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郑声”新说

2022-08-05李聪慧

名家名作 2022年9期
关键词:颜回孔子时代

李聪慧

一、研究缘起

在撰写本论文之前,有两个问题一直在笔者的脑海中盘旋:一是像孔子这样一个谨小慎微、博学多通、以礼乐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怎么会提出“放郑声”这样过激的言论呢?二是在当时的时代中,具有像郑声这种特点的音乐绝非郑国独有,宋、卫、齐、楚等诸侯国估计也会有类似郑声风格的音乐,孔子为何不放宋声、卫声、齐声、楚声,而唯独要放郑声呢?带着这两个问题,去查阅大量先秦相关书籍。在此笔者想对查阅先秦文献资料一事进行解说,因为在之前查看了许多近古以及现当代的相关注解和文论,发现每一个人的观点和解说都不尽相同,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一次在听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这本书时,他说研究古书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根源入手,因为后代人的解说都会加入自己主观的东西,每一代人都这样,渐渐地就会离源头越来越远,失去本来的意义。这些话对我的启发特别大,研究孔子直接从孔子本人和他的著作入手,岂不是第一手资料?虽困难重重,仍孜孜以求。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经历中,我尝到了求知的快乐和惊喜,迷雾渐渐拨开,终于看到一丝黎明的曙光。

二、研究内容

“放郑声”这句话记载在《论语·卫灵公》篇中,从文本入手,原文如下:“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一)颜渊其为人

在解说这段话之前,需要了解孔子说这些话的时代背景以及颜渊和孔子的教育理念。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在《论语》中多次夸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可惜颜回二十九岁就去世了,孔子哭之恸:“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为什么会这么伤心,因为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颜回最足以传孔门的学问,不仅聪明好学,悟性极高,最懂孔子的也是他。他死了,世上再难有像颜回这样传道的人了,所以孔子才会说“噫!天丧予!天丧予!”意思就是天要亡我。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很注重礼教的,他用礼严格要求自己,一般不会做失礼的事,但是这一次他却破例了,连他的学生都说他哭得太伤心了,孔子回答:“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就是说如果颜回这个人死了我不伤心,还为谁伤心呢?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生逢乱世,凭一己之力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他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学生对学问的理解程度及其所达到的境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比如,在《论语》中同样是问“仁”,孔子给的回答却不一样,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这三个人性格特点和对道的领会程度不同,孔子给了三种答案,颜回境界最高,所以孔子是从仁的内在修养来回答;仲弓呢,孔子认为他有帝王之才,所以从仁的外用来回答;而司马牛因其有放言高论的习惯,所以孔子教他不要随便说话就是仁,这是从仁的一般修养上来回答的。孔子的教育很高明。

(三)文本解读

通过以上说明,对这段话的背景有个大概的了解。孔子是根据颜回的特点和其对道的领悟程度回答如何治理好邦国的,他说道:第一要行夏朝的历法;第二要乘殷之辂,就是学习商朝发展交通;第三服周之冕,学习周朝朴素的衣冠文饰;第四乐则《韶》舞,对音乐要求更高,需要用虞舜时的音乐。对于当时郑国的音乐要遏止,小人要远离,因为郑国的音乐太过了,小人的计谋、手段太多了,会危害到国家。孔子的这几句话分别从时间、空间、文化、音乐方面提出治国的方案。这些话不仅在当时很受用,放到今天也很合宜。“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精神,后来的时代并不一定要完全效法古人,但我们可以把每个时代的精华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大文化中新时代的文化。”由此可见,文化是集中人类文化思想之大成,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为邦如是,做学问如是,做人亦如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思想是很活泼的,他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墨守成规、思想封建落伍的迂夫子。

