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热入血室”的诠释方法研究*

2022-07-30马静李瑶张涛

天津中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伤寒论妇人文献

马静,李瑶,张涛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热入血室”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中第143条、144条、145条和216条。《伤寒论》对于“血室”的记载,仅有“热入血室”的症状及治法,但未明确其具体所指。《新修伤寒论研究大辞典》[1]中对“血室”的解释有三:一是指子宫,见明代张景岳《类经附翼·三焦包络命门辨》“子宫者,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于此,则月事以时下,故名曰血室”[2]。这也是最早将“血室”做出明确定义的“胞宫说”理论。二是指肝,见清代1674年柯琴在其所撰《伤寒来苏集·阳明脉证上》中指出的“肝脏说”理论:“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3]三是指冲脉,萧埙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所著《女科经纶·月经门》[4]中以“冲脉说”理论做解:“王太仆曰:冲为血海,诸经朝会,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谓之血室。”为明确“血室”所指的具体部位,文章采用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对此进行综合探讨与评价。

诠释学又名解释学、阐释学,词源于希腊神话的赫尔默斯(Hermes),其最初的任务是要做到翻译和解释[5],是一门关于文本理解和解释的理论与方法。诠释学包括理解、解释、应用、技艺等[6]多个要素,在西方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中医诠释学研究是以中医文献学,特别是在训诂学、注解学等传统中医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诠释学理论所产生的[7],现已被学者运用于中医经典的研究中。由于诠释学研究对文本版本的要求较为严格,为避免版本不同所导致的研究差异,文章所据的《伤寒论》原文均为北宋校正医书局于1065年刊行,后由赵开美于1599年复刻收于《仲景全书》之中[8]。

1 “小学”理论的考据法

小学者,中国语言文字之学也,文字兼形、音、义三者。“小学”理论作为一种考据方法,古代常用来考证经学中的语言文字。就清代而言,其考据学派治学的根本宗旨即为小学考据,以此作为通经明道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小学”理论的考据法要求学者在解读经书之前,重视基础研究,力求字字探求本义,以求最大限度还原经书本旨[9]。中医文献研究虽未列入经学考据范畴,但素有运用“小学”理论进行考证的传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记载:“室者,实也,以叠韵为训,古者前堂后室。释名曰: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引伸之则凡所居皆曰室。”[10]《尔雅》亦云:“宫谓之室,室谓之宫。”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热入血室》中道:“伤寒热入血室,何以明之,室者屋室也,谓可以停止之处。”[11]以此可见,从“小学”理论考据角度,“室”在古代汉语中可做“屋室”,因此血室之“室”有贮藏、汇聚之意,“血室”当为储存血液、汇聚血液之所。冲脉为“血海”,肝为藏血之脏,胞宫为女子行经之所,三者皆可贮藏汇聚血液,故“胞宫说”“肝脏说”“冲脉说”这3种学说均符合“小学”理论的考据法。

2 证候描述的推证法

《伤寒论》原文中,伤寒“热入血室”的全身表现为“发热恶寒”“如疟状”;局部表现为“但头汗出”“胸胁下满”。发热恶寒说明其表邪未解,“胸胁下满”常见于肝脉受阻,气血不利。大多医家认为冲脉上连肝胆,故推断“血室”或与冲脉有关;其与经水相关的表现为“经水适断”“经水适来”。《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可见冲脉亦主妇人之经水。然《伤寒论》条文第216条中并无“经水”的相关证候,关于“经水”的记载仅见于第143、144、145条中,常为热入血室导致经水不利。冲任为诸经之总任,经水来时,疫邪不入于胃,乘势内侵血室,故入夜有发热谵语[12],故其神志症状表现为“谵语”。见表1。

表1 《伤寒论》中有关“热入血室”的原文Tab.1 The original text about“heat invading blood chamber”in treatise on Shanghanlun

冲脉素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综上,冲脉可连肝胆,过胸胁,入胞宫,调经水,把“血室”解释为冲脉,方能涵盖以上所有的证候表现,因此用证候描述的推证法判断“冲脉说”较为贴切。

3 治法方药的反测法

《伤寒论》4条原文中,涉及到治法的有3条:“刺期门”见于第144条和第216条,用“小柴胡汤”见于第143条。第145条虽未提及具体治法,但有“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之言,认为在不扰动其胃气以及中上二焦的前提下,不需要任何治法的干预即可自愈。故在此诠释方法下仅可提取第143、144条的刺期门与小柴胡汤两种治法。有学者在研究《伤寒论》第144条原文时提出,原文中“脉迟身凉而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当刺期门穴”,是使邪热从肝之募穴泄出[13]。亦有学者在解读原文第216条时将“但头汗出”的原因归结为阴阳不和,故在治疗上采取“刺期门以和之”的方法[14]。期门为肝之募穴,针刺期门可疏肝之气滞,清厥阴血分之热[15],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濈然汗出则愈”。原文第144条中,妇人中风后,适逢月经来潮,又因外感,血热互结,气机郁滞,使肝胆之气不利,发热恶寒反复发作,其表现如疟状。方用小柴胡汤,取其和法,以疏利肝胆,调理枢机,可使未尽之经血继续通行,而血中之热随经血而下[16],结血散则寒热自除。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从“以方测证”的角度来看,4条原文中的治法只涉及“刺期门”和用“小柴胡汤”,期门为肝之募穴,刺期门可条达肝气,使邪热从期门外散,则肝得所藏、心得所主、魂有所归、神有所依。小柴胡汤可疏利肝胆,调理枢机。由此可见,从治法方药的反测法角度来看,血室“肝脏说”的理论与两种治法最相吻合。

