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奥背景下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2022-08-05孙卫华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22

中国学校体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跨学科冬奥

孙卫华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22)

202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奥运会”)圣火再次在北京点燃,奥林匹克运动迎来一个璀璨的东方盛典。奥运会的举办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萨马兰奇曾经说过,“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可能实现其崇高目标”。因此,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出倡议,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奥林匹克教育,学习奥林匹克知识,感悟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文化。

2021学年是我国教育“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一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要求,抓住冬奥会的契机做好奥林匹克教育,北京市朝阳区积极探索如何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实验、研究了奥林匹克教育的新模式,主要从“《我说你听》听我讲奥运故事”征集活动推动的自主学习、跨学科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以体验为主的残奥教育3个方面做了实验和研究,取得了有效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奥林匹克教育自主学习模式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以“《我说你听》听我讲奥运故事”征集活动的设计为例。

1.活动简介

2021年11月,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北京奥林匹克城市促进会、中国网《听中国》、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和喜马拉雅平台举办了“《我说你听》听我讲奥运故事”征集活动。该活动的口号是“奥林匹克教育不一定发生在课堂上,不一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的故事更吸引人”。学生们自己查找、甄选奥林匹克故事,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并在相关媒体播放。希望通过这项活动层层深入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与输出能力,让每一名学生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者、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承者。

2.活动背景

通过声音的形式传递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奥林匹克知识与相关文化,同时解放学生的双眼,减少“小眼镜”的诞生。在听觉享受的同时,听者可以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联想,从而满足精神上的现实需要。同时,该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礼仪和文明修养,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3.活动实施

“《我说你听》听我讲奥运故事”征集活动对全区发布后,各所学校在学校层面进行活动的预选,预选出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区级进行评选,区级评审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微信公众号等4个平台,并同时向全国推送。平台每天推送3个小故事,连续推送100天(奥运百天活动开始),累计点击量超过了50万。学校组织教师、学生共同收听和学习。学生们既可以自主收听,完成学习笔记,也可以利用课间、午休等时间集体收听,很多学校还利用做核酸排队的碎片时间播放给学生们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4个平台播放与推广的同时,活动组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征集,征集到了50余个优秀作品,并在平台上播放,形成了连锁效应,推动了奥林匹克教育自主学习的开展。

4.活动效果

“《我说你听》听我讲奥运故事”征集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冬奥会开幕前夕持续浸润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越来越了解冬奥,并受故事中榜样的事迹所鼓舞,使其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尊重、友谊、平等以及相互理解的价值观。同时,“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时刻激励着每一名学生。

活动中,一名智力残疾学生的作品引起了关注,这名学生是一个早产儿,由于出生时重度窒息,在保温箱住了半个月才保住一条命,在成长的过程中其语言能力与走跑跳等运动能力都落后于同龄人,但是在妈妈的鼓励下该生主动参与征集活动,每天坚持练习几个小时才能完成故事的讲述,大家都为该生的故事所感动。

“《我说你听》听我讲奥运故事”征集活动共收到700余份作品,经过专家审议共评选出教师组57个,学生组650个,共计707个。此外,在后续的全国征集作品中有50个录用,共计757个作品,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奥林匹克教育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模式

奥林匹克教育不是单一学科可以实现的,往往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是奥林匹克教育最好的模式之一。

(一)什么是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内涵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模式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习模式。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解决日益复杂的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不断涌现与传统学科分类迥异的学习模式。

(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优势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模式就是打破学科界限,以项目为引领,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重视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创造了更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确定性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因为不确定,才有了探索的可能性,学生才觉得有意义;因为不确定,就会有主体介入,因为各类因素多变,这样就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

(三)奥林匹克教育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案例

朝阳区聘请了教育部跨学科指导委员会专家、课程教学方面的专家和奥林匹克教育方面的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培训,组织了面向全区的以“冬奥”为主题的奥林匹克教育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案例的征集活动。

该活动共收到152份活动案例,涵盖人文冬奥、绿色冬奥、科技冬奥和激情冬奥4个主题(表1)。所收集的案例经过专家评审,将优秀的案例推送到朝阳区教研平台上,供所有学校和教师学习,下面分享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

