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名方中旋覆花的本草考证

2022-08-08蔡梦如王开心尹东阁姚宇胡雪凌胡盼祥朱荣玥杨玉畅尹兴斌曲昌海董晓旭倪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2488

中南药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药典历代药用

蔡梦如,王开心,尹东阁,姚宇,胡雪凌,胡盼祥,朱荣玥,杨玉畅,尹兴斌,曲昌海,董晓旭,倪健(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北京 102488)

旋覆花又称“金沸草”“金钱花”“六月菊”,具有降气化痰、降逆止呕等功效,用于治疗寒痰咳喘,胃气上逆所致的嗳气、呕吐等。《中国药典》规定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Thunb.或欧亚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L.的干燥头状花序[1]。

虽然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2]中包含旋覆花的经典名方仅有1 首(源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旋覆代赭汤”),但2020年9月2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3]的通告(2020年第68 号)规定3.2 类“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不难看出未来含有旋覆花的经典名方数量可能会有所增加。

近代以来,关于旋覆花的本草考证鲜有报道,而经典名方应用的关键在于本草考证。因此,本研究对旋覆花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药用部位及功效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 名称

旋覆花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4],列为下品:“旋覆花,味闲,温。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此后,历代本草多沿用此名,医籍初见于《伤寒杂病论》[5]。在《神农本草经》[4]、《名医别录》[6]、《本草经集注》[7]、《新修本草》[8]、《证类本草》[9]、《本草纲目》[10]等均有记载,至今《中国药典》[1]仍将旋覆花定为正名。

旋覆花别名众多,大多根据其生长时节及形态等进行命名。明朝李时珍[10]称其为盗庚,对盗庚的理解为:“盖庚者,金也,谓其夏开黄花、盗窃金气也”;《神农本草经》[4]中称为“盛椹”;《名医别录》[6]中记载为“戴椹”;在《本草图经》[11]中根据其花色金黄,花朵圆而覆下,中央呈筒状,形如铜钱,因而得名“金钱花”;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2]中也被称为“野油花”,《本草纲目》[10]中有“滴滴金”“夏菊”的记载;《群芳谱》[13]中有“艾菊”“迭罗黄”的记载;在《岭南采药录》[14]中将旋覆花又称为“满天星”。由于旋覆花分布较广,各地方对旋覆花的别名也各有差异,例如在《南京民间药草》[15]中以“黄熟花”命名,《贵州民间方药集》[16]中有“水葵花”“金盏花”的记载,《河北药材》[17]所描述的“小黄花”即旋覆花,《山东中药》[18]将旋覆花称为“猫耳朵花”“驴耳朵花”,而在《上海常用中草药》[19]中又被称为“金沸花”“伏花”“全福花”。

此外,旋覆花亦花亦药,因其金花俏丽的色彩以及较长的花期常被用作观赏植物,可以进行大面积绿化,也可以种植于庭院、公园等处进行装饰栽培,不仅增添景色之美,还可醒神消倦。

2 基原考证

旋覆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4],尽管书中对旋覆花的形态等并未进行具体的描述,但其所载之功效与《中国药典》[1]记载旋覆花具有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的作用基本一致。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7]中最早提及旋覆花的性状:“似菊花而大”。此时对旋覆花的大小和形状只进行了简单抽象的描述,即形似菊花但又大于菊花,这也是旋覆花在众多的别名中习惯以菊命名的原因之一。但此时对旋覆花的性状细节还未做详细的记载与描述,后续本草著作均沿用这种描述,并对其性状进行了更为具体形象的描绘。

唐朝苏敬所著的《新修本草》[8]载:“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一名戴椹,……,似菊花而大。又别有旋覆根,乃出河南来,北国亦有,形似穹穷,唯合旋覆膏用之,余无所入也,非此旋覆华根也”,基本沿用了《本草经集注》[7]中的描述,此时,又对旋覆花的根进行了适当的描述,“形似穹穷”,即其根与川穹外形很像。此外,《千金翼方》[20]云:“一名戴椹,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生平泽川谷,五月采花,日干,二十日成”。可见在唐朝及以前对于旋覆花的记录比较统一,大多沿用陶弘景的记载,未出现争议,但此时对旋覆花形态基原的描述较少,且相对简单。有关描述旋覆花的诗句有代罗隐的《金钱花》:“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记载了金钱花的名称,形态及香气。唐代皮日休《金钱花》诗云:“阴阳为炭地为炉,铸出金钱不用模”也提到了金钱花的颜色及形态,即色呈金黄,花形似钱。

