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2022-08-23张林艳赵映琴封基良李先延徐默楠封志佼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2年20期
关键词:环氧碾压沥青

张林艳, 赵映琴, 封基良, 李先延, 徐默楠, 封志佼

(1.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昆明 650500; 2.云南畅坦科技有限公司, 昆明 650000; 3.云南宾南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大理 671000; 4.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昆明 650000)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未来的交通网络建设需满足“科技创新富有活力、智慧引领”的要求[1]。开发耐久性路面材料是发展长寿命路面的关键技术,高模量改性沥青是中外广泛选择的重要长寿命沥青材料。环氧沥青作为高模量改性沥青胶结料之一,从根本上改变了普通沥青的热塑性,强度高、抗疲劳性能优,能有效抵抗轮胎作用产生的表面磨损,并具有较好的阻燃作用,低温下不易变脆,高温下不易熔化[2],甚至在完全固化之前就允许开放早期交通,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异路用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径钢桥面、机场跑道、公交车站、人行天桥、防滑路面及排水路面等结构层的铺装[3-4]。

环氧树脂改性石油沥青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被应用于美国San Mateo-Hayward大桥铺装层,距今已服役超半个世纪,仍表现出良好的路用性能[5]。此后,在美国加州的San Diego Corondo桥等应用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国产环氧沥青的研究于21世纪推广开来,并在南京长江二桥、润扬长江大桥等大跨径桥梁中取得良好应用[6]。中外均相继涌现出大量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的成功案例,当然也有失败的案例,如巴西的Rio de Janerio桥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Lining桥等[7]。环氧沥青的推广应用主要受到4个方面的限制[8-9]:①环氧沥青短暂的容留时间增加了混合料的质量风险,同时可能会对拌合设备造成损害;②相对于常规沥青,环氧沥青造价昂贵,进一步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③苛刻的施工条件让众多路面施工单位对环氧沥青望而却步;④环氧沥青混合料落后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是其推广应用的障碍之一。

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质量控制面临的困难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难题,即材料自身的技术攻关,如环氧树脂的热固性能、参配比例、环氧树脂与沥青的相容性等;二是管理问题,即质量管控难题,包括施工温度和施工时间的控制,以及人机的有效调度等。研究者积极从技术细节上保证其施工质量,在材料研发、混合料性能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其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有较大研究空间。

为此,在大量梳理中外环氧沥青混凝土研究及应用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环氧沥青化学改性的特点、固化机理、人机配置、施工过程控制及施工技术要点,以“人、机、料、法”等质量影响因素为依托,梳理了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总结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展望,可为后续的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建议。

图1 双酚A型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分子结构[12]Fig.1 Molecular structure of bisphenol A glycidyl ether epoxy resin[12]

1 环氧沥青的固化机理

热固性环氧沥青是实现沥青作为分散相、环氧树脂作为连续相的物理共混物,形成稳定体系后再与固化剂发生交联反应直至形成具有空间网络结构的固化物[10-11]。环氧树脂可按化学结构分为缩水甘油醚类、缩水甘油脂类、缩水甘油胺类、脂环族环氧树脂、环氧化烯烃类及新型环氧树脂。双酚A型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如图1[12]所示,是目前最常用的环氧沥青制备树脂。环氧沥青各组分按比例混合后,交联反应随即发生,直至形成稳定的三维空间体系,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瞬间完成[12-13]。其中,固化剂的作用是打开树脂中的环氧基,环氧沥青固化剂通常为有机酸酐类,其典型结构如图2[15]所示。环氧沥青的固化过程是不可逆的,且具有较强的时温依赖性[12,16]。