4 同源文献的比较法

同源文献是指同责任者的原创文献(亦即源头文献)及其面世以后所出现与其相关的各种文献物理实体(包括续作及出版、装帧、印刷等版本)[17]。《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要略方论》,现在所见者,为宋神宗熙宁时,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对王洙在馆阁残旧书籍所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整理所得。其书,上卷讲伤寒病,中卷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妇科病的治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同出于张仲景,符合同源文献要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记载:“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并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张仲景在文中直言其病机为妇人生产之后,瘀血和水饮互结于血室,此处“血室”即为女子胞宫。《金匮要略》中“热入血室”独见于妇人篇,以此传世记载为参考,《伤寒论》第216条中“阳明病,下血谵语者”之“下血”指女性经血。清代医家汪琥在其著作中认为“血室”男女皆有,但“热入血室”之证为女子独有,他在《伤寒论辨证广注》中提到:“此条当是妇人病。邪郁于阳明之经,迫血从下而行。张仲景于《太阳篇》中,一则曰‘妇人中风云云,经水适来,此为热入血室’。再则曰‘妇人中风云云,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三则曰‘妇人伤寒云云,经水适来,此为热入血室’。明系妇人之证,至此实不待言而可知矣。且此条言‘下血’,当是经水及期,而交错妄行,以故血室有亏,而邪热得以乘之,故成热入血室之证。”[18]可见,对于阳明病下血后世仍有争议,“血室”是否为女子独有也未明确,可见用同源文献的比较法推测,“血室”用胞宫虽可以较为合理的解释,但其结论仍然存有疑虑。

5 同期理论的综合法

通过对“血室”一词的现代检索,包括搜集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博览医书数据库、中华医典等电子数据资源,发现《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时期乃至整个中医学术历史中,“血室”都不是一个频繁而广泛使用的名词。且在中医历史传承中,对“血室”进行专门论述的医家也不常见,且有成规模影响力的医家较少,故用同期理论的综合法无法进行有效诠释。

虽然当前非常认可血室的“胞宫说”,但“胞宫说”产生的时代都比较晚,大多以《金匮要略》中妇人三篇的内容作为参考(前文已论述,该说无法解读第216条),其中较具代表性者,首推明代张景岳的《类经附翼》,其有言曰:“故子宫者,实又男女之通称也。道家以先天真一之炁(气)藏乎此,为九还七返之基,故名之曰丹田。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于此,则月事以时下,故名之曰血室。”

众多记载有“血室”的文献和现代对“血室”的释义也大多沿用大量与妇科相关的文献。见表2。《伤寒论》中“热入血室”之证言妇人的条文较多,成为中医妇科学的源流之一,中医妇科学在唐宋时期初步形成,在明清之期进入发展阶段,分析表2可见古代典籍中对“血室”的解释大多集中于明清两代,由于妇科学的形成发展,“胞宫说”广为医家认可,故大多有关“血室”的文献资料都以“妇人”开头,文意亦围绕妇人伤寒、妇人经水而言。现代对“血室”的认识如中国2011年出版的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将“热入血室”释义为以妇女在经期或者月经前后,出现寒热如疟,或胸胁、少腹满痛,或谵语,或伴经量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显然都表示“血室”为女子独有的“胞宫”[19]。“胞宫说”虽有众多相关文献作为支撑,但无论是妇科方面的文献,还是明清时期张景岳等人的见解,与《伤寒论》相比,显然时间的跨度太大,其解释《伤寒论》的合理性仍然存疑。

表2 与“热入血室”相关的文献Tab.2 Literature related to“heat invading blood chamber”

6 总结

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记载,血室虽与胞宫的关系密切,但从生理病理角度看,血室与冲任、肝及其所属经络亦密不可分。现代学者更多的是将“血室”包括了冲脉、肝、以及经脉的循行所过,更多走向了一种综合的诠释[20-22],故“血室”应是胞宫、冲任、肝等脏器共同参与调节的功能系统[23]。

综上所述,各个时代对于“热入血室”的诠释均是一种趋向于综合的解读,当前的研究,已将“肝脏说”“冲脉说”“胞宫说”设定了标签,且诸种说法各有所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免有所片面,因为热入血室的来源虽与月经周期和子宫有关,但其症状的产生不局限于子宫,而是影响整个机体,特别是冲任二脉与肝脏[24]。显然无论是哪种学说,都是以自身的观察角度进行诠释,即诠释学所称的“前见”。这就要求当代的诠释者们在寻求更加合理的方式去解读“血室”时,要做到方法学上清醒、客观性的反思以及有理有据的分析,才能避免对中医经典的狭义理解和过度诠释。

猜你喜欢

伤寒论妇人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犬人
犬 人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高僧与妇人
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