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育学报》创刊三十年:成就梳理及前景展望

2022-08-17张定强解璐遥

数学教育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育学学报数学

张定强,解璐遥,冯 敏

《数学教育学报》创刊三十年:成就梳理及前景展望

张定强,解璐遥,冯 敏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数学教育学报》创刊30年来,始终紧扣时代脉络,坚持问题和学术导向,凸显办刊特色和优势.《数学教育学报》先后创建了152个栏目,刊发了3 641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经历了从探索阶段到逐步完善再到成熟阶段的飞跃,成为研究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和探索中国特色数学教育实践的重要阵地.但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数学教育学报》要立足未来,志存高远,坚定办刊方向,凝练学报特色,在继承与发展中创新,不断突破局限、破解困惑,迎接挑战,开拓《数学教育学报》新天地.

进展成就;局限问题;前景展望

《数学教育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92年,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刊物,CSSCI来源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由天津师范大学主办.自1992年创刊以来由王梓坤院士任主编,2016年第十四届董事会议后由王光明教授任主编.《学报》由全国九十多家理事单位集资办刊,是目前国内数学教育领域最高层次的学术性刊物.《学报》立足于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及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倡导学术争鸣与评论,推动国内外数学教育学术交流,着力于建构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反映国内外数学教育实践与改革的新成果,发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指导作用,倾力于将用得上的先进理论、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启迪性的学术争鸣、前瞻性的改革理念与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奉献给数学教育事业的探索者.30年来,《学报》作为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相融合的权威期刊,发表了大量荟萃数学教育精华、彰显时代发展潮流、凝聚数学教育经验的优秀论文,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及时将国内外数学教育的新进展、新思想、新动态推介给数学教育战线.

30年的办刊历程,凝聚着数学教育人的情怀,承载着数学教育人的期盼,亟需系统回望以期共同探析《学报》的品质与特色,分析其局限与问题,推进数学教育更上一层楼.

1 《学报》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学报》作为一份面向数学教育的权威刊物,自1992年试刊,出版了第1期,1993、1994每年出刊2期(半年刊),1995年改为季刊,2008年改为双月刊,定期出版,历经4次大的调整,在办刊定位、方式等方面不断完善,见证了中国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成长为数学教育领域一份高品质有分量的学术期刊.

1.1 创刊30年的历程

从量化与质性两个维度梳理其发文量与发文栏目、核心作者与项目基金、关键词与期刊影响力等,进而挖掘《学报》的内在品质.

1.1.1 量化分析

(1)发文量与发文栏目.

《学报》自创刊以来共发表3 641篇论文(不包括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从文献年度刊载量来看,《学报》载文量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2—1994年间,年均载文量为40篇左右,是《学报》创刊初期的探索阶段;第二阶段是1995—2007年间,年均载文量为115篇左右,是前一时期的2.9倍,缘自1995年改为季刊,是《学报》发展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是2008—2012年间,年均载文量达到174篇左右,刊载量增长较快,基于2008年改季刊为双月刊,实现了量的突破,是《学报》发展的快速阶段;第四阶段是2013—2021年间,年均载文量为128篇左右,有所回落,基于学术研究质与量的严谨要求,是《学报》发展的稳定阶段.

《学报》设置的栏目反映《学报》关注的焦点领域.自2006年第4期开始分栏目刊文,栏目建构不断完善,统计

2006—2021年间栏目变迁,发现共设置了152个栏目,栏目内载文2 105篇.其中载文量超过50篇的栏目有“调查与实验”(317篇)、“数学教育概论”(263篇)、“比较数学教育”(213篇)、“数学教育改革”(141篇)、“中学数学教育”(90篇)、“小学数学教育”(80篇)、“数学教师教育”(66篇),这7个核心栏目占栏目内载文总量的55.58%.透过这些栏目可以窥探到《学报》持续关注的重点议题,也展示了《学报》理论与实践并重、改革与发展并行、教师与学生并进的花开遍地新景象.