环氧沥青的固化特征是环氧沥青及其混合料施工准备及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1967年,Adhesive工程公司首次铺装环氧沥青钢桥面时,就意识到环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固化反应特征对工程质量管控的重要指导作用[3]。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环氧沥青制备研发取得显著进展,但至今通过固化特征研究来有效指导施工仍是难点[17]。Gallagher等[18]于1997年明确提出了热固性沥青的概念,环氧树脂改性成为沥青改性研究的热点之一。Rosu等[19]在活性释放剂存在的情况下分析了双酚A型环氧树脂固化机理,并得出较准确的固化机理函数。中国于21世纪初期也开始重视环氧沥青固化反应的研究。王治流等[20]、曹雪娟等[21]、Yu等[22]先后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热力分析动力学法、差式扫描热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及热失重分析仪(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zer , TGA)法等对环氧沥青的固化行为进行了研究,对环氧沥青反应前后的基团变化、反应类型(自催化)、体系固化时间测量等,这一系列研究实现了环氧沥青固化特征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但多针对固化剂的选择及固化速率的测量,以及对纯环氧改性沥青的固化特征研究为主导,缺少混合料的固化过程研究。工程实践表明,集料的酸碱性会影响环氧沥青的固化反应,推荐采用纯环氧沥青固化特征的研究与混合料的容留试验结合的方式,预测混合料的固化趋势,准确建立固化反应模型,并进一步完善二维线性特征分析,进一步开发和应用三维体积特征分析工具。

图2 有机酸酐固化剂分子结构[15]Fig.2 Molecular structure of organic anhydride curing agent[15]

2 环氧沥青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1 容留时间

容留时间指的是环氧沥青各组分发生交联反应直至形成稳定强度的结构的时间间隔[23],文献[10, 16, 24]通过观察固化过程中环氧树脂的反应活性,以及对比不同固化剂与树脂反应后的力学强度,发现容留时间与温度、固化剂的选用有较大关联。环氧沥青混合料容留固化后产生的废料发干松散,无法压实,如图3所示。

图3 未经压实就固化的环氧沥青混合料Fig.3 Epoxy asphalt mixture cured without compaction

黄红明等[25]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环氧沥青在热塑性-热固性转变过程中的固化过程,发现混合树脂(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混合物)掺量不同,容留温度和容留时间均具有一定差异。陈先华等[26]、罗桑等[27]先后开展了环氧沥青流变模型及施工容留时间预测的研究,基于双Arrhenius公式建立的环氧沥青黏度增长模型,将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发现固化速率、环氧沥青活性与温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28-30]。

现主要有两种环氧沥青容留时间测量的主流方法:最常用的方法即用Brookfield旋转黏度计对环氧沥青共混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黏度测量;其次是测量不同保温时间下的空隙率和稳定度曲线,空隙率等于3%的临界点的时刻即是此温度下的最大容留时间,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能有效提高容留时间控制的准确性。容留时间评测的工具主要是环氧树脂流变模型,包括凝胶点模型、基于自由体积的模型及经验模型[31]等,目前的文献报道多的环氧沥青流变模型为基于双Arrhenius方程的Roller模型,其次是相对自由体积理论的WLF方程(Williams-Landel-Ferry方程)。

调查显示,荆岳长江大桥、上海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分别采用日本环氧、美国环氧双层铺装结构,通车后均出现微裂缝、鼓包等病害。深究表明,不同的集料种类、级配下的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容留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是集料的裹覆、酸碱性会对环氧沥青固化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因此,在集料来源相对稳定时,纯环氧沥青和混合料的容留测评结果差异在允许范围内时可以采用布氏旋转黏度仪测量结果为主,孔隙率表征为辅的形式。否则,除采用电镜扫描和布氏旋转黏度仪测纯环氧沥青的容留时间外,还需测定成型并完全固化的马歇尔试件的稳定度及空隙率,综合测定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容留时间。

