸荠种是全国杨梅生产的主栽品种。 2021 年浙江省杨梅种植8.8 万hm2, 总产量 64 万 t, 年产值 47 亿元, 位列浙江省水果产值第一, 是浙江省最具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近10 年以来浙江省杨梅种植面积趋于稳定, 而杨梅产量逐年增加, 从 2012 年的 47.37 万 t 到 2021年的 64 万 t, 杨梅产量增加了 35.11%。 特别是2016 年浙江省在慈溪、 黄岩等地建立10 个避雨设施栽培示范点, 取得良好成效之后[1], 在种植面积稳定的情况下浙江省杨梅产量历年来逐步提升。

设施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是机械强农的重要组成部分[2]。 据统计, 浙江省2016 年设施农业面积49319.05 hm2, 其中连栋温室面积3 279.94 hm2, 日 光 温 室 面 积 20.09 hm2, 塑 料 膜 棚 面 积46 019.02 hm2[3], 设施栽培成为实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4]。 设施栽培在杨梅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浙江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早春开花期杨梅容易受到低温冻害, 果实发育期易受高温热害, 遇台风天气杨梅树体易受损害。 特别是杨梅挂果期适逢梅雨季节, 一般持续20~30 d, 多雨水, 湿度大, 导致果实含水量增加, 糖分和硬度降低, 采摘前烂果、 落果严重, 极大地影响了杨梅的产量和品质安全。 杨梅的果实为浆果, 易受果蝇侵害, 影响售卖。 再加上成熟期特别集中, 市场供货期和货架期过短也成为制约杨梅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近年来发展的设施栽培不仅能提升杨梅的产量、 品质及减少农药等化学药剂的使用, 还能延长杨梅的市场供货期、 果品的货架期[5]。

本文对浙江省设施杨梅生产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近几年发表的杨梅设施栽培的科研论文内容进行了概括, 对设施杨梅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以 “特色精品, 生态高效” 为目的的浙江省精品果业发展提供杨梅生产的主要设施模式和关键技术参考, 为推进设施杨梅标准化生产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 栽培模式

(一) 避雨栽培该模式是通过搭建大棚在顶部覆盖聚乙烯薄膜, 或利用简易薄膜伞棚防止杨梅树淋雨以达到杨梅避雨栽培目的的栽培方式。 在果期可避免雨水对果树的外力冲击, 减少果实病害发生和开裂, 并有利于糖分积累, 增加果实硬度, 便于运输中保持商品果品质。 该模式操作简单、 投入不高[6], 已成为浙江省杨梅生产上一个重要的栽培模式, 可明显提高杨梅产业的经济效益[7]。

(二) 防虫罗幔网室栽培该模式是利用网帐对每一株杨梅树进行覆盖, 可以有效防止果蝇产卵危害杨梅[8]。 在高山通风处, 对采摘前40~50 d的杨梅树进行树体幔帐覆盖, 并停止使用一切农药、 营养液等化学物品。 该模式能大大降低农药残留量, 确保杨梅果实的安全性, 不仅对杨梅果蝇有着显著的防治效果, 还能减少恶劣天气对果实的不良影响, 减轻雨水危害, 防落果效果好。 且杨梅防虫罗幔网室栽培模式实施方便, 投资成本小, 易推广。 目前在浙江黄岩、 青田等山区都有较大规模的应用。

(三) 促早栽培以实现提早果实成熟、 提前果品上市为目的的促早栽培是杨梅设施栽培的主要模式之一。 利用温室大棚的促早栽培, 是在每年的11 月底至12 月中旬对杨梅进行大棚覆盖, 使杨梅果实转色期提前, 设施内荸荠种杨梅和东魁杨梅果实成熟期比露地栽培果实成熟期提早5~15 d[6,9]。由此, 可以避开销售高峰期, 以实现在初夏果品淡季供应鲜果, 获得较高的市场 “时间差价”, 提升经济效益。

(四) 延迟栽培利用罗幔栽培结合遮光避雨材料对树体进行覆盖, 达到一定的遮光效果, 不仅能起到延迟成熟的作用, 还能提高果实品质。 利用延迟栽培技术, 可使东魁杨梅推迟半个月左右成熟, 弥补露地栽培杨梅产销旺季过后的空缺[10]。 这一栽培模式不仅能推后鲜果货架期让农户节省存储新鲜水果的费用支出, 降低商品成本, 还能提高果品售价, 提升经济效益。

