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化语义下光影于纪念性空间的作用和具体应用

2022-07-29王婧祎

光源与照明 2022年4期
关键词:纪念性情感化参观者

王婧祎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4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空间内的光源逐渐分为两类——自然光线与人工光源。自然光线一般指来自大自然的光,自然光线关系万物生长;人工光源为科技创造的自身能够发亮的物体,通常作为照明与装饰的设计要素存在。文章讨论的“光影”仅限于自然光线作用下形成的光与影,主要探讨了情感化语义下光影于纪念性空间中的应用。

1 光影与纪念性空间概述

1.1 光与影

光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客观存在元素,影为与之相对的物理现象,二者相互依存,不可独立存在。光与影的关系从古至今都一直被关注与讨论着,无论哪个国家、哪种文化下的神话故事与科学理论,世界诞生初期都总被描绘为一片混沌,没有光亮、明暗无分,直到由具备某种特殊能力或天赋异禀的神明打开天地、破除混沌、引入明亮,光与影才得以诞生。

(1)时间性和导向性。随着人类基础文明的诞生与建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是人们遵循自然光线变化获取行为引导的典型表现,光影具有时间性与导向性。(2)易塑性。20世纪,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在设计朗香教堂时,利用了光影的易塑性。在白色墙壁上开出形状大小不同的孔洞,使自然光透过特定材质进入室内,通过理性计算与设计转化光的质感、温度、色彩等,打造建筑空间内部斑斓的视觉效果,光线交叠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感,带来神秘的空间氛围,提供天主教徒与上帝沟通的圣洁空间,此刻的“光”即拥有神性的存在。(3)触情性。光与影的意义逐步超脱物质层面,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作用于人精神的元素,逐渐具有触情性。

1.2 纪念性空间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将空间定义为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以及两地点间或特定边界间的虚拟区域[1]。他认为人对某物质实体进行体验,形成关联,从而产生空间。研究领域不同,对空间的定义也不同。文章探讨的空间是传统定义的三维物质空间,包括建筑和城市景观以及有限的相关外延。

“纪念”为一种感性、抽象的精神行为活动,是人抒发心绪、缅怀人或物等的情感行为,具有物质、精神双重属性。具体到纪念性空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齐康教授给出的定义是“纪念过去,表现历史,并期望这种表现得以延续[2]”的空间。在物质富足的当代,人类的情思变得活跃丰富,从人的行为与场所功能的关联出发,情感化的纪念性空间是可以让人缅怀特定人物或事件,感受及传递信息与精神的复合型载体。成功的情感化纪念性空间设计能够打动人心,撬动来访者思感,使人与有价值的物在互动中引发“流动”状态,从而实现情感的唤醒[3]。与传统纪念馆相比,情感化的纪念性空间常基于情感映射的方法,利用光影打破人与物质空间的壁垒,实现物质形态至精神形态的流动(见图1),唤起人对过往事件、特定人物或被岁月冲淡的文化、艺术的情感互通,让人能动地参与进来,触发思感的沉浸体验。

图1 物质形态至精神形态的流动

纪念性空间也被称为纪念性艺术综合体,其特征包括参与性、叙事性、寄托性、象征性,是一个存在模糊思感互动的行为活动场域,可以创造某种场所精神,回应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与对共情的渴望,同时触发人对空间情境的反思。

2 光影在纪念性空间情感化设计中的作用

2.1 光影触发空间情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设计在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满足人的精神层面需求。在20世纪末,美国的唐纳德·A.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出,情感化设计是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服务对象的主体、关注人内心的情感需求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设计理念。情感化设计虽然强调情感,但不否定理性在设计中的地位,在理性设计的基础上探索使用者的内心及精神层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4],可以将人脑加工分为反思、行为、本能三个水平阶段,从三个水平阶段可以演化出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个情感化层面。其中,在本能层,人的感知与环境发生关系并产生不同的情感信号,继而对外界情况作出判断;行为层由大脑支配身体的日常行为活动;反思层最复杂,可以通过感知、思考最终达到某种思维偏向。三个水平阶段也可以对应转化为三种情感化设计要素——本能情感化设计、行为情感化设计、反思情感化设计。

可以结合情感化设计要素,解读传奇建筑作品——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的但丁纪念堂,其为感性的游历与理性形式的分析迭代思考的产物。参观者会由微倾斜的内街引导至入口,入口极度狭窄,使参观者被动地产生朝圣心理;入口庭院的光影对比强烈,虽不是《神曲》的一部分,但却是特拉尼苦心经营的结果;参观者面对的第一个元素对应《神曲》中一个不可抗拒的理由“我无法说明我是如何步入其中”。穿过走廊台阶来到地狱入口,通过平衡墙、柱、顶的比例以及从顶渗漏下来的光线,设计者精确地控制参观者对空间尺度的感知,创造出阴郁压抑、超脱现实的冥想氛围。向上走可以看到100根玻璃光柱,它们将带领参观者来到净化的神圣之地——天堂,光柱使人看到心灵净化后的自己,是通往圣洁的路径,极致地发挥了建筑光影的效果,让阳光投射于建筑空间内部,使人们以神圣的心情进入,缅怀剧中人、剧中事,当情感凝聚至高点,便体现了设计者为人营造的置身“天堂”的空间情感,体验旅程也随之宣告结束。

