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海软弱土地基处理沉降监测预测与数值模拟

2022-07-18朱兵见卢玉华

建筑施工 2022年4期
关键词:排水板基底测点

李 伟 朱兵见 卢玉华 熊 浩

1. 方远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 台州 318000;2. 台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浙东南沿海地区属于典型的软土地区,软土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系数小、压缩性高、强度低[1]。在深厚软黏土上建造建(构)筑物必须进行地基处理,否则会造成沉降量过大或者不均匀沉降,影响安全和正常使用。地基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置换法、排水固结法、复合地基法、特殊结构法[2]。置换法适合处理浅层软弱地基,在深厚软黏土地区不适用;排水固结法处理深度一般在20~30 m,存在预压排水处理效果的不确定性和次固结沉降变形的影响;复合地基采用竖向或者水平向增强体和土体共同受力,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降低工后沉降量,加固深度受到竖向增强桩体材料影响。

排水固结联合复合地基法处理软弱土地基[3],既可以通过排水降低含水量,提高土体抗剪强度和地基承载力,又可以提高施工速度,减少工后沉降,应用十分广泛。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理论计算与工程实际相差比较大。因此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地基沉降监测和预测十分重要。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数值模拟可以考虑不同的施工条件进行分析,辅助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

本文通过温岭S1线场坪地基处理后13个月的沉降监测数据,利用Asaoka法预测最终沉降量,计算地基固结度,对工后沉降进行预测。同时,根据Boussinesq弹性理论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另外,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计算,模拟了软土地基中不打设水泥搅拌桩和塑料排水板、只打设水泥搅拌桩、打设水泥搅拌桩和塑料排水板这3种情况。所得到的结论用于指导软土地基处理设计、沉降预测与计算,为后续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1 工程概况

台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城南车辆段(16工区)位于温岭市城南镇S226省道东侧、鸣鹤路对面安置小区的南侧、沿海高速公路西侧地块,紧靠S226省道东侧的河道,在城南站南端咽喉正线间接轨。工程所在区域为海积平原,地形平坦。

地层岩性:表层为厚1.5~2.0 m的软塑、可塑黏土;浅部为海相淤泥,流塑,厚度6~15 m,压缩模量为1.94~4.00 MPa;以下为冲海积软塑黏土,厚度10 m左右,压缩模量为2.83~5.56 MPa;再以下为冲海积黏性土、圆砾土。

该工段场坪工后沉降要求不超过30 cm。场坪区采用水泥搅拌桩和塑料排水板加固,如图1所示。水泥搅拌桩和塑料排水板均采用正方形布置,间距1.4 m。水泥搅拌桩桩径500 mm,桩长分别为15、12、10 m这3种类型。采用“二喷四搅”工艺,桩身胶凝剂采用水泥和粉煤灰,采用P·O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Ⅱ级或以上粉煤灰。水泥掺入量不小于加固土体质量的15%,水灰比宜采用0.45,粉煤灰掺入量宜为水泥质量的17%。塑料排水板应在水泥搅拌桩施工后进行,为了板机行走方便,先将第1层砂垫层施工完,再打塑料排水板。

图1 地基处理方案

2 基底沉降监测

2.1 基底沉降监测方案

工区路堤段与场坪段共布置基底沉降板62个,沉降板由钢板、金属测杆(φ20 mm镀锌铁管)和保护套管(φ49 mm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30 cm×30 cm×0.8 cm,测杆垂直焊接固定在底板中心,接头方式采用管箍连接,测杆每节接高长度不超过1 m。测杆略高于套管顶,用顶帽封住管口。沉降板在设计位置埋设,埋设时要注意底板放置水平,可以在埋设位置处垫10 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埋设完毕后,测量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其中,里程CNDK0+720位于场坪区中部位置,依次布置有5个沉降板,如图2中绿色标识所示。

图2 路基底沉降监测布置示意

2.2 基底沉降监测数据

经过13个月的沉降观测,里程CNDK0+720处5个测点的沉降如图3所示。

图3 里程CNDK0+720路基底沉降

受疫情影响,2020年1月14日—3月14日,沉降数据没有观测和记录。由图3可以看到,测点3的沉降量最大,达到981.70 mm。该测点大致位于场坪的中心位置,基底及地基中附加应力最大,所以基底沉降量最大。由于施工原因,测点1的沉降监测时间滞后,数值不准确,但沉降数据后期变化规律与其他4个测点基本相同。

3 地基最终沉降量预测

Asaoka法是通过一维线性方程模拟一维条件下的固结过程,使用该表达式并利用图解的方法来求解最终沉降值[4]。Asaoka法推算过程如下:

1)从现场实测数据中选取一系列沉降值S1,S2,…,Si,其中Si表示i时刻地基沉降值,如表1所示。

表1 JDCK0+720各测点后期沉降量

2)分别以Si、Si-1为纵轴和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将沉降值S1,S2,…,Si绘制在直角坐标系中,并拟合成一条直线,该直线同y=x直线相交,所得交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对应值即为最终沉降量。

