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建设改革路径探索

2022-08-06薛丹

记者观察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实训思政课程

文 薛丹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背景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2021年国家启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6月10日教育部在江西省井冈山大学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公布69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30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启动建设系列课程思政资源库。同时会议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由此高校进入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入构建阶段。所谓“课程思政”,指在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嵌入思政元素,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艺术类专业相较传统的文科理科生较为特殊,学生艺术素养较强但文化知识缺少沉淀,想象力丰富但思维跳跃难把控,视野开阔但思想政治意识较薄弱。在现阶段自媒体时代,高校输出的文艺工作者极易凭借其在媒体上的舆论影响力形成某种示范效应,艺术类人才被时代赋予了天然的把关人优势,因而在艺术类专业教育领域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保障

制度保障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应讨论修订本科教学基本规范,在听课表、教学督导评分细则、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办法、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中加入课程思政元素量化考评指标,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督促和激励老师开展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同时,落实师资培训制度,通过各类讲座培训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做到每个专业课老师、每门专业课全覆盖,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坚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教师均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管理执行层面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执行“新进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考核制度”“师德师风监督机制”过程中,规范化、常态化地将师德师风作为招聘、晋升、考核、申报的首要标准,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每月由党支部及教师代表轮流举办思想教育讲座,整理时事热点及党员学习材料对教师队伍思想进行启迪和熏陶。每周通过微信群、腾讯会议发布线上学习视频,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分享心得,每学期评选“优秀笔记”,利用标兵效应宣传,促进学习热情和资源共享。

教育阵地应注重师资建设,针对青年专业教师大力开展“动态双师能力”提升活动,在单一的“是否有媒体挂职锻炼经历”的考察指标外加入“是否有基层组织服务经历”这一指标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要求。例如要求专任教师每个学年至少赴“业界导师”单位完成两周以上的媒体一线挂职实践,同时应利用配音、主持、视频创作等专业技能为基层组织做公益服务,尤其党员教师应积极带头服务社会。教师在服务中不仅加强了自身党性,而且通过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可以对学生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课程思政成效纳入绩效考核,评奖评优重点关注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培养“双师型”“大先生”教师,提高其待遇,构建师资、制度、资金保障体系。

在教学保障上,一方面积极孵化“红色应用型实践项目”,拓展校外红色实习基地,组建特色艺术专业实践联盟,与政府部门和媒体单位积极合作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保障。另一方面,树立课程思政示范典型、共享推广,进而激活全体教师。为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同时适应媒体环境变革,教师将根据自身主要研究领域选课、备课,具备该专业领域从业经验或曾获得奖项的教师可优先选择该课程并作为“研讨标兵”,该教师作为课程组长引导组织专业授课教师集体备课,确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修改教学进度、更新教学案例,将课程思政元素分章节量化,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磨课”最终确定“融盐于水”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研讨标兵”授课时,学院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学习、撰写听课记录,并召开教研会完成教学讨论与评价,共同推进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完善。整个研讨过程中,充分参与的专业教师则组建课程改革团队共同申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将教研成果进行初步检验和推广,不断促进课程的优化。

拓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要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课程内容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思政素材的挖掘和运用。例如《新闻播音》的理论教学中通过革命时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出的红色电波到融媒体时代各级媒体“三微一端”的正能量声音来强化学生把关人意识和坚定的思想信念。实训素材中植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使学生在备稿、播报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新时期、新方向、新举措、新征程;《主持业务》课程中,在强化不同类型的节目主持技巧时,有意识地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如通过讲练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与创作,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再如《配音艺术》的教学中增加“国庆献礼片”等爱国教育电影的实训素材,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人物背景、创作背景,剧本围读和表达外化的过程中学生沉浸式地体验革命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伟大之处。教师在教授影视剧人物配音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达到思想引领的效果。针对新的媒介环境,开设的《直播主持技巧》这类课程更是需要及时、精准地挖掘思政元素。例如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剖析法律法规、平台规范,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完成公益带货、助力扶贫,服务于社会。其中一单元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指导学生广泛搜集最终讨论制作出“网红翻车史”,总结归纳网络时代不可触碰的底线原则,教师由此作为切入点梳理与直播相关的各类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则,要求学生端正网络直播主持态度,严于律己。而在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助农公益直播模拟带货,在筹备过程中了解科技助农以及国家各项助农政策,感受脱贫攻坚绝对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给人们带来生活环境和品质的切实改变。而学生在锻炼直播技能的过程中,也为农产品公益带货创造了一定收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服务于民”的文艺创作理念。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性极强,在人才培养上应深耕“红色精神”实践主战场,使学生在艺术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中浸润红色文化基因。应召开教师专项讨论会、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统一课程大纲,融入思政元素。结合党和国家相关时事热点设计多形式、多维度、多主题的实践教学方案,如策划主题为中国精神、建党百年、乡村振兴、红色经典、民族英雄等电视广播节目创作、公益直播节目、艺术朗诵会、宣传片配音、“国潮主播”新秀大赛等等拓展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传播正义、爱国爱民的情怀,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在实践创作中开展党史国情教育,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把思政内容进一步地从外化于形,到内化于心。

