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信未来》的生命启示

2022-07-11曹加明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枯藤灰烬物质

曹加明

好的诗歌会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阅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总能够使人热血沸腾,进而在内心积蓄起向上的力量。那么,《相信未来》究竟给予人们怎样的生命启示呢?

一、跨越物质的贫困——君子固穷的生命抉择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也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但依然拥有面对贫困现实的态度和生命抉择——君子固穷!诗人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但他没有有意地模糊自己的双眼去违心地讴歌贫困,而是极为真诚地写道——“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1]。不难看出,诗人并非一个为了附和权势而歪曲贫困之现实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坦诚的现实主义者。

“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外界的力量压缩着诗人和世人的生存空间。“查封”一词,足见现实之残酷、物质境遇之窘迫,而且是“无情地”“查封”,不是“温情地”“查封”,也不是“客客气气”地“查封”,可见生存空间之逼仄到了何等地步……

“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贫困”已然是不争的现实,而时代大风浪中的个体只能“叹息”“悲哀”,好在清醒的诗人没有像有些精于世故者那样违心地“歌唱贫困”来扰乱单纯而朴素的寻常百姓的视听,而是真诚地以敏锐的诗人之眼发现了人们在“灰烬的余烟”中的叹息,感受到了人们“贫困”中的“悲哀”,这在不乏盲目讴歌者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诗人虽然物质贫困,但没有颟顸地“讴歌”贫困,而是以先贤的君子固穷之坚韧执着看清“贫困”的真相,追求着对物质贫困的艰难超越——“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是多么浪漫的君子固穷之生命抉择!

二、超拔精神的逆境——穷且益坚的生命逆袭

诗人不仅能够顽强地追求着对物质贫困的艰难跨越,而且能够从精神的逆境中超拔而出,展现出穷且益坚的生命逆袭之美。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面对逆境,诗人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哺糟歠醨,这在很多人都不得不随波逐流的时代何其难得!

物质上已然贫乏,而精神上也并不富足——“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诗人眼睁睁地看着精神之果实不得不在时代风浪中化为“深秋的露水”,而人们却无能为力,这是何等悲痛!“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诗人的精神园地里顽强地盛开着“硕果仅存”的“鲜花”,然而,却是“好花不与殢香人”,事与愿违地“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这让追求精神超拔的诗人和“万马齐喑”的清醒的世人情何以堪?

好在诗人手中还有“凝露的枯藤”,而且即便是“枯藤”,在诗人心中依然是充满希望的“笔”,哪怕这“枯藤”带着“凝露”,那又何妨——即便凄清冷落也丝毫不能阻挡诗人写下“相信未来”的执着之篇!“大地”“凄凉”,“枯藤”“凝露”,诗人依然以穷且益坚之志完成了对困境的艰难超越,彰显了生命逆袭之力量!

三、积极进取的行动——自强不息的生命取向

诗人没有甘心做一个只会面对贫困和精神困境空喊口号的“言说者”,而是积极进取地追求做一位自强不息的“行动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诗人不甘于沉陷在物质的贫困之中,亦不肯陷落于精神的洼地之内,而是以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支撑着自己踏上行动改变命运的奋进之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也许有人望着“失望的灰烬”而绝望,甚至有人还在颟顸地讴歌“贫困”,但诗人显然不属于此类,而是积极地渴望以无数寻常人之力汇聚成海,进而以“涌向天边的排浪”荡涤“贫困”。也许有人在精神困境之中,望着“深秋的露水”与“凝露的枯藤”而失去希望,但是年轻的诗人没有绝望,而是用手掌去“托起”希望——诗人不甘心让温暖的“太阳”陷落,他渴望给面临物质贫困与精神贫乏的双重困境的人们带去希望与温暖,因此,诗人竖起了手指,伸出了手掌,他要用积极进取的行动来为自己,也为世人开辟自强不息的“通道”!

于是,诗人拿起了“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并且“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即便遭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乏,诗人的内心依然没有绝望,没有灰暗,而是毅然地从贫困、贫乏中突围而出,选择了“温暖漂亮的笔杆”,而且依然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和纯真,依然憧憬、相信未来,这难道不是以行动展现出的自强不息的生命取向么?

四、历史风尘的拨开——面向未来的生命定位

诗人虽然年轻,但他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他没有对眼前的现实视而不见——他看见了“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的现实贫困和人们面对现实时的“叹息”和“悲哀”,他没有违心地、罔顾现实地对贫困高唱赞歌以求得权势者的“青睐”,而是维护着做人的底线,捍卫着人的良知,并且坚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显然,年轻的诗人没有被狂热的时代口号声震得听力错乱,更没有被随波逐流的人们迷惑得神志不清,而是极为清醒地相信不仅自己可以在喧嚣与狂热中保持冷静,而且相信“未来的人们”也会有足够的辨识能力,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有足够的洞察力,能够“拨开历史风尘”,还历史事实一个公允的评价,也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清晰的交待!事实上,诗人如此冷静地面对当下,本身已经是对自我生命的准确认知了!

