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辅导对提高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自信心效果的研究

2022-07-28

福建茶叶 2022年7期
关键词:茶文化团体心理学

李 婷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1 茶文化和团体辅导理论简介及研究背景

茶、茶道和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和文化精髓,中国茶和茶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农林类院校,茶文化专业正是融合了这种茶文化理论专业性和历史悠久性。茶文化专业是将传统茶文化和现代茶学相结合的专业,能深入解读中国传统茶文化,将其有效运用到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培养教育教学中去,同时茶文化专业大学生相对内敛,茶文化专业大学生具有中国大学生的代表性,本文研究的团体辅导选择茶文化专业大学生作为试点进行自信心团体辅导研究,有现实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等倡导的心理学研究新领域,主要研究人们积极的情绪体验、认知过程和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

将积极心理学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从理论方面看,两者都倾向于关注人类积极因素,通过不断激发个人自身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而获得健康生活;从实践方面看,塞里格曼就积极心理学进行过团体辅导,并开展相关实践研究,他发现这可以缓解来访者的抑郁情绪和压抑症状,然后提高其生活满意度。目前,团体辅导心理技术被有效地运用教育和咨询中。研究方法大多为实证研究,研究证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团体辅导在提升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等方面有着较大的适用性以及实效性,因此本研究将其与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自信心相结合,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进行方法设计,以期通过团体辅导达到提升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自信心的目的。

本研究计划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题,即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系统来设计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自信心团体辅导方案。本研究团队均是在农林类大学从事多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的专业老师,有教授茶文化专业学生心理学相关课程和研究经验,特别是在积极心理学和团体辅导方面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完全可以带领好团体辅导工作,并进行有效研究。本研究为实证研究,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自愿参加,其研究有内驱动力,有利于团体辅导的开展和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如实施效果良好,则可以帮助此轮参加团体辅导的茶文化专业学生增强自信心,同时,可以结合实际团体辅导情况进行调整,让其更切实可行,并实施下一轮、下下轮等等的团体辅导,帮助更多的茶文化专业学生,以期提升整体大学生自信心水平。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茶文化专业大学生团体辅导实施方案设计研究。

纵观当前研究,可以从积极心理研究的三个主题,即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系统来分析当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茶文化专业大学生团体辅导方案。

积极的情绪体验,即个体主观层面可以体会到的愉快感、幸福感、爱感等等。塞利格曼认为,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有效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水平已被证实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而茶文化专业大学生如何才能认识自身潜能,从而发现自我优势呢?“自画像”、“生命线”、“戴高帽”、“天生我才”、“优点轰炸”等这些活动经常被设计在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方案中,通过团体活动让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认识自身的优点,并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自我优点,体验幸福感,进而塑造积极自我,提升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自我主观幸福感。

积极的人格特征,即表现为个体内在的、固有的积极力量,这种积极力量可以通过现实的或者潜在的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比如参与团体活动、或者学习课程等,从知、行、意三个层面进行协调发展。“我是谁”、“勇敢面对”、“秀出自己”、“说声我能行”等等,这些活动名称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针对培养茶文化专业同学积极心理品质而设计的团体活动方案。

积极的组织系统,指的是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文化规范、或者社会关系等等,与茶文化专业同学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这些组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良好的这些重要外在环境对茶文化专业大学生的幸福和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同舟共济”、“常青友谊树”、“赞美的力量”等这些活动都是营造积极环境的团体活动,在企业团队建设、班级凝聚力的培养中经常被用到。

团体辅导为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自信心提升实践提供了桥梁,是积极心理学实现其理论价值的载体。积极心理学又为团体辅导更快、更容易走向积极方向起到了促进作用,二者相得益彰。应用积极心理学和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帮助茶文化专业大学生厘清自己的情绪和资源,明晰自己的发展目标,挖掘自己的潜能,以最佳的状态,改善心智模式,通过一系列心理和行为训练,有效地提升能力和素质,从而达到增强自信心的目的,促进茶文化专业大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成才成长。

