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行友好理念下的杭州拱墅区环城北路滨水景观营造

2022-07-16苗鑫鑫郭苏明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2年8期
关键词:滨水绿色生态景观设计

苗鑫鑫,郭苏明

(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随着我国交通领域迅速发展,市民出行愈加快速便捷,但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过于快速紧张的城市生活使得市民对慢行交通方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当今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双修的双重背景下,低碳绿色健康的慢行交通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慢行交通方式符合政府对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人们对高品质、慢节奏生活的诉求,对景观公正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慢行交通方式也就成为越来越多市民出行的选择。城市滨水景观因其具有得天独厚的水陆交界处的地理位置和其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承载了市民各种休闲活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乃至居民的通勤出行,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必须确保慢行交通方式在场地中的通达,推行慢行友好理念,以迎合市民生活需求、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慢行友好理念的城市滨水景观发展诉求

1.1 城市双修背景下慢行交通的倡导及回归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面临着各种环境问题,基于此我国提出了“城市双修”的治理方式,可以从2个层面进行解读:一是对于城市生态地区,应该运用底线思维进行建设,避免城市建设对环境造成损害,并引导城市合理发展;二是对于城市建成地区,应该注重提升品质与效率,重点改善人居环境[1]。

遵循慢行友好理念的城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增加滨水绿地的使用率,延续城市文脉,改善人居环境,还可以连接自然与社会空间,缝合城市各类空间从而形成绿色空间网络体系,有助于修补人与自然空间的割裂[2]。慢行友好的设计理念有助于维护景观的公平性,贯彻绿色健康的设计准则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打造景色优良、慢行友好的滨水慢行空间。

1.2 城市滨水慢行空间景观发展研究

在微观层面的慢行空间景观设计上,慢行理论可以使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更为人性化和多样化[3]。崔凌霞[4]认为建立生态绿道有利于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利用植被塑造绿道骨架,有助于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纪亚微[5]分析了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景观设计的基础性研究,总结归纳出交通路网、配套设施和滨河绿带的设计要求,提出更有侧重性的城市滨水慢行交通空间设计策略。靳远[6]根据空间句法理论分析认为,慢行空间的使用者会被空间属性所影响,通过植物、铺装、水体、空间尺度与距离等来构建舒适的小尺度慢行交通空间。钟伟鑫等[7]以慢行者舒适度为参考,构建了慢行友好型城市滨水带状公园空间评价体系,计算得到慢行路径对于慢行友好型公园最为重要,其次是慢行设施,慢行景观权重最小。综合以上可以得出在微观尺度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在场地内慢行路径、设施和景观的设计上需要从景观公平的视角出发,考虑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宜人的景观设计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打造以健康为导向、遵循绿色生态理念的舒适步憩空间环境。

2 慢行友好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2.1 景观公平原则

景观特有的公益和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要满足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尽可能广泛的人群平等的使用需求,而景观公平的目标正是解决景观资源配置不平等问题,减少不同人群公共健康水平的差异,增强城市生态型,促进人与景观之间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关系[8]。在景观要素变迁与人群活动的关联性上,一方面,人群活动的需求影响了景观要素的演变,另一方面,景观要素的演变反过来促使了不同人群活动的产生[9]。以人为本作为价值观念,是独立于功能融合、空间统筹和结构匹配三者以外的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它以人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基于人的需求进行空间尺度的把控,进而进行功能安排,达到生活质量和生活效率的提高[10]。在城市滨水景观的慢行交通空间景观设计中,景观公平的设计原则尤为重要,为了满足所有人交通出行和空间使用的需求,从景观公平的视角出发,滨水场地的设计要做到全无障碍、路权清晰、标识简明。

2.2 健康导向原则

滨水景观对人身心健康的有益影响得到了诸多相关研究的证实,在后疫情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市民的身心健康受到广泛关注,因此,结合市民健身活动状况和健身活动需求的公园研究需要引起重视[11]。城市滨水景观因其处于城市水陆交界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可以使人们通过在其中的活动达到亲近自然舒缓心情、释放压力、缓解焦虑的目的,慢行交通可以为人们提供活动的场所,人们在散步或是通勤使用慢行交通时,可以一边欣赏景色一边锻炼身体。场地中的植物设计可以考虑园艺疗法,利用芳香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特殊疗效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2.3 绿色生态原则