可以说,诗人不仅坚信自己虽然被动地处在“当局者”的困境中依然能够“不迷”,而且能够极为清醒地看清物质“贫困”、精神贫乏等真相,还坚信未来——坚信“未来人们的眼睛”,相信未来之人的眼睛“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从而将曾经的这段历史、岁月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这无疑是诗人不得已然而又格外了不起的面向未来的生命定位和期待。

五、辛辣嘲讽的无视——穿越迷途的生命韧劲

诗人还极为坦诚地倾诉道——对于我们“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人们也许会“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抑或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作者没有相当自信地认为“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的物质困境与“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式的无奈值得自我陶醉、自欺欺人;亦没有“胸有成竹”地认为“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与“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是人生成长之路上必须要经历的“磨难”,而是极为冷静客观地发现未来人们也许会对时代风浪中的糊涂之举动、颟顸之做法“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这是多么清醒的认知,又何尝不是诗人率先穿越时代迷途的生命韧劲的言语体现!

当然,诗人知道,未来的人们不仅会有对迷途中的被动者“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而且对被动地处在时代风浪中的“无穷的远方”的“无数的人们”会“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为何“感动”,又为何“同情”呢?“感动”是因为即便处在“迷途”,依然不放弃对坦途的憧憬,虽然无可逃脱地限于集体性的被动“失败”的逆境,仍然有不肯自我美化的如诗人这样的清醒者在!“同情”是由于即使如诗人这般能够不放弃对坦途的憧憬,但毕竟还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得不处在外在力量造成的“迷途”之中,人们还是无法靠一己之力,甚至也无法靠民众的集体之力从时代性“失败”中跳脱出来……但无论如何,诗人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年轻人对辛辣嘲讽的无视,对“感动的热泪”和“深切的同情”的感激与振奋;这些无疑是一代人穿越迷途的生命韧劲的庄严宣示!

六、热情客观的评定——身体力行的生命探求

诗人还特别指出,“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是何等自信,何等颇有远见的预示!一代人不愿自欺欺人的自我蒙蔽,不愿“揣着明白装糊涂”地美化物质贫困,亦不肯违心地对精神贫乏高唱赞歌,而是在探索正常的路径,在渴望人之为人的正常生活,而且是在身体力行地探索前行,这是诗人这一辈年轻人的光荣之所在,亦是虽然被动地置身“迷途”却不肯随波逐流的一代人的清明、理性和荣光之所在……

更让人感动的是,诗人等年轻人的对时代风浪的质疑,对正常之路的不懈探索,不是委曲求全式的谄媚,亦不是奴颜婢膝般地附和,而是挺起人之为人的“脊梁”的探寻,因此,诗人才格外有底气地向世人告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诗人的自信,不是“乌托邦”式的盲目自信,而是看清历史与未来的清醒与睿智——几十年后的今天,哪一位正直、清醒的人不会对当年如诗人食指一样拥有坚硬、挺直的“脊骨”的求索者和他们“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呢?

诗人相信,历史终将证明清醒者和坚持者的荣光,而今日之现实已然证明一切。今人当然应该对诗人等一代人在时代迷途中不肯自欺欺人的身体力行的生命探求给予热情客观的评定,这既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亦是当代人基于良知的应然抉择!

七、相信未来的执着——不屈不挠的生命启示

于是,诗人直接告诉时人和后世之人——“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诗人食指先生当然是那个时代看清真相并且依然“热爱生活”的年轻的“英雄”!诗人拿起“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他伸出自己的手指和手掌,希望用双手去探索,希望在身体力行的探索中觅得一丝光亮,照亮世人的前行之路,希望用“不屈不挠的努力”去探寻到一条真正的尊重人、理解人的康庄大道!而且,即便这一“不屈不挠的努力”的探索可能会面临意想不到的风险,诗人也仍然毫不畏惧,坚定地“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而这相信未来的执着,这不屈不挠的生命启示不仅对时人有着极为难得、清醒的启示意义,对世人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蒙价值!

经典诗歌不仅能够拨动人们的心弦,而且能够指示生命的方向;毋庸置疑,《相信未来》就是这样的经典诗歌!

注释:

[1]见《普通高中教科书配套用书语文读本(必修上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2 页。该课文引文具体出处以下行文不再一一标示。

猜你喜欢

枯藤灰烬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灰烬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尧坊古樟
《天净沙·秋思》
《四季随笔》(节选)
枯藤上的种子(外一首)
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