(2)作者概况与基金情况.

作者是《学报》建设的核心力量.3 641篇载文中,有1 849篇是由2位或2位以上作者合作完成,占载文量的50.78%;有1 792篇是独立完成,占载文量的49.22%,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基本持平,说明研究者既能开展独立探究,又能进行合作研讨.

基金是显现发文受资助情况的标识.3 641篇载文中有1 780篇为基金类研究成果,占总载文量的48.89%.基金资助载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随年载文量变化略有浮动,如2021年度基金论文高达98.98%.在基金项目中,省级和国家级基金项目分别占比为40.06%和38.88%,占到全部基金项目的绝大半,市级基金项目占比为14.55%,其它级别占比为6.51%.

(3)关键词与研究成果影响力.

对30年来载文的关键词统计,发现数学教育、数学教学、数学文化和数学是持续存在的关键词,也是数学教育理论建构的核心词.对近30年和近10年共现的前20个高频关键词对比分析,新出现的关键词有数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数学教科书、调查、初中生等.这主要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经历了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基于四基四能的核心素养目标”的发展[2].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前瞻领域和热门话题,伴随着数学课程目标的认知深化,相应的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发展目标的数学教科书研究也引起广泛关注,说明《学报》对课程改革的议题特别重视.

从被引层面来探析载文的研究影响力.通常情况下,论文的下载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内容受关注的程度,而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是学术价值的体现.涂荣豹的“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一文被引次数高达473次,其中9篇博士论文、275篇硕士论文、183篇期刊、6次会议引用;其次是喻平的“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一个框架”被引次数达到431次,其中5篇博士论文、258篇硕士论文、168篇期刊引用.说明这两篇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巨大的影响力.从CSSCI引证层面来讲,就2021年度以“数学教育”为主题的CSSCI拟收录文章共有97篇,包含18种期刊,其中《学报》占63篇,《课程·教材·教法》占6篇,《民族教育研究》占5篇.足见《学报》是“数学教育”类期刊中的最高层次学术期刊,对数学教育领域发展影响巨大.

1.1.2 质性分析

30年来,《学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仰望星空,又脚踩大地”,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感召力.一方面,在选题和审稿上,既重视理论研究,又重视数学教育实践;另一方面,密切跟踪数学课改,深入透视数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关注基础数学教育研究动态,使高水平学者主动撰稿,论文质量不断提高,从量化分析的核心作者与引文就可以证实.同时,《学报》加强与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联系,注重总结、推广其好的做法与经验,着力推动教书育人实践与教育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既繁荣了数学教育科学,也服务于数学教育实践.

30年来,《学报》刊发了一系列重大数学教育研究成果,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例如,2002年张奠宙先生的“关于《数学教育学报》文风的建议”[3],至2016喻平教授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析取的实证研究”[4],到2019年郑毓信先生的系列文章“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5]等相关学术论文,都在特定时期推动了数学教育研究的深度进行,对数学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梳理一篇篇《学报》刊载的论文,中国数学教育及数学课程改革的图景历历在目,不仅见证了数学教育的历史,还见证了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成长.

30年来,经过作者、学者、编辑、读者的努力,《学报》获得了良好声誉,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在数学教育界树立了良好形象.特别是近几年《学报》的影响力和影响因子持续走高,在中国知网发布的年度指标统计中,《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从最初的零点几一路攀升至3.604.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数学教育类成果中,《学报》也名列前茅,近10年(2012—2021)年转载量占比达到25.17%.反映了《学报》成为国内外高质量学术交流、成果展示和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得到了广大数学教育研究人员和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可,成为许多著名学者将高质量研究成果发表的高地.《学报》的历史,见证了一大批优秀学者、优秀教师及优秀学生的成长.

1.2 创刊30年的成就

总体来说,《学报》创刊30年来的主要成就是:领域扩大——拓展数学教育研究空间,选题缩小——深耕数学教育核心问题,材料增多——丰富数学教育教学视域,方法多样——拓宽数学教育研究方法,成果丰硕——影响数学教育发展路径,影响巨大——推动数学教育发展走向.

