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BCT对下颌切牙根管构型的研究

2022-08-19代艳虹王本材陈明雄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单根切牙构型

代艳虹 王本材 陈明雄

下颌切牙多为单根单管,但也存在一定的解剖变异即单根双管的可能[1]。近年来,为提高根管治疗的精准度和成功率,CBCT被广泛应用于牙体牙髓病的诊治和研究中[2], 它可以在颊舌向、水平位和轴位上清晰地显示出根管数目、根管走形[3]。本研究运用CBCT观察海口地区人群下颌切牙的根管形态;观察各年龄区间双根管率的变化;测量釉牙骨质界处唇舌径,研究其与单、双根管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CBCT数据库中自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的240 例影像资料(男、女各120 例),年龄11~70 岁,以10 岁为间隔分为6 组:A组(11~20 岁)、B组(21~30 岁)、C组(31~40 岁)、D组(41~50 岁)、E组(51~60 岁)、F组(61~70 岁),每组40 例(男女各20 例)、每例4 颗下颌切牙(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各2 颗),共计960 颗下颌切牙。

纳入标准: (1)下颌4 颗切牙完整,均为单根; (2)切牙无龋坏、无牙周炎; (3)根尖孔发育完全,根管无吸收,牙根无折裂; (4)CBCT 图像清晰,伪影少。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CBCT机(KAVO, OP300-1型, 德国)进行扫描,像素320 μm, mAs64.8, DAP1248, 最大成像视野13 cm×15 cm,曝光时间8.1 s,扫描时间38.2 s。

1.2.2 根管形态的记录 根据Vertucci分型[4]: I型:髓底到根尖仅一个根管;II型:髓底先分出两个根管再合为一个根管;III型:髓底先一个根管,再分为两个根管后又合为一个根管;IV型:髓底到根尖有两个根管;V型:髓底发出一个根管又分为两个根管;VI型:髓底分出两个根管后又合为一个再分为两个根管;VII型,一个根管分为两个根管再合为一个根管再分为两个根管。在CBCT影像上选定下颌切牙正中矢状面,自釉质牙骨质界至解剖性根尖孔滚动观察其根管横断面形态并做记录,预实验时对2名牙体牙髓科医师进行测量一致性检验,合格后参与本研究。

1.2.3 唇舌径的测量 参照王慧芸[5]测量标准,测量釉牙骨质界处唇舌面最凸两点的距离为唇舌径(图 1),所有数据均由2 名牙体牙髓科医师共同运用配套软件CliniView测量并记录,同一样本重复测量3 次,取平均值。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根管构型的牙位、性别、年龄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牙根唇舌径的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牙根唇舌经的年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图 1 CBCT矢状面测量平面图

2 结 果

2.1 下颌切牙根管构型分布

2.1.1 下颌切牙根管构型与牙位的关系 将I型定义为单根管,除I型以外均定义为双根管[6]。下颌侧切牙双根管检出率为25.83%,下颌中切牙为16.87%(表 1),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 2)。

表 1 下颌切牙根管构型[n(%)]

表 2 下颌中切牙与侧切牙双根管率的比较[n(%)]

2.1.2 下颌切牙根管构型与性别的关系 下颌切牙双根管的发生概率,性别比较无差异(P>0.05)(表 3)。

表 3 下颌切牙根管的性别比较[n(%)]

2.1.3 下颌切牙根管构型与年龄的关系 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双根管率不同年龄组区间卡方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中切牙在31~40 岁区间发生率最高,侧切牙在41~50 岁区间最高(表 4)。

表 4 不同年龄组下颌切牙双根管率的比较[n(%)]

2.1.4 下颌切牙根管构型的对称性分析 下颌中切牙双侧双根管发生概率72.34%,侧切牙75.75%(表 5)。

表 5 下颌切牙双根管对称性分布表[n(%)]

2.2 下颌切牙的唇舌径

2.2.1 下颌切牙唇舌径与根管构型的关系 下颌切牙釉牙骨质界处唇舌径,单根管者为(5.39±0.28) mm,双根管者为(6.25±0.19) mm,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 6)。

表 6 下颌切牙单、双根管的唇舌径(mm)

