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2-08-24郑鹏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毕业生院校职业

郑鹏

(天津职业大学 天津 300410)

2019 年底2020 年初爆发的大规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带来了巨大影响。虽然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进展,生产生活秩序已基本恢复正常,但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不断扩散蔓延,输入风险不断增大,一段时期内仍将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巨大压力,当然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对于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而言,招生工作将会受到最直接的冲击。

一、高职院校招生环境分析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可以用三个“前所未有”来形容: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前所未有。2019 年1 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定位,指出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不再是教育层次上的区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且同等重要;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对发展中职教育、专科高职教育、本科职业教育指明了具体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为专科高职教育及本科职业教育发展从政策上提供了坚强的生源保障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同时打通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上升通道,打破了职业教育发展“天花板”;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加清晰地描绘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行动指南,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可见,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为职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新高考改革也有近一半省份完成了一个改革周期,以专业作为志愿填报和投档基本单位逐渐成为主流趋势。为破解 “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考生偏科缺乏个性” 等现行考试招生制度带来的缺点,2014 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通过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等形式,最终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随着一、二、三批高考改革省份招生录取政策的陆续落地,截至2022 年,已有14 个省份完成了一个完整的高考改革周期。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部分省份投档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专业+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成为一种新趋势。在高职志愿普通批次,山东省、河北省、北京市、辽宁省、福建省、浙江省、重庆市等七个高考改革省市均已实行以专业为填报和投档单位,已占据高考改革省份半壁江山。非改革省份中,内蒙古自治区实行专业志愿清模式,动态显示报考专业第一志愿排名,第一志愿专业对考生报考至关重要;河南省美术类实行投档到专业模式。随着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招生专业已成为考生志愿报考越来越重要的考量因素。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开启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新高考改革不断推进的重要阶段。但在后疫情时代诸多问题叠加下,对本就存在社会偏见的高职院校来说,除了对正常教学、学生活动产生巨大影响外,招生工作无疑受到更为直接的冲击,首要表现为生源数量及质量。后疫情时代,并不是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此起彼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国外或外省市地区回流以及疫情的季节性爆发,而且迁延时间较长,对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保障生源,提高招生竞争力,满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与国家职教改革同频共振,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冠疫情对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如招生宣传模式、特殊专业招生考试模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受疫情对行业的严重冲击,学校就业工作也遇到新问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又会进一步加剧高职院校升本人数剧增的连锁反应等。招生工作模式的变化、毕业前景的不稳定性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提出了挑战,反之生源规模和质量又反馈到教育过程及毕业生质量,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闭环体系,如图1 所示。

(一)新冠疫情对毕业前景的影响

1.就业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后疫情时代,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考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主要衡量因素之一,对高职院校招生工作至关重要。当前疫情影响仍然比较突出,疫情对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影响因素存在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疫情对人才需求的持续影响以及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首先,后疫情时代,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以及国家“稳就业”“保就业”政策的有效实施,国内经济开始逐渐复苏,但此次疫情冲击面大、影响程度深,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增量需要一个缓慢递进的过程,消化疫情冲击更需要一个过程,且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不一,部分关联行业仍然处于较严重的状况。其次,教育部网站数据显示,近年来毕业生规模逐年上升,就业压力持续增大。2018—202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达到820 万、834 万、874 万、909 万,三年时间增长近100万人。加之,2019—2021 年高职院校实施三年扩招300 万人的扩招政策,后续毕业生人数将会出现陡增。据估计,2022 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1076 万人,就业压力将出现更加严峻的局面,如图2 所示。

图2 2018—2022 年毕业生数变化情况

内部因素主要是疫情对学校、企业、学生的影响。首先,后疫情时代,部分线下招聘活动变成“线上”,企业和高职院校通过就业平台发布就业信息成为主渠道。在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懒就业、慢就业情况多见背景下,更是对毕业生就业意识、就业主动性、就业心理疏导提出较高要求,对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就业工作提出更大挑战。其次,按传统方式,高校毕业生可通过现场宣讲、交流互动、实地考察等方式对需求更直观、更深入理解。但对于从互联网上获取的就业信息,高校毕业生很难区分用人单位和需求的真实性,并且存在就业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缺乏在线面试技巧等问题而增加了求职的难度。最后,专业—职业对口率低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水平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对陕西省77 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16 112 名大学毕业生开展大规模调查发现,专业—职业匹配度选择“非常符合”的仅有948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9%;“符合”的有3862 人,占24%;两者相加不足30%。

