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部分高等医药院校开设输血医学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2022-08-22刘峰周吉成刘榕孜谭彬宾谢春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时医药一流

刘峰 周吉成 刘榕孜 谭彬宾 谢春梅

2016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了GB/T13745- 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第2号修订单,即从2016年7月30日起输血医学正式成为独立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科代码为32032),并在输血医学下设:基础输血学(3203210)、献血服务学(3203215)、输血技术学(3203220)、临床输血学(3203225)、输血管理学(3203230)和输血医学其他学科(3203299)等6个三级学科,基本覆盖了我国输血医学行业的各专业领域。这是国内输血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学科地位的提升,输血医学由此奠定了未来快速发展的基础。随着学科的发展,如何有效且系统性地进行传播和推广新知识、新观念、新规范、新技术,作为输血医学人才培养摇篮的国内高等医药院校是否能准确把握当前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开设输血医学有关课程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成为制约学科能否保持快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调查部分国内高等医药院校开设临床输血医学相关课程及学时数等情况,总结了当前国内高等医药院校输血医学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促使更多同行积极思考并参与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当中。

1 国内高等医药院校开设输血医学有关课程现状的评估方法

1.1 高等医药院校的调查范围:考虑到当前国内医药院校输血医学有关课程的开设基本归属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次研究针对国内部分高等医药院校已开设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不包括医学实验技术专业。院校的选取范围主要依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7年底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1002临床医学类高校名单[1]、2021年3月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2021-2022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前20名高校名单[2]、已确认获批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高校名单,以及不在上述名单内但已开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医药院校1~2所作为对应省域的代表。本次调查中经核查未能获取到有关临床输血医学课程及相应数据的医药院校暂未纳入调查范围。

1.2 调查方式和统计学方法:详细查阅高等医药院校官网的教务处/本科院、招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关学院/系子网中有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介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有关教学大纲、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进程表、课表及其他佐证材料等,收集是否单独开设输血课程、具体课程的面向专业、课程内容及学时数以及部分已发表的教学论文资料等数据。通过汇总和统计学分析,获得相应院校输血医学课程教学的真实数据资料。按照是否属于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是否属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院校进行分组,比较最基础的输血医学类课程即临床输血检验或输血技术学的课程学时的差异性。正态性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差异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数据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描述其分布特征,差异性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

2 开设输血医学有关课程的医药院校及面向的专业分析

2.1 纳入调查的医药院校分布特征:本次调查最终纳入了46所高等医药院校,涉及26个省级地域分布,其中江苏4所,广东、湖南、四川各3所,北京、福建、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江西、辽宁、内蒙古、山东各2所,安徽、甘肃、海南、黑龙江、宁夏、山西、上海、天津、新疆、浙江、重庆各1所。属于985院校有8所,属于211院校有13所,属于双一流的院校有15所,属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院校有26所,详见表1。

表1 国内46所已开设临床输血医学课程的高等医药院校分布

2.2 已开设输血医学有关课程及面向人才培养体系的现有特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医学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要求掌握的技能目标中明确注释了临床输血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3],因此,当前国内大多数医药院校基本上将输血医学课程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纳入到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范畴当中。汇总本次调查数据后可见,多数的医药院校基本上均单独开设了输血医学相关的课程,成为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要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同时许多医药院校也兼顾了其他非医学检验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对于输血医学相关课程的选修。最显著的特点是:设置了输血医学专业人才定向或独立培养方向的医药院校组建了输血医学系、教研室和教研组,同时系统性地开设多门输血医学学科领域课程,这使得输血医学培养体系更加全面和课程内容丰富,详见表2。这些院校开设的适于多层次、多对象、系统性的输血医学课程体系,在目前国内医药院校输血医学方向暂未单独形成招生专业的现实条件下,是一种值得大力尝试和推广的思路,更加契合当前我国输血医学的学科现状和教育特点,能兼顾通识和专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另外,上海交通学大学还专门开设了法语班的临床输血学和输血学检验课程,这为国内输血医学学科参与教育国际化的交流和合作亦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积极作用。

表2 部分高等医药院校开设多门输血医学相关课程的特征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本次调查中发现亦有开设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部分医药院校培养中并未单独开设输血医学相关课程,输血医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仅放在传统的《临床检验基础》课程中,多以血型与输血检验章节为主,课时数极少,涉及的内容也仅限于输血检验技术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这和当前国内外输血医学学科的快速发展趋势明显脱节,凸显了国内部分医药院校针对输血医学学科教学体系的改革存在缺陷,这势必造成其培养的医学生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医学生的知识体系存在着多方位的缺陷。因此,建议国内高等医药院校利用好争创“双一流”A类学科的大好契机,能够积极主动调整相应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把握机遇,勇于开拓,在输血医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大有作为。