丰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手段

如何将思政之“盐”融于课程之“水”,不仅需要挖掘思政元素,更需要丰富融入的方式方法,做到“浸润”而非“灌溉”。在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过程中应将“公益”植入每一次师生社会实践,将师德师风建设分解到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指导、“产学研”等场景中。在专业技能课之外,打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增加舞台演绎类实践,活态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锤炼民族精神。

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主要运用目标和任务驱动式组织管理,教师利用目标的导向性和调控性组织和管理教学,把实训目标分解成若干小任务,让完成任务来驱动教学向前展开,以达成整节课的目标。而指导学生在执行每一个“小任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性设计融入红色精神、中国精神、传统文化瑰宝等内容元素,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当下国情舆情,树立正确积极的创作观。以《现场报道与评论》课程为例,教学运行中模拟搜证游戏组织学生“突发事件现场搜证”驱动教学向前,学生在研究照片资料、查阅新闻背景、采访当事人(教师设计模拟)的过程中激发记者追求事实真相的工作状态,再利用获取的信息进行模拟现场报道实训,以实训问题推动教学发展,或是在“体验式现场报道”实训中利用体验过程的不确定性推动教学展开。技能实训中利用选题的特殊性融入思政元素,如在策划环节引导关注人民群众需求培养新闻敏感,在组织表达环节引导求真求实的客观科学精神,在报道环节引导其传递正义声音或为弱者发声的人文关怀,在评论环节引导其观照国家法律政策和道德规范,创作中展现专业报道技巧,也要流露出人性的温暖。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努力做到将学科理论具象化,注重设计趣味、高效的实践环节,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课堂实践教学时主要采用分组教学方式,在实训前、中、后,教师均设置阶段性任务保证学生全程参与课堂,如第一组实训时,其他观摩者在学习通平台以受众身份记录、评价、总结实训过程,第一组实训结束则在学习通平台进行“复盘”工作,总结经验、制定改进方案。除此之外,教师利用学习通等各类线上平台设置“生生互评”“随机分配评分”“微信投票”等互动评价方式,以及“选人”“抢答”“随堂练习”等互动答题模块,增强学生课堂粘性。教师需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无声地浸润正确思想,避免僵直、枯燥、强制的思想教育,否则适得其反。

在课外学习与实践教学方面,专业教师都充分利用个人经验和现有的媒体资源建立了多个“课外实践类小组”“专业赛事类小组”“媒体活动类小组”,学生可按个人兴趣报名参加。强调思想性、实践性,丰富课程思政的手段解决思想引领与专业内容相融度较弱的问题。教师将其在一线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充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积极组织学生现场观摩并参与媒体现场录制,如包车赴湖北卫视节目录制、参观斗鱼直播等。在课下学习组织方面,蜻蜓FM、抖音、喜马拉雅等音视频直播平台为学生担任网络主播、网络内容创作提供了便捷,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实践电商直播、有声读物演播、广播剧创作、各类型视频内容配音、剧情表演等,帮助其打破课堂时空局限,主动探索实践,了解市场,而所有的教学过程中,皆潜移默化地践行着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教学环境从教室走上舞台,从线下拓展到线上;教学方法以排演代讲授,以交流代灌输,在艺术排演中夯实业务技能。学生在弘扬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时获得的成就感反过来又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实训思政课程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