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仿光敏印章印文鉴定实验研究

2022-08-12俊,杨

中国司法鉴定 2022年4期
关键词:印文垫片光敏

王 俊,杨 溢

(1.西南政法大学 刑事侦查学院,重庆 401120; 2.重庆市高校刑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20)

光敏印章制作方便快捷、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印迹具有较强耐水性、即印即干、附着力强以及图文成像质量佳等优点。 因此,该类型印章自20 世纪90 年代末期进入我国后便得以快速普及,目前依然是除了回墨印章之外的一类主流印章。 因此,光敏印章就成为鉴定实践中常见的一类鉴定对象。 就其同一性鉴定而言,通常低仿光敏印章印文的鉴定难度不大。 但利用真实印章印面、真实印文扫描后制版形成的高仿光敏印章印文, 因其与真实印章印文特征相似度高,往往不易区分。鉴于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模拟高仿印章制作过程并回溯印文特征来分析利用前述手法制作的高仿印章的固有特征、盖印形成的图文与真实印章印文高价值差异特征,并求解各典型特征的具体成因,以期为此类高仿印章印文的鉴定提供科学、有力的支持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备及材料

实验所用设备、材料如表1 所示。

表1 实验设备和材料清单

1.2 实验过程

1.2.1 同版印章制作

利用SealXP 设计好印面图文后,将设计好的图文打印至硫酸纸上。 再利用光敏人像印章机在800 V 曝光电压下刻制光敏印章,制得4 枚同版印章,分 别 标 识为S、S、S、S,并 通 过 印 面 分 别 向 印章S、S、S加注等量专用印油后清洁备用;印章S暂不注墨,以备后期仿制印章时使用。

1.2.2 扫描印面并经修版后仿制印章

首先,将未注墨的印章S置于扫描仪下,以1 200 dpi 分辨率扫描后进行修版并打印至硫酸纸上。再利用光敏人像印章机在800 V 电压下仿制,制得光敏印章1 枚(标识为S),并经印面向其加注与印章S、S、S同种的等量专用印油后清洁备用。 其次,将注油后的印章S以1 200 dpi 分辨率扫描,并采用图层叠加法进行修版,然后打印至硫酸纸上。再利用光敏人像印章机在800 V 电压下仿制,制得光敏印章1 枚(标识为S)。

1.2.3 扫描印文并经修版后仿制印章

首先,使用印章S、S、S进行多次盖印,形成印文样本,再将盖印的印文样本以1 200 dpi 分辨率扫描,并选取图文清晰、特征反映较好的印文,按以下3 种方式进行修版:(1)用色彩范围工具修版,抠取印文阳文,背景色填充为白色,并以此为样稿进行印章仿制;(2)运用色彩调节法修版,调高图像亮度值、增大对比度,并以此为样稿进行仿制;(3)选用图层叠加法修版,将印文图像抠取后,背景色填充为白色,并复制背景得到图层1,混合模式选择正片叠底模式,复制图层1 进行图层叠加,将图层1和图层1 拷贝样合并,得到颜色加深且墨迹均匀的电子印文,并以此为样稿进行仿制。

其次,将完成修版后的印章图文分别以300、600、1 200 dpi 分辨率输出保存为JPEG 格式,并作为仿制印章样稿。 在此基础上,利用光敏人像印章机在800V 电压下仿制,仿制得到光敏印章16枚,具体如表2 所示。

表2 实验所用光敏印章及其对应的编号

1.2.4 印文样品制备

首先,对于S和S,各按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5 天顺序,每枚印章在各天均盖印形成3 枚印文,得到印文样品2×4×3=24 枚。其次,针对4 枚同版印章和其他仿制形成的16 枚印章,各按第1天、第3 天、第7 天、第15 天顺序,每枚印章在各天均盖印形成3 枚印文, 最终得到印文样品20×4×3=240 枚。

