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投料方式对尾菜堆肥效果的影响

2022-07-26武凤霞王小雪肖强张淑彬刘建斌

关键词:投料群落真菌

武凤霞,王小雪,肖强,张淑彬,刘建斌*

不同投料方式对尾菜堆肥效果的影响

武凤霞1,王小雪2,肖强1,张淑彬1,刘建斌1*

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北京 100097 2. 长江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 湖北 武汉 434023

为明确基于太阳能堆肥滚筒设备就地处理尾菜投料方式对尾菜处理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对单次投料和连续投料2种投料方式下,尾菜堆肥物料的温度、理化性质、无害化指标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适量连续投加尾菜不会影响堆肥系统的温度趋势,且有利于维持堆肥体系高温期,2个处理平均减量率均≥80%,但存在显著差异;2个处理有机碳、全氮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全钾、全磷均呈上升趋势;连续投料(T2)处理受添加尾菜的影响,水分、pH、EC、GI变化趋势与单次投料处理(T1)不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个处理堆肥过程中典型发酵阶段中细菌、真菌的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高温初期单次投料处理(T1)细菌以棒状杆菌、芽孢杆菌、假诺卡氏菌,真菌以酵母菌、毛壳菌、丝胞酵母相对丰度居前3,连续投料处理(T2)细菌以棒状杆菌、黄杆菌、芽孢杆菌、真菌以酵母菌、曲霉菌、肉座菌相对丰度居前3;降温期单次投料处理(T)细菌以芽孢杆菌、拟诺卡菌、消化链球菌、真菌以酵母菌、毛壳菌、小囊菌为优势菌群,连续投料处理(T2)细菌以芽孢杆菌、拟诺卡菌、高温单胞菌、真菌以酵母菌、小囊菌、曲霉菌为优势菌群;降温期2个处理的细菌菌群均表现在代谢功能通路最为丰富,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代谢及外源物质降解和代谢功能突出。通过结果分析基于太阳能堆肥滚筒设备连续投加尾菜对堆肥过程部分指标有一定影响,但对发酵终点物料无害化影响不显著。

投料方式; 尾菜; 堆肥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都市农业向着智能化、高效化、规模化飞速发展,蔬菜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有效地解决了城镇居民的菜篮子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蔬菜种植面积为2148.55×104hm2,蔬菜产量达到74912.90×104t[1]。同时,蔬菜管理及收获后残留在田间的叶片及秸秆等尾菜的产量也与日俱增,初步测算每667 m2蔬菜大棚年产废弃物(茎秆、烂果)3 t左右[2]。大量尾菜废弃物随意堆积、乱倒、填埋等现有处理方式导致了周边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病虫害滋生,成为限制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3]。目前国内外关于尾菜资源化处理的研究已颇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厌氧发酵甲烷、发酵饲料化和发酵肥料或基质化等[4],但这些尾菜资源化处理技术基本都基于尾菜的集中处理,由于尾菜的产生存在生长季节的特点,在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中存在非持续性和供给不均一的特点,增大了运输等投入成本,限制了相关资源化利用产业链的发展,是目前尾菜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尾菜的特性,探索新的原位处理尾菜的技术模式,提高尾菜资源化利用率,是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5]。本研究针对温室大棚蔬菜生产管理环节尾菜产生分散、非持续性的特点,利用课题组设计制造的太阳能堆肥滚筒设备,研究连续投加模式对尾菜无害化的影响,探索基于太阳能堆肥滚筒设备原位处理尾菜的技术模式,以期为尾菜原位处理技术提供科学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本实验以蘑菇渣为堆肥发酵辅料,芹菜、番茄、黄瓜打岔枝条等尾菜为原料,主要堆肥原材料性质见表1。

表 1 堆肥原料理化性质

1.2 堆肥装置

本实验堆肥装置结构如图1所示,该设备由太阳能作为能源实现堆肥过程翻堆倒料、补料出料。

1:太阳能充电板;2:电机;3:控制机柜;4:六边形箱体;5:氧气浓度传感器;6:温湿度传感器;7:箱体门开关锁;8:结构支架;9:移动式肥料箱

1.3 实验方法

试验于2020年3月11日至4月10日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温室外进行,实验设2个处理,处理1(DC)为单次投加尾菜处理模式,物料配比为:蘑菇渣28 kg,锯末5 kg,粉碎至1-2 cm的芹菜尾菜17 kg,设3个重复;处理2(LX)为连续投加尾菜处理模式,原始物料配比同处理1,后期投加尾菜种类主要有芹菜、番茄、黄瓜打岔枝叶等,第二次投加尾菜于堆体温度≥50 ℃后,之后每天投加,堆体温度≤50 ℃后停止投放尾菜,设3个重复。

