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双修及文化传承的老旧公园更新改造

2022-08-11龚艺翔

山西建筑 2022年16期
关键词:园路闽南公园

龚艺翔

(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0 引言

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构成城市景观形象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展示载体,一个城市公园建设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给人的印象及幸福感。长久以来,公园作为城市中主要的绿色生态斑块,承载着居民日常的休闲、活动需求,公园成了居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公园的嬉戏热闹、精神文化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随着时光变迁、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园逐渐老旧、衰退,问题日益显现,公园活力日渐消失,甚至成为城市的死角,老旧公园的提升改造已亟待进行。

为了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依照中共中央及国务院的要求,住建部提出了“城市双修”的建设理念,推动实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为各城市进行老旧公园的修复、提升指引了方向。

安海镇书展公园,一个位于闽南沿海小镇的老公园,公园早年由当地企业家捐建,并以其父亲名字命名,公园作为城镇的日常文化展示活动场所,富含文化底蕴,是一个有情怀、有文化的公园,是区域常态化文化活动的聚集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文明的不断提升、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现在的书展公园已经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求,对于书展公园的改造亟需进行。本文以书展公园的提升改造为例,研究基于城市双修及文化传承双重需求下,城镇老旧公园更新、修复的方法及措施。

1 城市双修的内涵

“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1]。

城市双修是建设健康、美丽城市的基础,旨在保护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环境,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用更新织补的理念,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历史文化,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推动城市生态修复,改善城市生态功能,其中包括有完善绿地系统,推广老旧公园提质改造,提升存量绿地品质和功能;增加公共空间,满足居民健身休闲和公共活动需要;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加强城市历史文化挖掘整理,传承优秀传统建筑文化。

2 区域文化特色

安海镇历史悠久,是闽南沿海的一个知名古镇,古称湾海、安平、石井、鸿江、泉安。安海以经济、文化而闻名,小镇深醇厚实的文化史越千年、包罗万象,古老的闽越文化、渊远的中原文化、浩瀚的海洋文化,历经千载交织融汇,积淀而成[2]。

1)建筑文化。

“古厝”——传统的闽南建筑,也是小镇建筑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所在。古厝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在建筑风格上有华丽活泼、夸张娇丽的特征。闽南古厝陪伴着每个安海人打拼,承载了整个安海发展史,它给安海人一个安心的家,成为安海人奔波工作的动力。

2)海洋文化。

海上贸易自古是小镇的特点,海上丝绸之路是安平商人重要的贸易经商渠道,海洋与居民有着不解的情缘;频繁海洋活动同时也产生了众多英雄、名人,流传至今,典型代表包括唐代林盞、宋黄护,明代郑芝龙、郑成功等,他们都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先锋人物。其中郑芝龙是开发我国台湾的第一人;而郑成功则是世界上唯一将西方殖民者驱逐出去的民族英雄,功垂千古。

3)人文历史。

安海镇历代先贤辈出,人文荟萃,古迹纷陈,文化积淀丰富。南宋理学家朱熹及其父的讲学活动促使安海文教事业全面发展,民族英雄郑成功、明代文坛王慎中等著名人物也在小镇留下深刻的足迹。

4)传统礼仪文化。

小镇自古文教昌明、俊才辈出,有着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安海人深刻意识到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发展功在千秋,需要社会各界凝心聚力、共同担当,也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大事。

3 公园概况

书展公园面积约17 500 m2,整个公园呈正方形,长约150 m,宽约110 m,是城镇中心的街头公园。公园内有广场、绿地、水池、步道、凉亭等,由于使用时间较长、人为破坏、城市发展等原因,公园已暴露出较多的问题,主要问题有:公园现状较为杂乱,缺乏景观特色;视觉通透性较差,缺乏内外部的交流;园路交织错乱,部分破损较重,行走舒适性较差;节点构筑物老化、破损,景观效果不佳;公园人气较弱,人流分布失衡;出入口设置不合理,造成人流出入不畅;现有配套设施损坏严重,必要的配套设施不足;积水不畅,排水问题堪忧(见图1);绿地造型生硬,地形断层明显、高差较大,存在安全隐患(见图2);公园植被单一,部分植物长势较差。

4 理念构思

公园的提升改造以“城市双修”理念为指导,根据公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通过恢复生态、梳理交通、重塑空间、功能优化、文化融入、完善配套等方法重新激活公园的活力,营造绿色、健康、活力的公共活动空间,提升公园品质,打造富含人文历史记忆的景观公园,为公园的使用增添更多元素气息[3]。

