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卷古今贯通类材料题特征初探

2022-07-26四川于水生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3期
关键词:永定河海河考查

四川 于水生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油市太白中学)

全国卷古今贯通类材料题强调试题以新材料呈现新情境和新问题,并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情境的时代性,在现实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发展水平,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查要求。本文拟从古今贯通类材料题的本质方面探讨其特点,以期对一线教师教学和备考能有所启迪。

一、全国卷古今贯通类材料题特点

古今贯通类材料题立足考查长时段历史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多考查中国史内容,较少考查世界史部分。笔者统计了全国卷近几年古今贯通类材料题,(见下表),考查情况如下。

通过分析全国卷古今贯通材料题的考查情况,笔者发现此题考查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在考查内容上,命题人考查的长时段可分为两个阶段,除2012 年和2021 年没有考查古今贯通试题外,2013 到2016 年集中考查了从古代到清朝晚期;而从2017 年到2020 年,则主要考查古代到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变化,通过新旧对比,着重考查四个自信。值得注意的是,2017 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 年对其进行了修订,在阐述修订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时,提出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因此,历史学科鉴古知今的教育教学功能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②在考查方式上,近几年全国卷集中考查概括背景、特点,要求学生据此对某一个政策或做法的异同或变化提出新问题,分析其影响,根据理解对其评价,进行古今对比。

③在考查情境上,试题设置的历史情境多为复杂情境。材料信息构成复杂,问题指向多维度和多层级,由于此类试题分值高达25 分,材料和设计的问题都具备广阔的角度,其反映的内容层次较多,呈现形式多样,测试目标综合,因此需要学生调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论证与阐释、探究与建构等学科能力解决具体问题,完成情境任务,并运用必备知识和历史素养,关照四大能力,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描述和阐释事物”为主,以“探讨和论证事物”为辅。

④在考查立意上,立意高远,贯穿“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和五大历史核心素养要求。尤其是2017 年以来,开始注重时代性和实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战略定力和斗争能力。

二、全国卷古今贯通类材料题考查特点

古今贯通类材料题的材料结构和考查目的具有独特的本质,这决定了考查的试题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①无论考查的是哪个时期,其时代特征都是历史发生、发展的立足点。因此,用时空观念去理解时代特点,是我们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必要条件,不能孤立分析历史,这也是教师需要常抓不懈的一个专项。同时,时代特点不是学生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而是应该立足于历史人物和由此发生的历史事件来进行教学。

②贯通的内容必然有一个命题人特定的共同主题。聚焦发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情境,其内在发展趋势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动态过程,可以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坏到好,或者是从弱到强的变化轨迹。同时,特定时期的共同主题特点,比如人、事物或历史事件的内在(内容)、外在(形式)上都存在独特之处,而这些正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面对此类考查一般要掌握三个要点:一要围绕设问找角度,并尽量将其上升到历史事件的属性和独特角度;二是要学会通过对比分析来看变化找趋势,找差异寻变化;三是全面准确把握好材料时间或事件所涉及的重大历史史实背后蕴含的唯物史观。

③历史学科高考考查古代历史是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服务的,即学史的目的是明确的,那就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试题情境包含且不限于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查,包括社会风俗的来源、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等)和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包括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其中社会情境是古今贯通类材料题最重要的呈现载体,它通过科学设计试题,争取实现选拔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努力达成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

三、全国卷古今贯通类材料题解题方法展示

笔者现以2020 年全国卷Ⅱ第41 题为例,对古今贯通类材料题的解题方法加以具体说明。

例.(2020·全国卷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 000 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 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 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 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 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 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 年11 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解题步骤】①分析材料所提的问题。分析可知,两个小问相对独立但显然存在对比优劣的逻辑联系,其答案来源均是材料及高中历史教学所学知识。第一小问的重要要求是“概括”而非罗列具体措施,需要将材料中对措施和效果的表述由“具体”上升为“一类”。同时,效果(或影响、评价等等)最好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二小问的重要要求是“分析”而非描述,分析时,既要立足于材料,同时又要从清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性和阶级性,按照唯物史观进行科学分析。分析特点要注意概括上升为一类,分析意义是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理解和阐述。

②对材料分别进行内容层次划分。第一小问的措施以句号等标点符号为分界线进行划分。由“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得出设立专门机构,由此可总结发现凡是材料中有类似政府设立一个具体机构,如材料中的永定河道,可将其概括为“设立专门机构”;由“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得出建立岁修、抢修制度,由此可总结发现凡是材料中有类似一个做法长期保持,都可将其概括为“建立某种制度”;由“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得出改修河道,筑堤束水;由“在永定河修建17 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得出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后面两个措施的概括方法是将具体描述删去,以达到精炼概括的目的。

在概括效果时,由“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得出取得了一定成就,由“下游漫溢、决口达20 次”和“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得出未根治水患,也可答成效果有限。虽然有时材料中并未提到具体效果,但可从统治者的阶级属性和其时代特征去分析,清朝统治者并不代表人民的利益,其阶级利益与民众存在根本性矛盾。因此,统治者的做法一般会存在两个局限,效果有限,或是无法根除其阶级局限带来的社会问题。

第二小问的做法大体一致。分析特点的方法与第一小问概括措施有共通之处。分析意义则要明确,应从积极方面去思考和回答。由材料二“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得出有效治理了水患;而所学知识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层的措施、特点带来的意义,比如治理了水患对民众生产、生活都有重大帮助,二是从材料提到的信息联系时代或阶级属性去进行类型分析。比如由材料的“1951 年”这个时间信息表达出来的时代特征,可以得出结论: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制度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可以得出结论: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也是高考一核的最终价值体现,可以举一反三。

③在整理思路和草稿基础上,利用历史专业术语,实现要点化、序号化、规范化、美观化的要求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1)措施:①设立专门机构;②建立岁修、抢修制度;③改修河道,筑堤束水;④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

效果:①取得了一定成就,②但未根治水患。

(2)特点:①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②群众广泛支持、参与;③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的团结合作;④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意义:①有效治理了水患;②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猜你喜欢

永定河海河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一种临近海河的超深地下室新型防水体系
“永定河——绿色港湾杯”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永定河——绿色港湾杯”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勃勃生机的永定河
一条母亲河的前世今生——大型音舞诗画《四季永定河》精彩绽放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破冰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