三、谈郑声

四、音乐的功能

从音乐的政治功能来说,站在治理邦国的高度来谈音乐,更需谨慎。“移风易俗,善莫于乐”,这是从正面来说的,但乐也有反面的作用,会败坏社会风气。(“乐”在古代的含义,并不仅仅只限于音乐,它包括了文化和艺术,乃至如歌、舞、音乐等,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孔子在《礼记经解》中说了有关六经的得失,原文是这样说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这一段话就从正反好坏两方面进行评说。乐教发展得好,可以“广博易良”,发展太过,会容易使社会风气变得太奢靡。反观我们今天的时代,虽然是平安稳妥的年代,但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可能是日子过得太舒服了,社会上掀起追“网红”歌星的风气,孩子们的理想是成为“歌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淫”,太过分了。还记得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娱乐当道,英雄落泪”。一旦娱乐把控了社会,这个社会将会陷入巨大的危机,钱学森深深担忧:“经济落后了,可以用十几年赶上去,社会风气坏了,就是几代人也难以恢复。”曾仕强教授在讲解《易经的智慧》时也说了这么一句话:“风气自基础坏”,这些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事。但社会风气开始变坏,最应该负责任的就是在上位的人,所以孔子才会发出如此感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于古人,笔者是从心底里生出敬畏的,早在几千年前,他们就给我们开出了“药方”。所以,当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时,会发现孔子的这些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哪怕是放到我们现在也不过时。

五、再谈郑声

在《论语》中孔子两次提到郑声,一次是颜回问为邦时提到,还有一次是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到,原文是这样的,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乱邦家者。”在看这几句话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孔子为什么这样说,不然很容易依文释义,断章取义,理解偏了意思。这里孔子主要谈的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可联系上文中的话来理解,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他提出古人的三个问题或是缺点与今人作对比,古人的狂不过是放肆一点,现在的人狂就像翻滚的水一样,会兴风作浪;古人骄傲但有一个好处,能廉洁自守,现在的人骄傲地对任何事都看不惯,身上有一种忿怒暴戾之气,古人比较笨但还是比较直爽老实,现在的人都是假装笨,喜欢玩弄狡诈的伎俩,“貌似忠厚,心存奸诈”。这三点狂、矜、愚本没有错,如果太过了就有问题。借助这三条从外在可以观察别人,从内在可以反观自己的修养。而“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乱邦家者”则是孔子告诉我们要注意修养的原因,因为紫色红得太过分会侵夺朱色,郑声太过分会把雅乐搞坏,嘴巴太会说而没有思想内容会导致亡国覆家。不得不提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由于文化的断层,民族的烙印所剩无几,西方的音乐成为中国的主流,使中国的传统音乐遭受巨大的冲击,俨然已经到了“紫之夺朱也,郑声之乱雅乐”的地步,和孔子所处的时代多么相似啊!纪晓岚说:“世间的道理和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大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都是老祖宗为我们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可惜我们太肤浅、太狭隘、太局限了,不能完全领受。

六、以“中”为美

以上这些正好体现了中国人以“中”为美的审美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合乎“中”道。这个“中”不是圆滑,也不是似是而非的,它包含着大智慧。孔子在给《易经》的坤卦作序时说道:“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里不仅包含了审美,也包含了人生哲学,更是一把打开智慧奥秘的钥匙。

七、中国文化艺术的特点和反思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独有的特点,那就是整体思维观。《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书,更是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巨著,书中强调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相属、互为联系的,“人与天相应”也就是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人的各个器官通过经络联系成为统一的整体,这一整体观念理论不仅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中华文化艺术中最显著的特点。古代的教育,是培养通才的,而不是专家。他们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我们近现代的教育都是,走专业化的路线,学科分得相当细,把各学科的联系割裂开来,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八、展望

中华文化也包含了音乐和其他艺术,在音乐领域这个道理也是相通的,用孔子的话说,即“吾道一以贯之”。音乐在整个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音乐往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过去的音乐就代表了过去的时代,现在的音乐则代表了现在的时代,在文化深厚的时代所产生的音乐也是很丰富的,音乐的生成是离不开文化土壤的。反观我们今天的音乐,问题实在是太多,我们听到的音乐,既不像中国的音乐,又不像西方的音乐,温柔敦厚不足,轻薄有余,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了解还不自知。所以要了解中国的音乐,就必须了解中国的文化。在时代巨变的潮流中,在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下,在不失中国音乐本色的前提下,吸收其他音乐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创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这需要靠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虽任重道远,但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猜你喜欢

颜回孔子时代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颜回偷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
三八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