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探索研究

2022-08-12漆玲玲

科教导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武汉大学通识改革

漆玲玲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培育完整的“人”。面对高等教育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武汉大学坚持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积极践行通识教育理念、深化通识教育改革。

1 通识教育的涵义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最终发展成现今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理念引入我国后,理论界从不同层面对其进行了阐释和界定。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也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应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三个层面来进行理解。

国内很多高校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为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在通识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部分教师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甚至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完全对立起来;课程缺乏整体规划,因人设课、因事设课时有发生,课程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部分教师受限于其自身知识领域,不具备跨专业、跨学科的基础,难以融会贯通;教学方式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加研讨的机会很少,课程考核方式较为随意;课程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设置专门机构来统筹和规划通识教育,教学过程难以得到有效监管,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早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武汉大学就有学者专门研究大学通识教育。2003 年,武汉大学明确提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理念,首批通识课程以招标形式于2004 年开始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识课程数量增长很快,2013 年,武汉大学已建设了七大领域共千门课程;2016 年,在武汉大学本科教育大讨论的基础上,学校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为理念,重构通识教育体系,启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艺术体验与审美四大模块和基础通识、核心通识、一般通识三类课程的重建工作,从而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如何实现通识教育的品质提升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2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实践探索

2.1 加强通识教育顶层设计

学校加强组织管理,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制订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规划和教学质量标准,形成了《武汉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的实施意见》《武汉大学通识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不断优化通识教育顶层设计,理顺通识课程管理体制,加强通识教育保障机制和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在通识课程、通识课堂、通识管理和通识文化等方面努力创新。

2.2 科学规划通识教育课程

学校以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加强通识课程内涵建设,重构通识课程体系,对原有的通识课程进行全面梳理,开启了通识课程建设的新阶段——“4-2-660”,即四大领域,2 门基础通识课程,60 门核心通识课程,600 门一般通识课程。“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2 门基础通识课程从2018 年开始设为全校学生必修课程,是学校通识课程建设的重点。

2.3 创新通识课程实施方式

学校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针对重点组织建设的“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门基础通识课程,多次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组建课程各章节研究小组进行专题研究,促进课程持续改进。两门基础通识课程都设立了专门的首席教授,为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两个课程团队组织了定期的教学研讨分为核心组、研讨题组、测试题组、PPT 组等,专项研究课程改进方案,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模板供教师团队集体学习。同时,课程采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形式,按照1:1 配套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深度阅读和思考,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见表1)。

2.4 加强通识课程考核机制改革

学校设立通识课程准入准出机制,建设期内每年组织一次课程考核工作,严格把控立项课程的建设质量,对于建设情况不理想的课程暂停经费划拨甚至取消开课资格;注重平时考核,组织通识教育专家进入课堂随机听课,将通识课程作为专项听课任务与学校督导团的工作结合起来;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对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测,提供通识课程质量报告,帮助教师改进教学。通识教育专家主要考查教学内容和设计,督导团专家主要考察教学纪律和教学规范性,学生评教主要考察学习满意度和获得感,第三方评价主要为教师个体诊断教学和改进教学服务。

2.5 健全通识课程管理机制

学校通识课程以立项的方式来进行建设,学校与立项课程负责人签订合同,就开课要求、团队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约定和管理。目前,学校前后立项建设四批,共2 门基础通识课程、47 门核心通识课程、382 门一般通识课程。对于两门基础通识课程,学校每年投入近100 万元,核心通识课程按每门20 万元、一般通识课程按每门5 万元给予资助。同时,在政策保障上对投身通识教育的教师给予支持,在“教学业绩奖”“351 人才计划”教学岗位等评选中专门设立通识教育教师名额,在职称晋升等方面也予以政策倾斜;对课程的课酬实行阶梯制,按课程等级和教师考核结果发放课酬。

3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反思

当前,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通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通识教育如何实施才能达到理想目标是未来关注的重点。结合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实践,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表1 两大“导引”课程教学方案

3.1 明确通识教育定位

学校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在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倾斜,是推动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通识教育改革涉及全局,需统筹安排,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认识通识教育的本质作用,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广泛的通识教育,改变传统的重专业课、轻通识课的观念;要搭建通识教育改革平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协调相关部门、学院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出台有关通识教育的政策措施,完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合理配置专业学分和通识学分,在整体上保证两者的均衡,充分发挥通识课程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双重作用。

3.2 提高通识课程授课质量

通识课程教学效果如何,师资是关键。首先,制定政策鼓励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投入通识课程的教学中来。其次,加强培训和学习。加强不同学科背景任课教师之间的配合,进行集体备课。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可由不同学院教师组成,教育背景与通识教育理念要接近,授课过程中使用同一份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可有不同的侧重面。重视助教的参与,充分发挥其与任课教师、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共同探讨和学习。再次,在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课程的遴选,又要加强跟踪管理,持续跟进课程建设的立项、中期检查和验收整个过程。

3.3 健全通识课程评价体系

质量是通识课程建设的核心,运用评价手段对课程教学进行诊断和分析,是通识课程持续建设和改进的重要手段。通过通识课程评价,找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原因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和提高。健全的课程评价体系能有效保障通识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学校要通过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外部评价和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强化通识课程质量的检查与评价;要通过考察通识课程的目标制定、实施计划、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进行多元化评价。

4 结语

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武汉大学通过加强通识教育顶层设计、科学规划通识教育课程、创新通识课程实施方式、加强通识课程考核机制改革及健全通识课程管理机制等来提升通识教育效果。我国通识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结合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探索,可从明确通识教育定位、提高通识课程授课质量及健全通识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改革,提高通识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通识改革
校训展示墙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Quality Direction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AnAnalysisofCohesiveDevicesinARoseforMissCaroline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