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与呈现:主流媒体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样态
——以《人民日报》思想政治教育报道为例

2022-07-28宋瑞亚赵秀凤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话语思政

宋瑞亚 赵秀凤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下文简称“思政话语”)是指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宣传、说服、描述、解释、评价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话语实践[1]7。按照其主要功用,思政话语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是用于陈述或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主题的话语;二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前者是对现状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宣传,后者更多的是对现状具体活动的描述。本文聚焦第一种,旨在通过语料库的文本分析,辨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中话语主题、话语内容、话语功能、传输渠道等方面的话语流变。思政话语的时代演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发展及变革息息相关,探析思政话语的变化轨迹,有助于我们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脉络及规律性特点,加深我们对党媒宣传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互作用的认识。

一、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CNKI)主题词检索,我们共发现1597篇(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与“思政话语”相关的研究。如图1所示,自2005发文数量随时间呈线性增长,表明该研究主题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R2=0.8533(具有强正相关性)。自2012年以来,发文数量增长趋势最快,这是由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果。基于此,本研究对于新目标、新形势和新挑战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图1 CNKI思政话语研究发表年度趋势图

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样本进行共词分析(见表1),表明思政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密切相关,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

表1 研究所选文献高频关键词统计列表

第一,关于思政话语方式的探讨。主要从话语转换、话语创新、话语实效性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属性方面加以剖析。如思政话语内容生成要关切并立足于受教育者主体身份的认可[2];思政话语路径转换要求政治话语的学理性、学理话语的通俗性,同时要调适和改变受教育者原有话语表达教育内容的话语转换研究[3];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思想穿透力、文化吸引力和沟通感染力的话语创新研究[4]。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创新研究、社会结构转型所引发的思政话语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现实困境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第二,关于思政话语功能的探讨。主要集中于话语功能的内涵与定位,包括如何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5]、思政话语通过潜隐于政治权力运作在意识形态政治实践中发挥引导力[6]。主要探讨其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和个体思想形成所发挥的引导、宣传、辩护与解释的基本功能[7]。同时,也包含作为思政话语内涵的基本命题之一的话语权问题,主要包括话语权的分散性、变动性以及全面性给话语创新和话语格局带来的难题[8]。

第三,关于不同历史时期话语传播环境的探讨。在社会环境、网络场域等多重影响下,思政话语构建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全新语境[9],导致新时代思政话语发展面临话语理念缺位、话语内容越位、话语方式错位的现实困境。针对网络流行文化或舶来文化的兴起,思政话语的管理与调整应注意话语整合、规范流行话语表达、吸收优秀话语资源等现实问题,不断推进思政话语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的创新[10],例如面对网络思政话语的困境,提出要应网络语言之势而为,构建网络思政话语权[11]。

综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研究以现象描述和对策研究居多,停留在主观认识层面,缺乏基于历史社会语境的历时性文本考察。

二、研究方法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和全国性权威媒体,具有全面解读党和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历史决议,充分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因此,《人民日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报道可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思政话语,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缩影和诠释。本文选取1949—2021年间《人民日报》标题中含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关键词的527篇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料库与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追溯思政话语的演变规律,剖析其背后的社会发展动因,提出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思政话语效力的建构策略。

本文构建了思政话语语料库,共计602062个字符,采用语料库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词频、主题词等方面对语料进行梳理分析,探讨了思政话语的变迁路径和特点。首先,采用高频词分类分析法,辨析了思政话语场域的建制性关系;然后通过历时分析法,明确了话语价值与时代主旋律的内在逻辑;最后基于主题词分析法,探析了思政话语主题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时代背景下思政话语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呈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思政”“政治教育”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看,相关系数R2=0.3307,呈现出递增趋势(图2),表明从1949年到2019年,相关主题的文章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在1957年、1981年、2000年、2004年、2010年以及2019年存在发文数量激增的情况,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到历史发展变化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也从侧面印证了思政话语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传如影相随。具有以下特征:

图2 1949-2019年间《人民日报》相关思想政治教育频次

(一)整体性特征:话语场域一种建制性关系

本文利用语料库软件Lancsbox统计了1949—2021年思政话语语料库的前30位高频词(表2)。词频分析方法是挖掘语料背后深层意义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12],通过对高频词进行整体性归类分析,思政话语的聚焦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表2 1949-2019年语料库中的高频词

1.双向互动:话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在思政话语场域中,处于社会统治地位的话语主体要通过一定传播渠道和话语形式来引导话语客体的思想方向。根据话语作用的对象,话语客体分为责任主体和目标主体。整体上,学生、大学生、学校、社会、高校、教师、中国、我们、他们等这类词高频出现,表明《人民日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聚焦教育的目标对象与责任主体。其中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对象,即受教育者,出现频次居于党报报道思想政治教育文本高频词之首。由此可知,宣传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并完善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认知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中之重。学校、社会、高校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即主要责任主体,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引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知识传播、精神培育和价值形成的实施主体,也是主要的话语主体。思政话语作为社会交往形式,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对目标主体与责任主体在方式选择、内容选择以及主导思想上给予指导,又以信息传递或反馈进行话语创新,这一过程实质是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如图3)。

