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认同视域下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2022-07-29巴咪丽周佳怡兰雅婷田竞涵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交融内蒙古自治区

□巴咪丽 苗 芳 周佳怡 兰雅婷 王 鑫 田竞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为国家带来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的同时,文化差异也成为引发民族间矛盾与冲突的诱因。要维持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各民族团结发展就必然要探索民族团结共荣的发展思路。内蒙古自治区生活有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壮族、藏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朝鲜族等55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蒙古族在少数民族中占比最大。因此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在文化认同视域下重点研究内蒙古各民族的“三交”情况具有极好的代表性。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认同

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习近平主席曾提到: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更是被写进了党章。由此可见构筑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与基本任务。各民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之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维护与发展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所以“五个认同”中的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团结必不可少的基石,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长远和根本的作用。

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文化认同的互动关系

(一)文化认同决定了各民族“三交”的深度和广度。说到文化认同,就不得不提到与之密切相关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流和交融。“三交”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阐述。其前提是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各少数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积极交流的意愿,保持沟通互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鼓励和进步,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交流。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以国家为边界的命运共同体。对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三交”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认同对“三交”的影响体现在文化认同决定了各民族“三交”的深度和广度。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长城内外异化的民族关系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相互交融、相互变化、相互融合的和谐的民族关系。

(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深有助于加强文化认同。不同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流和交融也影响着文化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是物质的交流、人员的流动和民族间的通婚,而且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和谐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通过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实现民族感情的和谐。正是由于历史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文化体系在吸收各民族的文化优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会使各族人民深刻感受到我们传承的是同一种文化——中华文化,我们是同一民族的同胞——中华民族,我们是同一个国家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三、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

内蒙古各民族中人口占比最大的是汉族、蒙古族、满族与回族。对比内蒙古地区历年民族人口数,可以发现:汉族从1951年的589.6万人,发展到2019年的1877.3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6.87%。而蒙古族则一直是内蒙古地区的第二大民族,人口数从1951年的87.1万人发展到2019年的469.1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9.21%。随着满族人数增长速度的加快1982年满族成为内蒙古地区的第三大民族,到2019年满族人口数已达到56.2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3%。

图1 2019年内蒙古民族构成情况数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一)内蒙古各民族在生产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间的交融始于自秦汉起的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融合。追溯内蒙古地区民族间交流交往的历史,我们发现王昭君是中国民族文化交流的范例,在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汉族与匈奴之间联系的同时也撒下了民族团结的火种。随着蒙古高原经济结构和民族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蒙古高原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后,内蒙古自治区立足实际,制定了牧区“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使农牧区得以进一步发展,吹响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号角。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内蒙古各民族在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内蒙古作为农牧业大区,要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农业,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农牧业发展。这在本质上是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融合在生产上的体现。

(二)内蒙古各民族在生活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在生活习惯方面,由于地域认同,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各民族都不约而同地认同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例如,在语言交际中,达斡尔族的语言受蒙古语的影响,语法和发音有很多共同点。就连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许多汉族人,在生产生活中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些蒙古语,便于沟通交流。在蒙古语中,也增加了一些来自其他民族语言的新词汇。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双向的。其他如直率粗暴的性格、肉食习惯、歌舞气质等,各民族也在长期的互动中自然形成了地域认同心理。

(三)内蒙古各民族在文化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方面,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自治区,譬如阿拉善左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境旗,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坚守伊斯兰教信仰,体现了蒙古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的融合。蒙古族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重视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节日饮食也是严格的伊斯兰式。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的绝大部分蒙古族穆斯林选择定居生产方式,不再随草场迁徙流动,促进了阿拉善盟的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四、促进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文化认同的建议

实践证明,要实现民族间的和谐关系,推进民族地区发展,必须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健康发展。增强多元文化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促进内蒙古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政府的引导职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发展民族经济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应因地制宜,立足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特色发展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与服务,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企业。进而实现内蒙古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帮助内蒙古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此外加强政府的引导职能,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政府可以组织走访调查少数民族地区的各城镇村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其进行建档分类。在了解各村镇当地特色产业与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制订符合该地实际情况的精准扶贫政策。

(二)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包容。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但可以实现各民族文化间的尊重与理解,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信任,而且能够对民族团结起促进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巨大的作用。为此应在义务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引导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用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对内蒙古地区人民实施的分化活动。在当地各大节庆活动中融入各民族宗教习俗的解释,增强各民族对彼此文化的沟通与认同。如内蒙古自治区创立的乌兰牧骑,作为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成为我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在改革开放后全面实施文化大区和强区的战略,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繁荣。

(三)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水平。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为民族地区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教学水平与相关硬件设施。加强对民族地区群众劳动技能的培训,实现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民族教育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和根本性作用,在民族地区人民文化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深化民族团结理念,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四)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在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奉行文化包容的策略,在交往过程中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典礼仪式、传统节日等等,将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入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中,促进文化认同。应扩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与相关的媒体合作发布旅游与文化广告,将当地的特色民族节日与文化进行商业化包装,将内蒙古文化品牌化、商业化,培育内蒙古地区新型文化业态。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交融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地区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真美
Cataract in diabetes mellitus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圆满落幕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