浙江省主要杨梅设施栽培模式及相关效益表现见表1。

表1 浙江省杨梅主要设施栽培模式及效益表现

二、 栽培技术要点

(一) 温湿度控制设施内温湿度的控制对杨梅的生长至关重要。 在杨梅生长的各个阶段, 可以采用通风和土壤浇水为主的方法控制设施内温湿度。 一般在12 月底覆膜保温, 1 月至2 月上旬大棚内温度保持在15~25℃, 盛花期温度控制在25~30℃, 授粉时温度最好控制在 20~25℃, 授粉后至第1 次生理落果期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0℃,幼果期至采摘期棚温不能高于35℃。 大棚内相对湿度一般在1 月至2 月中上旬开花前控制在80%左右; 2 月中下旬至3 月上旬开花期控制在65%~70%; 幼果期控制在70%~80%; 成熟期控制在65%~75%。 若棚内湿度过低, 可通过地面泼水或畦沟 (深30~40 cm) 过水来调节大棚内的湿度。

(二) 花果调控杨梅为风媒花, 设施栽培的杨梅需适时授粉。 可以按照0.1%的比例在大棚设施内配栽雄株, 在雌花盛开30%时, 选择晴天上午 10: 00 至下午 3: 00, 棚内温度达到 20~25 ℃的时候打开大棚两侧通风口进行自然授粉; 或在雌株上适当高接雄枝, 在盛花期通风授粉; 若设施内没有配栽雄株或高接雄枝, 可在杨梅开花期, 剪取雄株枝条, 插水挂在高处吹风进行 “插瓶挂枝” 方法授粉, 或通过 “绑竿摇动” 的方法进行授粉[21]。也可以人工采集雄花粉, 将雄花粉抖落于干燥干净的塑料或玻璃容器内常温密封保存备用, 在授粉时, 将备用雄花粉分成多份, 每份雄花粉放在纸张上, 层层叠好, 用吹风机将花粉从棚内高处往低处吹, 根据开花时间不同, 分批授粉[17]。 在盛花期或谢花期, 树冠喷施 15~30 mg/L 的赤霉酸 1 次, 以促进坐果。 对花枝、 花芽过量的树可于冬春修剪时适当疏去部分花枝。 同时, 遵循 “强树多果, 弱树少果” 的原则, 疏去密生果、 小果和劣果。 一般东魁杨梅树每个结果枝留1~2 个果实, 荸荠种杨梅树可适当多留。

三、 设施栽培效益分析

(一) 成熟期调控大棚栽培东魁杨梅较露地栽培成熟期提前17~22 d, 鲜果有效采摘期达到20 d 以上, 比露地栽培延长 11 d 以上, 可有效避开露地杨梅成熟高峰期[19]。 东魁杨梅树体进行防虫罗幔和避雨材料同时覆盖, 也可以使杨梅采摘期推迟15 d 左右, 且能有效避免烂果[10]。 田间实验表明, 利用覆盖防雨布能有效延长杨梅采摘期, 且不同防雨布对延长成熟期的效果不同, 罗幔+白色防雨布使杨梅成熟期推迟4~5 d, 罗幔+彩色防雨布推迟7 d, 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山杨梅延迟成熟期栽培[9,14]。

(二) 品质调控温室大棚栽培的杨梅果实的烂果率和落果率比露地栽培低9.8%和9.6%, 单果重比露地栽培高5.76%, 总糖、 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 比露地栽培分别高2.28%、 2.11%和3.05%,硬度比露地栽培提高2.30%, 便于运输, 并能延长货架期[7]。 避雨伞栽培使杨梅叶片厚度和叶绿素含量降低, 果实的酸含量下降, 糖和维生素C 含量增加, 提高了杨梅的品质[5]。 穹顶棚架栽培与露地栽培相比, 单果重、 果实硬度、 可溶性固形物、 总糖、 维生素C 含量及甜度分别提高10.3%、 19.2%、10.5%、 17.6%、 20.3%和17.8%, 可滴定酸含量减少24.5%, 虫果率降低92.0%[22]。 罗幔杨梅+ 白色雨伞布进行延迟栽培,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树体的光照, 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 可滴定酸、 糖分累积均优于露地栽培的果实[10]。 此外, 大棚内特定的修剪方式对东魁杨梅果实的品质也会产生影响[23~24]。笔者在分析了近3 年有关浙江省设施栽培杨梅的文献数据后, 发现东魁杨梅设施栽培的平均单果重、果实纵径和横径分别达到25.92 g、 3.53 cm 和3.48 cm, 均高于露地栽培杨梅的平均值 (22.32 g、 3.25 cm、 3.17 cm), 此外发现荸荠种杨梅在避雨棚栽培下果实大小也有所提升 (见表2)。

