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双创”教育体系建设

2022-08-19朱顺乐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4期
关键词:双创教育学生

朱顺乐

(浙江海洋大学 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浙江舟山 316000)

2017年,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4月21日作为“世界创意与创新日”,标志着创新成为全球性课题。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1],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政府、学校和社会协同运作的系统工程[2]。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毕业生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从分析浙江海泽大学计算机专业“双创”教育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双创”教学体系建设的全过程。

1 “双创”教学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创新,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创新即生成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打破原有思维惯性,为满足社会需求去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新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获得有益的成果[3]。创业指创业者基于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的过程[3]。

创新创业教育是引导人们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行为的教育,最后落脚点在受教育者“是否愿意创新创业”和“应该如何创新创业”。为创新创业者注入可持续性创新创业理念和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体系,指导创新创业者实现所追求的价值[4]。

“双创”教育是一项持久而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4],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代背景、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下,创新创业的动力不再单纯为了生存与发展,而是将个人创新创业与国家经济转型、产业调整、行业重组、企业创新结合起来,这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此外,产教融合也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另一个侧重点。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转型,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离不开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企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后落脚点,也是需求、创意的发起点,只有真正符合国家产业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才是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的。

2 “双创”教学体系面临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学科为背景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计算机学科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先行专业,通过加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学生在互联网应用、物联网实践等方面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转换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

各级各类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都应积极投身“双创”教育,探索“双创”教育新思路、新方法。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研究成果相继涌现,为“双创”教育提供了借鉴与思路。但大多仍停留在方法论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加之“双创”教育受环境、条件、配置等的影响较大,很难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介绍“双创”教育的发展初期面临的主要困难:

2.1 固有的教育观念无法满足“双创”教育的需要

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对“双创”教育的根本目的认识不足,把“双创”教育简单当成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升就业率的一种手段。事实上,“双创”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思维、精神和能力[5]。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能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然不易,认为“双创”教育只适合学有余力的少数群体,不具有普适性。

认识上的误差造成“双创”教育流于形式,难以满足培养综合人才及塑造职业素养的需求。

2.2 原有师资难以满足“双创”教育的需要

“双创”教育引起广泛关注的时间尚短,现有的高校师资更多的是从学历、职称上进行规范,除了部分专门的职业类院校外,接受过专门技能教育的师资不多,部分在职教师对“双创”教育认识不足,无法在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及能力上给予更多的帮助。

2.3 原有的教学体系未充分体现“双创”教育的普适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部分高校都拥有较为成熟的专业教育体系与管理方案。随着国家层面对于“双创”教育的重视,部分高校也开始有意识地在原有课程体系中体现“双创”教育,通过邀请“双创”教育的先行者来校讲座,增设若干与“双创”教育有关的课程,或者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学科竞赛等,显然,这些都是开展“双创”教育的形式,但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普适性“双创”教育存在一定差距。此外,缺乏真正有效的“双创”教育管理方案,“双创”教育无法向更深层次发展。

2.4 原有教学平台难以满足“双创”教育的需要

大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拓,正是培养创新意识、体验创业活动的最佳群体。在原有的专业教育为唯一目的的培养体系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容易因为与现行的评价标准不符,难以得到认可,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随着“双创”教育逐渐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这种现状正逐渐发生改变,很多学校成立由学校直接管辖的“双创”学院,专门负责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竞赛与活动,制订“双创”教育相关的工作计划与培养方案。

2.5 “双创”教育需要更强的延续性

创新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问题[6]。部分高校过于看重开展“双创”教育缓解就业压力的一面,忽视了“双创”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真正具有原创意义的创新活动往往需要长期投入,贵在坚持,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能真正取得成果。

3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双创”教学体系探索

为探索“双创”教育的有效模式,下面介绍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东科)多年来与达内集团开展合作,组建达内IT 学院,为提升学生“双创”能力而做的努力,可为其他同类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创”教育提供借鉴。

3.1 校企联合层进式“双创”教育的培养方案

自2008年东科与达内集团合作以来,校企深层次合作逐渐展开;2011年5月,共建达内IT 学院,开展专业共建合作;2015年11月,获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7年9月,产学研班项目进驻达内IT 学院,开展全新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承担学生的培养任务。前两年开展通识课、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主要由达内IT 学院承担,后两年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尤其是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任务由校企共同派出师资承担,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下,实践模拟项目或实际项目,使学生有机会最大限度地接触实际项目开发,为学生将来的创业、就业创造条件。