表1 跨学科活动征集活动统计

案例1:“奥运戏剧节”活动案例。

奥运戏剧节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奥运人物及项目,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奥运人物的“幕后”故事,通过小组合作创作奥运人物“幕后”故事短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在合作中增进友谊。在展演前学生需制作奥运人物经典服装、道具,模仿奥运人物经典动作、语言,培养学生观察、模仿及动手能力。活动现场的场景布置以奥运元素为特点,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奥运氛围。此外,设置志愿者颁奖环节,致敬无私的志愿者们。

该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愉快的学习及活动氛围,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奋力拼搏的人生比凯旋更重要,从而深入理解奥运精神及奥林匹克核心价值观。

案例2:“走近冬奥场馆”活动案例。

以“走近冬奥场馆,助力北京冬奥”为主题,开展以传播冬奥知识为主的活动。前期学生自由组成小组,以小组学习冬奥知识和赛事场馆(北京赛区)的相应内容。抽签后确定研究方向,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分工。小组合作探究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获取真知的学习理念。学生们利用生活在北京的优势进行实地考察,最后以多媒体的方式制作考察报告、PPT、视频剪辑,亲手制作场馆的宣传画、手抄报及模型,呈现多样的作品展示给大家。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走进和贴近冬奥场馆建设,真实地感受到了场馆带来的感官震撼。

案例3:“冬奥创意文创的设计”活动案例。

表现题材为北京冬奥,作品以丝巾和居家用品呈现,学生将北京元素与冬奥会中形象鲜活的元素生动地应用在丝巾和居家用品的设计实践中。课程所设计的丝巾与居家用品的图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冬季运动造型、色彩元素的再设计,在将北京特色纹样与冬奥元素结合后获取了丝巾设计的创新点,这是借鉴传统艺术拓展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路之一,既能锻炼学生的诠释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及装饰审美能力。该方式将学生作品进行转化,让学生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与创造,从而达到更高的教育的目的。

案例是在社会热点、学校推广、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设计完成的。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学科的文化理解是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出发,针对视觉形象的审美也是美术学科比较擅长的,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更是美术学科所擅长的。

案例4:“走进赛场,模拟解说”活动案例。

“走进赛场,模拟解说”活动是在促进校园冬奥知识普及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冬奥项目欣赏能力与理解裁判知识为目标进行设计与实施的。参与活动的学生不但能够亲临比赛现场,感受比赛现场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能够全身心投入活动上,查找资料、准备解说稿、小组集体讨论改进解说稿、比赛现场再次完善以及即兴解说,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全新的学习过程,也提高了其冬奥会知识的储备。

现场录制的解说视频,作为本次活动的物化成果,为全校师生提供一场视听觉盛宴,无形中提高了全体师生的冬奥会欣赏水平,普及冬奥知识的同时也彰显了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成果。本次活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能够激发师生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且能够带动更多的师生关注冬奥会项目,更多的家庭走进冰场和雪场,亲身体验冰雪运动的魅力。中国冰雪运动的基础不断夯实,共同助力“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走向现实。

三、残奥教育体验式学习模式

(一)什么是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是指通过实践和体验认知知识或事物,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体验式学习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所得。正因为全身心地参与,从而使得学习效率、知识理解、知识记忆持久度都大幅提升,体验式学习法相比传统式学习方法效率更高。

(二)为什么进行残奥教育

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开展残奥价值观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残奥的认识、深入了解残疾人群体,还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从而推动构建包容和谐的社会。

(三)残奥教育体验式学习模式案例

在已有的残奥价值观教育的积淀下,朝阳区成立了朝阳区残奥教育研究团队,设计了适合在校园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开展的体验式残奥课程。如,针对四年级学生开展“我心中的残奥英雄”课程,用残奥运动员的事迹启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控制情绪、养成锻炼习惯的意识,并让残奥精神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中。在中学阶段开展以“我们心中的残奥”为主题的纪录片的制作与评比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以青少年的视角,寻找素材,制作纪录片,并在学校或区域内进行展播,让更多的学生从多视角了解残奥运动、发扬残奥精神。除这种主题类课程与活动外,体验式学习是让学生最受教育、变化最大、体会最深的学习模式。