1.4 样品采集及理化指标测定

每24 h利用温度计选距离堆体表面10 cm处多次测定堆体温度;分别在堆肥4、6、8、10、12、14、16、18 d采用四分法采样。理化指标测定样品风干处理,其中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容量外加热法,全氮采用H2SO4-H2O2消煮半微量凯氏定氮法、全磷采用H2SO4-H2O2消煮钒钼黄比色法,总钾采用H2SO4-H2O2消煮火焰光度计法测定。

1.5 堆肥生物多样性测定

根据堆肥过程的温度变化情况,选取3个典型发酵阶段的堆肥物料样品,分别为第1 d(初期,样品编号YL)、第6 d(高温期,样品编号处理DC1、处理LX1)、第16 d降温期(样品编号处理DC2、处理LX2),由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堆肥样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测试分析。使用通用引物338F和806R对样品中细菌的16srRNA的V3~V4区域进行扩增,使用引物528F和706R对样品中真菌的18srRNA的V3~V4区域进行扩增,得到PCR扩增产物采用Illumina MiSeq/NovaSeq平台对其进行双端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过滤处理,得到优化序列,进行去嵌合体处理后将序列在97%的相似水平上进行OTU聚类,利用R语言分析样品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群落组成及相对丰度[6]。

1.6 数据处理

通过Microsoft Excel for Windonws 2010软件进行分析和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堆肥处理温度及减量率

温度是堆肥过程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反映堆肥进程及物料腐熟程度的主要参数,影响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7]。基于堆肥滚筒设备的不同投料方式处理之间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在第3 d堆体温度超过50 ℃。如图2所示,一次性投料T1处理(DC)发酵16 d,45 ℃以上连续维持6 d,多次投料T2处理(LX)发酵23 d,45 ℃以上维持19 d,说明连续适量投料不会影响堆肥系统的温度趋势,而且有利于堆肥系统高温期维持。

图 2 堆肥过程温度变化规律

T1、T2处理堆肥发酵结束物料平均重量分别为35.4 kg、44.97 kg,忽略蘑菇渣和锯末降解及含水量,T1、T2处理尾菜减量率分别为86.35%、81.36%,减量率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

表 2 不同处理堆肥过程及减量率

2.2 不同处理堆肥物料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不同处理堆肥物料的理化性质如图3所示,T1处理的有机碳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与已发表的研究结果一致,碳损失率约为19%[8],T2处理受连续投加新尾菜的影响,有机碳含量呈波动变化趋势,总体趋势略有下降。T1、T2处理的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与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堆肥前期微生物快速降解含氮物质,释放NH3引起堆体全氮含量下降,但由于本实验用设备在翻堆倒料过程为密封状态,NH3排放量较低,所以两处理堆体发酵前后全氮损失率较低。两个处理的全钾含量均随着发酵进程略有增加,其中T2处理受投加新尾菜的影响,含量持续增加,可能因为续投尾菜以富含钾元素的番茄叶为主,为堆肥体系带入较多的钾;T1处理全磷含量发酵前后略有增加,可能与堆体水分含量降低有关,T2处理全磷含量均随着发酵进程略有增加,除物料含水率降低引起之外,续投尾菜带入发酵体系也是原因之一。从物料基础理化指标结果分析,基于太阳能堆肥滚筒的尾菜发酵模式,多次少量投料模式与一次性投料发酵均符合堆肥规律,而且由于该滚筒在翻堆倒料过程是密闭状态,可有效减少NH3的排放量。