1.2.1 主要成就

(1)着力于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

“它将致力于团结全国数学教育界的同行,荟萃各方英才,同心协力,开展争鸣,为提高中国数学教育科学的学术水平而努力”[6],这是1992年创刊初期的办刊理念.30年风雨兼程,《学报》一直秉持着这一办刊理念,严格把控评审制度、维护学术品质,着力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才迎来了如今这一波澜壮阔的局面.

数学教育研究的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基于创新,创新是《学报》发展的重要引擎.张国杰先生曾多次发文明确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在选题目和写文章时脑子里要紧绷求新这根弦,把自己在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创新做法和独到见解作为文章的主题来展开[7].对于数学教育研究的具体创新路径,他也指出要汲取已有经验来减少重复劳动,必须突出自身特点,此外,对传统问题的再挖掘、再研究,要让传统问题也能“老树开新花”[8].涂荣豹教授谈到数学教育研究在创新时未必“新”就好,还应遵循“教与学对应”和“教与数学对应”原则,提倡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式百花齐放[9],这些观点揭示了当时数学教育研究的现况,同时对未来面临的挑战给出切实指引,有力推动数学教育研究朝纵深发展.

(2)关注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重大议题.

《学报》之所以洞见未来,引导数学教育创新,基于关注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议题.如关注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数学课程的实施以及评价改革等.在课程标准研制方面,黄翔对课标研制的基本理念、指导思想以及课标研制需要注意的策略等提出了见解[10];在课程实施方面,昌国良指出新课程实施中数学教师面临的现实,包括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方式的探索和教育技术的掌握等[11],孔凡哲等研究发现中国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之一是课程资源严重缺乏,并对课程资源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对策建议[12];在评价改革方面,叶育枢通过研究香港课程评价历程中的基本内容及特点,给内地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改革提出了宝贵建议[13].吕世虎等阐明了21世纪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4].这些成果助推《学报》融入数学课改重大研究议题.

(3)紧扣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主题曲.

在注重理论提升与发展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在核心素养、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模式、反思能力、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学术成果.在深入探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中,郑毓信指出数学核心素养概念应该通过数学思维引导学生想得更深刻、更全面、更合理[15];喻平通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析取的实证研究得到数学核心素养的两种结构,进而吸取布鲁姆模型、PISA模型的长处并结合数学学习特征析出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框架[16].在问题解决的深度挖掘中,王延文等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动向、解题模式及心理机制、教学应用等方面做出综述[17],邓鹏从5个方面对问题解决进行反思进而明晰个中问题[18],何小亚探析了数学问题解决中的4个心理阶段[19],促进了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在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中,包括吕传汉等从教学经验中系统总结了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与策略[20],李红婷等对问题教学的理论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21]等均将问题教学模式由理论研究上升到实践应用层面.在反思能力的提升中,如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22]、数学学习错误的反思与重构[23]等.在数学教育测量方面,王光明团队就小学、初中、高中数学教育测量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发表了数学元认知水平、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数学学习策略等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24],为数学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成果均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探索、发展,逐步深化成新的理论成果.

1.2.2 重要贡献

(1)作为数学教育研究的刊物,《学报》推动了数学教育学理论体系建设.

载文以科学性与规范性较强的学术论文为主,辅之以评论、报告、综述等多种文献类型,对数学教育的本体论、方法论与价值论进行建构与阐释,其目标是建构数学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事实上,数学教育并没有一个终极的理论体系,因为数学教育是历史的、动态的、情境的过程[25],要想深入了解数学教育,只能走不断积累、探索、研究新问题这条路.而《学报》30年来就在这条路上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创刊初期《学报》以数学教育和数学思维为两大主题进行探索,此间研究方法主要以思辨性研究为主;逐步完善期以数学教学为主题进行教学实践与理论体系建构,出现了以量化调查方法为主的实证研究成果;至今《学报》已经进入刊文体系成熟的稳定阶段,研究内容更加多元,研究方法更加多样.