2.2 组分拌合均匀性

研究者基于流变特性及和易性对沥青混合料拌合均匀性评价进行了长期探索,但将二者关联后评价拌合和易性的方法很少,评价标准尚未统一。Gudimettla等[32]通过定速拌合扭矩法测量扭矩,并以其倒数作为拌合和易性指数;Hou[33]通过测量不同级配、温拌及热拌条件下的转速来评价不同条件下的混合料和易性;刘国柱[34]通过分析集料的几何特性对混合料拌合流变行为,得出了较精确的扭矩值,但均未阐明以扭矩为倒数的实质意义。延西利等[35]通过变速拌合功率法测量拌合功,以拌和流动直线对拌和速率之面积的倒数百分率重新定义了拌和和易性指数。焦生杰等[36]通过拌合温度及马歇尔强度变异系数间接评价拌合和易性。虽然针对环氧沥青混合料拌合均匀性的研究结果较少,但常规沥青混合料的评价方法为其提供了重要参考。

已有研究方法缺乏环氧沥青各组分比例的准确性与拌合均匀性的联合分析,针对各组分拌合均匀性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应的组分拌合均匀性规范标准并不全面。环氧沥青混合料拌合,如图4所示,除需考虑集料与胶结料的均匀性外,还需重点考虑胶结料各组分相容性及拌合均匀性。研究者通过优化拌合工艺、设备,保证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拌合均匀性。封基良等[37-38]结合环氧沥青的固化机理及实际工程的条件要求,提出了“后掺法”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如图5所示,通过改装摊铺机及配套设备研发进行工程实践,从工艺上有效减少了环氧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容留的风险,在云南省昭通市等多雨潮湿的地区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图4 常规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Fig.4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onventional epoxy asphalt mixture

图5 “后掺法”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37-38]Fig.5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post mixing method” epoxy asphalt mixture[37-38]

2.3 压实度控制

碾压环节可有效控制路面具有良好的平整度、耐久性、行车舒适性及安全性[39]。过早卸料、摊铺和碾压会导致粘度过低而产生离析,反之则会因黏度过大,碾压不密实进而影响平整度[40]。环氧沥青混合料的碾压过程就是减少混合料中空隙率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集料在沥青介质中重新填实及定位,以形成更密实有效的颗粒排列。

传统的碾压机械组合存在漏压、平整度低、温度离析严重等诸多问题[41],究其原因,传统的碾压工艺为单台钢轮压路机与胶轮压路机分别碾压,易导致碾压时间长而使碾压温度丧失过快,不能有效保证碾压温度。针对传统碾压工艺存在的这系列问题,国内逐步推行的组合式碾压新技术[42]。即通过控制压路机选型、双钢轮压路机振幅和频率、压实遍数等方面,同时融入碾压过程控制理念,结合道路等级和宽度进行机械组合配置,如表1[32]所示。

环氧沥青在国内各大著名桥梁的碾压机械配置、碾压温度及碾压遍数的统计如表2所示。各环氧沥青用混凝土桥梁路面的应用对碾压设备组合、压实温度及“碾压一遍”的定义趋同,其中,宁波大榭二桥对碾压温度最高,碾压温度达110 ℃,但相应地减少了碾压的遍数,以保证压实度。但目前施工规范对“碾压一遍”的定义并不清晰,高希敏[41]基于传统碾压遍数的计量方式对“碾压一遍”进行新的界定:即由于第一趟碾压和最后一趟没有叠轮,需要增加一趟,并以轮迹完全消除为准。

王泽勇等[43]在对比两种拌合方式的马歇尔试件孔隙率发现,压实效果与压实功和环氧沥青混合料的黏度有关;天津富民钢桥面环氧沥青铺装混合料碾压紧跟摊铺机进行,全部采取静压,取得了良好的性能效果[44];王勤福等[45]在京杭运河钢桥面的铺装研究中发现,空气和钢板会较快吸收薄层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提出要实现高温快速施工。结合上海闵浦大桥[6]、西堠门大桥[46]以及南京长江第三大桥等工程实践,总结出环氧沥青混合料碾压过程中的特殊要求有:①温度控制是碾压过程需首要关注的问题,其对混合料黏度影响较大。具体表现:黏度随着时间渐增,且周围温度越高其强度增长越快;②拌合方式对碾压效果影响不大,但会通过影响固化效果进而影响压实度;③每层碾压需采用胶轮-钢轮-胶轮-钢轮的组合方式,频率由低到高,依次碾压;④因混凝土孔隙率较小,水分渗入会导致严重的鼓包病害,且水分会参与组分固化的化学反应而对混合料强度造成影响,防止黏轮可喷洒植物油而非喷水;⑤有效统筹交通阻隔,避免施工面污染及强度破坏。