到宋朝时期,苏颂等所著《本草图经》[11]记载旋覆花:“大似红蓝而无刺,长一、二尺以来,叶如柳,茎细。六月开花如菊花,小铜钱大,深黄色;上党田野人呼为金钱花”(见图1)。至此,本草著作中对旋覆花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古籍中可以看出,旋覆花喜湿润环境,似红蓝但没有刺,长一到两尺,叶如柳,茎细,花如菊花,深黄色,形如铜钱一般大小,这与《中国药典》[1]2020年版一部中“舌状花1 列,黄色,长约1 cm,多卷曲;管状花多数,棕黄色,长约5 mm”的描述较为相似。宋代《证类本草》[9]有云:“叶似水苏,花黄如菊”,说明旋覆花的叶子如水苏一样呈现披针形或者是条形,开黄花,形如菊花。《绍兴本草》[21]中亦载有旋覆花图,见图1。《本草衍义》[22]中详细记载了该花的形态,即:“旋復花,叶如大菊,又如艾蒿。八、九月有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黄绿,繁茂,圆而覆下”,与历代本草描述一致,旋覆花的叶与大菊、艾蒿较为相似;八、九月开淡黄绿色花,大小与梧桐子相近,花朵呈圆形向下翻转,这也是旋覆花名字的由来。宋代诗人方一夔的《秋花十咏·其三·旋覆花》中载:“一串金铺簇碧丛,野田高低状童童。凭君洗我读书眼,收入公门药笼中”,描述了旋覆花的外观性状和生长环境,即黄色,簇生,生长于湿润的水泽田间,药用。

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除引载上述本草外,尚载有旋覆花图(见图1)。《本草品汇精要》[23]记载:“类野菊花”,用野菊花来描述旋覆花的形态。清朝时期吴其濬所著《植物名实图考》[24]记载:“旋覆似菊…未秋有黄花”;旋覆花初秋开黄花,形如菊花;亦载有旋覆花图(见图1)。《本草述钩元》[25]载:“二月生苗。长一二尺。茎柔细。似红兰而无刺。叶如大菊及水苏蒿艾辈。六月开金黄色花。亦如菊。香亦胜菊。” 旋覆花一二尺长,其茎细长而柔软,与红兰的茎形态较为相似,但是没有刺。旋覆花的叶大小与菊花、水苏、艾叶等相近。花期六月,为金黄色的花,花与菊花也很相似,但其香味较之更甚。清朝时期赵瑾叔的《本草诗》云:“旋覆花开洵足珍,别名金沸草称神。蕊繁最喜生家圃,根细空教产水滨”,介绍了旋覆花的别名金沸草,其花蕊繁多,根较细,更喜生长于水边等湿润的环境。

历代本草旋覆花图片及现代旋覆花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除《绍兴本草》外,自魏晋以来历代本草对旋覆花的描述及附图,与现代《药用植物学》[26]对旋覆花的描述基本相符:“多年生草本,高30 ~70 cm,被伏长毛。叶互生,狭椭圆形,无叶柄。头状花序直径2.5 ~4 cm,排成疏散的伞房状;舌状花一轮,黄色,顶端有3 小齿;盘花管状”,说明古今所用旋覆花均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Thub.的干燥头状花序。

图1 历代文献所附旋覆花图Fig 1 Inula in the documents of various dynasties

3 产地考证

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4]记载“生川谷”,并没有具体指出旋覆花在东汉时期的区域产地,只提到了其大多生于河谷地带。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6]中记载:“生平泽川谷”,“平泽”为当今山西西南部。《本草经集注》[7]曰:“出近道下湿地,似菊花而大”。据其描述旋覆花多生长于湿润草地、河岸或田埂上,说明其生长环境对水分的要求较高,且该植物为头状花序,黄色,形态方面与菊花非常相似,这两点与现代对旋覆花的描述基本相同。

唐代时期,《新修本草》[8]载:“出近道下湿地,似菊花而大”;《千金翼方》[20]云:“生平泽川谷”。该时期有关记载旋覆花的产地与《本草经集注》基本一致,证明旋覆花喜湿,生长在河边、川谷等阴凉湿润的地方。