2 结果与讨论

2.1 同版光敏印章印文的特征差异

对于同版印章,因其印版“同一”,制作形成的印章相似度高,盖印形成的印文特征高度相似(图1)。但是,即使是同一台机器、同一人操作、参数设置相同,也不可能得到完全相同的两枚印章。 本次实验发现:刻制形成的4 枚同版光敏印章,其大小、形态基本一致,图文布局、五角星图案、单字形态、边框形态基本吻合。但经显微观察发现,其中的3 枚同版光敏印章在五角星漏白特征(图1)、防伪线特征(图2)、笔画残缺(图3)特征方面存在细微差异,且特征反映稳定,可用于同版光敏印章印文的鉴别。

图1 同版印章Sa、Sb、Sc 盖印形成的印文

图2 防伪线所过字迹笔画处特征表现

图3 文字笔画残缺特征

2.2 扫描印面仿制的印章印文的特征表现

直接扫描实物印章印面后修版刻制印章的情况在实践中虽不多见,但逻辑上不能否认其存在的可能性。 该仿制方法独特、时期和条件特殊,如能加以准确识别,可供印章印文形成时间鉴别及伪造者身份确定。 根据待仿印章是否加注印油,可将上述伪造手法界分为基于未加注油墨的印面扫描仿制,以及注墨后基于印面的扫描仿制两种情况。 本次实验针对上述两种情况均进行了模拟。

2.2.1 基于未注墨的印章印面扫描仿制

经实验发现:直接基于未加注油墨的印面扫描仿制,扫描所得印面图文的成像质量相对加注过油墨的印面高,仿制出的印章印面清晰。 盖印形成的印文质量较好,图文上的点阵状漏白特征不明显,印文特征表现与真实印文的相似度高,同一性鉴别难度大。 但是,被仿印章印面的细小特征可能受扫描分辨率的影响而未能得到完全反映, 可能出现如文字笔画残缺、断续,防伪线特征变化等制作瑕疵特征(图4)。 即使制作条件相同,但每次刻制均可能出现随机性特征,与原印章对比,仍可观见差异。

图4 Sd 印面与使用仿制的S′d 盖印形成的印文比较

2.2.2 基于注墨的印章印面扫描仿制

首先, 基于加注过油墨的印章印面进行扫描仿制,通常需先对印面进行清洁,进而可能在扫描图文中反映出相应的擦拭痕迹。若对印面进行擦拭清洁后立即扫描,所得图文会反映出擦拭痕迹,制得的印章印文笔画上会呈现出方向性的线条状漏白痕迹,在盖印形成的历时性印文中表现特异、稳定;若经多次盖印后再行扫描仿制,仿制章印面的上述痕迹消失。 其次,采用该种手法仿制的印章,印面质量较真实印章明显下降,文字笔画粗细不匀,断续现象明显。盖印形成的印文色泽浅淡,着墨不匀;图文虚化,突出表现在图文边缘;印文有明显的点阵状漏白特征反映;漏白增多,特别是五角星图案区域;与基于印文扫描后修版仿制形成的印章印文的特征表现相似。

2.3 扫描印文仿制的印章印文的特征表现

2.3.1 不同印文浓淡程度下仿制形成的印章印文的特征表现

常态而言,浓印油的印文色泽鲜艳、着墨均匀,图文结构完整,但印文细节特征可能遭掩盖。 而淡印油的印文色泽浅淡,图文欠完整,但细节特征反映较好。 因此,待仿印章印文的浓淡程度不同,仿制形成的印章印文特征反映不尽相同。

盖印较浓的印文易于修版,仿制形成的印章渗油性较好,盖印形成的印文色泽浓郁,但与真实印章印文相比,仿制印章印文的文字笔画细小特征、防伪线等特征可能有缺失;而色泽相对较淡的印文,其特征反映虽较盖印较浓的印文明显,但不利于仿制过程中的修版,仿制形成的印章图文质量差,文字、线条、图案反映不清晰,盖印形成的印文图文不完整,漏白特征明显(图5)。

图5 印文浓淡程度不同条件下仿制形成的印章印文

2.3.2 不同方式修版后仿制形成的印章印文的特征表现

基于扫描的印文制作高仿印章,修版环节至关重要。 考虑到修版的难易程度,结合印文浓淡程度不同条件下仿制形成的印章印文的特征表现,本次实验以盖印相对较浓的印文(图6)的扫描图像为模板,分别采用常见的色彩范围工具、色彩调节法、图层叠加法3 种方法进行修版实验。

