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肿瘤医院:驰而不息 行稳致远

2022-08-15吴佳男

中国医院院长 2022年13期
关键词: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有温度、有品质,再造精诚、专业、仁爱的肿瘤专科医院,是医院上下的新目标、新征程。

“驰而不息才能行稳致远,锲而不舍方可久久为功”。

今年7月15日,辽宁省肿瘤医院(以下简称“辽肿”)党委组织召开2021年度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大会。医院党委委员、各党支部书记、支委参加了会议,会议以“凝心铸魂,提气鼓劲,引领医院‘十四五’发展”为主题,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显著成效、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聚集“第一资源”以及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等方面,梳理总结了医院上半年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并为下半年党建工作找准前进方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会议结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医院党委书记朴浩哲表示,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医院上下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不断推进党建伟大工程,继续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辽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初心不改 党建引领

辽宁省肿瘤医院管理团队

7月15日中午,墙壁刻有“奉天医科大学旧址”字样的肿瘤医院行政楼前,阳光灿烂,绿树如荫。沿一楼双螺旋形楼梯步入二楼,通道最里侧的会议室内,朴浩哲正和医院中高层管理者进行热烈讨论。其身后墙上,“精诚 专业 仁爱成就生命所托”的12字医院精神颇为醒目。

医院官网上显示,辽宁省肿瘤医院始建于1975年。但事实上,自1882年英国教会医生司督阁先生辗转来到当时的奉天,借用医院现址小河沿的一户人家开办东北地区首家西医诊所;到辛亥革命后,1912年建成奉天医科大学,再到后来并入中国医科大学,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肿瘤医院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医院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辽肿人共同的耕耘与辛劳;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承载着辽肿人的智慧与汗水;每一项荣誉的获得,都折射出辽肿人的执着与追求。”朴浩哲介绍,历经多代辽肿人的拼搏,尤其是近十余年的砥砺奋进,医院当下已建成集肿瘤防治、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省级肿瘤防治中心。

“医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立足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严谨求实、敬业守道。近年来,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特色办院的发展观和博爱奉献的社会观。”医院党委副书记张丽荣告诉记者,相关精神自去年开始至今多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20年春节至今,全院职工自大年初二返岗并坚守全年,千余人次第一时间请战,20余名抗疫战士驰援武汉、襄阳、大连、北京等地。其中,于辉在武汉的重症医学科病房里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扛起组内技术最难的任务;刘洋及其所在团队交出了1176小时、179名患者、3个病区、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满分的答卷。

张丽荣强调,这正是医院多年间不断强化党建工作的必然结果。“驰援队员返岗后,医院持续开展覆盖全院39个党支部的抗疫英雄讲党课活动,以身边典型教育影响身边人。以此,激励每一个人为医院发展建言献策,让每位患者和职工都成为医院发展的参与者。”

党建引领,文化塑魂。朴浩哲书记和王丹波院长等带领医院管理团队,为医院发展树立了新基调:践行责任、纵横联动、学科为王、再造区域医疗中心。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就任之初,在面对全员的就任述职报告中,朴浩哲曾强调,在医院新的发展关口,一定要坚守初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坚韧不拔。“十三五”期间,注重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坚定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实现从临床型医院向临床研究型医院的转变,将医院打造成了国内一流的现代化肿瘤专科医院和区域肿瘤医疗中心。

朴浩哲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王丹波辽宁省肿瘤医院院长

纵横联动 学科为绳

“肿瘤专科医院的学科建设,应基于国家导向,基于医院当下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考量。”医院院长、辽宁省肿瘤研究所所长王丹波告诉记者,自2016年起,医院在学科发展上,确立了学术“高定位”,持续纳入“研究”元素,不断历练复合型人才,强化多学科协作,多项创新举措逐步落实。

2017年初,班子集体决策之下,朴浩哲和王丹波等人主导,医院陆续开展了“3S”系列学术活动,其中包括“规范化手术演示周”“肿瘤内科大师论坛”“放疗高峰论坛”等。

“这需要勇气和实力共同促进。”成为院领导之前,朴浩哲有着丰富的学科管理经验和韩国、日本等国研学交流的经历,积累了自上而下、多维的医院管理视角。他表示,从临床型医院向临床研究型医院转型,除了向外宣传医院学科和诊疗技术品牌外,对内更意在推进医院多个学科带头人及全员理念从“临床型”向“临床研究型”方向转变。