宋代时期,《证类本草》[9]记载:“叶似水苏,花黄如菊。今所在皆有”,说明旋覆花产地分布广泛。《图经本草》[27]记载:“生平泽川谷,今所在有之。二月以后生苗,多近水旁。今近都人家园圃所莳金钱花,花、叶并如上说,极易繁盛,恐即经旋覆也”。此时对旋覆花的描述与《本草经集注》也基本一致,旋覆花各地皆有,产地记载未有变化。

明代时期,《御制本草品汇精要》[28]记载:“道地:随州、河南”,即现在的湖北和河南一带。《本草纲目》[10]记载:“田野塍堑皆生,逐节延蔓”,表明旋覆花生长在田野塍堑等地,即阴凉湿润之地。可见自明代以后,旋覆花的道地产区已基本明确,即在今湖北、河南一带。

从产地考证来看,宋代以前旋覆花在中原各处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湿地河谷等地,明代开始基本确定了旋覆花的道地产区在河南、湖南及湖北等地,近代研究发现其在广西、广东皆有出产。现代研究表明旋覆花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广西等地为多(见表1)。从历代本草著作来看,自魏晋以来药用旋覆花产地与现代旋覆花产地无显著区别。

表1 旋覆花历代产地变迁信息Tab 1 Information on the change of the producing areas of Inula in various dynasties

4 采收加工炮制考证

古时关于旋覆花的采收有较多的论述,陶弘景《本草经集注》[7]载:“五月采花,日干,二十日成”,认为农历5月花开采收晒干以用。苏颂所著《图经本草》[27]中记载:“七月、八月采花,曝干,二十日成”,认为应在农历7 ~8月采收,在太阳下晒干,20 d 曝干而成。以后诸本草均沿用了此说法。唐慎微所著《证类本草》[9]:“六月至九月采花”,认为6 ~9月皆可采花。北宋寇宗奭所撰《本草衍义》[22]中记载:“八、九月有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黄绿,繁茂,圆而覆下”。明代李时珍于《本草纲目》[10]中提出:“至秋开花”,故应在秋前采花入药。清代杨时泰所著《本草述钩元》[24]中记载:“二月生苗。六月开金黄色花”,现代《中华本草》[29]记载:“7 ~10月分批采收花序,晒干。夏、秋采摘即将开放的花序,晒干”。从上述本草考证中可看出,古人多认为旋覆花农历二月后种子萌发而生芽,开花时间为农历六月后,采花时间为六至九月花开均可,即夏、秋二季,其中八、九月份旋覆花盛放之时,与现代旋覆花采收花期基本一致。

自陶弘景提出“晒干”以来,历代本草多沿用此说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雷敩所在《雷公炮炙论》[30]中记载:“凡采得后,去裹花蕊壳皮并蒂子,取花蕊,蒸,从巳至午,晒干用”,具体为:将采得的旋覆花去掉花萼、花托等,取花蕊,净制后,从早晨到中午蒸制4 h 左右,后晒干以备用,该书首次提出了旋覆花蒸制后晒干的炮制方法。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5]中对旋覆花并无特殊炮制要求,可以认为仅使用晒干的旋覆花。宋代《圣济总录》[31]记载旋覆花的炮制方式为 “净择去茎叶微炒”,首次提出了“炒制”的炮制方法,旋覆花应该净制取出茎叶取花微炒而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2]云:“凡使,须蒸过入药用”,与《雷公炮炙论》中炮制方法类似,即旋覆花应蒸制后入药用;《证类本草》[9]有云:“洗尘令净,捣末”,旋覆花应净制后捣末入药;明代《入门》[33]亦用“蒸制”的方法来炮制旋覆花:“去梗叶蒸熟晒干,入煎药,用绢滤过”,文中也明确了入煎药时需要用丝质绢布过滤后再使用;《通玄》[34]中记载到:“去皮及蒂,洗净微焙”。清代《本草害利》总结旋覆花的炮制方式为“蒸晒干用”[35],延续了《雷公炮炙论》中的描述,先蒸后晒干,其目的为方便旋覆花的贮存。《四要》记载“蒸用,煎剂绢包”[36],旋覆花应包煎入药。从上述本草考证中可以看出,古人极少使用鲜品旋覆花,多采用“晒干”的方式对旋覆花进行炮制,一方面可以便于贮存,另一方面可能与增强旋覆花“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的功效有关。旋覆花历代采收加工炮制信息见表2。