(三) 收益分析2020 年促早栽培的东魁杨梅商品果达到120 元/kg, 优果率提高13.2%~20.1%,商品果率提高17.7%~33.0%, 产值达到99.36 万元/hm2, 是露地栽培单位产值的 4~5 倍[11]。 避雨设施大棚可使商品果率提高36.41%, 深红种杨梅增收 7.16 万元/hm2, 水晶 杨梅 增收 8.01 万元/hm2, 东魁杨梅增收 6.37 万元/hm2, 荸荠种杨梅增收9.31 万元/hm2[11~12]。 罗幔避雨栽培比露地栽培的东魁杨梅每株树能增收529.2 元, 且设施投入较低,收益率达到 124.2%[14]。 近 3 年浙江省避雨棚、 罗幔网室及促早大棚等设施杨梅的平均收益情况统计见表2。 由表2 可知, 浙江全省设施杨梅东魁品种平均每667 m2收益达到5.65 万元, 荸荠种杨梅设施栽培面积较小, 但单产收益提升也非常明显。

表2 设施栽培与露天栽培杨梅果实大小与收益比较

四、 讨论与建议

“世界杨梅出中国, 中国杨梅出浙江”。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推广杨梅设施栽培,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杨梅产量和品质受梅雨季影响以及采摘期过于集中等问题。 但杨梅设施生产, 现阶段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需拓宽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我国杨梅品种资源丰富, 共有 305 个品种, 105 个品系[25],其中浙江省杨梅品种有184 个, 在实际生产中以东魁、 荸荠种、 丁岙梅和晚稻杨梅为4 大良种。 2019年浙江省东魁杨梅种植面积占全省杨梅种植面积的51.9%, 荸荠种杨梅占26.2%[26], 品种单一化较为严重, 设施栽培更是以东魁杨梅和荸荠种杨梅为主。 因此, 在实际生产中, 应因地适宜选择适合不同设施类型的杨梅树种, 拓宽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 选育适合不同设施的新品种, 发掘潜在优良基因, 以增强抗逆性、 提升营养品质。

(二) 应努力推进杨梅设施栽培标准化2021年浙江省杨梅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比上一年增加20%以上, 但果实品质两极分化严重。 部分果农虽然实行了设施栽培, 但由于果农技术水平不高、 管理不当致使结果率倍增, 导致出现果形小、 着色不均匀、 果品品质下降等问题。 果农在场地选择、 设施搭建、 果园管理上依然存在很大问题, 设施栽培标准化程度低, 易导致果品均一性差, 甚至出现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 目前, 除台州和金华分别于2020 年和2021 年颁布地方标准 《罗幔杨梅生产技术规程》 和 《杨梅设施生产技术规范》 之外, 浙江省还没有出台更为完善的栽培技术标准和设施搭建的规范化方法, 缺少系统配套的实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为便于应用和推广, 有必要进一步简化生产技术, 因地制宜制定实用、 有效的设施杨梅栽培技术标准, 通过培训、 技术交流等形式发放标准明白纸、 模式图等进行推广应用, 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素养。

(三) 要加强基础研究浙江省杨梅设施栽培形式多样, 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设施结构、 新型设施材料, 以及抗自然灾害能力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 应加强不同棚膜条件下杨梅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确立优质高效的设施模式, 通过比较分析各地环境和社会条件, 因地制宜地推进杨梅设施栽培, 以确保在建造温室大棚时, 园地设施具备良好的采光角度, 达到最好的光能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27]。 此外, 还要加强配套的机械化生产、 包装、贮运等方面的研究[28]。

(四) 应加大政府扶持引导力度对于技术含量高、 生产效果好、 种植户亟需的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设施材料、 设施搭建技术以及设施栽培标准制定等研究应加强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强项目支持,帮助种植户提升基地设施水平, 推广先进有效的设施栽培技术。 实践证明, 设施农业对供给精品农产品有重要作用, 但设施农业对整个环境安全 (如长波辐射、 区域水分蒸发、 空气质量及土壤质量) 的影响还不是很明确[29], 如何合理布局设施农业、 规范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防止盲目发展, 还有待于对不同的设施栽培进行风险评估, 合理引导, 以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露地栽培杨梅浙江省
满树杨梅红欲然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第十五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2021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圆满召开
欢天喜地过大年
杨梅
腊月杨梅红
杨梅
露地荠菜有机栽培技术
不同栽培方式对太湖莼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掖市无公害露地西瓜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