2.3 国内医药院校开设临床输血检验/输血技术学课程的学时分析:本次研究调查的46所国内高等医药院校,以开设了最基础的临床输血检验/输血技术学课程为例,其课程的总学时分布特征为:36(25.5,54)学时,最少为7学时,最多为104学时;理论学时分布特征为:24(20,32)学时,最少为4学时,最多为63学时;实践/实验学时分布特征为:12(8,16)学时,最少为0学时,最多为48学时。具体的学时分布情况详见图1。进一步按照是否为985或211或双一流院校、是否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两种方式分类,对临床输血检验/输血技术学课程的总学时、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进行分类统计,其结果详见图2。从图2数据的统计分析可知,从课程总学时角度分析:①当前非985或211或双一流院校组开设的临床输血检验/输血技术学要多于985或211或双一流院校(P<0.01),这说明当前国内非985或211或双一流院校对于输血医学课程总学时的设置同样非常重视;②当前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的院校要多于非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的院校(P<0.01),这提示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的院校而言,其输血课程总学时设置强度更大。而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按两种分类方式的医药院校暂未见显著性差异。

图1 国内46所医药院校开设临床输血检验/技术学课程学时分布图

图2 不同类别医药院校开设临床输血检验/输血技术学课程学时箱式分布图

2.4 如何系统性开设输血医学课程及医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建议和措施:国内高等医药院校输血医学学科教学体系的完善是输血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对于已建立系统输血医学教学但在课程设计尚不完善的医药院校,需要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输血医学学科发展现状,进一步优化和拓展课程体系的内涵和外延,以充分匹配和适应当前采供血机构、科研机构和医院输血科职能和业务需求;对于未建立系统输血医学教育的院校,就必须尽快利用每一次教学改革的时机,及时对标当前一流的院校和专业,真正完成系统性输血医学教学体系的设置和建设目标。对于未有开设任何输血医学课程的院校而言,则必须充分认识到输血医学作为临床二级学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尽快转变思想和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完善输血医学课程体系,确保其培养的医学生不存在明显专业知识结构的缺陷。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专业,基本上开设该专业医药院校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中均有安排1~2周以上的教学医院临床输血科实习,因此,在输血科的实习也是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对于未经过系统性理论和实践输血课程学习的医学生而言,就需要在宝贵的实习期间,强化输血医学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再学习,从而熟悉和掌握临床输血科常规开展的输血检验诊断与治疗及相应的储、发血等业务。因此,这需要实习期间医学生和输血科带教老师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实习同学应该主动对学科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查漏补缺,在实习过程中强化对输血医学检验和临床输血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更加重要的是承担实习教学的输血科也需要主动性地设计和建立针对不同层次和教学背景实习同学的实习计划和出科考核[5],进一步强化在实习环节中对不同层次的医学生输血学科知识的全覆盖和技能培养。比如:设置输血检验全岗位实习轮转,包括血型鉴定、意外抗体筛选与鉴定、交叉配血、血型抗体效价测定、新生儿溶血病诊断等更全面的输血科业务岗位实习;同时轮转输血科储、发血、输血审核等关键业务岗位;条件许可时积极与当地的采供血机构合作,安排血液采集和制备业务实习计划,使实习医学生能系统地接触、学习和掌握血液制品学等必备的相关知识,为未来的职业方向奠定坚实的前期基础。而对于有科研条件或具备一定科研基础的输血科,在学生实习期间,带教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的课题方向及实践指导,开展输血医学专业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从而培养和提升医学生在输血医学学科具备初步开展科研的素质和能力,最终进一步吸引更多有志医学生投身于输血医学学科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当中。

3 学科发展展望 当今的输血医学已经成为一门极具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学科,不但涵盖了采供血机构的献、供血领域和医疗机构临床输血领域,也涵盖了输血检验技术、临床输血及血液成分治疗领域。国内高等医药院校应该重视输血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这不仅是国内输血医学学科健康且可持续的发展的保障、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学科支撑力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7]中明确指出了服务新发展格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即对现有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新医科等学科建设,积极回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输血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在学科配套规划和建设层面、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层面、输血专业医技人才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体系等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这需要学科所有涉及的医疗、教育、科研和管理层面共同努力和协作。一方面国家卫生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宽进严出的人员资格准入要求,健全从事输血医学相关专业工作的资质认定和岗前培训及考核机制,确保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和业务水平的人才从事并胜任各级采供血机构、血液制品研究机构、医院输血科等输血医学相关专业岗位工作。而作为培养医学人才摇篮的高等医药院校也需要进一步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结合“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的办学质量和目标[6],重视和准确把握当前输血医学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社会需求,合理设置输血医学相关课程,真正落实输血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及计划目标,最终推动输血医学学科实现健康、高效且可持续的发展。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学时医药一流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大理大学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WELLNESS TODAY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振兴中国医药事业
学习不是“刷学时”
试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学时问题
中国古代医药及导引养生诸术考论
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研究
完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