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翻译技术教学研究状况及其提升策略
——基于KH Coder 文本分析法

2022-08-10戴钰涵

关键词:译者论文设置

戴钰涵

(西安外国语大学 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陕西 西安 710128)

一、问题的提出

新时代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与翻译产业的融合为新一代的译者提供了更加多维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催促着译者培养体系的改善与升级。2020 年4 月,我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发布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在翻译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中指出学生需要具有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翻译工具的能力,并将“翻译技术”列为翻译专业核心课程,与综合英语、翻译概论、英汉笔译等课程具有同等地位。行业及学界对译者能力培养的关注使得翻译技术的地位得以提升,高校翻译技术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也需要结合新一代译者应具备的素养进行内容升级与课程适配。但实际上,高校翻译技术课程的良性开展却受到例如课程开设一年一变、实践环境利用率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实际问题的制约。

近年来,领域内学者先后对翻译技术教学模式的现状以及可用对策展开讨论,以期为翻译技术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王华树等人利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方法对从事翻译技术教学教师的视角对全国434 所高校的翻译技术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1];李成静等学者则是从大学生的视角对当前翻译人才培养展开讨论,以期从学生学习偏好角度提出对策[2];岳中生通过梳理2000 年至2019年108 篇翻译技术研究学术论文,从研究主题、研究学理、研究取向以及研究方法四个方面描述目前国内翻译技术的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解决建议[3]。

通过对知网上关于翻译技术教学相关学术论文的梳理发现,翻译技术教学仍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而目前关于该方向的研究主要还是以问卷调查及实际案例分析为主,涉及的对于这些问题本质的讨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客观科学地展现翻译技术教学的研究现状,找到尚待改进之处,本文采用KH Coder 文本挖掘工具,对2000 年至2021 年363 篇论文做文本分析,力图找到当前翻译技术教学研究的着重关注点,分析制约翻译技术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以期为高校开展与升级翻译技术课程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实施与结论

(一)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www.cnki.net)。在知网上选择“论文检索”选项,以关键词进行检索,将主题词设置为“翻译技术教学”,精确检索得到363 篇中文学术期刊文献并将其导出为Excel 格式,字段包括题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摘要以及发表时间。

(二)分析工具

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非结构化文本分析工具有KH Coder、Wordstat 等多种,但相比较而言,KH Coder更符合本次研究要求。在应用层面上,KH Coder 支持语言较多,可以将待处理文本转化为内部表示文本以备重复调用,节省时间与精力;在解析结果层面,KH Coder 的查找结果中会涵盖单词及单词其他所有形式,且在预测时,能利用提前设置好的词表与文本中的单词进行匹配,来预测文本情感趋势[4]。同时在多次迭代更新后,该软件具备多种文本分析功能,被广泛用于计算语言学中,可以进行词频与词性分析、贡献分析、相关分析、文本聚类、文本提取、主题分布与演变等分析功能,涉及语种包括加泰罗尼亚语、中文、荷兰语、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葡萄牙语、俄语、斯洛文尼亚语和西班牙语。因此,本次使用KH Coder 完成对论文数据的分析。

(三)研究方法

采用KH Coder 分析翻译技术教学论文包括了以下步骤:

1.将数据处理成软件可以接收的格式。在本次研究中,论文数据以xlsx 格式存储,处理时需要将第一行设置为字段名,数据从第二行开始。

2.项目的新建与预处理。在这个步骤中,将处理后的数据导入到KH Coder 项目中进行预处理。经过初步的分析后得到363 篇翻译技术教学论文包含的总词数为22603 个,异词数为3264 个。

3.词汇级别:按照年限划分,将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集的翻译技术教学论文数据分成2 组(一组包括从2020 年到2021 年发表的论文,另一组包括从2000 年到2019 年发表的论文),对两组数据进行词频统计与主题词共现网络分析,了解翻译技术教学近年来的整体特点。

4.结合分析结果与论文案例,深入分析当前翻译技术教学研究着重考虑的主要问题,对照《教学指南》要求存在的可改进之处,探索相关改进对策。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以《教学指南》发布时间为界,将收集的论文数据分为“2020-2021 年间”与“2000-2019 年间”两部分,分别进行词频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从这二十年间论文高频词及频率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翻译技术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的关注点都发生了变化。对比两列数据可以发现,在近两年“学生”一词的出现频率升高,且与“教师”一词在表中的距离变长,且“改革”一词出现频率升高,其反映出近两年的论文更着重于对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关注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以此优化教学方式与内容;“时代”一词开始出现在翻译技术教学文献中,通过进行上下文关键词索引,笔者发现与“时代”一词相连接的常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等IT 术语,领域内学者开始关注新兴技术对于翻译行业以及译者培养模式的影响,并尝试将这些技术引入到翻译技术教学中来,建设翻译实训平台,启动项目化教学,以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通过KH Coder 中共现网络的功能(最低词频数值设置为20)得到如图1 所示的2020-2021 年翻译技术教学文献主题词共现网络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两年间翻译技术教学类文献着重关注讨论了3 个方面的问题,按照其篇幅占比分别是“翻译技术教学模式研究”“高校翻译专业改革”“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与能力培养”。其中,通过连线距离可以看到“翻译技术教学模式研究”主题中,与以往不同的是开始注重引入智能设备与信息平台来建设翻译实验室,优化翻译技术教学模式;在“高校翻译专业改革”主题中,着重考虑了加大语言服务行业领域译员能力的要求,译员能力的建设在高校设计培养体系、调整课程设置中应占有较大权重。

表1:翻译技术教学论文高频词及频率汇总(前24 位)