图6 待修印文模板

(1)使用色彩范围工具修版后仿制的印章印文的特征表现。 使用该方法修版后制得的印章,每次盖印形成的印文特征反映不定,但均不能完全反映真实印章的印面结构特性。 此外,制得的高仿印章盖印形成的印文与真实印章的原始电子印模相比,其色泽不均,笔画及边框周围有少量毛刺,防伪线所过之处笔画变形,五角星部位的防伪线条宽度不匀,甚至可能消失。

(2)运用色彩调节法修版后仿制的印章印文的特征表现。 使用该方法修版,可使印面阳文表现更明显,但文字、线条、图案中的底色则会反映到盖印形成的印文中,对应形成新增的细节特征(如纸张的泛白底色),成为高仿印章印文特有的、稳定的特征。 此外,在提高印面图像对比度的同时,某些细节特征可能消失,组合成为新的特征。

(3)采用图层叠加法修版后仿制的印章印文的特征表现。 正片叠底是Photoshop 等图像处理软件中的一种用户使用频率较高的图像变暗模式,其可将待混合图像的灰阶进行乘法计算,获得灰度更低的颜色,成为合成后的结果颜色。 黑色与任何颜色进行复合后依然是黑色,白色与任何颜色复合后结果保持不变,即复合色仍为白色。 当用白色或黑色之外的颜色绘制时,描边颜色会逐渐变暗。 因此,进行正片叠底处理后,产生的颜色比原有图像暗,正片叠底保证了图文色彩反差的提高,但又不会损失过多的暗部细节。

待修版图文经过正片叠底处理后,可见图文特征整体突出,颜色加深,图层的叠加使得某些文字笔画的细节特征趋于模糊,甚至消失,印文图文呈现出防伪线变细、文字笔画略微变粗的特点。

总体而言,经上述3 种修版实验后发现:一是修版可对印文漏白、缺损、疵点、多余字迹笔画进行处理,但对文字笔画的粗细变化,以及图文细节特征的损失不能有效控制,特别是对印面图案、文字笔画边缘及防伪特征;二是真实印章印文中的固有特征经修版后会弱化,制得的高仿印章印文的图文边缘发钝,图文信息缺损的变化程度加强。 因此,修版并不能将仿真印文“还原”为真实印文,且修版不当会造成印章印文细节特征的缺失。 不同修版方式下仿制的印章印文的特征表现如表3 所示。

表3 不同修版方式下仿制的印章印文的特征表现

2.3.3 修版后的电子印文图像分辨率对仿制的印章印文的影响

(1)对仿制的印章印文图文细节特征的影响。 直观比较发现,当分辨率高时,经修版后的电子印文图文清晰且边缘较光滑,当图文分辨率较低时,印文文字笔画边缘呈锯齿状。将修版完成的同一电子印文分别以300、600、1200 dpi分辨率输出保存为JPEG格式,再依次使用同一台打印机输出至硫酸纸上(打印输出分辨率选择默认的600 dpi),并经显微观察后发现(表4):首先,打印形成的印文质量均较低,印文图文上检出点阵状漏白。 3种不同分辨率打印形成的印文质量相差不大,但均发现图文缺陷。其次,以同种修版方法修版后,分别选用300、600、1200 dpi分辨率打印的3枚印文之间,点阵状漏白特征表现相差甚微。如以图层叠加法修版后打印至硫酸纸上的印文中的“验”字,在该字“马”部“竖折折钩”画的竖笔中,检见(6+1)个白点,其分布位置关系相同;该字其他部位的白点数量相差1~2个;该字相同笔画、相同位置处的单个白点大小相近。 通过继续比较打印形成的3枚印文的其余部位,发现其文字笔画上的点阵状白点特征表现相近。由此可见,修版后的电子印文图像分辨率的降低,对打印至硫酸纸上的印文信息的损失影响不大。

表4 图层叠加法修版后打印的印文及用仿制印章盖印的印文特征表现

此外,将打印至硫酸纸上的印文经曝光后对应制得的3 枚仿制印章,章面阳文上有点阵状白点分布,且图文边缘不整齐。 与真实印章相比,仿制形成的印章印面阳文一些细小特征消失,盖印形成的印文文字笔画呈现出残缺、粘连、边缘不平整的特点;3 枚仿制印章印文经横向比较,上述特征也均未检见明显变化。