2.3 不同处理堆肥物料无害化指标动态变化

不同处理堆肥物料无害化指标动态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T1处理的水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发酵起始60%水分含量至发酵结束时物料含水率为43%;T2处理含水率由于受连续投料的影响,含水率波动较大,初始含水率为64%,发酵结束时含水率为44.5%。T1和T2处理pH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发酵前期pH降低可能是因为堆肥微生物发酵尾菜产生了有机酸,随着堆体温度的升高,物料中的氮逐步矿化产生部分铵离子,pH逐渐呈升高趋势。EC值是评价堆肥质量的指标之一,T1和T2处理EC值变化趋势不同,T1处理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最后平稳的趋势,发酵前期EC值升高可能是由于微生物代谢活动从有机物中释放出大量可溶性盐,使得堆肥EC值升高,而后期随着堆肥进程,各种离子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稳定的腐殖质,堆体的EC值降低并趋于稳定;T2处理EC值的变化受持续投料的变化趋势不规律,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两处理终产物EC值均≤2 ms/cm,说明两种投料方式的堆肥终产物均不会对植物造成伤害,不影响堆肥质量[9]。通常用GI来评估堆肥的植物毒性,已有研究表明堆肥物料的GI≥80%,即可表明有机物料达到腐熟,对种子无毒害[10]。如图所示4(d),T1处理的GI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基本呈上升趋势,在发酵第10 d的时候GI值接近80%,14 d的时候达到105%;T2处理发酵前期GI值受新料添加影响波动较大基本低于50%,但随着发酵高温持续维持,物料GI值也逐步升高,至发酵终点GI值>80%,说明利用太阳能堆肥滚筒连续投加尾菜发酵模式不影响物料的腐熟度,发酵终产物对种子基本无毒害。总体评价,基于太阳能堆肥滚筒的尾菜发酵模式,多次投料模式与一次性投料比较,投料方式对发酵终产物的水分、pH值、EC值、GI影响均不显著。

2.4 不同处理堆肥样品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堆肥过程一般分为4个时期:初期、嗜温期、嗜热期、降温期,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特定的细菌和真菌菌群,且不同时期的功能微生物种群组成与结构差异较大[11,12]。不同发酵阶段的微生物相互协同,引起堆肥环境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演化,完成堆肥基质的降解发酵[13]。

2.4.1 Alpha多样性分析Alpha多样性用于分析样品在均匀生境下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一般以Chao 指数表征群落丰富度,以Shannon和Simpson指数表征群落多样性,2组不同处理样品的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 3 不同处理堆肥典型发酵阶段Alhpa多样性指数表

由表3可知,不同处理堆体中的物种丰富度均随堆肥过程呈现升高的趋势,发酵初期堆肥原料真菌、细菌的Chao指数分别为77.13、266.17,进入高温期后,2组处理堆体真菌、细菌Chao指数分别达到115.29、389.13,134.16、482.16,说明堆体物料经过中温期嗜温微生物大量繁殖后至高温期,堆体中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大幅提高,且连续投加尾菜处理(LX)堆体真菌、细菌Chao指数较单次投加处理高;降温期2组处理堆体中真菌、细菌Chao指数升至213.18、535.88、177.66、530.75,说明经历高温期后,随着温度下降堆体中嗜热、嗜温微生物大量繁殖,堆体中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进一步提高,且不同处理真菌、细菌的Chao指数差异减小,物种丰富度趋于一致。

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主要表征样品的群落多样性,Simpson指数值越大,说明群落多样性越低。Shannon值越大,说明群落多样性越高,样本均一性越好。由表3可知,单次投加处理(DC)堆体真菌、细菌Simpson指数分别由0.84、0.21降低至0.22、0.019,Shannon指数分别由0.42、2.46升高至2.52、4.60。连续投加尾菜(LX)的处理堆体真菌、细菌Simpson指数分别由0.84、0.21降低至0.24、0.03,Shannon指数分别由0.42、2.46升高至2.33、4.43,说明不同处理堆体中的物种多样性和均一性均随着堆肥进程逐步提高。

2.4.2 Beta多样性分析 Beta多样性分析通过对不同生境或微生物群落间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探索不同分组样本间群落组成的相似性或差异性。2处理不同发酵阶段样本的细菌和真菌Beta多样性如图5所示。由图5a可知,LX1、DC1聚为一组,LX2聚为一组,DC2聚为一组。由图5b可知,LX1、DC1聚为一组,LX2、DC2的6个样本点位分布相对较分散。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堆肥过程中的细菌,2组不同处理高温初期细菌组成结构类似,随着发酵进行,降温期不同处理细菌组成结构出现显著不同,明显分为2组。堆肥过程中的真菌在高温初期组成结构类似,但是在发酵降温期真菌组成结构出现显著不同,且同一处理差异也较大,有可能是由于发酵后期以丝状真菌为主,物料易结块,均匀度欠佳,取样存在一定误差。