2.疫情导致高职升本热潮

高职升本是专科毕业生学历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考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应届高职毕业生选择报名高职升本考试。以天津市为例,2021 年报名1.8 万余人,2022年则达到2.4 万余人,报名人数有所增长。而天津市高职升本科招生计划相对稳定,2021 年和2022 年分别安排了3130 人、3140 人。由此可见,随着报名规模的逐年增多,高职升本录取率存在大幅下降趋势。加之,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学年利用大量的时间准备高职升本考试,对就业的思考和准备严重不足,较低的录取率也决定了较高的落榜率,势必有大批未能升学的毕业生在即将离校的时间节点被迫选择就业。那么对于大量未就业的落榜毕业生如何做好就业思想引导,如何有效开展就业活动又将成为高职院校遇到的一个重要难题。

(二)疫情中招生专业与学生选择之间的新问题

疫情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考生关注的就业,已经敏感地传导到了高考专业志愿选择,给招生工作带来新挑战。为研究疫情对高职院校志愿报考产生的影响,本文以某综合性高职院校为例,选取以传统的“院校+专业”为志愿填报模式的录取数据为样本,对2019—2021 年连续三年招生的50 个专业按照2021 年新专业目录划分为15 个大类,分析三年来录取的12 866 名考生志愿填报情况,筛除年平均录取人数低于200 人的招生大类后,最终选取了11个专业大类,涉及11 344 名录取学生,以报考率指标反映大类报考热度变化,其中报考率=报考数/计划数,如表1 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年来平均报考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考生在填报院校志愿对应专业时选择的报考专业数量在减少,反映出考生对专业选择的针对性更强,目标更加明确,对于不感兴趣或者不了解专业不再为避免“滑档”而盲目报考。表1 中数据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装备制造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旅游大类等两年来报考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且交通运输大类呈现先下降后微上升趋势,但保持在较低报考热度。相反,电子与信息大类、医药卫生大类连续三年报考率均较高,且呈现两年连续上升趋势。通过考生志愿报考变化情况,可以明显看出新冠疫情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已经很敏感地传导到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中,映射到了考生对专业职业前景的考量。与此同时,随着新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专业+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普遍应用,又进一步强化了招生专业的重要性。可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新高考改革双重背景影响下,高职院校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降低甚至消除疫情对专业报考的影响是当前面临的紧要任务。

表1 某高职院校2019—2021 年专业大类志愿报考情况

(三)新冠疫情对招生工作模式的影响

1.对特殊专业招生工作的影响

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特殊招生专业校考方式普遍由“线下”转为“线上”,保障生源质量成为重大挑战。专业校考的现场考核工作是不少高校艺体类专业及其他普通类专业(如空中乘务)招生考试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因该类招生专业的特殊性,对专业基本素养有较高要求,各高校在入学选拔时不仅仅参考文化课成绩,同时组织现场加试作为录取基本依据之一。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线下测试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为做好疫情防控,各高校采取了使用相关专业省级统考成绩或采取线上考试等方式,甚至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直接采取文化课成绩作为录取依据,不再组织专业测试,生源质量保障成为问题。以高职院校空乘专业为例。航空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服务及团队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外语水平、身体素质、形象气质等都有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要求,如何选拔到适合专业培养的学生对毕业后能否实现对口就业至关重要,也充分体现了专业测试的必要性。

后疫情时代,考虑特殊招生专业就业门槛较高的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了线上考试方式组织专业考核,但这种方式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首先,在传统现场模式下,高职院校可组织考生统一参加航空体检掌握考生基本身体条件是否达标。但在线上模式下,部分高职院校为严格把握报名条件,要求考生按照学校体检项目自行前往医院参加体检,将体检报告邮寄至学校,这种模式既不利于当前偶发的疫情防控,又增加了工作的繁琐性。还有部分高职院校为减小邮寄方式的繁琐采取上传体检报告电子版方式,但这种方式又可能造成体检结果造假问题而引起不公平现象。同时考生报考不同的招生学校,因体检项目要求有细微差别而导致考生需参加多次重复体检,极大地浪费了医疗资源及考生精力。其次,与程序繁冗、费时费力的传统测试相比,借助第三方平台的网络远程复试较为便捷灵活,但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测试工作的公信力。无论是通过线上直接面试,还是由考生提交视频作品,都有可能带来考生替考、使用技术手段作弊等违规行为。最后,通过远程视频对候选人的身体状况、形象气质和综合表现等进行评价,容易产生视觉评价偏差,导致评价工作的不公平。加之疫情影响下,报考人数大幅下降,如不能满足专业招生规模需求,高职院校能否严格把握选拔标准,是对高职院校的一个重大考验。