进入辽肿核心管理团队之前,王丹波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主任,在引领这一业内公认的“中国最大规模的妇产科”发展过程中,王丹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其此前“有细分”“有整合”“专业化”的学科发展理念,与辽肿“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理念完美契合。

辽宁省肿瘤医院

为实现这一目标,打破学科间既往的“各自为政”,实现多学科间紧密协作成为破局的首要任务。2016年,基于学科亚专业“洗牌”后的绩效分配状况,王丹波主持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新型学科协同机制运行后,多专业涉及科室的绩效只能更好、更专业,医院发展地位和水平也将更高。

“最重要的是,更有利于患者实现更精准治疗,大大提升患者诊疗质量与安全水平。”王丹波强调。

“肿瘤防治,赢在整合”。2018年8月,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在沈阳市召开,辽宁省肿瘤医院成为大会承办方之一。本次会议共吸引业界近3.2万人参与,会议形制、范式成为其后历年大会的重要参考。2019年,医院成为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单位。

“承办此次会议,代表了业界对辽肿多年来学科和科研进步的巨大认可,也为医院之后数年间学科持续精进注入了强心剂,增添了内生动力。”朴浩哲表示,近年间,大力推进临床型医院向临床研究型医院转变,强化与科研实力强劲的大学和医院合作,亦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2012年和2016年,医院先后成为大连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和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目前是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和锦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拥有全国肿瘤科普教育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个国家级机构,肿瘤护理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多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肿瘤医学中心。与此同时,医院的神经外科、妇科、放疗、骨肿瘤等学科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已走在区域前列。

“大学助力,基础临床和前沿科研能力正持续提升。”在王丹波看来,积极打造院校合作平台,这是医院面向未来,向临床研究型医院迈进的重要基础之一。

医工结合 开创未来

今年4月21日,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签约暨挂牌仪式在沈阳举行。仪式上,辽宁省肿瘤医院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同表示,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将由双方共建,秉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合作双赢”原则,在“医工交叉”领域开展深度融合探索,积极打造院校合作高质量平台。

7月16日,辽肿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会议主题之一是全方位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之二是筹建新院区,如何再造医工结合、医药创新新格局。

“打造未来型、生长型、人文型、场景应用型的新院区,是医院的最新筹谋。”朴浩哲坦承,基于省委、省政府相关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要求,医院当下发展空间受限。未来,借力新院区建设,医院将在学科建设、科研平台打造,以及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上再上一个台阶,再造诊疗新生态。

“打造有文化、有品位、有温度医院是医院新时期发展的新目标。”张丽荣表示,接下来,医院将承继“十三五”目标,致力于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贴心的服务,有效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实现就诊全流程改造。

“志在精细化管理,医院正紧跟医保等新政策要求,助推管理模式向精细化和质量效益型转变。”医院副院长刘宏旭表示,目前,在BJ-DRG向CHSDRG转变的关键期,医院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以CHS-DRG为主导的院内沟通协调机制,大力推行MDT多学科协作模式,明确各部门职责,最终实现医保基金支出可控,服务质量有保障,参保人群得实惠的多方共赢医改目标。

“以疾病为中心,将学科专业再细化。”王丹波表示,“十四五”期间,作为肿瘤专科医院,专业做细、做精是方向,但与此同时,应不断强化多学科协同,以此避免发展高度愈强、宽度不够这一矛盾。

“打造未来型医院,学科弥坚弥强,科研攻坚有力,释放全员活力,更好实现区域医疗福祉。”这是朴浩哲面对未来,医院“十四五”期间发展的新期许。

猜你喜欢

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致命肿瘤忽然消失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基于InCites数据库的学术机构科研竞争力分析
肿瘤医院护士消极情绪和心理资本对个体成就感的影响
“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某肿瘤医院1180例外科患者住院时间超30天原因分析及对策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有肿瘤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