表1 一个作业面的压路机配置[32]Table 1 Roller configuration for one working face[32]

表2 中国环氧沥青用混凝土桥梁碾压设备及碾压工艺统计Table 2 Statistics of rolling equipment and rolling process of epoxy asphalt concrete bridge in China

2.4 养生及开放交通

环氧沥青以其优异的路用性能成为大跨径钢桥面铺装的理想材料,但也面临强度增长缓慢、养护时间长以及开放交通慢等缺点[3, 47-48]。中国钢桥面施工规范规定马歇尔稳定度大于40 kN,实际施工也以此作为开放交通的临界值。大量研究数据显示[49-53],美国环氧沥青及国产环氧沥青铺装30~45 d可开放交通;而日本环氧沥青铺装约7 d就可开放交通[54-55],但由于技术封锁且价格昂贵,其应用受限。

李笑尘[56]通过对优化环氧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研制出养生周期为5 d的短期固化环氧沥青混合料,但由于该材料具有快速固化的特点,也进一步增加了施工容留风险;李悦等[57]通过自制以胺类为固化剂的短期养生环氧沥青混合料,常温养护下,将养生周期缩短至4 d,室内马歇尔稳定度可达72 kN,但尚未投入工程实践验证。目前,环氧沥青快速开放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固化机理和力学性能两个方面,缺少对实际应用养护条件的控制研究:①在晴朗的天气、空气含水量少且温度较高条件下施工;②加强交通封闭的协调管控,养生期间限制重车通行,或派专人看护等;③养护过程注意防水以免干扰固化反应。

3 环氧沥青原材料质量控制

环氧沥青组分相容性较差、级配设计复杂、室内性能评价结果与工程实践差异较大,制备工艺又从热拌、温拌到冷拌各异[58],不同国家、地区生产的环氧沥青混合料对施工温度、时间要求也不尽相同[3, 13, 59]。大量的工程实践也意识到精细化施工和人员组织策划对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的重要性[60-61]。从“人、机、料、法”等质量管理因素寻求突破成为根本上优化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大规模应用质量的有效途径[50]。

3.1 原材料的选择

目前,美国环氧沥青、日本环氧沥青及部分国产沥青成为国内环氧沥青应用的主流产品[59]。美国环氧沥青由A组分(环氧树脂)与B组分(石油沥青和固化剂混合物)按100∶585比例混合,国产环氧沥青生产工艺与美国环氧沥青较相似;日本环氧沥青由环氧树脂(主剂)、基质沥青和固化剂三组分构成,主剂和固化剂按61∶39混合后,再与基质沥青按照40∶60的比例混合[62]。不同国家、地区的环氧沥青施工工艺及材料组成差别较大,性能特点各异。现选择较有代表性的美国ChemCo Systems环氧沥青(类型Ⅴ)、日本TAF环氧沥青及云南某国产环氧沥青进行技术指标的比较,如表3所示。

表3 美国、日本及中国产环氧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echnical indexes of epoxy asphalt mix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China

不同国家生产的环氧沥青在原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等方面差异较大,应根据工程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美国环氧沥青、日本环氧沥青及国产环氧沥青均为热固性材料,软化点均大于150 ℃,均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但从现有的蠕变试验来看,美国产和国产环氧沥青相较于日产环氧沥青具有较好的低温性能;美国双组分环氧沥青为温拌型环氧沥青,A、B组分在混合过程中对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要求比日本三组分环氧沥青更严格,日本环氧沥青则多采用热拌。相对于美国ChemCoSystems环氧沥青,日本热拌环氧沥青黏结层固化时间较快、养生周期短,甚至只需封闭当前施工车道,开放交通迅速。经对比试验[50]发现,国产环氧沥青在10 ℃时仍能具有较好的碾压效果,当混合料温度为120 ℃时,容留时间可保持在30~70 min。美国温拌环氧沥青混凝土施工温度应高于20 ℃,相比之下,国产温拌环氧沥青的施工温度要求相对宽松。

