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五育工作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融合研究

2022-08-17庞东贺

科教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五育三全育人育人

王 雪,王,庞东贺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从最初提出“五育”概念到坚持“五育”并举再到强调“五育”融合,“五育”工作成为新时代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等教育在“五育”工作上做了较大改革,但仍存在“唯学分论”“唯成绩论”的不和谐之音。引领学生终身发展和整体发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推动五育工作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融合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时代课题。

1 高等教育“五育”工作概况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将“五育”工作摆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位置,并在政策引导、人员投入、经费支持等方面强化对“五育”工作的保障,也取得了较好工作成效。

一是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促建反馈机制。首先是学校层面高度重视“五育”工作,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等配套设置上作出一系列优化;其次是回归学生主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让“五育”工作贴合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二是形成了立足学校传统特色的典型工作做法。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学校牢牢把握“航天强校”定位,坚持“精神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的思想政治工作特色,深挖各学院传统工作品牌“五育”元素,建强“哈工大四季”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三是依托网络信息化手段创新了工作形式。从号召学生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的抗疫手势舞,到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宣传片《共青春》,以原创歌曲、微电影等为载体的“五育”元素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网络信息平台广泛传播,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育人作用。

但高等教育“五育”工作还有较大的改革发展空间。当前各高校主要牵头“五育”工作的部门一般为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教学等其他部门参与度相对有限,导致“五育”工作力度在“第一课堂”等教学环节中较为薄弱,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对“五育”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若找到“五育”与专业能力提升的内在联系,将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融入高校五育工作,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2 “五育”与专业能力提升的内在联系

专业能力是指经过对某一专业进行系统学习、接受特定培训后,该专业学生获得的其他专业学生不具备或相对欠缺的能力。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专业能力是否过硬成为影响就业市场人才选拔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高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这一方面为有志于成为跨学科人才的学生提供了官方进修渠道,另一方面也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跟风,勉强完成辅修、中途放弃者比比皆是。对于后者,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成为他们求职就业的“敲门砖”,至于专业能力可能无从谈起。专业能力提升的核心就是在一领域内深耕细作,靠的是知识和技能习得,也是实践和经验积累。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五育”的认知仍有局限,普遍重视“智育”,并且是狭义上的“智育”,即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专业能力提升则可视为外延拓宽的“智育”,需要结合另外“四育”共同作用,共同进步。“五育”不是截然分离的,实践过程中,教育活动产生的育人成效也不是单一的,因此,“五育”与专业能力提升的融合有其先决基础。而要提升“五育”与专业能力提升融合的科学性,应在“三全育人”理论指导下,在育人队伍、育人过程、育人方位三个方面不断深化其共性,互补互促。

3 优化“五育”师资队伍结构,加强育人主体联合协作

高校育人主体多样,广大教职员工在进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过程中,自觉将育人作为价值追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聚焦职责使命,始终坚持育人作用的发挥。但职责分工不同,育人的主阵地不尽相同,“各自为战”的情况时有发生。导师、班主任等专业教师是指导学生实现专业能力提升的生力军,辅导员等服务管理人员是组织开展各类五育工作的主要战斗力,彼此之间联系有待加强。应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在“五育”和专业能力提升赛道上的领跑积极性、主动性,做好接力,形成“全员育人”的最大合力。一是明确责任,加强业务培训学习。辅导员等服务管理人员缺少专业相关背景,导师等专业教师缺少“五育”工作实践,在推动五育工作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融合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高校应广泛开展职前培训和定时学习,通过讲座等方式丰富不同育人主体对相关工作的认知,并适当放开相关岗位挂职试岗机会,通过鼓励教工参与学生日常服务管理、职工进课堂上讲台等方式深化其对相关岗位职责的了解,增加其投身相关工作的体验感。二是协作攻关,畅通交流沟通渠道。要充分整合高校育人资源,发挥各部门各育人主体优势。打造高校五育工作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融合研究专门性、专业化团队,通过建设工作沙龙、创建工作室等加强专业教师与服务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育人主体的“传帮带”。三是形成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要做到人人担责、人人尽责,就要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各类人员相关工作的措施、过程和成效进行考核评价,并以此作为绩效分配、评优评奖、职称(职务)晋升等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评的“指挥棒”作用,最大限度激活育人主体的源动力。

4 把握“五育”开展时间节点,打造育人过程长效品牌

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高校五育工作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融合要坚持从人才成长规律出发,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和需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育人方式,将其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实现“全程育人”的无缝式衔接。一是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打造前置育人品牌。“五育”工作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首要任务是转变广大师生自基础教育阶段就已形成的思维定式,防止“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倾向延续至高等教育阶段。打好“招生牌”,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建设“特色班”,在持续深化特长生优惠政策的同时做好特长生招录,打破成绩导向;增强互动感,通过“校园开放日”“夏令营”等活动让学生及学生家长增强对高校文化的认同,提前适应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与目标上的差异。二是结合校园传统特色,打造经典育人品牌。不同高校有其各自的榜样、典型、传统及文化,五育工作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融合要立足学校工作实际,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可持续化发展的经典工作案例。如入学阶段以校史校情、院史院情宣传为主,围绕院校发展、专业课程介绍等内容打好育人基础;培养阶段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传统节日、专业相关节日、假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毕业阶段以升学就业指导和感恩教育为基础,检验“五育”工作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融合阶段成效。三是利用校友资源,打造动态育人品牌。校友资源的纳入是高校五育工作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融合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追踪校友发展有利于考查“全程育人”长期成效,优秀校友可作为专家进入育人资源库,通过先进事迹宣传或返校座谈持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依托校友所在就业单位,校外育人渠道充分打开,“五育”工作与专业能力提升融合的载体更加丰富,育人品牌实现动态化可迭代。

5 夯实“五育”实施关键阵地,筑牢全方位育人平台

提升高校“五育”工作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融合实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各个环节协同发力。要遵循育人规律,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断挖掘三个课堂蕴含的“五育”资源,根据不同课堂特色,合理嵌入“五育”及专业能力提升要素,进行主流价值引领,使三个课堂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一是联动扎实基础的专业“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是高校育人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专业教师育人及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平台,鉴于此,必须要丰富“第一课堂”内容,依托通识教育,广泛纳入“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材;完善“第一课堂”形式,普及“翻转课堂式”教学,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充实“第一课堂”资源,提高除专业教师外其他育人主体的课堂参与度,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及线上线下信息资源、教学场所,拓宽其促进五育工作与专业能力提升融合的路径。二是打造能力助推的校园“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具有随机性、隐蔽性、渗透性、自主性等特征,在与“五育”结合方面,因回归学生和趣味性等要素区别于“第一课堂”。在进行主题教育、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第二课堂”活动时,要紧紧围绕专业提升主线,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把关,聚焦熟练掌握使用专业知识目标,补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三是建设实习实践的校外“第三课堂”。应将五育和专业能力提升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放眼世界,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引导学生通过支教、基层实习等方式为社会贡献力量,真正让五育工作与专业能力提升融合出成果、见成效。

高校“五育”工作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融合研究是立足当前和今后教育工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部署,针对高校五育工作中存在的育人目标不清晰、协同效应无法充分体现、部分教育环节存在短板、育人形式亟待创新等问题,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新形势和新格局作出的新尝试,解答了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如何以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为支点,更好、更实、更有效地开展“五育”工作的问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猜你喜欢

五育三全育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