图 5 不同处理堆肥不同发酵阶段Beta多样性(a细菌、b真菌)

2.5 2处理不同发酵阶段物料微生物OUT聚类分析

为了了解2处理不同发酵阶段物种的变化情况,对2处理典型发酵阶段的微生物进行OTU聚类分析,结果见图6。2处理整个发酵阶段细菌共有的OTUs为140个,真菌共有的OTUs为56个,表明在堆肥过程中有部分细菌和真菌适温范围较广,一直保持存活状态。原料中细菌OUT数为297个,真菌OUT数为86个,在高温初期单次投料处理(DC)的细菌OTU数达到441个,真菌的OTU数达到160个,多次投料处理(LX)的细菌OTU数达到524个,真菌的OTU数达到167个,说明随着发酵进行2处理的细菌、真菌丰富度均增加,而且多次投料处理(LX)较DC处理真菌、细菌丰富度增加更高。降温阶段单次投料处理(DC)的细菌OTU数增加至588个,真菌的OTU数增加至302个,多次投料处理(LX)的细菌OTU数达到549个,真菌的OTU数达到250个,说明发酵降温期,单次投料处理(DC)的真、细菌丰富度较多次投料处理(LX)更高。微生物的OTU数变化表明,不同堆肥处理系统中细菌、真菌的种类均随堆肥进程大量增多,且不同发酵阶段连续投料处理(LX)的细菌OUT数均高于单次投料处理,2个处理真菌OUT数在高温初期基本持平,但在发酵降温期单次投料(DC)的真菌OUT数明显高于连续投料处理(LX),推测持续投加尾菜新料可能会造成某一类真菌的积累,有可能会影响发酵效果,因此有必要对该发酵体系下最大投料量进行深入研究。

图 6 不同处理堆肥不同发酵阶段物料微生物OUT聚类分析(a细菌、b真菌)

2.6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2.6.1 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优势菌群 2处理典型发酵阶段在属水平上的细菌群落结构如图8所示。由图7可知,原料中棒状杆菌、肠球菌科、气球菌科相对丰度占比居前3位,分别占比48%、17%、13%。高温初期,不同处理间的细菌OTU数大幅度上升,不同处理下堆体的细菌种类显著提高,单次投料处理(DC)棒状杆菌相对丰度降低至22 %、芽孢杆菌、假诺卡氏科、微球菌科相对丰度分别占比19%、12%、9%。连续投料处理(LX)物料中棒状杆菌相对丰度降低至12%,黄杆菌、芽孢杆菌、鞘脂杆菌丰度分别提升至11%、10%、10%降温期不同处理物料的细菌OTU数继续增大,2处理菌群的相对丰度分布趋于均匀,单次投料处理(DC)中的棒状杆菌相对丰度约1%,未知菌增加至7%,已知菌中芽孢杆菌、拟诺卡菌、消化链球菌相对丰度分别提高至17%、6%、5%。连续投料处理(LX)中棒状杆菌相对丰度不足1%,未知菌丰度增加至10%,已知菌中优势菌群芽孢杆菌、拟诺卡菌、高温单胞菌相对丰度分别提高至13%、7%、5%。

图 7 不同处理不同发酵阶段物料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优势菌群

2.6.2 真菌群落结构变化与优势菌群 2处理典型发酵阶段在属水平上的真菌群落结构如图8所示。由图8可知,原料中优势菌单一,酵母菌相对丰度占比92%。高温初期,2处理间的真菌OTU数迅速增加,2处理物料的真菌种类显著提高,但优势菌仍以酵母菌为主,单次投料处理(DC)酵母菌相对丰度降低至85%、毛壳菌、丝胞酵母、曲霉菌相对丰度分别占比4%、2%、1%。连续投料处理(LX)物料中酵母菌相对丰度降低至77%,曲霉菌、肉座菌、小囊菌丰度分别提升至4%、3%、13%。降温期不同处理物料的真菌OTU数增加不明显,单次投料处理(DC)中的酵母菌相对丰度约45%,未知菌增加至3%,已知菌中毛壳菌、小囊菌、曲霉菌相对丰度分别占比13%、11%、8%。连续投料处理中酵母菌处理相对丰度约45%,未知菌丰度增加至2%,已知菌中优势菌小囊菌、曲霉菌、毛壳菌相对丰度分别提高至12%、9%、5%。