2.对招生宣传的影响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成为高职院校招生宣传的一种新型组合,但这种相互补充模式仍存在较多问题。首先,线下宣传受不定时的小波疫情影响,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中学对宣传活动管控要求不同,宣传效果出现较大差异,整体呈现下滑趋势。线上宣传形式能够避免时空限制,形式更加灵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疫情带来的影响。其次,线上宣传也存在较多问题。其一,传统模式下,学校通常在一个集中时间段组织招生宣传队伍深入中学或现场咨询会,以一对一的面对面交流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但在疫情下,在线宣传活动虽然覆盖面更广,却失去了在一个全方位立体化接触状态中眼神的交流、话语的回答以及气氛的感受带来的直观、亲切和信任感。其二,随着咨询量的巨大增加,往往出现一对多的情况,无法顾及到考生个性化需求。以志愿填报期间线上直播为例,很多高职院校在一个相对较长时间内向考生集中灌输包括学校、专业、报考政策等各种信息,各校千篇一律,对所有考生使用同一种宣传模式,传播同样的信息,缺乏针对性和侧重点的同时又不能及时接收考生的信息反馈。考生也会因陷入“信息爆炸”而无所适从,且考生集中精力“听讲”时间非常有限,很多考生真实的需求又无法在大量的信息里及时正确捕捉,将大大降低宣传效果。

三、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应对举措

面对疫情给高职院校带来的上述挑战,特别是对毕业前景及学校招生工作模式改变带来的影响,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完善就业保障体制,强化高职就业优势

就业问题是影响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重要因素,必须落实好就业服务质量,解决因疫情影响导致的就业环境严峻、就业能力不足、就业信心缺乏等问题。首先,高职院校应主动开发就业市场,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面对突发疫情影响,国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稳就业”“保就业”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促进就业平稳落地。高职院校就业管理部门应积极把握政策机遇,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国家及地方关于就业的相关措施,主动挖潜校企合作重点企业及行业资源,及时做好政策的大力宣传和解读工作,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其次,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不仅要视疫情情况尽力组织线下招聘活动,同时积极筹备并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及线上招聘与求职平台。对于毕业生不擅长的网络求职新模式及就业服务平台,如果要像线下活动一样充分发挥桥梁作用,达到有效服务学生的目的,还需要建立一支有温度、有耐心、有经验的就业工作队伍,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心理引导、生涯规划建设、简历制作及修改,以及掌握线上面试技巧等。同时,对于招聘信息还要根据学生需求,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及大数据技术,实现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与毕业生求职意愿之间的智能化匹配,引导毕业生选择与专业和人生规划更相符的职业,提高职业匹配度。最后,高职院校可结合学校招生专业类别、主要就业行业等特点,在大学期间的不同时期开设相应阶段的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升学观,建立就业和创业的信心,避免出现从众心理,即盲目升本、逃避就业等问题。另有研究发现,实习经历作为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从学生身份转向工作角色的纽带和桥梁,对促进毕业生从学校到职场的顺利转变有显著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为期半年的实习实训中,应积极挖掘校企合作及行业资源,尽力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实习单位,并严格把关实习过程及结果,让同学们亲身真实感受所学专业的未来就业环境、工作内容,更清晰地认识行业发展、职业前景等,为就业做好铺垫。

(二)加快职教本科建设,提高升学服务水平

高职毕业生升本热问题应该从加快职教本科自身建设减小升本基数和提高高职毕业生升学服务水平方面着手。首先,在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新定位下,国家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文件,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各省市应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在严格把握高职院校专升本资格的前提下,以“双高建设”为基础,大力扶持一批优质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或一批优质专业开展本科招生,扩大应用型本科学校或专业招生数量及规模。四年制应用型本科学校或专业招生不仅要打通中职学生上升通道,更是要形成一定的招生规模,提高高职生源上升机会,从根本上减小专科生报考基数,从而缓解升本与就业压力,同时结合高职专科生源规模及就业情况合理调节专升本招生计划,优化生源结构布局。其次,面对纷繁杂乱的社会升本培训机构,为保障毕业生利益,更好地服务学生,高职院校应结合疫情形势积极给予学生升学辅导支持,通过线上或线下积极开展升本课程辅导,同时做好平衡升学与就业的心理疏导,并针对升本考试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前谋划,主动联系企业资源,在合适时间节点召开网络招聘会,并做好毕业半年后就业状况追踪及全程服务工作。

