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2-08-1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马修文

党课参考 2022年15期
关键词:人才科技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 马修文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认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当前我国科技领域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守正创新,坚定信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强国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

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有顶层设计、立场标准,又有目标要求、方法步骤。更为重要的是,彰显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体现了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和革命毅力。

图为中新广州知识城“中国纳米谷”一期工程纳米智能技术科技园。图:刘大伟/新华社

一、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

国家强盛必须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之上,没有科技自立自强,所谓的固若金汤只是昙花一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安全的核心要义,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科技安全是重要组成部分,离开科技安全,遑论国家真正安全。

(一)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要强盛、中华民族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只有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有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回顾世界近现代发展史,世界上的现代化强国无一不是科技强国。当前,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上限,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在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

(二)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离不开强大科技支撑。只有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科技自立自强是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持续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而这就需要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而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提升科技实力,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三)科技自立自强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际,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并逐步改变国际政治格局之际,国家安全尤为重要。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各方面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只有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实践反复证明,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就不能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提供解决方案,都更需要坚持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当前我国科技领域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国内外各类风险挑战叠加,亟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对此,需深刻研判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以及科技领域存在的问题,下好先手棋,以科技发展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

(一)当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进入21世纪,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在科技重点领域加速赶超,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中国科技进步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具有尖端水平的科技突破和进展上,更体现在支撑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水平的提升上,体现在中国通过创新型国家建设以推动世界科技进步和包容性发展、开辟经济增长新的路径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上。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比如,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正在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必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可以说,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和未来。而基于科技突破将会对产业发展、世界格局带来颠覆性影响的预期,世界各主要国家近年来都在持续加大对科技(尤其是前沿技术)领域的投入,力图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出涉及领域广、扩散速度快以及深度交叉融合等鲜明特征,因此,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来说都是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新征程上,我们更应把握这一新态势,培育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人工智能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二)当前我国科技领域存在的问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愈加激荡,科技是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变大变局格局变化的关键力量。实

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虽然我国科技发展形势大好,但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二是我国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三是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这主要体现在,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四是我国科技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科技体制改革许多重大决策落实还没有形成合力,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还不够,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有待优化。这些问题,很多是长期存在的,在新一轮科技竞争愈发激烈的态势下,需要继续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三、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此,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说到底就是要加强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基础研究要突破瓶颈,就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等基础研究领域,确保从事基础研究者无后顾之忧。要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要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2022年5月27日,工作人员在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算力中心巡检。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21年10月投用,是我国大数据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图:欧东衢/新华社

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正向激励企业创新、反向倒逼企业创新。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要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带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为此,要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着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要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的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适应我国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并同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

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

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以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在项目评价上,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在人才评价上,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

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要研究真问题,形成真榜、实榜。要真研究问题,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通过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同时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

(四)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只有跟高手过招才知道差距,不能夜郎自大。”

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一方面,要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一些优势领域打造“长板”,夯实国际合作基础。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

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要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五)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就抓住了科技自立自强的“牛鼻子”。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厚培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2022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检查航天产品光学镜面。图:张建松/新华社

要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要着力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同时,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要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探索新的项目组织方式,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

通过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要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同时,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人才。

要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

1.如何充分认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猜你喜欢

人才科技国家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科技在线
毛遂自荐
科技在线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