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思考与建议

2022-07-29赵弘哈妮丽

中国国情国力 2022年7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

赵弘 哈妮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塑。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影响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关键变量,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确立了创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进行部署。

中关村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发表重要视频致辞,对中关村寄予厚望,要求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作为我国最精锐的创新力量,中关村必须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率先实现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从“中国的创新中心”走向“全球创新高地”。

一、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主要特征

自20世纪50年代全球首个科技园区在美国硅谷诞生以来,科技园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目前全球科技园区达到500多家,遍及100余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科技园区外在形态、管理模式、规模体量、产业结构等方面发展迥异,不好简单类比,但也形成了一些共性特征。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Parks and Areas of Innovation,IASP)将科技园区定义为“一种由专业人士管理、旨在通过促进创新文化及其相关企业和知识型机构的竞争力来提升区域财富的组织机制”,认为科技园主要功能包括激励和管理大学、研发机构、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知识与技术流动;通过孵化和衍生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创建和成长;并提供高品质空间和设施以及其他增值服务。科技园区在支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美国硅谷等标杆科技园区的发展实践以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演进历程来看,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在全球坐标中具有卓越的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集聚了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顶尖科技企业、顶尖人才三类最具显示度的资源,其核心特征表现为在全球层面实现科技引领、产业引领、生态引领和规则引领“四大优势”。

(一)构筑前沿科技领跑优势,打造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

创新是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科技园区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活动活跃,“全球自然指数TOP10”大学与科研机构中有7所坐落或邻近科技园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的五分之一、“全球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的六成多来自科技园区,全球有四分之一的科技园区企业R&D经费总额超过1亿美元。美国硅谷、中国中关村科技园、韩国大德研发特区等园区成为所在区域创新的重要源头,专利产出均占到所在区域的40%以上。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科技引领特征明显,大多园区都拥有世界级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创新锚定资源,注重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布局,探索新型创新组织模式,持续涌现具有颠覆性、突破性、先导性的新思想、新技术,取得一批全球重大标志性原创科技成果。

(二)强化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主导权,打造全球创新型产业高地

科技园区是优质科技企业的摇篮和栖息地。全球科技园区入驻企业总数估计超过15万家,全球独角兽企业有40%诞生于科技园区,“全球科技品牌价值100强”一半以上来自科技园区。科技园区推动高技术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如美国硅谷持续引领全球ICT产业发展方向,中国中关村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营收规模超过万亿美元,美国北卡三角研究园、英国剑桥科技园、法国里昂生物科技园是全球生命健康产业重要集聚区。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往往拥有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全球高端高新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其特征表现为产业链创新链形成深度融合,持续产生引领产业变革与升级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孵化孕育硬科技创业企业、高成长高价值企业,涌现一批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和全球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营造富有吸引力的雨林生态,打造全球创新创业活力中心

全球最佳创业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美国硅谷、纽约、波士顿、英国伦敦、中国北京、上海、以色列特拉维夫、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城市。科技园区往往是这些全球最佳创业生态系统的标志区和重要名片,形成了由科技型企业、大学院所、人才、极客、创客、科技资本、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政府等多元力量共建共享的创新创业“雨林生态”。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具备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充满活力、高度开放、包容多元、服务完备,形成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市场环境和独特创新文化,持续吸引全球人才、资本、企业、机构等创新资源汇聚融合、释放效能。

(四)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打造全球创新网络核心支点

当前全球科技发展的前沿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大,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对科技创新治理带来更多挑战、提出更高要求。科技园区是新技术新业态策源地,更加直接、集中地面临着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及园区企业往往是全球科技创新治理的先行者和活跃力量,积极推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围绕科技伦理、新经济监管、跨境数字服务等领域建章立制,输出科技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在全球创新治理秩序重构中占据规则引领的先发优势,进而塑造国际创新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二、通过“中关村指数”看中关村创新发展成效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中关村走过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时期的要素集聚阶段、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期的产业主导阶段,进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期的创新驱动阶段,目前正迈向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4.0阶段(见表1)。

表1 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四阶段特征

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多年来持续编制和发布“中关村指数”,以2013年为基期,从创新引领、双创生态、高质量发展、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维度,客观刻画中关村创新发展情况。通过中关村指数分析可以看出(见图1),中关村主要创新发展指标均在持续稳定提升,整体创新发展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已经进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园区行列。

图1 中关村指数及五个一级指数

(一)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更加凸显,创新能级实现新跃升

中关村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立足“四个面向”,持续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形成了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创新活力强劲和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的高水平创新格局。2020年,创新引领指数持续上升,达到301.6,较上年提升43.6。

1.基础研究源头供给能力增强。中关村聚焦“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积极服务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加快落地发展。中关村集聚的一流科研机构和顶尖科学家数量领跑全国,2020年中关村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28个,有14所高校院所入选“全球自然指数500强”,有231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中关村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坚守创新本色,保持较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0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3785.4亿元,同比增长11.3%。2020年,中关村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7万件,占全市企业的77.7%;企业PCT申请量6193件,同比增长33.5%,占全市企业的74.8%。截至2020年底,中关村企业累计创制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505项。