(2)作为理论与实践成果的载体,《学报》推动了数学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数学教育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范式,一种是以构建数学教育理论体系为目标的研究,另一种是基于实践问题导向的研究.但这两种研究范式并非对立,研究实践问题能进一步推动理论体系的构建,理论体系的完善又能指导实践问题的解决.《学报》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以实践经验的总结梳理再次推动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做到定位准确,展现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性与前沿性,使之能聚焦前沿热点问题,如吕传汉等作者比较关注情境与问题教学,王光明等作者比较关注非智力因素量表构建,曹一鸣[26]和叶立军[27]等作者比较关注数学教学课例分析,喻平等作者比较关注CPFS结构理论体系,黄兴丰等作者比较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研究[28],这些研究均在特定时期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3)作为数学教育研究的主阵地,《学报》推动了数学教育研究队伍建设.

由核心作者的分析可知,《学报》汇聚了研究成果丰硕的数学教育专家、学者及一批青年学者,30年来一直致力于发表研究者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维,营建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如对数学核心素养、考试评价、数学探究、数学文化、问题提出等数学教育重要议题中所蕴藏的思想、理念、思维的挖掘.不仅如此,数学教师也是《学报》一直以来研究的关键词,如对教师信念的研究[29]、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30]等,为一线教师的发展也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学报》连接了数学教育研究的理论探索者和数学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共同推动数学教育研究队伍的壮大.

(4)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报》推动了数学教育研究者间的积极对话与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回顾《学报》30年的历史,在不断丰富学术信息、创新编排技巧、连接学术团队、科学学术策划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书写了数学教育研究者之间的深层故事,营造了具有生态化的数学教育学术研究平台[31],使不同的研究与实践群体展开积极对话与交流,共同促进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报》历届编委会、主编和编辑部所有同志的努力和付出,凝结着广大作者、读者的心血和智慧.

2 《学报》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学报》历经3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但仍然面临着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2.1 面临的问题

2.1.1 研究的群体数量相对偏少

对作者的分析发现,《学报》的主力军中专家学者占绝大多数,一线的教师参与数学教育研究的人数较少,致使理论走向实践的空间受限.统计发现合著者群体偏少、一线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少.这“三少”不利于数学教育改革走向深度和广度,因此需要大力扶持优秀的青年教师和一线教师走上学术研究之途,展开富有特色的研究,以研究促进步.

2.1.2 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仍需创新

抽样分析《学报》载文中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发现研究的视角不够新颖,研究的方法略显单调,仍需加强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虽然近年来研究视域不断拓展,但对数学学习障碍、民族数学教育、数字时代数学教育研究力度不够.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文献法、对比分析法、调查法、测试法,但质性分析和混合研究不足,关联型研究和干预型研究严重不足[32],特别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强化.因此要在研究中不断提高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文献意识,做更接地气的实证研究,以解决数学教育中的重大实践问题.

2.1.3 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相对稀缺

现阶段《学报》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结合及承上启下的作用发挥不足,学术活跃度有待加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立足世界舞台之上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相对稀缺,如数学教研制度、数学教学方法、大面积学困生质量提升的策略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成果较少.亟需集合各种力量大力培育具有建设性、批判性、争鸣性、拓展性、大视野的团队,开展基于中国现实的重大数学教育问题进行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

2.2 面临的挑战

(1)在多变的世界格局与百年大变局中如何更好地引领数学教育发展,更好服务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面对这一挑战,应对的基本策略就是培植一种胸怀世界、立足国情、服务教学的精神.《学报》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培植这一精神,使《学报》凝聚的共同体具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务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的奉献精神,集体攻关、团结协作的和合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2)在容量有限的现实状况下如何增加厚重丰实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更好地扶持领军人才,兼顾草根学者,彰显《学报》的特色与亮点.