纪念性空间设计注重场域精神,兼具感官、行为、反思的设计才能确保体验者对空间产生共鸣。各空间都具有一定功能性,在同一主题下,在不同区域塑造的不同场景需要具备同一场域精神。纪念性空间往往在场域精神(感性)与功能(理性)的交叉下反复迭代,产生流动的情感。

2.2 光影驱动情感映射

光线可以塑造空间氛围,也使空间产生一种不可确定的性格,形塑出在行经空间时短暂的即时性经验体会。现代纪念性空间的营造中光与影形成互动关系,通过光影可以表达空间层次、体积,呈现材料色彩、质感,烘托氛围的艺术性,并驱动空间的情感映射。情感映射由“自然映射”衍生,逐步引入设计心理学的领域,唐纳德·A.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提出,人在使用物品时,能够很容易地从操作本身看出它将产生的结果[5]。根据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存在主义哲学中表达的“存在”观点,纪念性空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品,而是建立在情感认知基础上的情感映射产物,要通过参观者的感官系统与空间建立联系,要从对于空间物质的初印象、设计创作本体表象的外在体现到与参观者的生理感官、心理模型匹配,实现“视感交汇”的双向流动过程,产生反思判断精神与情感的双认同,从而使参观者理解艺术品所表达的情感。光影的介入是递进的,从本能层次的光影发挥导向性,行为层次的烘托空间本体、影响参观者五感,到最终的反思层次的光影触情性表达,可以升华空间情绪的输出,激发参观者与空间交流过程中的强烈情思,如思念、崇敬或悲悯等。

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认为,光影与空间结合能够激发情感,可以以情感映射方式解读其设计的光之教堂。这位精于清水混凝土与光影搭配的自然诗人,用独特的设计语言缔造了一座座自然艺术佳品,他用纯粹的材质表达简明的建筑理念,用光影表达建筑深度,将光作为建筑的重要控制因子。光之教堂在原有的旧木结构教堂与神父私人住宅上扩建而成,空间朝向参考了当地的日照状况,布局遵从太阳的方位,减少内部开窗,以非常规尺寸位置开设孔洞,使光源进入室内。空间流线开端狭长,主体入口隐匿,通过开端压缩空间、控制进光量,巧妙利用光影导向特性,使光成为行为的向导,影响人本能层次的感知,人有与生俱来的向光性,无须有形物质指示即可开启纪念艺术体验。礼拜堂正立面墙壁上割裂大尺度孔洞,形成内部视觉中心的空十字切口,以光分割厚重感材质,控制自然光线呈有形的状态投射于空间内部,形态提取源于宗教文化元素。光影可以重新定义空间,光影范围可以调动人视域,将表象空间效果转化为精神情愫的表达语言,作用于人的感知行为层,从视觉上营造特殊光影效果,产生冲击;从触感上破除清水混凝土的冰冷温感,传输光明与希望,促使信徒产生接近上帝的情愫感受;从时间感知上利用光影的时间流动性驱动空间与人之间的情感流通,将原材料带来的厚重感转变为肃穆、庄严的宗教空间神圣感,随时间变化动态改变空间内部光影,触动人的行为层次感受。空间的通风通过墙体和顶部留出的缝隙完成,缝隙也可以引入光线,光线贴着墙和顶部的缝隙进入室内,形成天光渗效果。教堂内部偏暗,这种设计手法突出了光影的触情性,可以映衬主要的十字形光线,触及人的反思层感知。强烈的十字光和从高处播撒下来的天光在人的思感中形成神明象征映射的作用,可以突显建筑的主题,表达建筑师的设计意图。

安藤忠雄的设计始终追随着他“心中那束光”,逐步形成独特的富有自然灵动魅力的光影设计语言,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光与影的理性与感性的融合设计,通过光影的具象与抽象的结合,可以完成图像、指示及象征的映射作用(见图2),从而引导、传递并激活人的思感。