图 8 不同处理不同发酵阶段物料真菌群落结构变化与优势菌群

2.7 堆肥过程微生物菌群代谢功能通路分析

多样性分析可以揭示不同阶段堆肥物料中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但无法揭示菌群在堆肥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及功能,KEGG PATHWAY数据库包括各种代谢通路、合成通路、膜转运、信号传递、细胞周期以及疾病相关通路等,可用于预测样本中微生物菌群的代谢功能通路,分析菌群的代谢功能[6]。本实验选取高温初期微生物样品(DC1、LX1)运用KEGG数据库对微生物菌群的代谢功能通路进行统计分析,进而解释菌群在堆肥发酵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结果如表4所示。

表 4 堆肥过程细菌菌群KEGG部分代谢功能通路分析

由表4可知,2种处理工艺的堆肥过程中细菌菌群均在代谢上的通路统计最为丰富。其中,菌群主要对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辅酶因子和维生素代谢有着较强的表达能力,说明细菌菌群在堆肥过程中对物料中有机物有着充分的利用。此外,细菌菌群对外源物质降解和代谢、聚糖生物合成和代谢也表现出较强的降解能力,推测堆肥物料中的大分子物质如纤维素、淀粉等被微生物利用,降解形成了多糖等代谢产物。

3 结论

本文探究了基于课题组设计制造的太阳能驱动堆肥滚筒原位处理尾菜的2种处理工艺对尾菜无害化的影响,通过堆肥过程理化指标监测、堆肥物料理化性质检测及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堆肥过程各典型发酵阶段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测试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2种处理工艺物料发酵温度趋势基本一致,第3 d堆体温度≥50 ℃,一次性投料处理发酵16 d,45 ℃以上连续维持6 d,多次投料处理发酵23 d,45 ℃以上维持19 d,连续适量添加尾菜基本不影响堆肥系统温度维持,且有利于高温期维持延长。发酵结束2种工艺的尾菜减量率均≥80%;(2)发酵物料理化性质和无害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基于太阳能驱动堆肥设备处理尾菜的堆肥过程,物料碳、氮、磷、钾营养成分变化趋势及发酵终产物无害化指标与常规堆肥基本一致,连续适量添加尾菜处理工艺基本可以达到尾菜无害化减量处理的要求。(3)2种处理工艺发酵物料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均一性随堆肥进程变化显著,各典型发酵阶段的优势菌群存在差异。(4)2种处理工艺发酵物料中细菌、真菌的种类均随堆肥进程大量增多,且不同发酵阶段连续投料处理(LX)的细菌OUT数均高于单次投料处理,2个处理真菌OUT数在高温初期基本持平,但在发酵降温期单次投料(DC)的真菌OUT数明显高于连续投料处理(LX),推测持续投加尾菜新料可能会造成某一类真菌的积累。(5)2种处理工艺下发酵典型阶段物料细菌群落变化与优势菌群差异较大,真菌优势群落及演变差异不明显。发酵初期(原料)细菌中棒状杆菌、肠球菌科、气球菌科相对丰度占比居前3位。发酵高温初期,单次投料(DC)处理中芽孢杆菌、假诺卡氏科、微球菌科相对丰度提高,连续投料(LX)处理中黄杆菌、芽孢杆菌、鞘脂杆菌相对丰度提高;发酵降温期单次投料(DC)处理细菌芽孢杆菌、拟诺卡菌、消化链球菌相对丰度提高,而连续投料(LX)处理则芽孢杆菌、拟诺卡菌、高温单胞菌相对丰度大幅提高;(6)基于堆肥滚筒好氧堆肥处理尾菜的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代谢功能通路最丰富。其中,细菌菌群对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辅酶因子和维生素代谢有着较强的表达能力,说明细菌菌群在堆肥过程中对物料中有机物有着充分的利用。

该研究基于太阳能驱动堆肥滚筒设备原位处理尾菜的2种处理工艺效果,明确了适量连续投加尾菜基本不影响堆肥过程及发酵物料理化性质和无害化程度,从发酵物料微生物多样性演变结果分析,好氧堆肥过程连续投加尾菜可能会带来某一类真菌的积累,进而影响堆肥效果,因此有必要对相应发酵体系下最大投料量进行深入研究,为尾菜等固体废弃物原位处理提供思路和技术参考。

[1]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年度统计数据[R/OL].(2021-12-16) https://data.stats.gov.cn/search.htm

[2] 杨立国,李传友,熊波.设施蔬菜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J].农机科技推广,2014(1):35-36