(三)牢固树立专业思维,提升专业招生引力

面对疫情对招生专业的深重影响以及新时期考生报考的新特点,转变招生工作思路,牢固树立专业思维,不断提升专业招生竞争力对于高职院校招生工作至关重要。疫情影响下,考生关注的信息更加细化,特别是新高考改革不断推进“专业+院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更是强化了对招生专业的关注度。疫情期间有学者对填报志愿时考生关注的信息做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关注度最高的是专业介绍,比例达到了91.5%。由此可见,针对招生工作新变化,高职院校从优化专业布局、提高招生工作科学化水平、转变工作理念等方面下功夫势在必行。

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调研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结合招生报考情况,以服务国家及当地产业和特色办学为核心,制定科学、前瞻性的专业发展规划,对就业前景不理想、市场需求低的招生专业及时评估,及时撤销专业或消减招生规模。其次,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高招生工作的科学性,广泛开展各地区考生报考偏好数据调研,精准设计招生预测模型;认真做好招生数据分析工作,掌握录取学生生源地、生源类别、成绩、民族、特长等情况,用于支持招生管理和教育教学,帮助学校更好地服务招生与人才培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形成良性循环。最后,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支由招生办公室人员、专业负责人、普通专业教师、合作办学企业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广泛而规模庞大的招生工作队伍,及时从“以宣传学校为主”向“学校与专业宣传并重”的理念转变,从“招生宣传是招生部门的事”向“招生宣传需要各专业共同深入参与” 工作模式转变,不断强化专业队伍宣传主人翁意识,提高匹配学生志愿填报需求及选拔优秀人才的能力。个别热门专业因为2021 年发布了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导致名称发生变更,在考生报考时就成了无人问津的专业,仅通过调剂勉强维持专业招生规模。这就足以说明考生报考时对招生专业缺乏足够的深入了解,从侧面也反映出高职院校专业宣传做的不够深入、不够广泛。所以对于招生专业的宣传,特别是报考率低的专业,更是要花费大力气做好专业讲解,让考生真正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师资力量、实训条件、课程体系等,让考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专业,高职院校也选拔到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考生,实现考生与学校双赢的局面。

(四)优化线上测试流程,保障招生生源质量

解决线上专业测试生源质量难以保障、过程冗繁、资源浪费等问题可通过严把源头质量、优化过程设计、严格结果审查等全流程优化方面着手。

首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必须从源头上严格把控报考条件。制定学校招生章程及特殊专业招生简章时可考虑将报名条件,特别是要将特殊要求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在编制招生计划时,应做好专业报考条件备注,使考生参考报考指南时就可以结合自身条件衡量是否具备报考资质。甚至在专业测试前,还要与每位考生签署报考承诺书,确保所有考生均知悉报考条件及要求,并告知考生如条件不达标将导致未来不能对口就业的严重后果。其次,为减少防控压力及资源浪费,可由省级考试机构统筹各高职院校专业体检项目需求,统一安排组织,并以此体检结果作为各高职院校专业录取依据,避免考生重复体检。同时以未来对口就业及培养需要为目标,以考生身体条件、逻辑分析能力、综合素质等为考核重点,采取开卷形式,精心设计开放性测试内容,规范测试流程,建立严格系统的评分标准,进一步提高测试选拔人才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确保视频评审工作的科学、公平、公正、有效,测试前应充分做好视频测试的前期研究,建立由校内专业教师、校外行业导师等多人组成的专业测试考官队伍,按照随机选派机制抽取考官,并加强测试考官和工作人员培训,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评审打分,避免因新冠疫情影响导致报考人数减少或一味追求招生规模而录取不符合报名条件及要求的考生,陷入毕业后无法对口就业的恶性循环。最后,要建立完善严格的入学复查机制,对于入学新生,严格按照招生简章中的报名条件及要求,对学生开展资格复查和专业复测,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考生,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五)强化招生宣传服务,打造学校品牌效应

