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分析

2022-07-20鸿,杨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4期
关键词:类群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刘 鸿,杨 韩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地球生物几十亿年以来逐步进化的结果,是生态学领域内涵丰富且极其重要的概念之一,其包括4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和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丧失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三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之一[2]。植物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植物类群为主体,包括植物、植物和环境之间互作形成的复合体以及与该互作过程相关的其他生态过程3个部分。

1992年,中国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将云南省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列为全国40处A级保护区之一,标志着该保护区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十分特殊的保护地位。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距离印度洋孟加拉湾最近、受西南热带季风影响最大的地区,也是我国大陆范围内水热条件最优越的区域,虽已地处北回归线以北,但分布了我国大陆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然而,由于热带雨林生产力相对较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对较大,导致其存在生态脆弱隐患,一旦利用不当或开发过度,极有可能导致物种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不可持续发展。从该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层面出发,对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本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地处高黎贡山的南段。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较为狭长,是滇西地区中缅边界上的一条生物保护绿色环带(图1)。

图1 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处位置

该保护区在我国地缘上处于古北界与印度——马来亚界的分野过渡地带界线部位[3-4]。该区域存在多个动植物区系单元的交汇过渡现象,植被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保护区海拔范围介于210.0~3 404.6 m,海拔高差达3 195 m。土地总面积达51 650.5 hm2,其中林地面积51 011.9 hm2,占98.76%;非林地面积638.6 hm2,占1.24%,林地占绝对优势。保护区还保存了我国范围内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龙脑香热带林[5]。

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3、2006以及2009年先后多次对该保护区不同片区植物资源和植被类型的调查及科学考察数据。各次调查采集的植物标本累计已达9 000余份。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

据之前的相关文献[6]对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大娘山国有林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娘山片区分布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31科398属830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25科43属94种;种子植物106科355属736种。而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104科353属734种。

对多年以来铜壁关自然保护区调查资料进行核实,结果显示,保护区有种子植物210个科,占云南种子植物所有科的85.37%,占全国种子植物所有科的62.13%;共1 251个属,占云南种子植物所有属的52.26%,占全国种子植物所有属的39.79%;共3 942种(含种下等级,以下同),占云南种子植物所有种的29.62%,占全国种子植物所有种的16.12%。

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中,有裸子植物7个科,占云南和全国裸子植物所有科的63.63%;共7个属,占云南裸子植物所有属的21.21%,占全国裸子植物所有属的10.77%;共11个种,占云南裸子植物所有种的14.1%,占全国裸子植物所有种的5.67%。

被子植物有203个科,占云南被子植物所有科的86.38%,占全国被子植物所有科的62.08%;共1 244个属,占云南被子植物所有属的52.69%,占全国被子植物所有属的40.4%;共3 931个种,占云南被子植物所有种的29.71%,占全国被子植物所有种的16.2%。而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有169个科,973个属,3 151个种;单子叶植物有34个科,271个属,780个种(表1)。由上述分析可知,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资源类型多样,植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表1 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科属种统计

3.2 种子植物特有类群统计

特有类群的形成反映了一个地区植物区系的特殊性。从时间格局上看,特有类群往往表现出演化、孑遗或系统分化的状态;从空间格局上看,针对特有类群的分析,加上地质历史、古生物资料等,可作为说明该地区植物区系性质的有力证据[8]。因此,对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特有现象进行分析,对了解该地区植物多样性的组成、性质和特点,以及发生和演变等方面十分必要。

相关数据及研究结果显示,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内部并没有中国特有科的出现,但分布了5个东亚特有科,即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十齿花科(Dipentodontaceae)、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和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占东亚特有科的29.41%。在特有属层面,该保护区分布了8个中国特有属,占全部中国特有属的3.3%,即长蕊斑种草属(Antiotrema)、全唇花属(Holocheila)、花佩菊属(Faberia)、瘿椒树属(Tapiscia)、富宁藤属(Parepigynum)、紫菊属(Notoseris)、拟豆蔻属(Paramomum)、鹭鸶兰属(Diuranthera)。

此外,该保护区分布着众多中国特有物种,是该地区的乔木、灌木、草本、附生植物以及藤本植物中极具代表性的类群。保护区的特有物种约39种,占保护区内所调查统计到的中国特有物种的4.4%,其中有长叶青冈(Cyclobalanopsislongifolia)、滇藏榄(Diploknemayunnanensis)、红萼藤黄(Garciniarubrisepala)、瑞丽柏那参(Brassaiopsisshweliensis)、瑞丽冬青(Ilexshweliensis)、盈江青冈(Cyclobalanopsisyingjiangensis)、盈江凤仙花(Impatiensyingjiangensis)等。这些狭域特有种的存在,显示出该保护区在中国植物区系中的重要性,表明了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地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

3.3 重点保护植物多样性

据相关文献及专著记载,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21科25属29种,其中同属于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有18科18属21种[5],包括金毛狗、中华桫椤、毛叶黑桫椤、大叶黑桫椤、白桫椤、苏铁蕨、红豆杉等。

按照《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89年),根据最近的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统计,保护区分布云南省级保护植物53种,其中1种为云南省Ⅰ级保护植物,12种为云南省Ⅱ级保护植物,其余40种为云南省三级保护植物,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南省重点保护植物

续表2

4 讨论与建议

在种子植物多样性层面,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地理成分复杂多样,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且地区特有植物较为丰富。与著名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9]以及西双版纳州[10]的种子植物类群相比,其植物物种丰富度以及密集程度远高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和西双版纳州,说明该保护区在狭域范围内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都非常高。

在植物类群保护层面,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具有海拔低、边缘种类多且向中央和高海拔区域递减的特点。而低海拔地区和保护区边缘地带又是人为影响最严重、破坏力度最大的区域[11],极有可能导致保护区境内物种丰富度降低、物种多样性锐减。无论是在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方面还是在植物物种资源保护方面,该保护区都具备了不可替代的保护地位和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对该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保护提出如下建议:

1)针对保护区内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和重点保护植物,如红豆杉、东京龙脑香、鹿角蕨、见血封喉,我国稀有分布的竹柏、桫椤、野生稻以及国家重点保护濒危植物滇桐等物种,相关主管部门应联合科研院所加大对这些类群保护和监测力度,最好开展长期定点的监测研究工作。

2)由于低海拔地区和保护区边缘地带是人为影响最严重、破坏力度最大的区域,极有可能导致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降低、物种多样性锐减。如瑞丽片区设有国家对外边境口岸,大量的商贸活动与植物资源的进口贸易有关(如木材贸易等),因此,加强对边境贸易物种资源的监管势在必行[12]。

3)在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应坚持保护为主,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走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道路。多方合力、多措并举筹措资金,解决目前自然保护区保护建设投入普遍不足的问题;加强科研支撑和管理力度,以维持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稳定[13]和可持续发展[14]。

猜你喜欢

类群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睡莲花开色香全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
薏苡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筛选及亲缘关系分析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黄淮麦区263份小麦种质材料的聚类分析
钱塘江源头新建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