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110采面切顶卸压留巷技术参数模拟分析与应用

2022-08-10

江西煤炭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切缝切顶岩层

殷 勇

(山西焦煤霍州煤电集团回坡底煤矿,山西 洪洞 041600)

受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煤矿开采效率低,严重制约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对于深部中厚煤层,受高集中应力影响,掘进后巷道围岩变形量大,后期维护成本高,甚至影响工作面安全回采[1-3]。切顶卸压留巷技术是人为在顶板制造切缝,将垂直应力向深部转移,通过研究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实现无煤柱开采[3-4]。切顶卸压留巷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国内外学者对该项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110工法”等新技术,但在中厚煤层等条件下的研究仍不充足够充分[5-6]。以回坡底矿10-110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模拟分析了“切缝高度6 m、角度15°”参数下的工作面留巷围岩应力和位移变化规律,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1 工作面概况

回坡底矿10-110工作面位于1采区右翼,工作面标高+458~+532 m,东部为井田边界,北部与10-1122巷相邻,南侧为10-108工作面,西部为东一采区三条大巷。工作面走向长度1 716 m,倾向长度200 m,开采10#煤层,平均厚度2.6 m,平均倾角3°。煤层直接顶为泥岩,厚度3.5 m,基本顶为K2灰岩,厚度7.0 m。顶板岩层强度高,受垂直应力等影响,工作面回采后巷道围岩变形较大。

2 切顶卸压成巷机理

切顶卸压成巷是人为制造切缝,将巷道顶板岩层“长臂梁”结构变为“短臂梁”结构,工作面来压时,采空区顶板岩层沿切缝垮落压实采空区,垮落的岩层利用其碎胀性的特点作为巷道的侧帮支撑顶板岩层,将顶板垂直应力向深部转移,减小巷道受应力影响程度[5-6],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人为在巷道顶板制造切缝后,诱导岩块B在实煤体侧弹塑性交界处断裂,将垂直应力向深部转移,岩块A、B、C铰接结构使巷道处于低应力区内,能够减少应力对巷道的影响,达到控制巷道围岩变形的目的。

图1 切顶卸压

合理的切缝高度能够保证岩块B不发生旋转下沉,减小对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切缝高度H计算公式为:

Hf=(H-ΔH1-ΔH2)/(K-1)

式中:Hf为工作面采高,m;ΔH1为顶板岩层变形量,m;ΔH2为底板岩层变形量,m;K为碎胀系数,取1.3~1.5。

10-110工作面采高为2.6 m,碎胀系数取1.35,计算可得工作面切缝高度为6 m。考虑采空区垮落岩层受顶、底板变形量和挡矸支护挤压等因素影响,结合矿井地质条件,切缝角度定为15°。

3 切顶卸压数值模拟

3.1 模型建立

采用FLAC3D模拟工作面切顶后应力和位移变化情况,在10-110工作面布置10条测线,测线布置如表1、图2所示。

表1 测线布置情况

图2 测线布置

建立171 m×20 m×40 m的力学模型,垂直方向施加6.8 MPa应力,设置顶板切缝高度6 m、角度15°,材料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10-110工作面10#煤层顶板力学参数

岩层弹性模量G/GPa密度/(kg/m3)摩擦角f/°粘结力C/MPa抗拉强度T/MPa抗压强度T/MPa泥岩 2.8 2 200 32 2.9 2.8 30 9煤 1.2 1 420 20 1.2 1.0 12泥岩 2.8 2 200 32 2.9 2.8 30

3.2 模拟结果分析

(1)垂直应力分析

通过1、2、3号测线监测10-110工作面切顶前后垂直应力变化情况,监测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切顶前后垂直应力变化情况

由图3可知,10-110工作面未采用切顶卸压前,受顶板垂直应力和采空侧向应力等因素影响,顶板出现应力集中。当采用切顶卸压后,切断顶板岩层与采空区的联系,将高集中的应力提前释放,同时应力峰值向深部转移,使工作面处于低应力区,减小应力对巷道围岩的影响,提高工作面回采效率。

