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诸子散文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2022-07-16刘广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诸子议论文散文

刘广娟

文言文和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无数语文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二者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但至今鲜有人能翻越这两座高山,所以学生中一直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的说法。文言文的学习难度体现在选文年代久远,文言中词汇的意义、语法的特点、特定的历史文化与当今相去甚远。且许多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剥离了文言文作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之美和结构技巧之高超。写作教学的难度更是不容小觑。王荣生教授曾说:“这早就不是秘密: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1]时至今日,尽管许多一线教师对写作教学不断进行探究,且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发现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当前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困境

“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观点明確,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更突出学生自我的表达,即“以我之手,写我之心”,然而,在当前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远离生活,缺少时代感

很多高中生的议论文内容贫乏,言之无物,缺乏对生活的思考和真实体会。究其原因,是高中生生活单调,在高考的重压下,学生大多沦为了刷题工具和考试机器,从而远离了作文创作之源泉——生活。在封闭的校园空间,很多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对时事热点和社会动态不太关注,这使得学生缺乏思考背景,或思考问题过于浅显,很难看透或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这反映到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上,问题就很明显了,主要表现在文章的内容浮于表面,深度不够,情感的苍白无力,内涵不够;素材老旧,更新不及时,无新意,没有时代性;重素材的堆积,缺少对素材的分析,更不要说对事件提出个人独特的见解,缺乏个性思考。无我之思,必难作有我之文。

(二)急功近利,缺少深度阅读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过程,学生所阅读到的语言素材,是他们语言输入即流利表达和创新写作的基础。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学习需要长期积累,不能马上出成效。而当下不少家长和学生倾向于花更多时间在耗时短回报高的科目上,而对于投入多回报低的语文的态度相对就冷淡多了,如此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学生不愿沉下心来花时间阅读和钻研文本。一方面,当下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虽然新增了“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选择性必修所选的要求必读的两本书——《乡土中国》和《红楼梦》,要么学术性较强,要么人物关系复杂、内涵深奥,高中生阅读起来难度较大,往往容易半途而废;另一方面,通过笔者日常观察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不太愿意去读更能熏陶感情和提升思辨能力的人文艺术与哲学类书籍,而倾向于选择阅读侦探破案类或科幻类书籍作为繁重学习任务之外的消遣。

(三)教学刻板,缺少创新性

高中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无疑对议论文的写作教学起着非比寻常的引导作用。而实际情况是,多数教师在议论文教学设置中缺乏创新性,一般只在结构的安排上大费功夫,甚至会要求所有学生写整齐划一的五段式结构,鲜有教师强调说理论证的重要性和个性化的创作。造成议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刻板的原因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客观来说,议论文文体相比记叙文或散文来说,其写作结构相对比较固定,发挥空间相对较少,学生比较容易模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时别出心裁地创作比中规中矩地走老路更为冒险,所以教师会从学生更易得分的角度考虑,不敢进行教学的创新。其二,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意识到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的要求,教师正处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适应新教材的阶段,创新写作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试图找到文言文与议论文写作教学新的突破口,发掘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文在立意、谋篇布局、论述说理等方面的高明之处,并以此来指导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

二、先秦诸子散文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借鉴意义

当前高中所用的语文教材为统编版(2019)教材,该套教材共五本,其中必修(上、下)两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三册,该套教材中先秦诸子散文的选编情况如下:

由上表可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先秦诸子散文选文篇目丰富全面,多为经典篇目,这些选文主要以单元的形式编排,集中在必修下册的第一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二单元。这些文章或逻辑严密,或气势磅礴,或形象生动,表达着个性鲜明的思想主张,这都为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学提供了成熟的模拟范本。

如果将传统文化比作一束璀璨缤纷的花朵,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束鲜花的种子。先秦诸子散文最值得借鉴的写作经验就是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将丰富的、富有个性的思想蕴藏在其作品中,从而催生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朵朵奇葩。

(一)丰富的人文内涵

《论语》倡导“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3]君子就该把“仁”作为自己的责任,并为之奋斗不止。“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仁”是核心,有仁爱之心是正确对待“礼”“乐”的前提。儒家“仁”的思想也十分丰富,主张“仁”有利于维护人伦与良好的社会秩序。《孟子》继承儒家思想,使之更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人皆有四端,即“仁”“义”“礼”“智”,进而论述“四端”对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孟子》的“仁政”,具有浓厚的民主和人道主义色彩。

《老子》《庄子》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文章充满辩证色彩。如《老子》四章中对“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的论说,有很强的思辨性,对现实人生很有启示作用。《五石之瓠》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表达“无用之用”的思想,文章借助寓言故事说理,具有趣味性。这些文本有助于高中生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思辨性表达和哲学说理的优质材料。