(2)修版后的电子印文图像在分辨率不同条件下仿制的印章印文的色泽表现。 经比较发现,修版方法相同但电子印文分辨率不同条件下,仿制形成的多枚印章在加注等量专用印油后盖印,所形成的印文色泽均较待仿制印文暗淡,但盖印形成的多枚印文之间色泽暗淡程度相差不大。 由此可知,待仿制电子印文分辨率对仿制形成的印章印文色泽表现的影响程度低,其直接成因还应是待仿制印文着墨量的多少,以及修版后的电子印文图像自身的质量。 经实验验证发现:待仿制印文的着墨量多时,最终仿制形成的色泽相对鲜艳,反之则趋于暗淡;涉及修版后电子印文图文的质量时,当印文阳文与阴文亮度反差越大、阳文笔画受着墨干扰程度越小时,制得的高仿印章印文色泽则较为鲜艳。 反之亦相反。

就仿制的印章印文色泽的鉴定价值而言,当前实践中,由于仿制印章的印模往往源于同一个扫描而成的电子印文,因而盖印形成的印文色泽在较真实印章印文暗淡的同时,其色泽表现在后续盖印形成的印文中通常呈持续、稳定的反映,反而可作为鉴别高仿印章印文的重要依据。 对此,鉴定人在检验时应予以注意。

2.4 印文外部特征表现

2.4.1 印垫片边缘渗墨转印特征

为防止经曝光后的光敏印章印垫片边缘与章壳因挤压、摩擦等作用而出现渗墨现象,通常要使用封边膜、封边模具和封边机,对曝光后的光敏印章进行封边处理。 若光敏印章未做封边处理,曝光后的印垫片与章壳结合后,因力的作用或/和使用老化,印垫片的结构可能发生改变,进而导致贮存于印垫片中的印油沿印垫片与章壳的间隙向外渗出,从而在印文边框外部产生与印章形状接近的弧形、(长)方形、圆形等线条痕迹(图7)。 本研究中,用未封边的光敏印章经历时性盖印实验发现,该线条痕迹自其产生后总是出现在印文边框外部,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局部虽有变化,但整体不可逆。 随着印章盖印次数的增多,该线条痕迹的长度、宽度逐渐增大,色泽随印垫片内印油量的减少而趋于浅淡。

图7 仿制印章印垫片边缘渗墨转印特征

此外,在印文周边出现长度较长的圆形、方形等形状线条痕迹的情况下,印文不同位置边框的边缘与其相临位置的线条痕迹的间距有所不同。 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1)在曝光过程中,打印至硫酸纸上的印文与印垫片位置未完全对应居中;(2)印垫片与章壳在加工过程中的大小控制;(3)印垫片装配的平整度;(4)盖印条件的影响。 总体而言,根据常规的印垫片制作大小和常见的印章制作规格要求计算,若是圆形印文,该线条痕迹距印文边框的间距较近,约在2~3 mm 左右。 由此可见,上述印垫片边缘渗墨转印特征具有时效性和极高的个体识别价值,可作为光敏印章印文的同一性和形成时间鉴定的高价值依据使用。 但需注意,一些印面可升降式的光敏印章盖印后,在印文边框外部可能产生与印垫片边缘渗墨转印特征相近的线条痕迹(章壳油墨转印特征)。 因而,有必要对两者的成痕机理、特征表现细加说明。

