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居住形态演变与现状模式研究
——以济南市居住区与公共建筑发展为例的讨论分析

2022-07-27祁月雨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7期
关键词:公共建筑济南居民

祁月雨

(山东建筑大学)

1 引言

社会环境是一直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对居住进行研究的前提,也促使人们产生了对人类文化和城市结构形态演化能否有机融合的思考。

2 济南市居住区发展历程

济南古城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春秋时期,明代济南就成为山东首府,一直以来都是山东的政治、文化中心,直到晚清,济南自开埠,城区开始扩张范围。城市居住空间是人们在社会省会中进行基本活动而诞生的空间系统。从古至今,居住区的形式不断变化,由于受大环境政策与人类心理的影响,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居住模式。

2.1 居住形态演变

居住形态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它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受到城市经济、文化与历史等方面相互影响产生的结果。城市居住空间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前人研究了城市发展与居住形式的相互作用,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不断提高,产生了不同的居住层级[1]。大势所趋之下产生的不同阶段的居住模式会在一个城市中产生不同的体现,但是老旧的居住形体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发展,另一层面上也可以说是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和谐性。

2.2 公共建筑形态图底

广义的公共建筑(Public Building)是指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一般包括办公建筑、商业建筑、通信建筑、交通运输类建筑等。本篇内对于公共建筑的讨论,将仅仅针对与居民周边相关的功能性建筑,中国古代的公共建筑以宗教性建筑为主,如佛寺、宗庙、戏台。现代社会,公共建筑丰富多样,学校、办公楼、商场、图书馆等都属于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的分布与居住区的关系比较复杂。从古代村落聚集谈起,村落中总会有宗祠、戏台,有些边防地区的村落还有烽火台,前两者都是居住者的精神需求,后者则是为了边防而产生的服务性建筑,类比于现代社会的学校和剧院,也是同样的道理。本篇就是要在这样类比的基础上,针对居住和公建的位置距离变化进行研究。

社会和空间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居住空间,而居住空间形态又反作用于人类的生活。因此,人对居住空间有所需求,同时人们生活工作的空间成为基础,环境又同时影响居民的价值观。同时,居民的行为活动也影响了生活环境,比如,设施建设与活动空间的灵活应用等。从人类的深层发展来看,公共建筑的发展在社会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不同行为活动下呈现不同形式。

3 居住模式分析

3.1 居住形态图的比较

3.1.1 封建社会层面的聚居形态

中国历史上,类似于城市规划的思想很早就已出现,但大多是为封建的集中王权而进行的帝都城市规划,北京城中保留了元朝大都很多风貌建筑,例如,四合院建筑群。

济南作为传统的历史古城,同样保留了一部分四合院形制的居住地区。在老城区,住宅建筑多为四合院住宅,与其他北方建筑相似,居住模式多体现为家族聚居。在光绪三十年(1904 年)开埠前,在城市居民中,官宦世家、缙绅门第以及依附这些豪富借以营生的人们,占有很大比重。济南开埠以后,商务繁盛,居民不断增加,居住区域几经扩大。由于各种战乱,城市居民的分布状况也时有变迁。以济南经纬路为例,老商埠的发展带动了居住区的活力,这其中有公共场地——公园,也有着公共商业。居住者们围绕商业居住,商业与居住互不分离,后商埠区逐渐荒废下来,被大潮流下的商业建筑淘汰。

3.1.2 近代社会层面的聚居形态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缺乏人才,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发展起来。工业革命的主要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同样推动了城市工业化。但工业化同样具有一些非积极的影响,使得城市中的居住模式发生了改变。

比如,在大工业城市中,由于集中生产而导致的人口过剩,正是因为大量生产力的引入产生了人口膨胀,政府管控也难以全部覆盖,使得内部居住模式越发混乱,城市轮廓发生了变化。同时,住宅周边出现严重问题,工厂大量建造房屋,导致了城市污染严重,生活质量下降,为了快速发展牺牲了居住环境的生态性,许多私搭乱建的棚户区出现,这些区域成为破坏城市肌理的毒瘤,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城市共存。而在东部南部地带,风景良好,开发较晚,并没有在近代历史上留下遗存。

现在的棚户密集区主要是无影山片区、堤口路片区,小清河片区以及天桥区铁路沿线地带,这些地区以前都以工业为主,这也是历史因素造就的结果(见图1)。

图1 棚户肌理(左:自绘,右:来自网络)

3.2 现代居住模式变化

自古至今,济南作为正统的中原地区城市代表,一直延续着大家族聚居的合院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已经不适宜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于是传统的居住模式产生了改变。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广大居民的住宅建设极为重视,对改善居民的居住状况,发展住宅建设也需要协调。最初,城市修补需要小块面织补,完善肌理,或是在原有基础户上拆除重建新住宅,而那些违建集中地、危宅地区以及沿铁路与景区游览附近的地段进行大块面的连片改造,并建设多种高层住宅建筑,改善上述地区居民的居住条件(见图2)。

图2 现代居住肌理变化(左:自绘,右:来自网络)

4 居住形式的未来发展

起初,经济收入水平高的居民居住在城市中心,而在后期中产阶层逐渐从市中心搬到郊区,郊区环境幽静相对于嘈杂的市中心更能吸引高收入人群[2]。旧城改造和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郊区,基础设施较差,大多数情况下,郊区经济发展较于市区是落后的。而住宅设计在短时期内还是会受到传统合院、平房的影响,并且周边公共空间紧缺,室内户型设计多为小卧室与大起居相互搭配出现。居民的起居空间主要满足日常公共活动和社交场所,也就是类比传统“堂屋”的功能。卧室仅需要满足休息的需求,在面积上没有过多追求,因而多为小房间。这种布局可以体现出传统中国北方合居生活中的文化。

而中国城市化要有更加开放的思维,打破城市自身的局限性,也就是要城乡区域和谐稳步发展。为了实现大前提,最小前提是满足居民在居住生活、社交生活中的需求。在满足这个前提的基础上,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会不断加快。

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如何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性,同时实现文化间的寄居与共生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目标。在居住模式与公共建筑的探讨上,是具有比较复杂的成因的,从社会心理到艺术审美,方方面面都在影响居住模式与公共建筑的关系。

在这样的挑战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区域活化而非异化,根据目前所知研究得到的结论,为了实现公共活动,便需要公共建筑的建设实施,而这也是对现存不良居住模式的最佳改善方式。人类在自然演变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与推进原有自然的发展规律与生命探索,形成了人类诞生以来的不间断的文明进程,保持并发展这样的文明,是我们在各个学科都要进行深刻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公共建筑济南居民
公共建筑年能耗强度影响因素交互作用
石器时代的居民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公共建筑室内绿色环保装饰的探讨
节能材料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探讨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高台居民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