图3 话语场域中主体与客体的联系

2.强化认同:话语建构的实现方式

思政话语建构的实现方式来源于对教育实践的能动反映,对话语客体的思想观念的塑造与导引,则来自其对思政话语主体的认同。建设、实践、加强、发展、坚持、培养等聚焦思政话语构建的实现方式以强化话语客体在意识形态认知领域的认同。这类词大多为动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怎么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政方针与构建路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如何培养人。思政话语围绕“现实的个人”,以有目的培养人为目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社会性。思政话语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话语实践以实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它以精英的立场和学术的方式确立起自己在知识权力中的核心地位。通过话语形成规则、方法和策略的认同,在传播特定真理的同时让更多话语内容按这些方式得以产生和演绎。在坚持以建构和引导为主的同时,配以一定的规矩与纪律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个规矩与纪律的制定应重点表现在对言语规则的强化、言语环境的净化与言语主体权利的限定上。由于话语的形成既跟社会关系有关,又跟学理构建和策略采用有关,通过这些可以让人们更好认清话语形成的复杂性,理清构建思路,促成科学话语的形成与发展。

3.多元育人场域:话语传播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系统宣传、解释及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是思政话语传播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思政课、教学、理论、课程、活动等词聚焦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表明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政治工作宣传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3]这为新形势下利用好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随着思想政治教学场域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传播渠道,以网络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成为思政话语传播主渠道的重要补充形式的多元育人场域。与之相关的教学工作及实践活动都发挥出越来越强大的育人功能。《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宣传工作的风向标,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任务,体现了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二)阶段性特征:话语价值与时代主旋律紧密相关

根据时代背景,思政话语变迁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7年:政治动员阶段;1978—2000年:服务社会阶段;2001—2021年:推进常态化阶段。通过对比三个阶段的不同高频词,我们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历史阶段变化趋势。表3展示了每个阶段前20的高频词。

表3 三个阶段高频词统计

在这三个阶段的高频词中,学生、思想、工作、教育、学校、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等词基本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说明这些思想政治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以及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是贯穿历史的时代性课题,也因此是三个阶段党和国家持续关注的议题。但是,仔细对比分析三个阶段的高频词,发现仍有部分词汇专属于特定阶段。

1.第一阶段:政治动员(1949—1977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是中国共产党开始作为执政党领导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实践的历史阶段。这一历史时期政治动员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社会主义改造、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革命实践中都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动员。这一阶段,政治课、职工、革命等词高频出现,表明这一时期主要通过加强政治课动员工人阶级加入革命实践,以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其实质是政治动员。一方面,思政话语扎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与革命实践中,充分反映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要求。革命意识贯穿始终,号召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状况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职工作为工人阶级代表是这一时期的话语客体,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为完成革命时期的任务,话语价值导向始终围绕革命具体任务,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利益关切和政治价值取向。

2.第二阶段:服务社会(1978—2000年)

整体来看,这一阶段的思政话语主要呈现出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历史特点,聚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时代性命题。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话语内容。进行、发展、活动、干部、改革等高频词出现,表明这一时期关注的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实践活动,更深刻地蕴含着对党和国家领导的社会主义未来憧憬。思政话语既服务于社会发展,又引领时代发展。一方面更加突出了党员干部的话语主体地位,突出党对干部的期许,这既是政治要求,也是使命所系。另一方面,思政话语变迁是现实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内容彰显。话语内容上凸显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如精神文明建设、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等话语主题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旋律。

3.第三阶段:推进常态化(2001—2021年)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并指出,高校要鼓励辅导员积极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逐渐推进常态化。这一阶段,高校、实践、思政、课程、辅导员等高频词出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方面辅导员站在立德树人的教学高度,担负起思政育人的职责和使命,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通识教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另一方面,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有必要自觉把握话语内容的动态顺应,不仅要顺应不断发展的时代,更要顺应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给每一位学生的成才提供帮助和指导,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

综上,第一阶段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实践的历史阶段,思政话语以巩固政权和服务政治为目的,话语主题始终围绕政治动员进行建构,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利益关切和价值取向,促进了思政话语的创新发展。第二阶段处于改革开放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思政话语聚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时代性命题,思政话语有了新的内涵,范围也逐渐扩大,原有的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迅速淡化,呈现出服务社会发展的历史特点。第三阶段处于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新媒体和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逐渐常态化,思政话语主体更加系统,内容更加多元,话语更具亲和力。这三个阶段是时代课题发展的内容彰显,突出了时代背景下思政话语的思想意识与政治宣传的变化轨迹,这对探究思政话语逻辑与延展方向,把握话语发展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潮流的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 主题词特征:话语主题与社会发展进程相统一

