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课程体系融合
——以经管类专业为例

2022-08-09王玉婧尹世强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经管类跨学科专业课程

王玉婧,尹世强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100134)

随着新时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今新文科教育战略对高校专业设置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应以此为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积极响应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建设的号召,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积极改革教学课程体系,应对国际社会的不断变化,科学规划与市场相链接的课程结构,创新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经管类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多元融合

目前,经管类专业作为与社会产业服务结合较为紧密的专业之一,课程体系之间较为独立,传统学科之间存在壁垒,在通识教育不足的基础上过早进行学科教育专门化,造成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知识运用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新文科建设纲领下,经管类专业的课程结构需要进行重新梳理,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更综合的学科范畴,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多重交叉,不断深化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冗余的问题

在传统经管类专业的学科教育中,部分高校也进行过课程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一些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出现了重复、冗余的问题。国内学者也对经管类专业的课程重复情况进行了研究,以管理学类课程为例,据统计,管理学类课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复,分别是管理原理方面、饭店原理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市场营销方面、财务管理方面,以及经济学方面的重复[1]。为了使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大部分的课程以理论作为基础,在大学科背景下,理论部分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重复的。为了使知识点更好地衔接,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也是有重复的,关联程度越高,重复程度也就越高。如果设置一个课程群,将关联程度高的课程以学科的知识体系划分,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点划分,将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冗余的问题。关联程度高的课程群设置离不开跨专业知识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地把同一知识体系下的课程归到一起,而是需要打破现有课程体系,重新设计课程类群,这样才能实质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满足新文科经管类专业的建设需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与生活深度融合。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文科的建设纲领对创新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学科、跨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创新,使各学科之间相互借鉴,共同推动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发展。新文科的知识体系要求多维度、多视角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兼具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基于经管类专业课程的,融合理科、工科等知识的专业课程群,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建设体系,构建“专业化+融合化+实训化”的课程体系模块,使学生具有数据思维、工科思维、交互思维、经管思维、哲学思维等多种思维,具有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综合素质,满足新文科经管类专业的建设需要。

二、经管类专业跨学科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缺乏清晰规划

对于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建设来说,一些高校对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人才培养定位缺乏清晰的认知和规划,缺乏实际的社会调研,从而也就缺少对教学体系的科学调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变化,以及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转变[2]。高校缺乏科学的专业建设认知,使经管类专业建设与社会实际相脱离,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甚至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增加了就业难度,使专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更加缺失。

(二)跨学科教师团队建设不完善

跨学科课程体系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共同打造,一些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搭建只存在于字面意义,很多跨学科教师只是被机械地安排在学生的课程中,并未参与专业建设的讨论,未能深度挖掘跨学科教学的意义,达不到跨学科深度融合的建设标准。同时,学生对非经管类专业的教师在心理上不认同,从而形成不认真的学习氛围,不利于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利用,极大地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三)传统意义的教学与实际脱节

我国高校的教学特点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体,教师教学起主导作用[3]。这种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知识互动。若教材内容不随社会实际更新,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则大部分是以老旧过时的案例信息为主。在跨学科的教学体系中,若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只会使学生接受不同学科的脱节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实际变化的信息的理解,阻碍对高社会适应性的跨学科人才的培养进程。

三、经管类专业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在新文科战略纲领下,传统的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融合创新,打破学科细分,突破学科壁垒,打造新型课程群。

(一)课程体系的运转框架

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运转框架如图1 所示,课程体系的建设以社会产业服务需求为导向。在教育理念层面,高校把理论学习、专业学习和知识运用作为工具,其中理论学习以基础理论和通识教育为主,专业学习以专业课程教育为主,而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则主要通过实践教育完成;在教学实践层面,在统筹大纲的基础上规划专业教学的培养方案,构建出基本的课程框架结构,通过专业课教师对内容的融合,使设计的课程得以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反馈,进而评估内容建设是否合适,再对课程体系进行微调。

图1 课程体系的运转框架

(二)课程体系的融合创新

在传统的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更多体现的是通识公共课、经管类专业教育课、实践创新课程线性层级结构(见图2)。经管类专业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的是通识公共课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外语教学”等;一般从第三学期开始接触专业教育课程,其中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从第五学期开始,课程中开始穿插实践创新课程,如“数学建模”“学科竞赛”“沙盘模拟”等课程。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一直在沿用。然而,这种线性的课程体系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不融合、遗忘率高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融合,将线性层级结构转变为网状结构。

图2 传统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

创新课程体系不是简单地将关联度高的课程串联起来,而是将课程体系形成网状向周围扩展,形成“专业化+融合化+实训化”的模块体系(见图3)。以经管类专业为例,将通识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重组,在不同学期的课程设计中融合各方面知识内容。比如,第一学期不是单纯的通识教育,而是穿插专业课程,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阶段的实践,而不是到了第五学期再进行实践。将通识公共课程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计算机专业的“编程”“数据库管理”及“外语教学”联合起来;将实践创新课程中的“数学建模”与计算机专业课程联系起来,通过数字模型的构建去分析通识公共课程中的经济学原理,使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社会现象,做出相应的决策建议。

与传统课程体系相比,创新课程体系能够打造与理科、工科专业相结合的专业课程群,专业课程融合实践创新课程,更大程度地提高知识覆盖的全面性,打破思维疆界,发散学生经管思维,融合数据思维及交互思维等。

图3 创新网状课程体系

(三)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实践与维护

1.结合院校特色

当前中国高校各具办学特色,一些以“理工”“科技”“商业”等为特色的院校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需要深度融合院校特色和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借助院校特色学科整合资源,打造院校特色与经管类专业相结合的特色课程,集中力量改革创新师资队伍、课程设计、教学条件等,培养熟悉特定行业并具备在该行业从事经营管理业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4]。

2.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单一形式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社会职业参与感较弱,因此经管类专业应多维度地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在金融专业课程中引入Python 教学,鼓励学生进行金融建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与其他高校进行模拟实务比赛,或者进行外贸函电写作比赛;在管理学专业课程中引入沙盘模拟等。以“一专多能”为原则,发挥“第二课堂”的引领作用,在国际贸易、金融、管理学等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将哲学、信息科技、外语等其他学科融入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5]。

3.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中,多是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打分,教师也以最终的期末成绩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双箭头”式的评价方式存在很多漏洞,如以期末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很难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否全面,教师也很难拿到学生的客观评价,最终导致课程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为保证跨学科、跨专业课程体系的良性运转,各高校需要针对学科特点改革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多维度多角色评价机制。对于跨学科经管类专业的课程,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可由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实践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专业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互相评价,这样可以较为公正客观地评价课程的开展效果。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局限于期末考试,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对知识的转化能力也要进行深度考核。最后,加大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公开透明、公正客观的前提下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对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群改革的热情。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高专业性、高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紧缺。新文科的专业建设是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不仅能够改善课程内容重复、冗余等问题,还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多元融合。各高校应根据实际的社会调研和院校特色,科学规划课程体系,打造高质量的跨学科教师队伍,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经管类跨学科专业课程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