3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第一轮对象样本以在某大学茶文化专业招募30名大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实际上第一轮实施过程中,最后两位茶文化专业同学因病或者事未能完成团体心理辅导,28名茶文化专业同学完成整个团体辅导过程及自信心前后测量表。茶文化专业大学生报名入选标准:通过面谈后,进行罗伯森格自信心量表筛查(前测),同时兼顾性别、年级、专业等比例上的平衡因素,尽量只在茶文化学院每班级只招募一人,避免人员之间过于熟悉不利于团体辅导的开展。招募要求是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不强,自信心缺乏,但又具有主动参加团体辅导、提升个人自信心水平的强烈意愿的在校茶文化专业大学生,最终确定28名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3.2 研究工具

《自信心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简称 SES),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伯格 (M.Rosenberg) 1965 年编订,由岳晓东博士进行修订,此量表主要用以测量个人的自我感觉好坏的程度。[2]该量表一共10题,分别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题目组成。量表设计充分考虑了测定的方便性、可行性,茶文化专业参加团辅同学可直接填报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情况。量表评分分为四级:“非常同意”计4分,“同意”计3分,“不同意”计2分,“非常不同意”计1分,1、2、4、6、7题为正向记分,3、5、8、9、10题为反向记分,总分范围为10-4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该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自信心程度越高。

3.3 研究过程

确定施测人员后,在团体辅导开始的前1周进行团体辅导前测,对28名茶文化专业大学生同时进行罗森伯格问卷的施测,并当场回收问卷。

后测在团体辅导结束的后再次对这28名茶文化专业同学进行相同问卷的施测,并当场回收问卷。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由经过专业团体辅导课程培训的研究者做领导者,另一研究者做助手。采用积极心理学和团体辅导的方式。该团体活动方案一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位的活动都有自己的分目标和活动内容,而六次活动的分目标之间也存在着逻辑顺序,每次活动在前一次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循序渐进,且都是为团体总目标服务,每个单元为一次活动,每周一次,持续六周,每次团体活动时间约3个小时。凭借其后现代主义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独特的技术手段,能够帮助茶文化专业大学生快速明确发展目标,让茶文化专业学生在积极、愉悦、正向的情绪状态下明确自我提升的方法,在行动中不断体验到获得感和成就感。

团体辅导的主题为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自信心成长训练营。整个六次团体辅导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次是,初始阶段即团体形成阶段;第二次、第三次为探索自我和悦纳自我阶段;第三次至第五次为自我突破和成长阶段,第六次为回顾与结束阶段。方案的每一次活动均由三个环节组成,首先是热身活动,其次是深入活动,最后则是总结活动。

活动将围绕以下主题内容进行具体设计:

第一阶段即第一次活动(团体形成阶段,主题为“相逢是缘”):首先是活动介绍,讨论“如何在团体中获得最大收获”,让茶文化专业大学生间互相相识,澄清成员期望,介绍小组目标和契约,建立茶文化专业大学生成员团体。

第二阶段即第二次活动(团体接纳与建立信任阶段,主题为“认识自我”):通过小活动培养茶文化专业大学生团体间的信任和凝聚力,同时增强其人际交往的信心和技巧。

第三阶段即第三到五次活动(自我认识、自信,回顾以前成功经验的阶段,主题分别为“悦纳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完成团体的具体目标,促进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自我探索和接纳自我,帮助其自信心提升。通过所写的20个“我是谁”充分了解自己,然后进行四两拨千斤,秀外“绘”中等活动,通过描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深入进行自我探讨,并布置作业分析家庭关系对现在的我的影响。

第四阶段即第六次活动(同归原生家庭.进行自我管理阶段主题为“笑迎未来”):处理茶文化专业大学生成员分离情绪,分享活动所得,展望未来,迎接挑战。回忆小时候所发生的事,绘制家谱图,并描述家庭关系中的我,制作生活馅饼,做自己的主人。第五阶段:谈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结束活动阶段,回忆这次活动的历程,并写下祝福卡片,最后在一首相亲相爱的歌声中结束这次茶文化专业大学生团体辅导活动。