[3] Sahoo A, Sarkar S, Lal B,. Utilization of fruit and vegetable waste as an alternative feed resource for sustainable and eco-friendly sheep farming [J]. Waste Management, 2021,128:232-242

[4] 李峰,张玉婷,李妍,等.尾菜发酵过程中的养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21,37(31):91-97

[5] 韩高玲,陈晶亮,俞兆鹏,等.基于图谱可视化的尾菜利用研究态势分析[J].中国瓜菜,2021,34(9):111-119

[6] 张秧,艾为党,冯海艳,等.小麦秸秆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与优势菌群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21,37(11):206-212

[7] Liu L, Wang SQ, Guo XP,. Succession and diversity of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during green waste thermophilic composting [J]Waste Management, 2018,73:101-112

[8] Chang RX, Li YM, Li J,. Influences of the thermophilic period on biodegradation and nitrogen loss in stimulated vegetable waste composting [J].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19,18:e00623

[9] Ghinea C, Ana LH. Monitoring of fruit and vegetable waste composting process: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organisms and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J]. Processes, 2020,8(302):3-15

[10] Chang RX, Guo QY, Qing C,. Effect of initial material bulk density and easily-degrade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n temperature changes during composting of cucumber stalk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9,80:306-315

[11] Wang K, Mao H, Li X.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sewage sludge composting with inorganic bulking agent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8,249:527-535

[12] Liu L, Wang S, Guo X,. Succession and diversity of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during green waste thermophilic composting [J]. Waste Management, 2018,73:101-112

[13] Franke Whittle IH, Confalonieri A, Insam H,. Changes in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during co-composting of dig estates [J]. Waste Management, 2014,34:632-641

Effects of Different Feeding Methods on Vegetable Wastes Compost

WU Feng-xia1, WANG Xiao-xue2, XIAO Qiang1, ZHANG Shu-bin1, LIU Jian-bin1*

1.100097,2.434023,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the composting effect of vegetable wastes with a aerobic in-vessel rotary drum composting device. Two experiments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composting effect between two feeding ways of vegetable wastes. Physico-chemical and microbiology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during the Composting process. Results showed that multiple-feeding vegetable wastes help to keep the temperature of the composting and the average reduction rate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all ≥80%, 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wo treatments.The changes of TC and TN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while TP and TK showed an upward trend in both of the two treatments. While the Moisture content, pH, EC and GI of the sample T2( multiple-feeding vegetable wastes)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T1(single—feeding treatment) due to the feeding of fresh vegetable wastes. The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dominant communitie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2 treatments in each typical fermentation phase. Corynebacteriaceae, Bacillaceae, Pseudonocardiaceae, Saccharomycetales, Chaetomiaceae, Trichosporonaceae were mainly detected in the samples of T1 in the heating phase, while Corynebacteriaceae, Flavobacteriaceae, Bacillaceae, Saccharomycetales, Aspergllaceae, Hypocreaceae were mainly detected in the samples of T1.The dominant microorganism of T1 were Bacillaceae, Nocardiopsacea, Peptostreptococcaceae, Saccharomycetales, Chaetomiaceae, Microascaceae in cooling phase, while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Bacillaceae, Nocardiopsaceae, Thermomonosporaceae, Saccharomycetales, Microascaceae, Aspergllaceae were increased in the samples of T2. Results of metabolic pathway analysis showed that in cooling phase of the two treatments, the metabolic pathway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are abundant, and the metabolic functions of carbohydrate, amino acid and exogenous substances are promin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feeding vegetable wastes in the aerobic in-vessel rotary drum composting device has certain influence on some indexes in the composting process, but h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harmlessness of fermentation terminal materials.

Feeding method;vegetable wastes; compost

S141.4

A

1000-2324(2022)03-0445-09

10.3969/j.issn.1000-2324.2022.03.017

2022-01-24

2022-02-07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KJCX20190407、KJCX2022042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年科研基金(QNJJ201908);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资环所团队促进项目(YZS202202)

武凤霞(1980-),女,硕士,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微生物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 E-mail:wufengxia0570@163.com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liujianbin19812022@163.com

猜你喜欢

投料群落真菌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吨包拆袋投料站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浮法玻璃生产线斜毯式投料机在线检修实践
LC-MS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GM值在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LF炉温度预报与控制模型的开发及应用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千奇百怪的真菌
致命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