基于城市文化底蕴的挖掘及公园建设的背景,赋予公园改造设计的主题——“闽南传承,书展情怀”。书展公园坐落于安海镇,而安海镇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古镇,它有着浓郁的闽南文化气息,典型的元素有红砖古厝、出砖入石等,传承闽南当地特色是书展公园改造的必然。公园由当地知名企业家捐建,并以其父名字命名,寓为“孝”,为传统礼仪文化——“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所推崇,公园具有良好的社会典范作用。公园的景观设计结合闽南文化特色,寓教当地传统文化、礼俗于公园景观设计中,以公园为载体,传递当地传统文化及礼仪,充分发挥街头公园在城镇中的积极作用。

公园的改造以修复、提升为主,改造中在保持原有景观骨架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修复提升,同时增加公园的文化氛围,提升整个公园的景观品质形象。定位上,公园改造秉持“以人为本”为原则,为居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公园空间,改善居民生活品质;风格上,公园以浓郁闽南风为主,强化公园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色及公园特色;功能上,增加公园的休闲娱乐性、增加活动空间,完善公园空间布局,重新凝聚公园人气。

公园改造结合文化宣传展示的功能,为场地注入了强烈的闽南记忆、古早记忆,将历史文化、民俗礼仪文化融入到公园改造设计中,增加了“文学文化展示区”“文字文化展示轴”“礼仪文化展示轴”,形成“一区·两轴”的形式。“文学文化展示区”位于公园西北侧,设计将当地名人、名事、名作等结合闽南红砖墙进行展示、宣传;“文字文化展示轴”沿公园主园路布置,将文字演化内容融入到主园路中;“礼仪文化展示轴”沿公园二级园路布置,并有机融入中国传统的“八德”礼仪文化[4]。

5 修复策略

1)改造现状围墙,增加公园通透性。

公园现状边界采用垂枝榕绿墙与铁艺栏杆围合,过于浓密的植被墙造成公园孤立封闭、环境消极,减少了人们的游园热情。此次改造设计将现状垂叶榕绿墙进行移植,拆除铁艺栏杆,新建低矮围栏隔离,将公园的景观视野打开,使原本密闭的空间变得舒朗通透。

2)改造现状荒废水系。

现状水系已荒废,池水干涸,进水、排水不畅,垃圾堆叠,且水系与周边有较大高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水系已然成为了公园的景观薄弱点。水系的改造设计将原有卵石、水泥硬质池底破除,采用散铺砾石、回填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来抬高底部标高,形成潜流池底;同时在水池周边点缀种植花卉植物,用人工手法仿造花镜旱溪景观。改造后的旱溪景观,力求营造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活动场所,增加公园的活动空间及内容。除了景观功能外,旱溪又是公园的“海绵体”,蜿蜒的生态旱溪在下雨时通过收纳周边雨水进行滞洪排蓄、雨水净化及错峰排水,从而有效控制地表径流;从维护上,改造后的旱溪景观养护频率较低,大大降低了日常的维护成本。

3)新建园路。

对现状园路进行破除、重新梳理,新建三级园路共同构成公园的园路体系。一级园路——公园主园路环;二级园路——环旱溪景观道;三级园路——连接一级、二级园路的汀步及其他步道。

一级园路为公园主路,功能定位为休闲健身步道,文化定位为文字文化展示轴。一级园路全长约400 m,宽度为2.5 m,设计采用平坦、行走舒适的红色透水混凝土路面,改造后可进行健身慢跑、休闲漫步,它作为公园最高等级园路,穿梭于公园内,形成一个红色步道环,为跑步健身者增加不同趣味的跑步感受。文字文化展示是将文字演变文化以当地特色石雕形式布置于园路两侧进行展示(见图4)。

二级园路为休闲观景慢步道及礼仪文化展示轴,长度约200 m,宽度为1.5 m,采用灰色透水砖、红砖等材料结合文字地刻铺设而成。作为公园次级园路,园路环旱溪而布置,既可亲近旱溪景观,又能由公园中心发散式观赏整个园区,是公园休闲漫步的主要选择;作为礼仪文化展示轴,将传统意蕴的“八德”礼仪文化融入园路中,园路沿线布设具有相关元素的石雕、地刻图案。通过铺装肌理、艺术装置,将文化元素演绎为场地的引导,将文化理念融入至公园日常的行走漫谈中。

床前站一个贵妇人,哪里来的?他只在电视里见过这样的贵妇人。贵妇人白晰的脖子上戴一条宝石项链。项链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闪闪发光。从外表看,贵妇人顶多六十岁,仿佛从未受过磨难,是从糖水里泡过来的。

4)改造现状健身区。

现状健身区为简单的器械摆放,景观效果不佳,且器械损坏严重,场地功能已基本消失。通过现场调研,周边人群对儿童活动、亲子互动的空间有较为强烈的需求,因此该区域的改造以建设亲子互动、儿童友好、休闲娱乐为核心的娱乐健身区。场地采用彩色动感的塑胶地坪铺装,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赋予场地年轻、活力的氛围;场地中布置安全、友好、趣味的游乐设施,为周边居民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激活邻里社交,织补城市服务功能,重新赋予老公园新功能、新生活。