图1: 2020-2021 年翻译技术教学文献主题词共现网络图

三、翻译技术教学相关研究状况的改进对策

通过文本分析,词频统计及主题词共现网络图可以看出,近年来领域内学者着重于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注重新兴技术对翻译行业以及译者培养模式的影响研究,强调引入智能设备与信息平台来建设翻译实验室,优化翻译技术教学模式。但对照《教学指南》中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翻译人才的指导意见要求,领域内学者在研究着重点上还不全面,从着眼于提高翻译技术教学质量出发,扔有诸多可改进之处,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译者应具备素养与培养目标的结合

李瑞林在论文中指出译者素养是译者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下创造性地求解翻译问题、生成翻译产品所需的自主意识及其实践,并提出译者素养应是翻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指向,翻译教学需促进学习者逐步形成满足现实翻译情境需要的综合素养[5]。2019 年王少爽进一步给出了译者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模型,其主体包括译者信息意识、译者信息能力和译者信息规范[6]。从这些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译者素养的培养是译者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前提,其应是翻译教学中需要注重的基础问题,需要在翻译专业的本科课程教学中渗透给学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译者所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养要求也越来越专业和多元,包括了语言素养、职业素养、信息素养、跨文化素养等,并不断延伸。但目前部分外语高校在开展课程时,仍是“治标不治本”,虽开设了翻译基础、翻译技术等相关课程,但课程设置并未对照翻译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素养要求进行设置。因此,高校应结合当今行业的实施需求,根据译者所应具备的素养来针对性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其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技能考核、课堂资源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符合素养培养的要求,进而满足行业需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需要加大翻译技术类课程的比重。相比较国外高校,国内大多数高校翻译专业仅开设了一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且课时严重不足。《教学指南》中将翻译技术课程内容分为搜索、术语、记忆库、机器翻译四部分,涉及有较多的实践内容。课时不足将导致学生没有充足时间进行训练,课程也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技术和工具的目的。

在技能考核方面,翻译技术类课程教师应该注重情景化及项目化的任务设计。教师可根据开展的翻译项目,对学生分配例如译者、校对人员、项目管理人员、排版人员等各种项目角色,差异化的确定需要承担的任务类型、任务数据。考核中尝试让学生自行设计解决思路,并记录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依据此方法增强学生的翻译综合职业素养以及应变能力。

在课堂资源建设方面,可将课堂资源分为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堂管理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尽量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取真实案例数据、了解行业使用的翻译技术软件,尽量使得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接触到的软件和数据与在课上所学习到的类似,同时保证软件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而课堂管理资源尽量选择简单、稳定、统一的软件,避免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课堂管理软件上花费较多时间。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生可参与由高校与政府机构对接引入的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翻译项目,项目化教学将能力培养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一系列可操作、可比对、可量化的具体指标[7]。学生能够获得对自身能力的准确认知,并主动寻求有效的能力提升方法。通过这些项目不仅可以训练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与职业素养,强化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使命与责任意识。

(二)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与课程设置的匹配

通过对知网论文的检索与分析,发现目前关于翻译技术实验室建设的讨论较少,但实际的建设问题依然存在,包括实验室功能单一、位置分散等。曹达钦等学者对于集成了各类实验室的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做出定义,即其应是集成现代信息技术与翻译行业所需工具,能够支持翻译操作技术训练、翻译项目实施及语言资源管理等多种教研项目的信息化实践平台[8]。该定义主要是从实践环境的建设目的考虑。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实践环境的建设也需要与高校翻译技术课程设置相挂钩,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了实践场所内置环境与教学人员设置、软件设置。

在实践场所内置环境与教学人员设置方面,首先各类翻译实验室应该建设于同一楼层中,方便统一的管理与维护,维护人员可以包括学校信息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与从事翻译技术研究的教师;另外,高校经常会邀请企业中从事翻译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来校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翻译技术课程,因此实验室楼层中应设置有企业人员接待休息室,方便企业携项目入驻。

在软件设置方面,根据课程设置情况分列出实践环境中需要安装的各类软件,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排版软件、翻译项目管理软件等,再根据软件的开源、收费、市场占有率等情况作加权排序,在每个类型中选择1-2 种合适的软件。

(三)翻译技术理论与现代技术在课程内容上的融合

从分析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对于新技术、新软件的讨论较少。计算机领域的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以机器翻译技术为例,其从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基于示例的机器翻译、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发展到了现在各大物联网公司着重研究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翻译技术的更新换代与高校课程中的翻译技术理论发展相互矛盾,课程的更新速度往往落后于行业技术的更新速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提升自己的技术素养,在翻译技术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尽可能的与目前使用的前沿技术对接[9]。

在企业中进行一个翻译项目常需要使用到语料库、术语库、在线管理工具等,这些辅助工具能够保证翻译项目的协调一致、术语的统一,使得翻译正确率提高。而学生在参与翻译项目时,一般只使用机器翻译作为唯一的辅助工具,这与对新技术与行业发展了解不够有关,也从侧面反映了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教学中的理论与现代技术未充分融合。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对当前翻译行业做充分调研,及时更新教案内容,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了解到当前的行业热门技术。

四、结语

近两年的翻译技术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注重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翻译技术教学中,但也存在培养目标未与译者素养结合、翻译技术实践环境未与课程设置结合、理论与现代技术在课程内容上脱节等可改进之处,这些都制约了翻译技术课程的良性发展。

由于《教学指南》的落地,近两年关于翻译技术教学的研究呈指数增长,高校在开设翻译技术课程、进行翻译技术教学时应做好充分调研,避免研究与实际教学脱节。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期待领域内外学者们能够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最新技术应用至翻译技术教学与研究中来,促进翻译技术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译者论文设置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栏目设置一览表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