环氧树脂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混合料生产工艺、温度控制、固化时间、项目所在地气候条件、开放交通的要求及经济性等因素[63-64]。项目所在地气温相对较低应优先考虑国产和美国产环氧沥青,反之则考虑日产环氧沥青;经济条件允许并要求快速开放交通,如修复工程等,可考虑日本环氧沥青;对施工温度控制要求相对严格则推荐优选美国环氧沥青或国产环氧沥青。

3.2 原材料的储备

原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环氧沥青混合料质量的优劣[65]。基于环氧沥青特殊的材料特性,要做好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储存工作。原材料的选择和生产需要严格的质量管理,即集料的各项指标需符合技术规定,以保持不同粒级矿料的颗粒组成变化小;材料进场时需做好严格的检测,做到“不达标,不进场”。

曹雪娟等[66]根据3种常见的储存方式进行储存方案比选:将环氧树脂作为组分A,将固化剂、沥青以及介质作为组分B储存,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测定发现混合后的固化剂、沥青、介质在高温下有一定的离析,但由于整个体系黏度较低, 容易搅拌,所以建议采用方案三作为储存方法, 使用前务必进行搅拌。集料是混合料占比最多的材料,料场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大宗集料管理失控会导致较大的路面质量风险,对料场的规划管理充分体现“源头治理”的理念[67]。整体上,应制定有效的备料计划,控制过程中建议使用砂当量表征,细节上,应保证集料筛分的充分性,集料堆放高度不宜过高,使用过程中可通过斜铲避免离析[68]。

4 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控制

4.1 设备配置

4.1.1 摊铺设备

摊铺机结构参数、稳定性、摊铺宽度、摊铺速度以及摊铺机手的技术水平等均会对路面平整度、密实度、密实度均匀性及混合料的离析程度造成影响[36]。进行环氧沥青混合料摊铺设备的选型时,熨平板组合宽度的对称性,保证混合料摊铺厚度均匀;选择最佳振捣频率防止熨平板共振造成混合料离析。

4.1.2 碾压设备

压路机选型是碾压环节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轮胎压路机品牌中,徐工(品牌指数51665)及柳工(品牌指数33317)压路机品牌位居榜首。其中XP303 K、XP203、XP163、XP203在整机平台中的评分较高,具体技术参数如表4所示。

目前市场最常用的还有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建议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采用进口型设备,国产双钢轮振动型压路机因稳定性差、故障率高、振动频率较进口压路机小及激振率较进口压路机大而导致压实不够均匀,整体性能与宝马格、戴纳派克等进口产品还有一定差距[41]。根据目前的公路等级需求及建设现状,推荐如表5[32]所示的双钢轮振动压路机选择参数。

表4 4种胶轮压路机性能参数对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four kinds of rubber tyred rollers

表5 双钢轮压路机选型参数[32]Table 5 Selection parameters of double drum roller[32]

4.2 人员组织

环氧沥青混凝土技术、施工人员较少成为其推广应用的限制之一,鞠杰等[69]研究认为,在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要积极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研讨,牢固工程质量控制的群众基础,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消防式”的单靠经理和少数技术人员开展的质量管理模式。

中外现有文献对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组织设计、人员调度的理论性文章极少。而实际施工又存在 “先进的设计理论, 落后的设计参数、落后的管理模式”的现状[70]。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涉及新材料的应用,进一步增加了施工组织调度的难度[15, 71-72]。与美国、日本相比,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应用在中国起步较晚,工程实践表明,除小部分技术人员以外,实际施工操作人员大部分缺乏环氧沥青材料学知识,甚至意识不到其生产施工的苛刻条件,从而放松警惕,造成难以挽回的质量损失。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前应充分分析其施工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组织调度。一般来说,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组织宜比常规沥青混合料更为严格,才能减少废料的产生[73]。具体应做到:提高环氧沥青混合料生产、施工岗位人员的技术水平;积极开展参与人员培训工作,提升参与人员的危机意识;保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试验人员及施工工人的配备,做到“不漏岗、不脱岗”。