表2 旋覆花历代采收加工炮制信息Tab 2 Information about the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of Inula in various dynasties

现代旋覆花炮制多采用晒干和蜜炙的方式,在《中国药典》[1]、《中药大辞典》[37]、《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38]及《四川中药志》[39]中均有旋覆花蜜炙品的记载。即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净旋覆花内拌匀,稍闷,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蜜制后苦辛,降逆止呕作用弱于生品,其性偏润,作用偏重于肺,长于润肺止咳,降气平喘,多用于咳嗽痰喘而兼呕恶者。

5 药用部位考证

历代本草文献记载旋覆花的药用部位多为其干燥头状花序,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7]中记载“五月采花,日干,二十日成”。唐朝时期的《新修本草》[8]记载“五月采花,日干,二十日成”。《千金翼方》[20]中记载“生平泽川谷,五月采花,日干,二十日成”。宋朝时期《本草图经》[11]记载“七月、八月采花,暴干,二十日成”。《中国药典》中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Thunb.干燥地上部分为金沸草,而干燥头状花序为旋覆花。

根据以上本草记载可知,旋覆花药用部位记载首见于南北朝《本草经集注》,所用为其干燥头状花序,此后历代记载均为干燥头状花序入药,这与现行《中国药典》所载旋覆花的药用部位一致。

6 功效考证

《神农本草经》[4]首次记载了旋覆花的功效主治:“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旋覆花主治邪气聚积造成的胁下胀满,惊恐心悸,消除水湿,祛除五脏间的寒热邪气,补益内脏,使气下行。《名医别录》[6]中有云“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喊,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旋覆花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鞕,噫气不除,大腹水肿,清热,利尿。唐代甄权所著的《药性论》[40]中写道“主肋胁气,下寒热、水肿,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总结旋覆花的功效即主治痰结气结,可下气行水。清代张璐在《本经逢原》[41]中载“旋覆花升而能降,肺与大肠药也。其功在于开结下气,行水消痰,治惊悸,祛痞坚,除寒热,散风湿,开胃气,止呕逆,除噫气,故肺中伏饮寒嗽宜之”。旋覆花入肺经、大肠经,开结下气,利水,除痰饮,主治惊悸,祛除五脏寒热,降逆止呕,肺中寒痰咳嗽尤其适用。从历代著作来看,旋覆花具“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的功效[1,42]。从旋覆花的功效来看其作用趋势是向下的,故有“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的说法。但旋覆花质轻而上扬,其降气、止呕等功效的实现依赖于炮制加工,故所谓“生升熟降”。

7 结语

综上所述,旋覆花既可以作为观赏性植物,又可以药用,且历代旋覆花基原主流清晰,即为旋覆花Inula japonicaThunb.的干燥头状花序。历代记载旋覆花的产地也较为广泛,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其主要分布于湿地、河谷等较为湿润的环境,其道地产区主要在河南、湖南及湖北等地,在广西、广东亦有出产。历代本草记载旋覆花均在夏秋花开后采收,与《中国药典》规定的旋覆花采收期接近。历代古籍记载大多采用晒干对旋覆花进行炮制,极少使用生品入药,因其质轻而上扬,应用“生升熟降”之理对旋覆花炮制后能使其功效向内向下,增强其“降气,消痰,行水,止呕”功效。对旋覆花的药用部位进行考证,《中国药典》中以旋覆花Inula japonica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入药为金沸草,以旋覆花Inula japonicaThunb.的干燥头状花序入药为旋覆花,古籍中大多以干燥头状花序入药,故应以干燥头状花序为药用部位。参考经典名方旋覆代赭汤出处《伤寒论》,此方功效主要依赖于旋覆花“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的功效,进一步确定经典名方中旋覆花入药部位为干燥头状花序方中对旋覆花并无特殊炮制要求,故采收加工及炮制方式可依照《中国药典》。

猜你喜欢

药典历代药用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四种肥料对圆齿野鸦椿果实产量及药用品质的影响
历代论书诗选注《九势》
穿山甲药典除名
2017年版《英国药典》概述及启示
落后药品标准将被“踢出”药典
《历代画谱类编》
历代竹林七贤主题美术作品的表现方式简析
中国将拉开药用辅料行业的整合大幕
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未来目标达到30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