2.4.2 章壳油墨转印特征

该特征多源自印面可上下升降类光敏印章。 此类印章在非使用状态下,因处于印柄位置的弹簧的限位作用,印面位于章壳上端。 盖印时章壳与纸面结合起支撑作用,在盖印力作用下,印章印面下降形成印文。 盖印过程中,若章壳上附着有多余油墨,其会将油墨转印至承印物(如纸张等)上,对应形成位于印文外部、形状与印章印面相近的线条痕迹(图8)。 此特征的主要成因有两点:(1)印章章壳上有油墨粘附;(2)印章印面可上下升降。 具体分析前一成因,通常多见于经曝光后的印垫片未封边、注墨后印章清洁不到位、光敏印章蘸墨后盖印之情景。 实践中,章壳油墨转印特征与印垫片边缘渗墨转印特征均位于盖印形成的印文外部,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单独出现。 因而,鉴定过程中必须对两者加以准确区分。 具体来讲,章壳油墨转印特征与印垫片边缘渗墨转印特征的不同之处在于:(1)章壳油墨转印特征可逆,当章壳上未附着油墨时,章壳印压痕迹通常难以实现转印表征;(2)受盖印角度,以及章壳不同部位粘附油墨量多少的影响,章壳油墨转印痕迹的大小、浓淡表现不定,而印垫片边缘渗墨转印特征随着盖印时间推移其范围会逐渐增大;(3)章壳油墨转印特征距盖印印文边框的间距,往往大于印垫片边缘渗墨转印特征。 以圆形印章印文为例,依常规的印垫片制作大小和常见的印章制作规格要求推算,常见的光敏印章章壳油墨转印特征距印文边框的间距一般大于3 mm。

图8 光敏印章章壳油墨转印特征

2.5 点阵状漏白特征

2.5.1 点阵状漏白特征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在印章印文仿制实验过程中,扫描形成的电子印文以及经修版后的电子印文均未发现点阵状漏白现象,但将修版后的电子印文打印至硫酸纸上后,所形成的印文阳文检见明显的点阵状漏白(图9)。 制得的高仿印章以及盖印形成的印文,印面和印文均检出均匀的点阵状漏白(图10)。另经实验发现,使用制章软件将直接制作的电子印模以dyz 格式保存后打印,载于硫酸纸上的印文并不会产生上述现象。 但是,以bmp、jpg、png、psd、tiff 等格式打印形成的印文均会产生前述点阵状漏白(图11)。究其成因,主要是电子印文晒版过程中半色调技术的运用所致。

图9 打印至硫酸纸上的印文

图10 用仿制印章盖印形成的印文的点阵状漏白

图11 不同图像格式打印后的点阵状特征反映

具体来讲,黑白激光打印机系典型的单色二值图像输出设备。 在打印连续调彩色图像过程中,打印设备运用半色调技术将图像分割成诸多像素点,通过调幅网点或调频网点来表现图像的明暗层次。 当打印彩色电子印文时,设备需将彩色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输出,但只能通过黑色、白色来表征图像的明暗。 因此,设备将一些灰度值略高的点识别为白色,灰度值略低的点识别为黑色,并通过调整黑化面积的大小或控制黑化程度来表达图像的层次。 由此,在打印形成的印文上出现了规律性的点阵状网点,也即图文阳文上排列整齐的、面积呈规律性变化的黑色墨点。 硫酸纸上的印文经曝光后,黑色墨点部位不封闭,黑色墨点间的空白部位封闭,对应便形成了光敏印章印面阳文图文原生的“点阵状漏白”特征。

综上可知,以制章软件直接设计的以dyz 格式保存的电子印模图像在计算机中虽显示为彩色图像,但在输出至激光打印机打印过程中,制章软件会自动将其转化为标准二值图像。 因而,打印形成的印文阳文未检出明显的点阵状痕迹。 但是,将扫描后修版的非标准二值电子印文图像以bmp、jpg、png、psd、tiff 等格式打印时,需经半色调处理量化为灰度图像,然后经硬拷贝输出重构,才能再现图像的视觉效果。 因此,以上述格式打印至硫酸纸上的印文阳文均出现点阵状漏白。

