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步学写驳论文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同步写作

2022-07-31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方伟云

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议论性数理化论据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张 飞 方伟云

话题一 什么是驳论文

生:老师好!统编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活动中要求我们写一篇驳论文。请问老师,什么是驳论文?我们高中生为什么要学写驳论文呢?

师:驳论文其实是议论性文章的一种。议论性文章就论证方式而言,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直接阐明论点,与之对应的是“立论文”;驳论是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正确主张,与之对应的是“驳论文”。写驳论文的主要意图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并驳斥错误的、片面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确立自己的新论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学生“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学习反驳”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利于我们在信息激增的时代,甄别繁芜庞杂的信息,提升独立思考与理性表达的能力。《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运用实例的形式简介了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等常识,以及同一律、不矛盾律与排中律等逻辑基本规律。这部分知识比较庞杂艰深,属于全新的知识,同学们学过后尚需时日来消化巩固,并适当练习,方可形成运用的必备能力。因此,这一讲我们不能系统讲授与训练,只是简单涉及,择要训练而已,学习目标是初步学会写作简单的驳论文,基本做到观点正确,反驳合理,结构完整,能够尝试运用本单元所学的一些逻辑知识与技能。

话题二 反驳的途径

生:老师,写作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反驳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师:反驳的途径,简单来说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

1.驳论点。行文时,可直接反驳对方论点,也可间接反驳对方论点。间接反驳又分归谬法和反证法。归谬法是就对方的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使之露出马脚,由此进行反驳;反证法是证明与对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如针对“上帝是万能的”这一观点,我们可以顺势推理归谬:上帝能制造一个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吗?对方论点就不攻自破了。

2.驳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依据,揭露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也就驳倒了对方的论点。一般来说,论据包括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和数字论据三种。反驳论据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揭露对方理论荒谬、事实虚假和数字混乱。譬如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女人挑选男人的标准是男人会赚钱,至于良心好不好不管,所以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了国家的堕落。”这番言论中,中国女人择偶的标准是“男人会赚钱”,明显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既然论据不成立,“女人祸国”论的观点自然也就是无稽之谈。

3.驳论证。反驳论证是揭露对方在议论过程中存在的逻辑错误,比如:前提与结论相矛盾,一篇文章中存在相互对立的多种观点,论点与论据不统一。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就可以进行反驳。

如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

同学同游,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

鲁迅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其作为前提,引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话题三 驳论如何行文布局

生: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已经基本了解了驳论的三种途径,但是如何从这三个角度生发开来,形成一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文章呢?

离开岗亭时,警察问我:“口袋里有没有车钱?”我说:“你借给我?”他说:“如果没有的话,我们有制度,岗亭可以借钱给你。”

师:你的问题涉及的是议论性文章的谋篇布局和写作的思维路径了。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劳拉·布朗在其专著《完全写作指南》(袁婧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介绍了“示范提纲”——

第1段:列出主题。

第2~4段:用几条论据对主旨句进行支撑。论据的形式有事件、数据,还有其他作者与你相类似的意见。要将反对方的观点立出来进行驳斥。

第5段:对文章进行总结。与其简单地重复主旨句,不如对它进行再发掘,你可以根据文章中的论据将主旨句换一种方式说出来。

该学者还强调“这种五段式真的很好用”。其实,如果将第2~4自然段加以合并,那么议论性文章的写作思维模式一般概括为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驳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议论性文章,自然也可以遵循这条路径。比如以批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为例,可以首先摆出敌论,树好靶子;进而分析这种观点的危害——过于重视理科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了文史哲和艺体知识的学习,甚至是忽视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再次,分析产生这种论点的社会根源是应试教育的偏执和社会上功利主义的思想等等;最后,提出纠正这种偏执思想的具体措施,从而收束全文。

这样,驳论文的行文布局模式我们可以用以下图表加以概括——

行文步骤 行文意图行文内容提出问题 树靶子 摆出敌论,确立攻击目标分析问题析危害 指出敌论造成的不良后果挖根源 由果溯因,挖掘敌论产生的根源解决问题指出路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出结论

需要说明的是,“树靶子——析危害——挖根源——指出路”的驳论文思维路径模型,主要适用于基础一般的同学。写作基础很好的同学,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写出更富个性化的驳论文。

话题四 警惕反驳思维的陷阱

生: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了解了驳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谋篇布局的思维路径。那么,要写好驳论文,我们还应该注意避免出现哪些逻辑的谬误,从而能真正做到逻辑严密、有理有据呢?