面对这一挑战,《学报》要秉持初心和使命,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载文的关系,既要刊载有厚重感和学术引领的理论性文章,使之能够把握时代脉络、立足国际视野,推动数学教育学科建设,构筑学术话语,提高学术影响力,又能立足中国数学教育实践,深耕实践场域进行教育实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不可替代性的实践性文章,使《学报》真正彰显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

(3)在突显个性化、民族性、全球性的视域下如何提质增智,更好地连通不同类型的数学教育,使《学报》在理论与实践上跨入新台阶.

面对这一挑战,《学报》要对不同类别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同层次如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不同方位如民族数学教育、国别数学教育等研究进行栏目式建构,鼓励不同类别、层次、方位的学者进行连通性、差异性研究,形成更有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新体系,使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迈上新台阶.

3 《学报》发展的前景展望

《学报》是数学教育思想、方法产生的重要阵地,是传播先进数学教育思想、服务数学教育决策、推动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拓展数学教育研究新视野.

3.1 在复杂现实中描绘数学教育新世界

数学教育现实为数学教育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报》要扎根于数学教育复杂多变的现实,汲取营养,孕育数学教育研究者去开拓数学教育新世界.因此,《学报》要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由实践向理论的形态与样态的变化,从而实现学术话语由“抽象、推理、建模、设计、实施、评价、反思、方法、形塑、素养、能力”等向“关系、系统、权力、理解、本体、认识、价值、具象、韧性、差异”等转化,以形成中国数学教育方案、建立中国数学教育自信、铸造中国数学教育道路.

理论与实践是建构数学教育新世界的基石,因此《学报》要以人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为抓手,以使命为驱动,使《学报》刊载的每一篇文稿,无论是总结经验、揭示规律还是剖析问题、提出建议,既能清晰表达作者的思想,又能充分体现创新的气息.为此,《学报》要紧紧围绕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做好选题策划工作,扎根原创研究,提供一流学术作品,更好描绘数学教育新世界.

3.2 在数学文化中实现数学教育从历史性向未来性转向

数学教育伴随着数学文化有悠长的历史,需要梳理、总结、提炼,这是重要和关键的,但更需要的是立足长远,实现历史性向未来性转向.为此,《学报》要重构发文的机制与体制,重建载文的表达方式,既要把好历史关、意识形态关,又要把好学术关、创新关,注重激发学术活力,刊载高水平标志性研究成果,并能将成果以英文的话语方式向世界表达,这就迫切需要创建《数学教育学报》英文版,以向世界展示中国人对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成果,持续提升学术影响力.

《学报》刊发的每篇文章都是数学教育历史的记忆,又是朝向未来的.因此《学报》要始终坚持问题、目标、结果导向,始终以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为旨归,始终守正创新,始终朝着实践中的难点问题、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去深钻细研,带领数学教育共同体拓展数学教育新样态,使未来的数学教育更加精确地服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3 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

完善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是数学教育研究者的重任,需要群策群力,既要激发办刊活力,发挥编委会各位编委的作用和积极性,又要激发作者与读者的活力,共同形成合力,使《学报》真正成为数学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力量家园.

《学报》中的编委是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通过编辑部,将编委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选题、审稿、编辑、排校等各个环节的衔接与联动,及时跟踪了解数学教育研究新动向,扩大《学报》线上、线下影响力,借助《学报》平台,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做到内容和形式并重,用通俗的学术话语讲好数学教育故事,立足于实践解决理论问题、引入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在发挥《学报》已有办刊特色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生长点、发展域、创新体,使《学报》成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的数学教育刊物.

4 结语

波澜壮阔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创刊30年,对《学报》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既是对过去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开启.学术无止境,办好一份高水平学术期刊也是无止境的.需要编者、作者、读者共同努力,深耕于数学教育田野,讲好于数学教育故事,着眼于数学教育发展,造就于数学教育美好,共同建设《学报》新未来.