2.5.2 点阵状漏白特征与印台布纹转印特征的区别

实践中,对于使用带“布纹”的印台蘸墨盖印形成的印文,印台自身有粘附油墨的“经纬线”,在印台储油量较少、蘸油力度大的情况下,会转印至盖印形成的印文图文上,呈现出大小均匀、方向性呈“网状”“条带状”分布的特点,在形态上与前述点阵状漏白特征较相似。 此外,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光敏印章印文还可能同时出现印台布纹和点阵状漏白。因此,准确对两者进行区分对于鉴定意见的正确得出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两者的区别包括但不限于:(1)“可逆与否”属性上的差异。 点阵状漏白特征不可逆、相对稳定出现,而印台布纹转印特征具有随机性。 (2)大小、密度不同。 点阵状漏白特征的大小(采用调幅网点打印的网点面积)、密度(采用调频网点打印的网点数目)呈规律性变化。 而印台布纹转印特征的间距、大小、密度相对一致。 (3)网点(格)角度上的差异。 点阵状漏白特征的网点角度表现稳定,网点角度多呈45°、90°。 而印台布纹转印特征,印台“经纬线”与印面阳文间的角度随机。 四是网点(格)形状不同。 点阵状漏白特征的网点多呈菱形,而布纹网格多呈(长)方形。

3 结论

本研究着眼于同版印章,对采用印面扫描仿制法、印文扫描仿制法制得的光敏印章印文的典型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并对相应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准确溯源。经实验验证发现,虽然在不同油墨量、打印分辨率、修版方式下,仿制的印章印文特征表现各不相同,但在图文质量、文字笔画细节特征、印文外部特征、点阵状漏白特征等方面表现稳定且特定。具体是:(1)同版印章印文之间相似度高,但在诸如五角星漏白特征、防伪线特征、笔画残缺特征等方面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可作为同版光敏印章印文的鉴别依据。 (2)直接基于未经注墨的光面印章,经扫描后仿制的印章印文与真实印章印文相似度高,但会产生如文字笔画残缺、断续,防伪线特征变化等仿制瑕疵特征;使用注墨后的印章印面进行扫描仿制, 制得的光敏印章质量较真实印章明显下降,文字笔画粗细不匀,断续现象明显。印文有明显的点阵状漏白。 (3)待仿印章印文的浓淡程度不同,仿制形成的印章印文特征反映各异。 盖印较浓的印文易于修版,但仿制的印章印文细节特征可能遭掩盖。 盖印较淡的印文不易修版,仿制形成的印章印文质量差,图文不清晰,印文漏白特征明显。 (4)不同方式修版均不能有效控制图文特征的增减、还原,且修版不当会造成印章印文细节特征的改变、灭失。 (5)修版后的电子印模图像分辨率不同,仿制形成的印章印文与真实印章印文相比,色泽均较为暗淡,且均发现图文缺陷。此外,由于仿制印章的印模往往源于同一个扫描而成的电子印文,仿制形成的印章印文色泽在历时盖印的印文中反映稳定,因而可作为鉴别高仿印章印文的重要依据。 (6)曝光后的光敏印章未做封边处理的情况下,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在盖印形成的印文边框外部,产生与印章形状接近的弧形、(长)方形、圆形等印垫片边缘渗墨转印特征;另外,对于一些印章印面可升降的光敏印章,在印章章壳上有油墨粘附的情况下,可形成位于印文边框外部的章壳油墨转印特征,位置位于印垫片边缘渗墨转印特征外部。 这两类特征成因不同,但均可作为光敏印章印文形成时间和同一性鉴定的重要依据。 (7)因半色调技术的运用,将扫描后修版的所有非标准二值电子印文图像打印至硫酸纸上后,印文阳文上均产生排列整齐的、面积呈规律性变化的黑色墨点。经曝光后,形成光敏印章印面阳文图文产生原生的“点阵状漏白”特征。该特征可用于高仿光面印章印文的同一性判断。 但是,其与印台布纹转印特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而鉴定过程中需加以区分。

综上,在高仿光敏印章印文鉴定过程中,鉴定人在确定了印文系光敏印章盖印形成后,应重点关注图文质量、点阵状漏白特征、印文外部特征等仿制印章印文的高价值特征,并准确回溯前述特征,以及包括印章印文细小特征、瑕疵特征等在内的各类特征的具体成因,确保高仿印章印文鉴定意见的科学、可靠性。

猜你喜欢

印文垫片光敏
光敏印章印文检验理论与实践探析
小雨滴
鸣律
WorldSID 50th假人整体式和分体式胸部垫片的比对分析
鲜木耳真的有毒吗
承载结构的垫片设计
自动翻转回墨类印章真伪鉴定方法初探
利乐枕生产线自动投放垫片案例介绍
吃了这些药要注意防晒
“曷苏昆山谋克之印”印文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