4.3 过程控制

施工动态技术的应用及过程及细化管理是保证环氧沥青混合料质量的有效途径[70]。动态管理技术以最早由贝尔实验室休哈特博士提出的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SPC)控制技术为代表[9]。控制图的应用是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动态控制的核心,旨在提供一种肉眼可判断的警告机制[74]。核心是借助数理统计方法中的过程控制工具。经过中外同行对大数据进行检验研究表明,沥青混合料路面铺装的各关键因素符合正态分布,即利用经验分布函数,通过样本估计和推断总体实质即将沥青路面视为一种产品, 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当工、机、料、环、测五大质量影响因素处于受控状态时, 路面质量形成典型分布,而质量影响因素处于失控状态时, 将偏离典型分布。具体通过科学地区分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对生产过程的异常及时告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过程的稳态。选用级配、路面压实度、理论压实度、厚度等作为控制指标,以以往的施工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施工变异性,得到各试验指标的标准差,进而判断施工是否在可控范围内。但目前存在以下可改善的问题:①控制图的的应用在同类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受限,需进一步开展同类道路建设工作的施工数据统计工作;②环氧沥青混凝土相对于常规沥青混凝土存在更细微的技术环节,“零缺陷”的精细化管理思想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文献及实例对环氧沥青混凝土的精细化施工介绍几乎没有,是未来环氧沥青路面规模化应用的一个研发方向。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剖析环氧沥青的固化机理,将其材料特性与施工过程相结合,在综述大量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控制文献及实际工程案例的基础上,梳理了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的控制要点,以及目前在环氧沥青材料选择、人机配置以及过程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发展方向,为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材料研发及实际施工应用提供参考和保障。

经过中外长期研究,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材料研发及实际施工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在施工设备及工艺的改良创新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施工质量管理的理念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我国路面建设已进入品质工程建设阶段,要求环氧沥青混合料的规模化应用不仅只满足实验室中表现出的优良的路用性能,还需关注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使其耐久性达到较高的标准。因此,未来的环氧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控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1)研发高性能的环氧沥青材料。区别于传统沥青,环氧沥青具有以固化反应为代表的特殊的化学特性,尽管材料性能优异,但是快速且环境敏感性高的反应过程导致其施工过程要求严格,限制了路面用环氧沥青的推广和应用。因此,进一步加强环氧沥青的材料研发力度,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探索容留时间更可控,材料组分相容性更好,以及开放交通更快的环氧沥青材料是提高环氧沥青路面质量的首要研究热点。

(2)改良环氧沥青施工设备及配套设施,创新环氧沥青施工工艺。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与施工机械设备息息相关,而机械设备的研发、操作与施工工艺紧密关联。目前,已有部分同行通过改良设备,创新工艺让环氧沥青混合料的规模化推广应用走向现实,但仍是未来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保证需要继续攻克的难点和重点。

(3)提高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对事前控制、精细化程度的要求较高,同时,其施工的环境敏感性强,因此,加强管理人员、施工队伍的事前控制、精细化管理理念,加强施工环境调研与监测,结合模型信息管理系统及数理统计学知识,对环氧沥青混合料精细化施工及动态控制是今后进一步实践的方向之一。

猜你喜欢

环氧碾压沥青
阻燃高导热环氧灌封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二线碾压一线的时代来了 捷尼赛思G80
国内沥青市场“十三五”回顾及“十四五”展望
第九章 沥青湖
弱膨胀土筑路碾压试验研究
高效沥青加热器在沥青生产及储运中的应用
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
新烟碱类杀虫剂环氧虫啶及其开发
碾转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