5)新建文化展示区。

公园的西北侧是杂乱的植被空间,人流较少,是公园空间死角,形成空间浪费。在此区域上新建具有浓郁闽南特色的景墙,景墙设计借鉴闽南“燕尾脊”建筑构造及“出砖入石”的建筑形式,采用闽南红砖、花岗岩石材构筑而成,并在景墙中嵌入当地文化历史典故,形成文化熏陶区,通过文化元素的融入,引入人流,增加区域人气[5]。

6)出入口改造。

公园东入口现状为多片灰白色景墙组合而成,造型较为简陋,景观效果不佳,与改造后的公园风格存在较大差异。东入口的改造采用闽南红砖及花岗岩面砖等富有闽南元素的材料进行面层装饰改造,景墙间装饰窗花元素,营造具有浓郁闽南气息的出入口空间。现状西侧次入口距居住区较近,为公园日常主要人流出入口,但该出入口宽度较小,仅1.5 m宽,已不能满足人流出入需求,且外观简易,与公园体量不符。西侧出入口的改造延续东侧出入口的造型,采用多片闽南景墙组合而成的入口,力求风格上的统一与空间上的相互呼应。

7)完善配套设施。

现状配套设施较为不足,较为突出的是如厕及非机动车停车问题。依据GB 51192—2016公园设计规范规定,面积小于2 ha的公园可设置厕所,在对现状人流调查结合周边群众的意见反馈,公园内建设一处干净整洁的厕所能极大方便人们在公园中活动、提升周边人群的游园兴趣。因此拟在公园西南角增加一座闽南传统建筑造型的厕所,厕位12个,设计厕所造型为简约的闽南建筑形式。小镇居民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摩托车为主,由于现状公园内及周边未设置规范的非机动车停车场(位),公园周边自行车、摩托车杂乱停放,甚至在公园内停放,严重影响公园的安全活动。因此,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拟在公园西侧及南侧出入口旁新建两处非机动车停车场,停车场地面延续道路人行道的花岗岩铺装材料,并架设不锈钢遮阳棚遮阳遮雨。

8)绿化改造。

公园现状绿化观感不佳,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乔木郁闭高,林下光线阴暗;地被、灌木层以草坪为主,但杂草重生,草坪景观效果差;公园绿量充足但彩化不足,缺乏亮点;部分植被长势较差,影响观感;现状景观微地形较为生硬,造型差。公园现状的植物以绿色为主,主要有小叶榕、非洲楝、小叶榄仁、芒果树、香樟、垂柳、盆架子等;局部有观花植物,如美人树、腊肠树、刺桐、黄花槐、大花紫薇等。

针对绿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个改造对策:a.在保留部分植被骨架的情况下,梳理公园绿化“动”“静”区域,扩大人群层次的使用,营造宜人的绿地空间;b.局部区域增加大规格景观主景树,如特选的蓝花楹、美人树等;c.保留现状主景植物,保留长势较好的植物,移除长势较差的植物;d.重新梳理微地形,和缓竖向高度,顺接周边道路、园路;e.梳理乔木密度,降低种植密度,增加乔木生长空间,使乔木景观视线通透、疏密有致;f.着重改造地被、灌木层;g.改良土壤肥力,增加肥沃种植土壤回填。

从空间关系上,重新梳理公园绿化的疏密关系、组团关系。将公园的绿化分为两个区——红色花叶主题的热闹活动区、黄色花叶主题的安静休息区。热闹活动区主要体现更多的活动空间,但又要有适当的隔音降噪的作用,植物种植以绿背景、大草坪为主要效果,既能降噪,又提供活动空间;安静休息区主要是以观赏植被、花卉为主的慢生活,植物色彩丰富、形式多样,以创造宜人的休闲空间为主。

6 结语

在“城市双修”的建设理念下,书展公园的提升改造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手法将纷繁的文化、传承、记忆等元素融入到景观营造中,借由公园的修复提升重新唤起公园的活力与记忆。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老旧公园到了逐步改造提升的时期。社区老旧公园的修复一方面是环境的修复提升,一方面是公园特有文化记忆的修复。以环境改善为目标,构建宜居、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注重公园的文化与历史,在修复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运用,通过文化与记忆元素在公园改造中的运用唤起人们的共鸣,赋予公园文化新活力。在进行公园生态修复的同时,修复公园文化,进而提升城市文化,为城市的更新修补贡献自身的力量。

猜你喜欢

园路闽南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基于VISSIM的光侨路与圳园路交叉口改善分析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在公园里玩
浅谈园路铺装的形式及其装饰作用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园林景观中园路的应用形式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