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的诗意栖居
——记石家庄市矿区中学语文教师刘会金

2022-08-15左秀芳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徒弟刘老师青年教师

本刊记者 左秀芳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静萱名字中的‘萱’,意为母亲花。古时游子要远行时,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美丽地绽放,静静地守候——你一定是母亲最爱的那朵花。”每学期初拿到“新生分班登记表”,刘会金老师总是细细阅读。她深知,每一个名字都凝聚着父母的爱,凝聚着一个个家庭的美好希望。第一节班会课,她会用诗意的语言解读学生的名字,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引领学生开启一段新征程。

刘会金是石家庄市矿区中学初中一部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河北省师德标兵,河北省骨干教师,也是矿区第一位获正高级职称的教师。从教32年来,她把根深深扎在教学一线。站在讲台上,她朴素得像一株向日葵,然而她的课堂,却灵动而充满诗意。学生都亲切地称她“老班”“班妈”。

一堂语文课应是一首美丽的诗

“语文教育如诗一般美丽灵动,让自己、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是语文人事业和人生的追求。”刘会金说。

“写生活,要从细小处着眼,写出生活的美丽。”针对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刘会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这些细节,可以是父亲递来的一杯牛奶,母亲临睡前一声亲切的问候。你给他们捶背,他们为你抹去悲伤的眼泪,和你一起走在春风中……”在练习以“母爱”为主题的写作时,刘会金给学生读了《花边饺子里的母爱》,真挚的情感,细腻的描写,学生听了眼里闪烁着泪花,懂得了善于观察才能触动心灵。

“作文题其实也是一道人生考题,技巧和手法只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成长。”刘会金借助一次次活动引领学生体验生活,活动感悟成为他们写作的不竭源泉。冬至日,她和学生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清明节,她带领学生去矿区万人坑纪念馆参加扫墓活动,纪念先烈,铭记历史。“把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讲出来,便是一种成长。一次活动就是一堂校外语文课,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比课堂上老师反复讲更有实效。”刘会金说。

“语文教师要成为智慧的搭桥人,让作文与做人相融通。在写作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不断提升心灵高度。”学了《沁园春·雪》,刘会金和学生一起填词,她写了一首《沁园春·与你同行》送给学生:“流年似水不停,与青春携手共征程……龙吟虎啸,更把少年鸿志擎。天高远,任勇士登攀,揽月摘星!”这首词,许多学生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笔记本扉页,成为自己的座右铭。

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刘会金从中得到校外教育的有益启示。她告诉家长:“假期是属于孩子们的,是加强亲子沟通、查漏补缺、发展兴趣、开展实践活动的好时机。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我们要为孩子们铺路搭桥,可以带他们去旅游,去图书馆,可以组织读书沙龙,或参加各种兴趣班……”刘会金和家长携手,把假期的时空转换为天然的语文课堂,带着孩子们读书、旅行和实践。她经常感慨地说:“这些收获,哪里是45分钟的课堂学习所能相比的呢?哪里是一张考卷所能涵盖的呢?让孩子们去更多更好更远的地方吧,他们会用知识的笔涂满自己灵魂的画纸,而这,必将丰厚他们的语文素养,点亮他们的成长之路。”

耕者默无语,播种不敢迟

一次,刘会金课间回到办公室,刚坐下就看见桌上放着两盒药:阿莫西林和金银花含片。旁边的一张纸上写道:“老师,知道您嗓子疼,这药虽然不贵,但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谢谢您那么辛苦地给我们上课!祝您早日康复!”

金银花绽放在充满希望的谷雨时节,也芬芳了一颗“老班”的心。刘会金在这张纸的背面写道:“花开谷雨时,幸福敲门日。耕者默无语,播种不敢迟。”

是啊,不敢迟,刚参加工作时的一幕始终在警醒着她。那时她年轻气盛,教育学生有些简单粗暴,有一个小男孩上课不好好学习,下课不写作业,还打架生事,刘会金严厉训斥并责罚了他。

一天中午,她正在家吃饭,忽然那个男孩儿哭着跑进来,把一个自行车铃铛盖儿扔在桌上,转身就跑。他的父亲紧随其后,举鞭追打(他们家是养羊专业户,他父亲放羊)。原来,那个男孩儿偷摘了刘会金的车铃铛盖儿,刘会金却一无所知。

“自行车铃铛盖儿的故事时时提醒我:教育者唯有用心用爱才会孕出成功的教育。”从此,刘会金改变了教育策略。她通过言传身教,既为学生树立人生的榜样,又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爱:关心、理解、支持是爱,帮助、安慰、鼓励也是爱。

