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研究

2022-08-11王凤晖郭汉丁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节点主体因素

王凤晖,郭汉丁

(1. 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2. 天津城建大学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天津 300384)

实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事业市场化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存在明显正外部性、公共物品属性及信息不对称等特征,市场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利益相关主体,决定了市场有序运行离不开市场治理的作用[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除了受市场、环境及政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外,还受市场治理多主体协同及不同主体利益诉求差异的影响。因此,识别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探究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与作用机理,是实现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研究多集中于技术指导、市场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等3 个方面。César Benavente-Peces 等[2]对已经进行改造的住宅进行分析,得出建筑能效可以鉴定节能改造建筑并改善其热性能,对改善市场失灵现象具有重要意义。Vringer K 等[3]通过对荷兰节能政策进行评估,指出“政府监管+经济激励”的组合机制是加快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李强年等[4]指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节能改造材料和满足条件的融资主体等,能够对关键风险因素给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建议,为促进节能行为提供指导。宗香等[5]指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根据发展程度不同,应该分阶段、分对象实施激励政策,并且不同阶段激励政策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

现有的研究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做出巨大贡献,但是整理发现,仍存在以下局限:(1)虽然学者提出经济激励、风险共担等一系列因素,对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具有深远影响,但未对各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理做出深入探讨,时间知道受限于此。(2)虽然众多学者采用回归模型及相关分析法进行研究,但无法解释各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进行识别,进而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确认影响市场治理的关键因素,对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1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较为复杂,不仅受市场治理主体行为因素影响,而且还受到市场治理关系、市场治理过程、市场治理环境等多方因素制约。基于此,运用文献分析法,于中国知网查阅与研究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对相关文献搜集与整理,梳理总结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

1.1 市场治理主体行为影响因素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多个主体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市场主体是市场稳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能够顺利进行市场治理的重要前提保障。郭汉丁等[6]基于“收益共享,责任共担”理念,分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主体社会责任共担运行的阶段性特征,发现政府、ESCO 和业主等主体,在市场发展3 个不同的阶段,各自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与责任共担。杨艳平等[7]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发现在满足激励公平原则前提下,ESCO 选择进行节能改造的比例随预期收益及政府的激励力度提高而提高。李玮等[8]运用进化博弈理论探讨业主和ESCO 的动态演化过程与演化稳定策略,得出政府监管力度、收益和成本高低、经济激励刺激等,是影响业主进行节能改造积极性及进行节能行为选择时的关键因素。梁喜等[9]通过建立三方主体模型,发现政府激励约束政策、ESCO 的前期准备成本、业主和ESCO 的纯增量收益是影响博弈结果的关键因素。政府通过分阶段落实多样化的激励约束政策;业主作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服务的需求方,通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ESCO 作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服务的供给方,通过寻求高品质诚信发展;都能够有效促进改造市场有序发展。

1.2 市场治理过程影响因素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过程是合理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弥补改造主体主观缺陷的关键环节。马嘉琪等[10]认为融资平台的构建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融资平台的组建主要是为了解决市场资金缺口大、融资难等问题,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融资平台中,业主与ESCO 的行为会给该融资平台产生巨大的影响。张印贤等[11]以合作共赢、共担共享、激励协同的主体主动作为新理念,基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内在驱动的核心作用,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主体行为规律分析着眼,探究ESCO 激励机制、协同激励路径优化、主体关联关系、协同激励有效性评价等,形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风险共担机理与ESCO 激励协同机制理论体系,以此可以来丰富与完善市场治理理论。张芸芸等[12]通过分析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发展进程中,影响合同能源管理收益的风险因素,得出信用风险、经营风险、使用权限和合同风险等,是用能企业所包含的风险;项目自身也涉及金融和财务风险、设计及技术风险、节能量界面风险、节能量的测量与验证风险和能源价格变化等风险因素。张超[13]对节能改造工作做进一步讨论及分析,提出从单性能的改造走向综合性改造的实施建议,得出通过政策引导、标准规范指导、居民节能意识提升等措施,在降低建筑能耗的同时,也可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3 市场治理关系影响因素

厘清节能改造主体和市场其他平台间的关系,是在市场发展中实现节能改造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条件。魏兴等[14]提出因时而异、层次有别、区别对待、统筹兼顾是政策制定的正确导向,是对市场发育程度的准确把握是政策体系合理构架的前提,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政策构建实践对比,发现我国在政策体系的完备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层次性及地区差异性方面存在欠缺。Hunter M[15]基于实证研究分析,发现消费者的舒适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节能行为。因此,在业主自身层面,影响其进行节能改造工作的因素,包括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节能改造态度、节能改造成本、节能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舒适偏好。Labanca Ludimila等[16]从群决策理论出发,通过研究并发展,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发展过程中,不健全的信任机制对业主进行节能改造决策时会产生阻碍作用。韩青苗等[17]通过研究,得出节能改造过程中,ESCO 和业主、政府和ESCO 之间相互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提高节能改造经济激励合约效果的关键是:选择抗风险能力较强的节能改造项目;降低节能改造成本;通过建筑能效的信号传递机制来实现对业主努力水平的约束和监督。吴玲倩[18]通过分析,得出风险分担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决策过程,评估项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优化策略,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发展中,能够显著提高决策效率。