案例1:“向日葵课堂”。

闭上眼睛,由伙伴搀扶走向操场;坐在“轮椅”上由伙伴推动进行追逐赛;特殊规则的“轮椅”篮球赛中控制自己部分受束缚的肢体与同伴完成比赛。这些并不常见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时而体验残疾人,时而又转换为健全人,时而变身为残疾人的互助伙伴,不同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有不同的身心感触,不同身体体验感的转化让学生意识到健全身体的珍贵,并以共情的方式理解与关爱弱势群体。这种体验式学习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愿意发扬残奥运动员身处逆境仍用勇气与毅力向阳而生的精神,建立学生作为公民的爱心与责任心,最后结合自身生活与学习的实际情境进行相应情感与行动上的转化,在成长的道路上推动学生不断挑战与超越自我,为构建包容与繁荣的社会贡献力量。

案例2:残健共融——送爱进盲校。

为深化学生对残奥价值观的理解,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设计了以“让世界充满爱—走进特殊教育机构”为主题的残健共融活动。校学生会成立活动组织,在课余时间组成为不同残障同龄群体服务的游戏设计与开发小组。如,视障游戏设计小组需要学生体验并感受同龄视障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根据困难设计可以帮助视障学生提高生活能力的相应游戏与活动。在每学期定期走进盲校的活动中化身为“小教师”教视障伙伴进行游戏、陪伴视障伙伴度过成长时光,让其能够感受同龄人带来的帮助与关爱。这样的学习与输出方式能够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身上的责任与帮助他人的快乐,从小在心中播下爱与责任的种子。

简讯:

北京冬奥会大幕落下,中国代表团创造参赛史上最好成绩,为冰雪运动创下新高度,开启新征程。而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员们,也用竞技成绩和精神风貌的优异表现,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自信、包容、进取的中国形象。

本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以9金4银2铜位列金牌榜第三,创造了冬奥参赛史上最好成绩。夺金项目分布在五个分项中,优势项目版图大幅度扩展。这样一份成绩单,标志着中国冰雪的竞技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传统强项中,短道速滑依旧充当夺金“先锋”,开幕后首个比赛日便在混合团体接力中为中国队赢下首金。在已呈群雄逐鹿局面的短道速滑界,中国2金1银1铜的战绩依旧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其他传统优势项目中,多位实力老将守得云开见月明。自由式滑雪四朝老将齐广璞、徐梦桃分别在男、女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称王,多年的热爱与坚守为这两块金牌增添更多成色。花样滑冰赛场,隋文静/韩聪站上了冬奥最高领奖台。历经风雨,不离不弃,牵手15年后,“葱桶”组合终于跨过“忧愁河上的金桥”,迈向了胜利的彼岸。

如果说传统优势项目展现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厚积薄发,以谷爱凌、苏翊鸣、高亭宇为代表的新生代,则是冬季项目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的证明。本届冬奥会,雪上项目屡传捷报,这是中国冰雪运动通过跨界跨项等方式广纳人才结出的硕果,是民间雪圈与专业竞技体育良性互动结出的硕果。而高亭宇以破奥运纪录的成绩加冕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新王,实现中国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冬奥金牌“零”的突破,则彰显了中国速度的绝对自信。

除了时隔16年再见金牌外,雪上项目在多个项目中创造历史最好成绩。高山滑雪中,中国选手首次参加滑降项目并完赛,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肯定;孔凡影在女子全能中的第15名刷新该项目历史最佳排名。越野滑雪全项目参赛,北欧两项首次参赛,冬季两项时隔30年后再获八个席位,跳台滑雪参赛人数和项目数上均创历史纪录。

在中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征程中,北京冬奥会已注定成为重要的历史坐标,标志着一段新征程的起点。注:本文摘自新华社记者王沁鸥、马锴、苏斌《新高度 新起点 新形象——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综述》一文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跨学科冬奥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