城市滨水景观作为一个城市居民日常休闲、交通、游憩的重要公共场所,它不仅能够起到景观上的美学作用,还能够通过绿色低碳的设计手法来贯彻生态理念。基于绿色生态理念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该注重本土材料的运用,从原有景观的生态修复等方面入手,将滨河空间设计与环境改善相结合,改善城市滨水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恢复河岸生态系统,助力实现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目标。在场地中种植固碳能力较好的乔灌木,结合水体增强城市滨水景观的固碳能力,并将滨河驳岸进行生态化处理,将原本的硬质驳岸改为生态草坡,设置雨水花园和旱溪等景观节点,改善场地积水问题并合理设计地表径流,将景观与雨洪管控设施结合设计,构建弹性滨河慢行空间景观,保证空间生态性和景观性兼备,改善滨河景观环境,打造景观宜人、绿色生态的城市滨水慢行空间。

3 杭州拱墅区环城北路段滨水景观慢行空间现状分析

3.1 前期分析

场地位于杭州京杭运河拱墅区段南侧环城北路段,如图1所示,京杭大运河纵贯自南而北而入,自然条件较好。在此基础上,本次设计将结合慢行友好的设计理念,以建设全民共享、绿色生态、健康导向的城市滨水空间为目标,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增加低碳绿色出行的可行性,增强游客和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图1 区位分析图

(1)交通布局分析

拱墅区街巷众多,纵横交错,有较为便利的水上和陆上交通。京杭大运河与上塘河、下塘河等10余条主要河道构成内河航运网络。环城北路段的设计场地北部为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基地南侧为城市一级道路——环城北路,东侧为城市二级道路——中山北路。基地南侧设有2个公交站点——中北桥南站、轮船码头站,和1个地铁站(武林广场站),西北侧有武林门码头,可乘坐水上巴士运河线,夜晚武林门码头有夜游大运河旅游航线。场地内有共享单车停放区2处,步行道850m,基地周边交通便捷,交通方式多样,为打造慢行交通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2)使用人群分析

基地周边有浙江省文化会堂、杭州大厦购物城、武林广场、环球中心、西湖文化广场等活动场地,基地周边2km内住宅区数量多,人口稠密,基地西北侧为武林门游船码头,游客数量多,基地潜在使用人群数量大。

3.2 慢行空间景观现状与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城市发展,杭州市的慢行交通总体发展较好。在场地周边结合运河(杭州段)和市区河道建设水上航运系统,并在河道两侧建立完备成网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以步行和公共自行车为主的慢行交通系统。但就微观层面上的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而言,还有以下几点问题:

(1)慢行交通空间使用舒适感不足。根据现场调研结果发现,设计场地原有的滨水步道较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没有明显的区分,步行道宽窄不一,标识系统不明确,休憩设施服务半径过大,影响居民使用慢行交通空间的舒适感。台阶和临水区域没有明显的提示标识,无障碍坡道可达区域受限,活动场地不能满足所有人群的使用需求。

(2)慢行交通系统与休闲公共空间结合不足。休闲公共空间未能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有效衔接,使公园等休闲空间的慢行交通与城市慢行交通出现断层,影响慢行交通使用的连续性。完善宜人的慢行环境包括适当的人车分离策略、宜人的街道高宽比例、具有连续性和柔性边界的街道街面、完善和有趣的慢行设施等(铺装、景观、小品、照明、休息设施、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自行车专用道、步行设施和交通标示指引系统)[12]。

3.3 小结

经过前期的场地交通分析、使用人群分析和慢行空间现状调研,发现在微观尺度下,场地的慢行空间景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将把前文总结的慢行友好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包括景观公平原则、健康导向原则、绿色生态原则,贯彻到场地设计中去,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滨水慢行空间。

4 杭州拱墅区环城北路段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4.1 整体空间布局

根据前期分析以及总结的慢行友好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进行场地方案设计,打造慢行友好的城市滨水景观。场地南侧为环城北路,东侧为中山北路,南侧设有2个公交站点和一个地铁站,西侧有武林门码头,可乘坐水上巴士运河线,在场地设计时要考虑到快慢行交通的接驳,设置骑行驿站和休闲广场。根据场地周边用地和交通条件、人群活动需求将场地分为提供游憩换乘服务的码头休闲区(武林门码头),和以旱喷景观为主的入口景观区(环球中心),文娱活动区、儿童活动区、运动滑板区、老年活动区、安静休憩区等服务不同人群的特色服务区,通往每个场地的交通路线都配有相应的无障碍设施,确保场地使用的公平性,实现场地的全民共享与景观公正。在安静休憩区和码头休闲区中种植芳香植物,在欣赏景色、慢行健身、通勤交通的同时可以达到健康疗养的目的。在滨水驳岸的处理上,将原本的硬质水泥驳岸改成更为生态的碎石护坡、草坡台阶和砌块结合自然种植等,改善滨河慢行空间景观的同时增加绿地数量,并通过合理布置乔灌草来提高绿化质量。