临近中考,小浩练立定跳远扭伤了腿。刘会金马上送他去医院就诊,给他办好200元的饭卡,还垫付了2000元押金。小浩住院半个月,刘会金隔一两天就带着好吃的去看他,给他义务补课。在她的指导和鼓励下,小浩中考成绩超出省级示范性高中分数线,顺利考入理想高中。

在刘会金的教学生涯中,像这样的故事太多了。那个在家中烫伤了手臂的孩子至今还记得,是刘老师送她去医院,为她出钱治伤;那个父母离异的孩子至今还记得,是刘老师帮他走出灰暗人生,学有所成;那个暑假在家中炸伤了眼睛的孩子至今还记得,是刘老师和同学们为他捐款治病,多次去医院看望他;那个学习陷入低谷的孩子至今还记得,是刘老师引领她走出心理困境,助她中考凯旋;那个家庭贫困的孩子,至今还珍藏着刘老师当年送给她的衣服鞋袜……每逢教师节来临,刘会金总能收到无数祝福短信和电话;走在大街上,那一声声惊喜而又亲切的“老师”,那一个个温暖而又深情的拥抱,让她觉得:做老师,真值!

刘会金常说:“爱是灵丹妙药,无招胜有招。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即使缺乏教育技巧,可是只要把学生时刻放在心里,学生一定会向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去努力。能尽心呵护学生成长,并能与他们一起成长——我,是幸福的。”

种下一树故事,品尝几多美好

少有鸿鹄志,今朝步杏坛。不在云端舞蹈,身心恋校园。矢志教书育人,点亮生命灯塔,成长与爱连。默默巧耕耘,花儿绽笑颜。

洒汗水,播智慧,莫畏难。逐梦远方,教育路上谱新篇。种下一树故事,品尝几多美好,有诗有清欢。永葆最初心,桃李满人间。

在给全区青年教师作师德培训讲座时,刘会金将自己填的这首《水调歌头·与你同行》与青年教师共勉。刘会金除了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还担任学校语文备课组组长、语文教研组组长。青蓝携手,同心追梦,成为刘会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学期初,学校有一批青年教师新入职,他们很快就和平易近人的刘老师打成一片:“老师,开学了您做我的指导老师吧!”“您快给说说,开学第一课怎么上才好呢?”“我这节课的思路您觉得行吗?您再帮我改改吧。”……刘会金常常被青年教师的勤学好问感动着,每一次交流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在学校开展的“青蓝工程”拜师仪式上,刘会金双手接过鲜红的拜师帖,心里忐忑不安:自己能百分百地胜任“90后”教师的师傅吗?打铁还需自身硬,她深深体会到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转念一想:虽说自己是师傅,可是这个时代哪有全能的师傅?做师傅的也要向徒弟学习,彼此为师,青蓝携手——这是一个学习的时代。

课堂上,楼道里,操场上,办公室里,处处可见刘会金师徒交流的情景。“我好难啊!”徒弟愁眉不展,“您说,我们班那几个捣蛋鬼该怎么管一管呢?我们班的量化分怎么总是上不去呢?卫生咋老是被扣分呢?”

“正常正常,别着急啊!”刘会金一面宽慰徒弟,一面头脑飞速旋转,“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各个击破,咱们看看这样行不行……先把扣分的原因弄清楚,对学生的指导要具体到位,示范之后做好监督,落实最重要!”

“哦,原来如此,我试试。”徒弟的眉头舒展开。有时,徒弟还会在手机上收到师傅拍摄的班级管理问题的照片,并附有改进建议。徒弟欣然领悟,立刻整改,一霎时满天乌云散。

刘会金几乎每天都会被“考试”。徒弟的每一个问题,都促使她反思自己的工作。有时,这些问题恰好是自己工作中悬而未解的“疑难杂症”。对此,她会再思考,再学习,再总结,再提炼,在一问一答中不断提升自我。遇到她不擅长的电脑操作、智能手机使用、制作幻灯片等问题,徒弟可就变成师傅了。虽然有时并不能立竿见影地学会,但是她勤奋好学,从没让徒弟失望过。

阅读、写作、成长,刘会金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她的学生,中考常常包揽全区第一名;她指导的青年教师,频频在市级说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她在教育的天地中诗意栖居,感受着教育的诗意和幸福。

猜你喜欢

徒弟刘老师青年教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Mark Twain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徒弟和保险柜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