为更好地开展“双创”教育,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层进式地将“双创”教育相关的课程及活动贯穿于整个培养计划,见图1。

图1 层进式“双创”教育培养方案

第一学年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双创”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第二学年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校内外专家介绍创新创业项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加各自感兴趣的主题,为参加各级各类“双创”竞赛(项目)准备素材、储备知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至少须取得4 个创新创业学分才能达到毕业的最低要求,以此来激励学生参加“双创”活动。

第三、第四学年主要在企业进行,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合作指导的形式,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书的撰写、进度安排、项目模拟投标、项目答辩等各个环节,既锻炼了学生,更让学生提前接触实际项目开发,为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3.2 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团队导向式学习模式

创新创业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储备相对欠缺,为了在“双创”实践中弥补专业划分带来的缺陷,组建多学科融合的团队成为众多“双创”团队的常见形态。由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组成的团队,更能发挥各自专业的优势,充分挖掘每名队员的潜力,形成团队合力。

团队建设可依托社团展开,以成熟的社团运作为基础,以老带新,既保证团队研发相对稳定,又能因为新队员的加入而保持团队的活力,更有利于“双创”活动的延续性。

3.3 强化学科竞赛对“双创”教育的引领作用

学科竞赛作为知识水平运用及能力展示的理想平台,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针对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校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提前组建团队,除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的辅导外,还对竞赛流程、注意事项等进行专门培训、模拟。尤其是针对多数学生难以有机会参加国家级、省级等高级别竞赛项目的问题,设立相对应的校级竞赛,选拔更具创意的参赛项目、更有竞争力的参赛队员,通过奖励校内竞赛优胜者及给予所有参赛者一定“双创”学分的方式,扩大竞赛的影响力,确保“双创”教育的普适性。

3.4 依托协同育人项目培养“双创”教育师资

优秀师资力量是“双创”教育的保障[7]。师资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双创”教育的成效。协同育人项目由教育部推行,旨在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多年来,教学一线教师较容易与行业发展脱钩,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尤其是产业内的技术现状了解不多,导致所教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协同育人项目,尤其是其中的师资培训项目,搭起一座桥梁,让一线教师通过这个平台了解行业现状,并将行业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协同育人项目的申报,并在配套经费上予以支持。我院已先后成功申报6 个协同育人项目,其中3 项与“双创”教育相关,陆续派出十几人次的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培训,培训教师先后以指导教师的身份,指导学生取得包括国家级“大创”项目在内的十几项创新创业项目。

3.5 依托企业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

随着与达内集团合作的深入,合作形式趋于多样化,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就是“产学研班”,真正实践“产学合作,做学一体”的教育理念。使在校生通过在产学研班两年的学习与实践,成长为更加符合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习得相应的软硬技能。

从现有在读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产学研班。通过课程置换的方式,将大三、大四的所有专业课置换为由达内组织的企业项目实训。在课程培训结束后,由达内公司统一安排真实项目开发实训,承接真实的企业项目开发工作。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即可获得1 至2年的真实项目开发工作经验,并获得项目实训补贴。

依托达内集团教育资源,达内IT 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共开设线上加线下15 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并通过整合、集成和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开展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实践,与企业共同成立“双创”协会。协会秉承“学习、实践、合作、创新”的理念,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学习、培训、实践、实习、就业、创业等多方面服务。

4 “双创”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自开展“双创”教育以来,学生的“双创”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在“双创”课程体系的建设、创客空间的运行、师资力量及“双创”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近五年来,教师共获得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类项目16 项,其中教育部产学研项目5 项、省级项目6项、厅局级2 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项目128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 项、二等奖12 项、三等奖20项、“大创”项目1 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五年来,我院学生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 项,取得软件著作权46 项。

这些成果的取得,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师生的共同努力,也是我们坚持“双创”教育的强劲动力。

表1 “双创”教育的部分成果

5 结语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高校“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将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现,如何转变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传统观念,让“双创”教育在各专业教育中得以体现,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

计算机为新工科的重要基石,因此计算机教育对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为人才培养赋能,加快学生将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的进程,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