场地的主要节点包括:武林门码头休闲区、入口旱喷广场、运河文化长廊、朴树广场、雨水花园和旱溪等,并结合慢行交通设置提供休息、餐饮、文化、交流等功能的休憩空间。

在进行主入口广场、朴树广场和老年人活动区设计时保证场地能够无障碍到达,路面平整、景观优良,营造出慢行友好、步移景异的慢行景观空间。雨水花园的设计使场地能够更加弹性地应对降雨,在旱溪景观处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利于成活且养护成本较低,并根据不同季相搭配种植观赏花草,使四季皆有景可赏。场地内铺装采用透水性良好的材质,主要道路和节点采用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砖,慢行道路的铺装要做到表面平整,不造成通行上的障碍,再根据使用需求和场地功能选择适合的铺装,根据不同材质、不同颜色、透水性的不同来打造独特氛围、绿色生态的特色慢行空间,使慢行者能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下交通出行。

4.2 植物种植设计

滨水绿地的带状形式决定了植物景观空间构成慢行空间结构的主体,沿着游径骑行或者步行,观赏者感受植物空间变化带来的绿道游览体验。植物对空间的塑造不仅体现在围合的尺度上,以构成大小相间的慢行空间,植物的形状、质感与色彩形成边界,改变空间的层次与质感[13]。进行良好设计的植物群落可以使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在进行场地设计时,保留生长良好的植物,在活动场地和慢行通道周边避免使用有毒、带刺植物,并充分考虑植物群落层次设计、季相色彩变化,统筹协调植物的种类、株型、株高、色彩和质感,打造视觉优美、触觉多变、嗅觉宜人的植物群落,为游人创造一个舒适的游憩环境。在场地进行种植规划时要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以种植杭州当地本土植物为主,以适生植物为辅,可最大化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提高植物成活率,减少不必要的碳支出。在广场出入口以及休闲活动区主要栽种银杏、香樟、无患子、梧桐、朴树等本土乔木,贴梗海棠、枇杷、山茶、海桐等灌木来提供休憩、美观、遮荫、引导视线等功能,并考虑植物的季相搭配。

4.3 慢行配套设施

慢行配套设施指的是为慢行交通服务的人性化设施,包括交通类设施、标识类设施、照明类设施、无障碍设计等,承担着完善慢行交通服务功能的重要作用[14]。场地的主要慢行配套设施见表1。

表1 慢行配套设施

通过人性化的慢行配套设施,在场地中贯彻景观公正和健康导向的设计原则,让使用者能够更加安全便捷地使用慢行交通。强化对慢行设施的维护,发现损坏及时修补,保持设施功能的完善,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亲水设施周围增设人性化的标识系统[15]。场地的慢行标识设施由导览、科普、警示设施3部分组成,并配有语音解说,解说体系的设计也充分尊重大运河的氛围特征,从运河文化中提取设计材料和形态,营造大运河文化的场地氛围感。码头交通设施主要是指武林门码头慢行驿站,是衔接快速交通与场地慢行设施体系的重要中转站,具备停车、自行车接驳、信息咨询、餐饮、售卖等多种功能,既是武林门码头的标志性门户,也是场地内游客集散与活动的核心场地[16]。

5 结语

在当今城市双修和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作为市民重要活动场所的城市滨水景观,更需要以慢行友好的设计理念、更加人性化、健康化和生态化的标准建设。在整体布局上要考虑步行道、骑行道与城市慢行道的接驳,并且坚持景观公平、健康导向、绿色生态等原则,在空间节点的布置上考虑所有使用人群的活动需求,使植物种植起到辅助疗愈和营造舒适憩空间的作用,并在配套设施方面保证场地使用的公平性和安全性。

猜你喜欢

滨水绿色生态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绿色生态小镇,不可错过的投资圣地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