1.偷换批驳对象。这种谬误常常表现为不直接驳斥推论的大前提,而是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转而将原因作为驳斥的对象。

2.诉诸权威。诉诸权威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其特点在于,以权威人士的只言片语为论据来肯定一个论题,或以权威人士从未提出过某命题为论据来否定一个论题。总之,对论题不做任何论证,而唯权威是从。

3.以偏概全。即片面地根据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得出错误的结论。

4.主观臆断。一般来讲,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观点的普遍性,觉得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同自己应该是一样的。

很显然,驳论文的写作有助于提升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提升驳论的写作能力需要一个持久漫长的过程。最后向大家推荐几本名家名著:①吴念慈著《论辩文作法讲话》;②夏丏尊、叶圣陶著《大师的72堂作文课》(参阅第68讲《立论与驳论》);③夏丏尊、刘薰宇著《文章作法》(参阅第五章第八节《作驳论的注意》);等等。祝愿大家通过不懈努力,能够写出规范而有个性的驳论文。

▲例文展示▼

学好数理化,焉能走遍天下都不怕?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博望分校 陈欣

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确实学好数理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好像掌握数理化知识就能走遍天下,无所畏惧?这明显是夸大其词或自我陶醉而已。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从流传来源上就存在讹误。它大概源于我国科学家钱伟长先生说的“数理化这三门课学透彻了,就可以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钱伟长先生强调的是数理化对于研究科学理论的基础性作用,而不是表达出数理化具有万能般的魔力,在任何现实化的场景中皆能发挥作用。这实在是一种很深的误解。樊蔚勋先生也在很多场合强调人们将钱老的话曲解了。细究其语,则不难发现,钱老说的“透彻”又岂是“学好”一词所能易之?“透彻”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的升华,而简单的“学好”只是对知识层面的理解罢了,至于实践性的开拓则无法深究。再者从现实的角度而言之,又岂是掌握几门基础性学科便可应付生活!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识性学科倘若不能转化成应用性能力,那么知识则是一种变相性空壳罢了。数理化仅是知识性学科,若想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则要发散视角,以本我知识去应用于各式工作之中,倘使死守象牙塔就很难不被时代所抛弃。须知实践能力始终是人才市场永恒不变的指挥棒。无论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抑或是迂腐顽固的倭仁,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他们终究只能充当反面教材之笑耳。前车之鉴,永远是现实的明灯,知行合一才是我们的应对之法。

从党和国家育人的角度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新时代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这三项育人目标与标准;而一味“学好数理化”,忽视其他的修炼与提升,显然与我党的教育方针是格格不入的。

紧靠三四门知识的积淀,难以培养出一名合格的祖国建设者与保卫者,更难以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一个现代化人才绝不会局限于一两门学科。以钱伟长先生为例,先生在清华招生时凭借国文、历史双百进入清华,而数理学科却只有二三十分,甚至在转到物理课系时,物理只考了5分。但就是这考了5分的人,最终却成为“两弹”元勋、人民功臣。钱老在攻克物理难题的过程中,一定也受到文史学科带来的精神滋养。而对于我们来说,缺少多学科知识的开拓或研究能力,又怎能面对饱和的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

数理化应该学好,的确是实用的科学宝藏;但是,它们远远不是我们学习与修炼的全部。作为中学生,我们在学好数理化的同时,还应该学好人文学科与音体美等课程,追求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讹传已久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谬言当休矣!

猜你喜欢

议论性数理化论据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写作指津坊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情理结合著华章
高中议论性散文习作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