通过1、2、3号测线监测工作面顶板不同层位的垂直应力,在切顶前后的变化情况,监测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切顶前后顶板不同层位垂直应力分布

由图4可知,在工作面顶板上方10 m范围内,切顶卸压后垂直应力较未卸压前有明显减小,在顶板上方3~6 m范围内,卸压后垂直应力减少幅度大。

(2)临空侧垂直分析

通过4、5、6号测线监测10-110工作面切顶前后,工作面前方不同距离临空侧垂直应力变化情况,监测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切顶前后临空侧垂直应力分布

由图5可知,随着与工作面距离的增加,工作面临空侧垂直应力呈现先增大至峰值,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切顶卸压后临空侧垂直应力峰值减小,但较未卸压前降低幅度小。切顶卸压前后4、5、6号测线监测得到临空侧垂直应力峰值,如表3所示。

表3 临空侧垂直应力峰值

由图5可知,4、5、6号测线均在工作面前3 m处临空侧垂直应力达到峰值,4号测线(距留巷临空侧2 m)垂直应力下降幅度最大。

(3)实体煤侧垂直应力分析

通过7、8、9号测线监测10-110工作面切顶前后,距实体煤帮侧垂直应力变化情况,监测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切顶前后实体煤侧垂直应力分布

由图6可知,随工作面向前推进,实体煤帮侧垂直应力先增大至峰值,后逐渐减小并稳定。切顶卸压后实体煤帮侧垂直应力峰值减小,应力主要在距实体煤帮侧4~6 m范围内集中。切顶卸压前后7、8、9号测线监测得到实体煤帮侧垂直应力峰值,如表4所示。

表4 实体煤帮侧垂直应力峰值

由图6可知,7、8、9号测线均在距实体煤5 m处实体煤帮侧垂直应力达到峰值,9号测线(工作面后方15 m)垂直应力下降幅度最大。

(4)顶板下沉量分析

通过10号测线监测10-110工作面切顶前后顶板下沉量,监测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切顶前后顶板下沉量

由图7可知,切顶卸压后较未切顶前,10-110工作面顶板下沉量有了明显减小,未卸压时顶板最大下沉量为760 mm,切顶卸压后减小为550 mm,减小了27.6%。

4 工程实践

4.1 施工方式

10-110工作面通过爆破预裂方式进行切顶卸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切缝高度6 m、切缝深度为7 m、切缝角度15°。爆破炮眼布置在距临空侧帮角以里200 mm处,炮眼间距750 mm,直径50 mm,如图8所示。切顶卸压留巷需加强支护,提高巷道的承载能力,减小围岩变形量,留巷支护参数如表5所示。

图8 钻孔爆破布置参数

表5 切顶卸压留巷支护参数

4.2 卸压效果检验

10-110工作面采用切顶卸压留巷方式,利用采空区垮落岩层碎胀性,减小顶板应力集中。在顶板布置3组顶板动态仪监测围岩变形量,监测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卸压后围岩变形量

由表6可知,切顶卸压后巷道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均在安全范围。

5 结论

1)在工作面不同位置布置10条测线,通过FLAC3D模拟测线区域垂直应力变化规律,得到在垂直顶板上方6 m、距留巷临空侧2 m、实体煤帮侧后方15 m处,工作面垂直应力下降幅度最大。根据监测巷道顶板下沉量得到切顶卸压后顶板最大下沉量减小了27.6%。

2)确定工作面实际切缝高度6 m、切缝深度7 m、切缝角度15°,通过监测顶板下沉量可知,卸压后留巷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均在安全范围内,由此可知,切顶卸压有效避免了巷道围岩应力集中,减少了巷道围岩变形量。

猜你喜欢

切缝切顶岩层
缓倾斜厚大煤层坚硬顶板切顶卸压方法研究
庄子河煤业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关键参数研究
腾晖矿坚硬顶板切顶充填留巷围岩变形研究
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
岩层真厚度计算公式推导与编程
厚硬基本顶岩层切顶留巷参数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串层锚杆”加固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切缝药包爆炸作用机理数值模拟*
基于成形分析方法的车身切缝工艺
不同地应力条件下切缝药包爆破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