1.4 市场治理环境影响因素

优良的市场治理环境是激发改造主体积极性、高效发挥主体改造能动性的重要保障。郭峻臣等[19]通过介绍EPC 在节能改造工作中的成功应用,对项目技术、经济、管理、社会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证明采用EPC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可行性。 金国辉等[20]基于DEST 方法,对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节能改造进行综合效果评价,综合评估改造前、后的建筑能耗,考虑当地实际情况,降低采暖和维护成本,引导严寒地区节能改造创新,改造后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窦晗天等[21]通过对既有民居建筑进行一定程度的节能改造,提升建筑的舒适性与耐候性,顺应环保潮流,实现节能减排。针对墙体保温、墙体选材与建筑外门窗选型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节能改造策略。延续该地区文脉,传承“乡愁”文化。李旭光等[22]以保护校园历史风貌建筑外貌特征为前提的加固方法,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水利楼实施绿色化节能改造,验证改造方案可行性,为其他历史性建筑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赵小刚等[23]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水窑洼村的石窑洞民居为研究对象,传承国家对于传统文化重视的思想,通过对居民居住环境进行节能改造工作,优化传统民居,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对提升当地村民生活幸福感有重大促进作用。刘玉军等[24]以青海省五四大街现有沿线街景改造为例,提出节能改造设计在综合整治的同时,在街道中融入地域文化、政治环境等特征,既能够体现“融合”的地区理念,可以较大地提高节能改造效果,促进市场和谐发展。

通过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以及结合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识别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治理主体履职方式、业主积极性、ESCO 意识;融资平台、激励约束机制、宣传教育、风险防范机制;法律法规、节能价值观、信任程度、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

2 社会网络模型构建与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作为一种能够建立在不同学科基础之上,而且可以进行可视化和量化的分析方法,它有助于从各个层面,分析整个网络以及网络中不同子群体的结构特征、交互特征[25]。

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发展中,影响既有绿色改造市场治理的因素诸多。其中,各个因素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交叉影响、相互交织作用于绿色改造市场治理的整个过程。因此,将市场治理影响因素作为网络节点,将上述分析总结得各个因素间的关联关系,进一步定义为网络连线或边,利用SNA,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识别出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26]。

2.1 数据搜集

在识别16 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法,选择10 位学术界与企业界的相关专家学者,针对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程度来打分。本研究采用五级量表计分,打分细则如表1 所示。

表1 五级量表计分法打分细则

将得到的打分结果,求取平均值,最终得到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强度矩阵。由于16×16 数据较多,文章篇幅有限,因此,仅列出随机选取的8 个影响因素,他们间的邻接矩阵如表2 所示。

表2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邻接矩阵

2.2 数据处理

通过Ucinet6 软件对上述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关系网络图,如图1 所示。可以看出,16 个节点相互联结,表明其之间存在关联关系。

图1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关系网络

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关系网络中,仅能够看出各影响因素间具有关联关系,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之间如何作用等关系并不能从中直接看出。因此,为进一步确定网络图中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分别计算网络节点特征的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衡量指标,并进行分析。通过软件进行计算,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中心性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中心性分析结果

2.2.1 网络密度

网络图中各节点间关联的紧密程度可以用网络密度来表示,将之前得到的数据导入Ucinet6 软件中,测算影响因素网络密度,如图2 所示。

从图2 可以分析得出,网络密度为1.177 8,说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关系网络图密度较大,影响市场治理的各因素间关联程度较大。可以说明,网络图中,任意两个因素发生变化,会影响整个关系网络图变化。通过对网络密度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哪些因素变化会导致关系网络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

图2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网络密度分析结果

2.2.2 点度中心度分析

节点中心度为节点的绝对度数与理论上最大可能度数之比,用来测量节点自身的交际能力,度数越高,该节点拥有的权利越大且中心性越明显[27]。点度中心度,可以进一步分为点出度和点入度。点出度可以反映该因素对其他因素的辐射程度;相反,点出度则反映其他因素对该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表3 进行分析,可知:法律法规、政治环境和业主积极性等10 个因素的点出度较高,表明这些因素与其他因素交往频繁,会对其他因素产生直接影响;宣传教育、风险防范机制、信任程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等10 个因素具有较低点入度,说明这些因素,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2.2.3 中间中心度分析