上述词频统计是对话语文本语料库出现的频率最高的词语进行整体性与历时性分析。分析主题词有助于揭示文本的话语使用规律。主题词统计分析是和某一标准(参照语料库)相比,呈现出特殊频率的词[12]。本文以第一阶段(1949—1977年)作为参考语料库,使用Word Smith Tools对比分析得出第二阶段(1978—2000年)相对于第一阶段的主题词。同理,我们又分别使用第二阶段作为参考语料库得出第三阶段(2001—2021年)相对于第二阶段的主题词,以及以第一阶段作为参考库得出第三阶段相对于第一阶段的主题词。

1.话语组织呈现自上而下的特点

以第一阶段为参考语料库,第二阶段主题词前10个依次为:改革、勤工助学、道德、高校、马克思主义、国家教委、建设、家长、德育教育、部队,如表4。考察这些主题词,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组织形式上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具体表现为:党中央发出号召或者出台相关文件,全国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会呈现增多趋势。例如,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4]340。在改革开放时期,“铁饭碗”被端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学校要积极提倡并支持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高校坚持以勤工助学等德育教育形式为核心,开展不同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国家教委到家长形成自上而下的合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力量保障。

表4 主题词分布表

2.话语主题呈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以第二阶段为参考语料库,第三阶段主题词前10个依次为:思政课、大学生、高校、课程、网络、创新、育人、课堂、时代、提升(表5)。这些词汇说明,思政话语主题内容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具体表现在:一是从传统课堂到网络课堂的转变。网络课堂受教育者不仅可以获取多元的、可供自主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信息,还可以自主选择并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体验现实场景中创造性活动。这一过程中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二是育人理念的转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全过程,牢固树立并不断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工作理念,围绕思想政治工作课堂、组织、管理、实践、科研等十大育人体系,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育人过程认识创新,为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实践内涵创新,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高地。

表5 主题词分布表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演变规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话语将持续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与价值理念形成中发挥作用。为了能在新的历史征程和伟大斗争中凝聚力量,就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并归纳思政话语的内在规律,以其指导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与话语实践。

(一)话语主体:零碎化到系统化

结合以上对三个阶段的分析,思政话语主体从职工到党政干部逐步变化为辅导员,说明不同时期不同责任主体的历史使命不同,但推动了思政话语的多元化发展。为了保证不同话语主体传播的话语形成系统而强大的合力,一方面高校党政干部、团干部和辅导员在不同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各司其职,形成与工作职能相关联的话语场域;另一方面教师、教师队伍及思想政治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的主渠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统一话语的基本导向,形成话语自觉,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的合力。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思政话语主体逐步形成了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职责分明、相对稳定的队伍体系。

(二) 话语价值:政治工具性到生活体验性

话语价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动员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服务社会再到新时期的推进常态化发展,可以看出思政话语的政治工具性逐渐被削弱,而生活体验性话语逐渐被凸显。很长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主要以国家政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思政话语往往会忽视话语客体的社会现实需求和个体心理接受特点,话语价值偏于政治性、引导性、教化性等特征。随着时代发展,思政话语一方面弱化其政治工具性价值,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相伴相随;另一方面,思政话语越来越凸显生活体验性价值,满足话语客体生命需求的同时,更注重生活体验的现实,更贴近话语客体亲身体验的生活,这无疑增强了思政话语的信度与效度。

(三)话语主题:单一性走向多元化

首先,在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助推下,数字化信息使社会多元化、透明化、平等化的价值诉求逐渐与传统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单一话语主客体关系产生了认知冲突。多元化交互性话语主客体之间关系成为主流,网络非主流话语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为思政教育话语主题注入活力。其次,思政话语顺应全球化的趋势,吸收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亚文化等跨区域多元文化的精华,进一步扩充思政话语主题。再次,马克思主义以其庞大的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诸多舆论场域,如时事政治、思想理论、时政热点等,不断丰富了思想政治话语主题。

五、结论

《人民日报》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报道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变迁历程的时代缩影。对于思政话语经历的不同阶段而言,七十多年来思政话语的变迁与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及所面临的国际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总结出以下规律:1949—1977年,思政话语扎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与革命实践中,推动了社会变革,思政话语呈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意识;1978—2000年,中国将国内工作的重心调整到经济建设上来,思政话语有了新的内涵,范围也逐渐扩大,内容也由原来的以政治动员为主改为以服务社会为主;2001—2021年,在新媒体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思政话语推进常态化发展,话语主体更加系统,内容更加多元,话语更具亲和力。结合以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人民日报》对思想政治教育报道及其与中国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密切互动的分析,我们认为,随着中国进一步发展,思政话语将出现两个新的趋势:一是与国内社会和国际间需求的联系将进一步增多,二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比例将进一步升高。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话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