[1] 李小霞.近年来国内洛特卡定律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3):27–28.

[2] 史宁中,吕世虎,李淑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特点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1):1–11.

[3] 张奠宙.关于《数学教育学报》文风的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4):98–99.

[4] 喻平.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析取的实证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6):1–6.

[5] 郑毓信.“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5):24–32.

[6] 王梓坤.发刊词[J].数学教育学报,1992,1(1):7.

[7] 张国杰.创新加求实 教改入纵深[J].数学教育学报,2000,9(3):25.

[8] 张国杰.数学教育研究需要不断开拓新思路[J].数学教育学报,1997,6(2):17–20.

[9] 涂荣豹.论数学教育研究的规范性[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4):2–5.

[10] 黄翔.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几个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00,9(4):7–11.

[11] 昌国良.新课程实施中数学教师面临的现实性挑战[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2):41–43.

[12] 孔凡哲,马云鹏.论数学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程资源[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2):27–29.

[13] 叶育枢.香港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理念”“方式”与“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5):19–23.

[14] 吕世虎,鲍建生,缴志清.21世纪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成就”“问题”与“挑战”[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1):14–17.

[15] 郑毓信.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核心素养”[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3):1–5.

[16] 喻平.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一个框架[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2):19–23,59.

[17] 王延文,齐建华,游安军.“问题解决”及其研究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1995,4(3):35–39,48.

[18] 邓鹏.对“问题解决”的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30–32.

[19] 何小亚.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过程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3):34–36.

[20] 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2):74–79.

[21] 李红婷,綦明男,杨燕钧.问题解决教学相关理论及课堂教学模式[J].数学教育学报,1998,7(4):54–57.

[22] 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9(4):17–21.

[23] 马文杰.反思与“重构”数学学习错误矫正原则[J].数学教育学报,2020,29(2):11–17.

[24] 王光明,彭宇佳,李健.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常模及其等级评价标准的建构与应用——以天津市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3):52–58.

[25] 谢明初,吴晓红.建立理论体系还是研究现实问题——关于数学教育研究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4):31–33.

[26] 曹一鸣,贺晨.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主体类型研究——基于LPS项目课堂录像资料[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5):38–41.

[27] 叶立军,斯海霞.基于录像分析背景下的代数课堂教学语言研究——以两堂《分式的乘除》课堂实录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1):42–44.

[28] 黄兴丰,李士锜.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形式与内容[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2):20–23.

[29] 孙丹丹,汪晓勤.中国数学教师信念研究二十年[J].数学教育学报,2020,29(2):76–83.

[30] 段志贵,秦虹,宁连华.从外延到内涵: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走向——近年来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6):72–79.

[31] 张定强,陈国蕤.《数学教育学报》内涵新解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1):96–99.

[32] 牛伟强,张丽玉,熊斌.中国数学教育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基于《数学教育学报》(2011—2015)的统计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6):88–92.

in 30 Years: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ZHANG Ding-qiang, XIE Lu-yao, FENG Min

(College of Edu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Gansu Lanzhou 730070, China)

Sincewas founded 30 years ago, it has been closely following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adhering to problems and academic orientation and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journal.has successively created 152 columns and published 3 641 high-quality academic papers, which has undergone a huge leap from the exploration stage to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and then to the mature stage,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studying the the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ing the practic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faced with the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era,should be basedon the future, aim for the highest, firmly adhere to the direction of running the journal, condense journal features, innovate i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constantly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solve the puzzles, meet the challenges and open up a new era for.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limitations and problems; prospects

2022–01–14

甘肃省教育科技创新项目——甘肃省城乡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2021CXZX-236)

张定强(1963—),男,甘肃天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教师教育研究.

G40–06

A

1004–9894(2022)04–0086–05

张定强,解璐遥,冯敏.《数学教育学报》创刊三十年:成就梳理及前景展望[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4):86-90.

[责任编校:周学智、陈隽]

猜你喜欢

教育学学报数学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致敬学报40年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