如图4所示,根据JDCK0+720-3沉降监测数据作图并预测最终沉降量,其他各测点使用同样的方法。

图4 JDCK0+720-3最终沉降量预测

各测点的沉降预测如表2所示。测点JDCK0+720-4固结度只有47.91%,数据不具备参考价值。其他4个测点固结度均达80%以上,预测工后沉降也满足后续施工的要求。

表2 Asaoka法沉降预测

4 地基固结沉降理论计算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有弹性理论法、分层总和法、应力历史法、应力路径法等。根据Boussinesq弹性理论[4],均布荷载作用下,地基中心点下表面最终沉降量按式(1)进行计算: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中心沉降影响系数ω0取1.12,土的泊松比μ取0.2,置换率m=0.10,基础宽度b取200 m,利用软土厚度加权平均计算得到桩间土的压缩模量,依据JGJ 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计算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同时考虑水泥搅拌桩处理范围以下土的厚度,弹性模量E取15 MPa,按照大面积堆载考虑,均布荷载p0取54 kPa,经计算求得最终沉降量为774 mm,比监测预测最终沉降量要小30%左右。

5 地基处理有限元分析

场坪地基处理采用打设塑料排水板和水泥搅拌桩进行,塑料排水板长25 m,水泥搅拌桩长10 m,间距均为1.4 m。路堤堆载3 m,分2次施工,每次施工时间2 d。X方向取99.4 m,Y方向取1.4 m,土层厚度取50 m,根据现场地质条件简化为3层,分别是淤泥质黏土、黏土、黏土。计算至超静孔隙水压力达到1 kPa时为止,固结度基本上达到100%。有限元模型及网格划分分别如图5、图6所示。

图5 有限元模型

图6 网格划分

有限元分析分3种计算条件:不打设水泥搅拌桩和塑料排水板、只打设水泥搅拌桩、打设水泥搅拌桩和塑料排水板,以下分别记作工况A、B、C。

1)沉降量分析。分别对工况A、B、C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不同施工阶段的沉降量最大值,如表3和图7所示。对于工况A,由于软土地基中没有打设水泥搅拌桩和塑料排水板,最终沉降量达到2 343 mm,明显大于工况B和C。工况B和C最终沉降量相当,分别是756.4 mm和772.5 mm,与理论计算值很接近。说明打设水泥搅拌桩形成复合地基,可以提高地基土压缩模量和地基承载力,减少最终沉降量。同时也看出塑料排水板起到加快施工期地基固结沉降进程,减小工后沉降的作用[5],但对最终沉降量几乎没有影响。

图7 有限元沉降量计算

表3 有限元沉降量计算

2)固结分析。不同施工阶段的超孔隙水压力最大值及固结时间如表4所示。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如图8~图10所示。

图8 工况A下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

图9 工况B下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

图10 工况C下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

表4 有限元固结计算

对于工况A,N1点位于0 m处,N10点位于最深50 m处,超静孔隙水压力很小,几乎为零,中间的几个点孔隙水压力比较大,最大达到47.32 kPa。主要是因为土层上下两面排水,中间点排水路径最长,超静孔隙水压力很难快速消散。有限元程序计算显示,最终固结时间需要641.4 d。

对于工况B,土层中部超静孔隙水压力最大达到52.69 kPa,比工况A大5.37 kPa,主要原因是考虑水泥搅拌桩施工的影响,导致超静孔隙水压力增加,固结时间132.8 d。

对于工况C,由于分析时只设置了排水线,软件认为排水线范围土体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很快。排水线以下土体超静孔隙水压力最大达到34.62 kPa,后期消散时间很短,与实际情况不符,主要原因是有限元程序的排水线过于理想。

6 结语

1)通过基底沉降监测数据分析,利用Asaoka法预测了基底最终沉降量、固结度及工后沉降,与工程实际比较吻合,可以为后续施工决策提供参考。

2)利用弹性理论计算的最终沉降量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比较接近,比工程监测预测值要小30%左右,因此,本文提出的预测方法可以应用于未来的类似工程中。对比工况B和C,发现塑料排水板可以缩短地基土固结时间,但对最终沉降量影响不大。

3)水泥搅拌桩联合塑料排水板进行地基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大幅度降低基底沉降量,是一种有效的滨海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猜你喜欢

排水板基底测点
塑料排水板施工技术在导流堤工程中的应用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基于MEEMD与相关分析的行星齿轮箱测点优化*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连云港港徐圩港区斜坡式结构东防波堤工程高性能塑料排水板水上施工
基于CATIA的汽车测点批量开发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辐射排水板真空预压加固效果
基于小波包位移能量曲率差的隧道衬砌损伤识别
广州市老城区夏季室外园林空间人体舒适度评价①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