中间中心度用来测量节点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其他节点的“中间”,其值越高,则位置越核心,对其他节点城市的控制能力就越强[28]。其越高,表示该节点连接两点可能性越大,在网络中起得作用越大。由表3 进行进一步分析,可知:文化环境、法律法规和治理主体权责边界等这10 个因素的中间中心度数值超过平均值,表明这10 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因素起控制作用。进一步分析理解,就是通过对其他因素进行控制,进而间接影响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

2.2.4 接近中心度分析

接近中心度为一个节点与其他所有节点的捷径距离之和,用以表示节点城市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其他节点的控制[29]。接近中心度越高,表明该节点越不受其他节点的影响。其中,接近中心度分为外接近中心度和内接近中心度,在网路关系中,较高外接近度和较低内接近度为关键因素。由表3 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宣传教育、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不对称等10 个因素具有较低内接近度,说明该因素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法律法规、政治环境和ESCO 意识等10 各因素具有较高外接近度,说明上述因素很少依赖于其他因素。

通过对上述3 个指标分析及探讨,可以确定关键影响因素。对较低点入度、较高点出度、较高中间中心度、较低内接近度和较高外接近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结果如表4 所示。治理主体履职方式、法律法规、信息融资平台、激励约束机制、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和经济环境等6 个因素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中,出现次数较高,因此可以得出,其与其他因素之间,具有较强关联性,是影响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的关键因素。

表4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2.3 关键影响路径识别

网络中的关系是指点与点之间的线,关键关系的识别主要通过线的中间中心度来实现。某一条线在网络中的中间中心度越大,表明其控制风险传导的能力越强,越需要重点控制[30]。通过软件得出线的点度中心度,将排名前20 组关系线,作为关键关系,如表5 所示。

从表5 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进行关键关系分析,对关联程度较大的路径,进行提取,得到3 条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关键影响路径:

表5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影响因素关系网络中关键关系识别

2.3.1 法律法规→节能价值观→信任程度→业主积极性→经济环境→治理主体履职方式

该影响路径表明,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根据“因地制宜”,制定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促进业主形成节能价值观及改造意识,与此同时,法律约束的前提下,业主与ESCO 之间相互建立信任,增强两者之间的信任程度,提高业主改造积极性,改造经济方式支持的多样性,形成良好的经济环境,以经济优势引导治理主体履职方式,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发展。

2.3.2 融资平台→激励约束机制→宣传教育→风险防范机制→治理主体履职方式

该影响路径表明,通过建立信息融资平台,加强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对业主进行改造宣传教育,并伴随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拓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主体相应履行职能,保障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有序进行。

2.3.3 治理主体权责边界→信息共享→文化环境→融资平台→风险防范机制→治理主体履职方式

该影响路径表明,治理主体通过明确自己对应责任边界界定,有利于各主体之间信息相互共享,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信息融资平台的构建,有利于风险防范机制的形成,最终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稳步发展。

3 结论

以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有序高效治理为目标,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由点出度、点入度、中心度、内接近中心度和外接近中心度5 个指标,综合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的16 个影响因素中的关键因素以及关键路径。可以得出,治理主体履职方式、法律法规、信息融资平台、激励约束机制、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和经济环境等6 个因素是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中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进而得到上述3 条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关键影响路径。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为优化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治理关键影响实施路径,现提出以下建议。

3.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奠定市场治理根基

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既是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规模化、产业化的首要前提,也是支撑服务产业生存的强大外部推动力[31]。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推进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必不可少之路,我国应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3 个层面,制定相对应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相关标准。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在横向及纵向两个维度,实现法律法规广度和宽度的伸展。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作用,为制定监管政策等提供法律支撑,可以约束改造主体行为,完善改造市场。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领域立法的研究和制定,同时国家相关监督部门也要负起责任,监督法律规范的实施,为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工作保驾护航[32]。

3.2 优化融资平台,改善市场治理环境

融资平台的构建及优化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方面,政府应致力于优化融资平台,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前期,由于市场发展不确定性因素过多,融资平台承担大多风险。在市场运行阶段,融资平台效果受业主及ESCO 行为影响较大,融资平台优化,能够弱化高风险,减弱受业主及ESCO 影响程度;另一方面,通过优化融资平台能够更好地解决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等难题。减少市场运行和治理中的问题,保障市场有序发展[33]。

3.3 明确主体权责边界,激发市场治理活力

一方面,明确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主体构成,如核心主体,包括政府、业主和ESCO。辅助主体包括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高校等。另一方面,明确各个相关主体需要共担的责任,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达到市场发展的效益最大化。树立“利益共享”理念,形成“责任共担”机制,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明确社会责任内涵[34]。

猜你喜欢

节点主体因素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论碳审计主体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结合概率路由的机会网络自私节点检测算法
采用贪婪启发式的异构WSNs 部分覆盖算法*
Crosstalk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antidiabetic drug action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