为应对疫情对招生宣传工作开展造成的冲击,充分发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可考虑从媒介权威化、内容精准化、宣传常态化、队伍专业化、活动经常化等方面开展工作。

1.宣传媒介选择

无论线上宣传还是线下宣传,选择合适的宣传媒介、宣传活动至关重要。首先,高校应考虑选择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高、可信度高、针对性强的官方(合作)媒体、官方咨询会,如高考报考指南、省考试院官方网站、省考试院组织的招生咨询会或直播活动等。其次要优先选择在本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社会关注度高的地方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学校招生信息。最后,对于重点招生省份应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多种宣传媒介组合宣传模式,扩大学校宣传覆盖面;同时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不同省份不同类型生源层次特点,选择与之相符合的招生宣传活动,提高生源匹配度和有效性。

2.创新宣传内容

针对高职院校不同的招生类型、不同的招生地区,要做好充分的考生报考需求调研,设计个性化的招生宣传内容,以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高职院校对于普遍高度关注的共性信息要重点宣传,如往年录取分数、招生计划、学校基本情况等;同时要根据考生需求不同对宣传内容进行个性化设计,如本地区单独招生与外省市普通招生,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看重学校与看重专业,重视就业前景与关注高职升本等内容,均有不同需求侧重点,同时对宣传内容进行精细化设计、通俗化表述、专业化宣传、精准化推送,不断提高宣传效果。疫情影响下,很多学校校园实行封闭化管理,招生活动也由线下转为线上,为避免因学校招生工作模式的改变而导致校园实际体验的缺失,高职院校应采取措施增强虚拟校园体验,把疫情危机转化为招生机遇。例如,招生宣传可采用校园VR 全景、直播校园活动等线上方式弥补封校带来的影响。

3.宣传时间常态化

高职院校本就面临生源危机诸多压力,更应该重视招生宣传的长期性、常态化,早入手,长规划,达到潜移默化效果。很多高职院校仅在志愿报考期间下功夫,势必有点临时抱佛脚,虽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招生竞争力也必定受到影响。应充分做好大数据挖掘,抓住宣传工作重点,合理规划重点时段与日常时段,选择不同宣传方式,合理布局,提升宣传效果。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招生结束后及时公开招生录取信息,非招生季同步更新学校信息,特别是学校重大影响力事件等,建立招生宣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工作理念,将招生宣传工作常态化。

4.宣传队伍专业化

随着高考改革的逐年推进,疫情的常态化影响,考生对招生专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招生宣传工作已经不仅仅建立在学校、招生政策等基础上,而是要以具体招生专业为宣传单元,以满足学生志愿报考需求。专业化宣传必然要求宣传队伍专业化,势必要建立以招生工作人员为基础,以各专业负责人或普通专业教师为补充的招生宣传队伍。由招生办公室统筹,不同院系对口负责不同招生省份,进行招生精细化管理。同时,对招生宣传队伍要做好培训工作,强化招生工作人员专业意识,提高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做好专业教师招生政策的集中培训,达到人人懂招生、人人了解专业的良好局面。

5.强化与中学联系

在疫情防控条件允许下,继续加强与中学开展“走进来感受职业教育”“走出去传播工匠精神”活动,在宣传职业教育同时提高学校知名度。疫情进一步促进了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校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同时结合中学生特别是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积极参与开发中学生涯规划课程,与大学生生涯规划有效衔接。在志愿填报关键时期,与中学建立公益志愿咨询服务平台,为同学们建立个性化升学咨询辅导,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增加对学校和专业的了解,提升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

四、结语

疫情带来的特殊外部环境变化对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产生巨大冲击。为此,各高校经过两年招生信息化水平建设及招生运行模式探索,基本形成了一套新的线下线上深度融合的招生工作局面,但仍存在现有信息化建设水平无法满足后疫情时代招生工作需要的问题。为应对实体校园关闭带来的影响,可采取增强虚拟校园体验方式,高等教育也正在积极采用扩展现实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如把XR 技术应用到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实训室等各个方面,促使教学立体化、方式多样化、过程形象化、环境情景化,使学生可以真实的、全方位地体验职业教育。随着智慧教育的热潮席卷全球,扩展现实技术对智慧学校建设将产生巨大影响。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加大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投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将是高校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

毕业生院校职业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