2.2.2 下颌切牙唇舌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 下颌切牙釉质牙骨质界处唇舌径,单根管者男性(5.50±0.28) mm,女性(5.30±0.25) mm(P<0.05);双根管者男性(6.33±0.17) mm,女性(6.16±0.17) mm, 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 7)。

表 7 性别、年龄间下颌切牙单、双根管唇舌径的比较

下颌切牙唇舌径各年龄区间比较(P>0.05)。

3 讨 论

根管遗漏是导致根管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6],下颌切牙在治疗中较易出现舌侧根管的遗漏[7]。本研究通过CBCT大数据影像诊断技术对海口的地区人群下颌切牙根管系统构型及特点进行研究, 发现其双根管率21.35%,III型最多(16.15%),V型(2.39%)其次,下颌侧切牙双根管检出率(25.83%)高于中切牙(16.87%),有统计学差异。蒋备战等[8]也曾运用CBCT观察下颌切牙,其检测结果中切牙(17.34%)、侧切牙(34.08%),既往文献报导的下颌切牙双根管检出率差异较大。也有学者运用显微CT观察下颌切牙根管Ⅲ型为14.81%[9],而Altunsoy等[10]研究土耳其人下颌前牙根管V型占14.4%,高雅等[11]研究下颌切牙双根管率在性别上有差异,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提示检出率的差异可能与人群、样本量、研究方法有关。

有学者研究牙本质增龄性沉积使根管管壁局部融合则可能形成峡部及双根管;随着峡部两侧的牙本质壁广泛融合,则可能造成其在影像学和组织学上消失[12]。本研究下颌中切牙双根管率31~40 岁组最高达28.75%,其次是11~20 岁组22.50%,61~70 岁组最低为7.50%,然而下颌侧切牙双根管率41~50 岁组最高38.75%,其次是21~30 岁组36.25%,61~70 岁组最低6.25%,这与缪惠灵等[13]的研究下颌中切牙30~40 岁组、下颌侧切牙40~50 岁组双根管发生率最高基本一致。黄定明曾运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到根管中1/3横切面多呈月牙形,而根管颈1/3和根尖1/3横切面多呈管状形,当牙本质沉积在管腔狭窄部形成牙本质间隔则根管数目可能会增多,反之根管闭锁则数目可能会减少[14]。

本研究下颌中、侧切牙两侧同为双根管发生概率分别为72.34%(34/47)和75.75%(50/66),提示下颌切牙双根管对称性发生可能性较高,与李明霞等[15]研究基本相符。

有学者研究发现,伴随着上颌第二磨牙的颊舌径的增宽,其根管数目也有增多的可能[16-17]。目前研究下颌切牙根管数目与牙颈部解剖外形关系的报导较少,本研究运用CBCT测量下颌切牙的唇舌径:单根管者均值5.39 mm,双根管者均值6.25 mm,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与文珊辉等[18]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还分析了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单根管唇舌径中位数5.39 mm, 上、下四分位数(5.61 mm、5.20 mm)数据较分散;然而双根管唇舌径的中位数6.25 mm和上、下四分位数(6.38 mm、 6.11 mm),数据较集中,变异程度较小,且呈左偏态分布,提示下颌切牙唇舌径大于6.11 mm时, 双根管的可能性会增大, 集中在6.11~6.38 mm区间。本研究中下颌切牙无论单根管或者双根管,唇舌径男性宽于女性,且有差异。

下颌切牙的双根管发生概率较高并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对称性发生的可能性较高,CBCT通过三维重建可提供准确的测量数据[19],当釉牙骨质界唇舌径大于6.11 mm,双根管可能性会增加,临床上若CBCT根管影像不清楚时,可参照釉牙骨质界唇舌径辅助诊断,尽可能减少根管遗漏,同时根管预备需考虑根管原始宽度[20],个性化锥度的预备与牙根的抗压性能相关,期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致谢:感谢牛忠英教授对论文提供的指导和支持!)

猜你喜欢

单根切牙构型
仅吻合单根指动脉指尖再植的疗效分析
油条让我相信爱情了
上颌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后邻近切牙牙根吸收情况的研究
场景高程对任意构型双基SAR成像的影响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位置关系的定量研究
分子和离子立体构型的判定
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的位置关系研究
夹片群锚体系钢绞线拉索整体放张单根拆除换索施工工艺
一种单发直升机直流供电系统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