3.持续涌现一批突破性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基础数学理论、人工智能算力与算法、蛋白质科学、半导体材料、低维碳纳米材料等诸多领域取得突破,15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前沿技术方面,研发出国际首台具有实用价值的量子直接通信原理样机、世界最大的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2.0”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中关村企业的远程技术、推荐算法两项技术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1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研制出国内首款通用CPU、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全球首个治疗肝衰竭的干细胞新药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的创新成果。同时,聚焦“科技抗疫”“科技冬奥”、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需求,一批重磅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快研发和应用,比如中关村企业研发的两项灭活疫苗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累计向全球供应疫苗34亿剂。

4.融通创新迈向纵深。围绕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源创新成趋势,中关村涌现了百度飞桨深度学习开源开放平台、微芯研究院长安链、京东目标重识别开源框架FastReID、平凯星辰企业级开源分布式数据库TiDB等一批开源项目、开源社区。

(二)高精尖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高质量发展孕育新动能

中关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布局面向未来、有爆发潜力的新赛道,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2020年高质量发展指数快速增长,为213.0,较上年提升32.8。

1.经济发展韧性彰显。2020年,中关村实现增加值1.1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占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1.3%;实现总收入7.2万亿元,同比增长8.8%,占全国高新区总收入的六分之一。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实现技术收入1.6万亿元,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达到44.0%。

2.“高精尖”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引领支撑作用强劲,2020年实现总收入3.5万亿元,占中关村总收入的48.6%,同比增长17.8%。生物健康产业竞争优势凸显,2020年实现总收入2937.1亿元,同比增长6.3%,获批上市的一类新药、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赛道亮点纷呈。

3.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0年中关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收入2.2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对中关村总收入增长贡献率76%。新技术领域优势凸显,4家中关村企业入选CB Insights“2021年全球AI100强”,26家企业入选“2020年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新模式加速成熟,聚集了平台型企业200余家,19个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新业态加速涌现,尤其是疫情催生的协同办公、新零售、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呈爆发式发展,2020年互联网医疗企业收入实现同比40%以上的强劲增长,在线直播企业收入实现20%以上的快速增长。

4.创新型企业梯队加快形成。创新型领军企业不断增多,2020年中关村有亿元以上企业3991家,上市企业中千亿企业14家,7家企业入选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1全球科技品牌价值100强”,28家入选福布斯“全球上市2000强”。高价值高成长企业队伍持续壮大,截至2020年底,中关村上市企业406家,总市值突破10万亿元,18家企业市值超千亿元;拥有独角兽企业93家,其中估值超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企业4家。科技新锐企业持续涌现,依托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等12个赛道累计挖掘了400多个优质硬科技企业和团队。

(三)创新创业生态持续升级,硬科技创业焕发新活力

中关村着力打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双创服务体系,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孵化。2020年,双创生态指数稳步增长,为388.9,较上年提升13.0。

1.创业活动保持高活跃度。2020年中关村新设立科技型企业2.6万家,获得风险投资280.8亿美元,创业活力比肩硅谷。卡脖子、硬科技领域创业活跃,如集成电路领域,新设企业700余家,覆盖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配套装备与材料全链条;医药健康领域,围绕药物与疫苗研发、医疗检测、基因治疗等热点方向,新设企业超千家;“碳中和”相关领域新设企业超2000家,覆盖了从前端能源替代、中端节能减排、后端循环利用到技术固碳与生态固碳的全领域。

2.双创服务“三化”趋势更加明显。中关村加快聚集一批高能级双创服务机构,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企业落地成长”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双创主体提供专业化、集成化、高端化服务。截至2020年底,中关村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18个,硬科技孵化器42家。聚焦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实施开放实验室概念验证项目。聚焦源头创新,通过设立科学家基金等方式,服务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落地。

3.成果转化与孵化能力持续增强。2020年中关村企业技术交易55329项,成交额4213.5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国七分之一。2020年中关村孵化机构在孵企业数6677家,累计毕业企业数量12094家。硬科技初创企业加速成长,一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前沿领域的初创企业成立不足一年便获得风险投资,快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四)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开放创新构筑新优势

中关村积极推动国际创新合作,高端资源吸引力、国际拓展影响力、区域合作协同力不断提升。2020年,开放协同指数增势强劲,达230.9,较上年提高52.2。

1.全球高端资源吸引力不断增强。中关村依托新型研发机构、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2020年,中关村企业拥有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从业人员6.1万人,同比增长15.6%;吸引外商实际投资额83.4亿元,同比增长68.3%,134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设立了分支机构。中关村通过搭建高规格的国际交流活动平台、国际产业合作载体平台等方式,促进国际资源互联互通。“2021中关村论坛”升级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成为我国开放创新的“金字招牌”。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中日国际合作产业园、朝阳国际创投聚集区落地了一批创新平台、产业化项目和服务机构。