图2 光之教堂中光影介入下情感映射转译过程

3 光影在纪念性空间情感映射中的应用

光影是自然馈赠的宝贵设计元素。光与影的组合能够为艺术创作带来生命与意义,也可使客观理性的空间构建产生情绪感与流动感。人们在纪念性空间这类传达抽象精神与过往信息的场域需要满足的物理需求和精神感受不仅是空间设计本体的物化呈现,光影与空间的高度互通是纪念性情感传达的良好抓手。在物质层面,光的无形、影的无界可勾勒空间的动态新维度,光影是无法捕捉、留存的物质存在形式,与纪念性空间需表达的主题极具共性。纪念性空间所表达的内容通常为逝去的人物、随时间流逝的文化与事件、某种信仰与神明,这类内容要么本就无形无态,要么物质本体无存,需经过叙事方式表达,这恰巧是光影的时间性与触情性可以传输的信息。在精神层面,光影可建构具有时间属性、情感影响的多维空间,可成为设计者、空间与参观者之间良好的通情设计因子(见图 3)。

图3 光影于空间的可利用维度思考

3.1 光影的介入角色

在纪念性空间创作中,设计者最期待的是与来访者形成情感共通,这也是纪念艺术的最高呈现。如光之教堂这般巧用自然光影作为设计语言表达情愫的出众艺术作品,在现今的纪念性空间设计中鲜少出现,情感映射的设计方法和自然设计语言的控制难度较大,公式化流程成为创作者默认的主流方式。通过场地调研、意向对标、功能分区、空间流线,最终生成方案,成为多数设计者的选择。高效能地追求违背情感的三层次递进认知方式,阻碍精神的流动,使纪念性空间失去内涵。

虽然光影这类自然设计语言的应用难度较大,但将其介入设计和空间特征搭建、实现情感驱动是可行的。情感映射的设计方法本就建立在人的情感认知基础上,是将具象、理性、物质的元素与抽象、感性、精神的元素融合作为原型基础,以设计元素转化,通过设计语言表达特定情感(见图4)。纪念性空间具有参与性、寄托性、象征性,光影具备时间性、导向性、易塑性与触情性,二者的特性互相联系,将光影带入情感映射作为设计元素与传输语言,是纪念性空间设计的合适选择。

图4 情感映射方法转译过程

3.2 光影的介入方式

自然光影与人的本能行为背后的情感内涵存在的关联是纪念性空间光影设计的基本依据。设计者可以将光影的特性与纪念性空间的特征对应,借助光影实现图像映射、指示映射及象征映射的转译物化过程,进而呈现空间表象,驱动情感的三层次递进流动。情感流动在纪念性空间的情感体验中是必要的存在,不仅限于单向纪念情感,应包括更多维度;纪念性空间设计应具有丰富的精神内容,不仅限于信息输出、审美和经济上的价值,纪念性空间需要使参观者的情绪真正融进来。具体策略如下(见表1)。

表1 光影介入情感映射的纪念性空间情感化形成策略

(1)关联参与特征与导向特性,介入指示映射。情感流动的开端应立足于感官层次,吸引参观者的新奇感知,构建空间、光影与人之间的交互连接;按人的本能行为习惯规划光影设计,形成空间指引;触发参观者五感,使其自发性融入。

(2)关联叙事特征与时间特性,介入图像映射。利用时间维度设计多维空间叙事,讲述主题内容;对主题内核代表性符号进行再创作,输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双重信息。

(3)关联象征特征与易塑特性,介入象征映射。空间内自然光的引入具易塑性,控制光影的状态、明暗、尺寸等可以表达精神、虚拟纪念内容元素,营造过往历史文化与场景事件,综合感官、行为双层面激活联想、思考,促使情感共通。

(4)关联寄托特征与触情特性,综合介入指示、图像、象征映射。意境表达是非物质化的,上升到反思层次的寄托是纯粹的情感层面行为,寄托存在于行为、光影、空间的模糊互动,有不可预测性。例如,在公园的同一棵树下,个体记忆不同,在该场景下亲身经历的事件不同,对此场景的情愫也不同。即使设计目标结果不明晰,但设计者要尽力营造巧妙、复杂的感受,创造埃佐·曼奇尼(Ezio Manzini)提出的“慢性岛屿”,让人从高速的日常环境中抽离,进行感受、思考、思感整理,给予“纪念”崭新评价,结合本我产生不同的反思情愫。

4 总结

每种艺术形式均具感性与理性,空间也不例外,情感化设计使得空间拥有双重性。光影的特性与纪念性空间的特征具有共性,光影又与情感映射有极高的关联度,通过光影的介入,在理性设计下组织光影,影响空间形态;在感性设计下,以光影转译情感并物化输出,影响人的思感及行为。将两种对立统一的方式结合,完整性地呈现“纪念”,在传达物质信息的同时传递精神情愫,最终可以实现情感共通,深化纪念意义,在空间内得到反思。光影是情感化纪念性空间中极佳的设计语言。

猜你喜欢

纪念性情感化参观者
最美的蝌蚪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现代纪念性园林中的应用
负情感化设计和它的度
基于情感化的耳机产品设计
情感化在智能家居发展趋势中的影响
情感化在台式电脑设计中的应用
场馆学习中的参观者研究:进展与挑战*
纪念性景观的隐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