(二)高超的艺术技巧

以必修下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所选三篇诸子散文反映的是儒、道两家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与看法,论述思路清晰严密,说理方法多样。如《齐桓晋文之事》以“保民而王”为中心,逐层论述:先从正面论述“保民”的基础是有“不忍之心”,进而点出将“不忍之心”从禽兽身上“推恩”到百姓身上便可“保四海”;然后从反面指出实施“霸道”的危害,引导齐宣王“发政施仁”来“王天下”,最后提出“发政施仁”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最终又回到了“保民”这个中心上来了。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因势利导地将孟子“施仁政”的思想娓娓道来,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又穿插比喻和对比论证,说理逐步深入透彻,逻辑性强,可谓是议论文中说理的典范。

又如必修上册的选文《劝学》,同样结构清晰,说理严密。开篇便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从“为什么”和“怎么做”的角度提出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第二段、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即“为什么学不可以已”的角度,两段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结;最后一段论述学习的态度,即“怎么做”,指出学习应有“积累”“坚持”“专心”的态度。在论证方法上,荀子将比喻论证运用得灵活自如,登峰造极。有时是同类事物设喻,从同一角度反复论述来强调观点;有时又是相反事物设喻,对比鲜明;有时又用比喻论证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引人入胜。

先秦诸子散文在论辩、说理上各有千秋,在谋篇布局上也是各有章法,或层层推进,善设机巧;或巧喻明理,含蓄生动;或感情洋溢,气势磅礴,其思想内涵之丰富、深邃,论述技巧之成熟、高超,非本文三言两语可阐明。如果学生能在学习这些各具魅力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对议论文的写作将大有裨益。

三、先秦诸子散文写作经验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先秦时期是社会转型期,战争不断,百姓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中。这一时期各个学派纷纷涌现,各派代表人物关注社会动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希望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能够安邦定国,这种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态度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源泉和动力。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可塑性很强的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情境,如在课前或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科学、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热点时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积极思考人生、社会乃至自然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青年人的社会担当,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各类问题形成个性化的解读。如此,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立意会更为高远,视野也会更开阔,并逐渐从关注“小我”转向到国家、民族、社会等“大我”的范围。

(二)落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就道破了阅读与写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相比于单篇阅读,整本书的阅读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虽不能读“万卷书”,但如果由教师把关,精心选取数本经典著作,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与思考,并吸收书本丰富的内涵和精华,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将受益良多。先秦诸子散文不论是在外在的语言表达和谋篇布局上,还是在思想内涵的表达上,均是文言文中的精华。教师可以以教材选文为阅读基础,引导学生反复、深度阅读《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全书,进一步感受诸子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同时,辅之以必要的摘抄和背诵。在此基础上,学生创作的议论文会更具思辨性和文学性。

(三)激发学生的辩论欲望

“君子必辩”,诸子各派丰富的思想就是在激烈的争辩中逐渐深刻和传播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辩论,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刻、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有许多经典语录,到现在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但这些语句在当今社会又可以辩证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和阐发,也可以设置正、反观点,组织辩论赛。学生辩论的过程即是以理服人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辩手们会积极搜集大量论据;为了反驳对方的观点,辩手又会综合运用比喻、类比、对比等方法,从多维度、多层面思考与阐明观点,力争逻辑严密,无懈可击。辩论的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也能增强学生的思维严密性和深刻性,提升理性思维水平,这些作用同样能迁移到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上。

(四)临摹诸子范文,熟悉行文结构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议论文的里程碑,代表着中国议论文进入到一个成熟的阶段。虽说“文无定法”,但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不能离开临摹训练。先秦诸子散文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统一,文道合一,且逻辑严密,说理多样,不失为学生学写议论文的范本。相比较其深厚的人文内涵,行文结构和论述方法是更容易模仿的。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结构思维能力。即学生在寫作过程中,能有意识地“构”和“思”,使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如首尾段的照应与升华,段与段之间对比、并列或递进关系的体现,句与句之间的自然衔接过渡等。教师也应有意训练学生运用各种表达技巧来培养和提升思维。教师可以反复训练学生熟练运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等常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这样文章论述将更生动形象,语言更具文采与内涵,论证也更加深刻、缜密,有说服力。

语文不仅具有人文性,也具有工具性,品鉴经典选文,并能为我所用,方能让二者统一。文道合一是学生写作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高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需要一直贯彻的方法。只有文以载道,议论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也只有坚守这一基本原则,才能真正迎来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7(35):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3.

[3]柯汉琳,王荣生.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2.

猜你喜欢

诸子议论文散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从《文心雕龙.诸子》看刘勰文学精神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童话离不开各种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