4 结果及讨论

4.1 效果评估

统计处理将数据录入系统,然后应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组内的前后测比较。

参加第一次团体辅导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自信心在活动前后的比较值见表1:

表1 第一次团体辅导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自信心在活动前后的结果比较

在团体辅导前和辅导结束时都对这些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进行团体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茶文化专业同学前后测分数均有提升,在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对自己持肯定态度、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看法、总的来说对自己是满意的、越来越有自信、更加乐于和其他人分享我的经验等方面,分数均有显著的提高。同时,研究者也发现有的茶文化专业同学前后测分数提升很大,个别同学提升较小,分析发现这与该同学的性格、自信心程度也是相关的。研究者对这些茶文化专业同学的家庭学习状况、是否单亲、小时候是否有寄样经历、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等进行了补充调查,同时对分数进步较小的同学进行了一个个跟踪调研。发现对于有现实因素的同学,比如有些茶文化专业同学因学习困难等引起的自信心不足,团体辅导效果前后测影响较其他同学小。据测试者说,在进行团体辅导时候感觉良好,找到了自己的优点,发现了潜能,但是回归到现实生活,特别是考试还是不好的情况,这种不自信的感觉回来得很快,虽然学会了技能,对自我自信心提升有帮助,但是明显还是需要配合现实问题的解决才能有更好的效果,还需要时间。但是对于有寄样经历、家庭经济困难等这些因素的茶文化专业同学,团体辅导的经历让他们的自信心提升更快,效果更明显。

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进行的两轮茶文化专业大学生自信心团体辅导结果与第一次一样,均有明显提高,详见表2和表3。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茶文化专业成员的自信心量表均分有明显提高,茶文化专业成员自己也表示在参加团体辅导后,自己在生活中更愿意去表达自己,用积极的心态去拥抱自己,也能接纳自己的缺点,并关注自己的优点方面有很大改善,研究者认为该茶文化专业大学生团体辅导可以进行推广。

表2 第二次团体心理辅导茶文化专业成员自信心在活动前后的结果比较

表3 第三次团体心理辅导成员茶文化专业自信心在活动前后的结果比较

4.2 结论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提高在校茶文化专业的自信心,促进其身心健康,健全茶文化专业大学生人格。在进行研究和改进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茶文化专业大学生团体辅导模式已经形成,适合推广,团体辅导具有省时省力,高效方便等特点,所以在高校推广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推广团体辅导,有以下方面建议:高校要积极地引入专业的团体辅导方面的老师,或定期指派专兼职心理老师进修学习。随着时间和学生团体的变化,自信心团体辅导模式也需要根据茶文化专业或者其他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小的修改,才能有效地帮助茶文化专业或者其他专业大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也不会使茶文化专业或者其他专业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高校要积极宣传,推广茶文化专业或者其他专业大学生自信心团体辅导,必要时培训茶文化专业或者其他专业大学生班级心理委员,或者茶文化专业或者其他专业大学生心理协会的成员,让他们学习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参与到茶文化专业或者其他专业大学生自信心团体辅导中来,帮助或者协助专职老师接待团体辅导或带领团体辅导。在高校,团体辅导较个案咨询有省时、省力、效果更好等特点。可以将每学期前来咨询时自信心不足的茶文化专业或其他专业同学集中起来进行团体辅导,相对于高校老师任务重、课程多的现状,团体辅导能更好地缓解来访学生过多而心理咨询老师时间、精力不足等现象。

自信心团体辅导对提高在校茶文化专业的自信心有持续的影响作用,茶文化专业同学接受茶道、茶文化和中国茶思想的同时,在自信心团体辅导中习得的知识、技能、技巧能够在辅导活动结束后,结合自身茶文化理论和实践学习,继续对茶文化专业或者其他专业同学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茶文化团体心理学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没有用”的心理学
中西文化对比下的英语茶文化教学研究
《心理学报》2021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2)
跟踪导练(二)5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