2.企业国际拓展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2020年,中关村出口总额2667.8亿元,同比增长6.4%,占全市的近六成;上市企业实现海外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5.9%。企业通过离岸创新、跨境研发、产业化投资、海外并购等方式,加快海外布局,2020年中关村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额同比增长43.3%。

3.跨区域创新协同能力持续强化。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截至2020年底,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地区设立分支机构9000余家,在生物医药、大数据、汽车制造、机器人等领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助力津冀地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技术辐射、园区共建等方式,加强与其他外省市的创新合作与产业对接。截至2020年底,与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76个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园区27个。

(五)宜居宜业环境持续优化,园区高品质建设实现新提升

中关村发挥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作用,对标先进、锐意改革、集成政策,推动营商环境和园区品质优化提升。2020年,中关村宜居宜业指数稳中有进,达122.1,较上年提高3.0。

1.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中关村加大先行先试改革力度,开展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等系列试点,推出“强链工程”、独角兽企业行业管家等服务新举措。坚持守正创新,倡导科技向善,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多元创新治理体系,在金融科技、互联网平台等新兴领域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围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基因工程等领域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推进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

2.园区综合品质不断提升。中关村加快推进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8个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推出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自贸区“人才E+”工作站等举措,为国际人才提供全生态、集成式、国际化的便利服务。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新型园区形态,完善人才公寓、产业用地、教育、医疗、商业等城市配套功能。积极拓展城市科技新场景,加快建设以人为核心的绿色化、智慧化科技园区。

三、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几个着力点

近年来,中关村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与硅谷等标杆科技园区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战略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新时代,中关村要继续发挥创新旗帜作用,强化使命担当,把握战略主动,在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国家创新发展中有更大作为。建议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紧扣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努力在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上发力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创新版图加快重塑,我国开启了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中关村是我国创新资源最为密集、创新基础最为雄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有责任有能力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当好排头兵。中关村要把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服务支撑国家实验室建设,系统布局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聚焦国家最紧急最紧迫的方向全力攻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颠覆技术突破,努力抢占全球创新制高点,在全球舞台彰显中国“创新力量”。

(二)发挥新时代深化改革试验田作用,努力在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上发力

中关村要把握国家支持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重大契机,以人才第一资源和各类创新主体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出更为系统、更有力度的先行先试改革举措,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发展、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新经济监管、创新治理等方面,落地形成一批标志性、突破性、示范性的改革试点成果,为我国推进全面创新提供经验、提供方案,营造创新友好型的制度环境,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湘西云海|董年龙/摄

中关村尤其要把解决创新人才发展瓶颈作为重要抓手,强化人才差异化政策创新,增强对各类创新人才持续吸引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是重点依托大科学装置、交叉研究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全球战略科学家等顶尖人才引进,并进一步完善国际人才出入境服务,加快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增强国际化教育医疗服务水平,以一流服务让国际人才真正扎根中关村。二是针对青年人才活力持续集聚乏力问题,要聚焦青年人才最为关注的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紧迫需求,出台更多实质性举措。比如,在住房保障方面,引导各区对在分园就业的青年人才提高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的定向配置额度;可以结合首都都市圈建设,在更大范围解决在京青年人才住房难题,如通过政策协同,实现在京就业缴纳社保且尚未购房者可在通勤圈区域内购房置业。

(三)瞄准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的目标,努力在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上发力

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特征是创新驱动,最核心的任务是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中关村是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的主力军,对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未来,中关村继续发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动力和重要引擎作用,要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高水平科技供给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二是加快推动“企业矩阵”扩容,打造覆盖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创新型企业矩阵,壮大高能级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高成长高价值企业,激活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形成充满活力、孕育潜力、积蓄实力的企业发展格局。三是加快推动一区多园统筹发展,尤其要引导中心城区分园外溢的高精尖创新成果和优质服务毕业项目在郊区分园落地转化,探索“中心城区-郊区”分园产业有序转移的有效路径,支持郊区分园打造一批产业定位明确的特色化高品质专业园区,推动形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合力。

(四)服务和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努力在开展高水平国际创新合作上发力

目前受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地缘政治关系深度调整、疫情之下国际交流往来受阻等影响,全球科技创新合作面临新的挑战。中关村要善于变中求新,危中寻机,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高水平国际创新合作,在服务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中主动作为。一方面,依托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谋划布局京津、京雄两大科创走廊,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京津冀创新协同纵深化、网络化。另一方面,聚焦“一带一路”倡议、RCEP协议空间范围,构建多边、多元、多层次的国际创新合作机制,探索符合新形势的国际合作新路径,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治理,提升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能力;同时,加强“中关村”品牌整体谋划,提升“中关村”品牌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走访申能集团和捷氢科技园区
中关村产业孵化链发布
科技助我来看云
陕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科技在线
中关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中关村的记录者
2013年中关村节能环保业总收入2500亿元 同比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