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22-07-20黄燕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

黄燕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在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正面临多重挑战。本文对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及现状展开分析,并就此提出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敏感度、建立科学的教育模式、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保障力、发挥校园文化渗透作用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7-000-03

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是我国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基石,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面对目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为祖国的发展不断输送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有着根本的不同。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文化知识,还要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进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符合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促进大学生不断进步。同时高校开展价值观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大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大学生在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拥有相应的思想道德品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不断进步,为社会主义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目前特殊状况下所导致的东西方价值选择的分歧。各种价值观层出不穷,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而高校加强价值观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对层出不穷的价值观进行区分,同时还能让大学生养成的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以此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三)完善思政教学体系

现阶段,高校不仅要负责传授大学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负责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此才能使大学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中,可以有效完善思政教学体系,提高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使其具备相应的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不断发展进步。另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发展进步,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将专业课程与思想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还能丰富高校教学体系,以此促进大学生发展,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使高校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从而为社会培育出具备专业水平以及道德修养的综合性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

二、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意识不强

虽然国家根据基本国情和国家治理目标制定了以“三个倡导”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就我国目前发展情况来看,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就业不均衡、医疗难等现象。外部情况来看,我们目前所处的特殊状况,存在东西方价值选择的冲突。另外,在大信息时代,误导性的负面信息在网络中流传的速度是十分快速的。在此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这便出现了有些大学生在目前特殊情况下,不配合相关治理工作以及大肆在网络中扩散谣言的现象。从此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意识的薄弱,不但给自身身心健康带来了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人的生活。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除上述外,和当前全世界范围内的错误思想浪潮也有一定关系,比如西方某些国家的自由平等主义、消费主义等,这些外部环境因素都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影响,以至于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认同的现象[2]。

(二)教育模式不科学

近些年,在我国提出要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后,各个高校都相繼开展了与此息息相关的活动。虽然各个高校积极响应此项政策,在高校内部开展了与此相关的专题讲座,也建立了专题网站,但由于其内容缺乏吸引力,而且更新较慢,这便使得关注的大学生并不多。从上述的教学活动表现形式可以明显看出,其多数活动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明显缺少趣味性和创新性,所以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从此方面来看,在目前特殊情况下,做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首先变更教学模式,只有尽可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做好此项教育。

(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保障

在各个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缺乏教育保障力的现象,其缺乏保障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法治方面的建设不足,这意味着对当代大学生的约束力不足。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在此方面的经济供给不足,这便给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难度。一是在法治建设方面,当大学生出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反的行为后,各个高校很难对其采取针对性措施,这就无法对当代大学生形成约束力,导致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重视。二是在经济方面,各个高校由于自身的经济情况,在开展相关活动时,经常出现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这就使得相关活动缺乏震撼力,很难给大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这便是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三、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化策略

(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敏感度

针对在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认同度较低的问题,只有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有趋同感,才能让大学生自觉、积极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提升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成果。

第一,引导大学生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一是要通过引导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具备足够理解。这需要从国家与党面对的问题与努力方面入手,通过大学思政课堂向大学生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以及在近几年出现的一些特殊状况。二是大学生们普遍对社会热点问题很感兴趣,对这些热点社会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解释与引导,会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不理解。思政课程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向大学生介绍我们党和国家在面临这些问題时的努力,在消除腐败、缩小贫富差距、国际上坚持立场、积极应对特殊情况等行动上取得的成效,在特殊时期下涌现出的无数英雄事迹,让大学生们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才能在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帮助大学生们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是正确的[3],大学生们才会对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具备深刻认识,并积极学习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良好成果。

第二,价值观教育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大多只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手段单一的同时,缺少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导致大学生无法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帮助。所以在新形势下,各高校应当注重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的教育方式,确保教育方式具备灵活性,通过契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占领网络阵地向大学生们传播正向的社会新闻以及具备正能量的社会思潮,尤其是在特殊时期下的英雄事迹和其背后的伟大精神;通过建设具备监管与过滤功能的网络交流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渠道;对大学生开展心理状况、价值观以及思想方面的调查,掌握大学生们的思想动向;对网络上违犯法律或散布不良信息的不法分子进行严惩,确保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避开各类不良信息与思想的毒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进一步融合,从而保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成果。

(二)建立科学的教育模式

第一,确立教育目标。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培养目标相较于过去出现很大改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已经不能用过往的观念去衡量,所以高校在确立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时,应关注培养目标与当代大学生变化并进行分析,在保证大学生具备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下,围绕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仅有总目标并不能满足科学的教学模式需要,还需要以政治素养、理论素养、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以及心理素质五个维度对总目标进行细化。政治素养的教学目标是让当代大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积极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理论素养的教学目标是让当代大学生具备足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理论,能够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需要;文化素质的教学目标是确保当代大学生能够具备新时代的科技文化知识,能够利用自身知识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教学目标是让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够达到新的高度,从道德层面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心理素质的教学目标是确保当代大学生具备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依照总目标作为教学方向的指引,并根据总目标进行细分,根据细分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教育。

第二,确定教育内容。高校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进行确定时,要坚持以核心价值观教育总目标为指引,可以从三个维度确定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一是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与理想进行加强教育,确保当代大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理想,能够在之后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加瓦。二是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进行教育,确保当代大学生能具备足够的道德修养与道德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树立模范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激励。最后,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进行正确培养,确保当代大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与困难时,不逃避不退缩,积极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解决[4]。

第三,制定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所以各高校应当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将灌输式教育方式的比重降低,提升引导式教育方式的比重,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优势互补,实现科学的教育方式。在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例如电影、短视频等形式对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时的积极性;二是还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感,提升学习效率,从而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保障力

第一,构建法治体系。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水平,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体系能够长期稳定地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实际工作中,应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建立法治体系,通过法律明确诋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后果以及严重性[5],这样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涉及当代大学生自身利益的制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在确保当代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同时,让当代大学生能够积极、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加强经费保障力度。开展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不仅要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还需要经费方面的保障。目前各地高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经费都呈现缺少的态势,这需要国家提升对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项经费,通过经费的支撑,确保高校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撑。另外,需要政府牵头,利用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实现大学生免费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能力的场馆,从而以馆校结合的方式对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进一步加强。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和政府需要为教育经费设置监管体系,对教育经费的开销进行监控,确保每一分经费都能够花在刀刃上,对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有切实帮助,对教育工作中出现的贪污腐败或利用职务权力干涉教育的现象进行严格审查并对涉案人员进行严惩,保障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稳定健康开展。

(四)发挥校园文化渗透作用

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每个高校都有着建校以来随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独特校园文化,这些校园文化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而校园文化的熏陶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所以借助校园文化这一独特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大学生进行渗透是切实可行的,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要通过国家、学校等多方面努力,并且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模式等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认可,从而培养出具备坚定信仰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五钢.浅谈当代大学生有温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4):55-59.

[2]蒋艳.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19.

[3]陆铭,朱振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论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106-108.

[4]吴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J].学园,2019,12(13):70-71.

[5]谢俊,钟佩,肖雅玉.新时代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新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6):22-28.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新形势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