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审美视角下欧洲瓷器的“中国风”设计

2022-07-11李贞仪

山东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风欧洲人茶具

李贞仪

15世纪末,由于欧亚海上交通航线的开辟,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不断地输出海外,东方与西方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瓷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见证了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合作。在油画里、宫室陈设里都能见到瓷器的身影。此后,欧洲人认为在中国订制瓷器是一件时髦和奢侈的事,模仿中国制作陶瓷产品形成了潮流。从陶瓷中的图像背后,也展现了欧洲人异域想象中“中国风”的图像特征[1]。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室内,还是户外园林,几乎都是女性的活动空间,与瓷器相关的用餐、饮茶、咖啡等活动大多数为女性所主持的活动。“中国风”最主要的载体——陶瓷,其所在的空间是“中国风”最盛行之处。女性主导的审美正在悄悄影响着欧洲瓷器的风格,对海外贸易产生深刻影响,对欧洲社会商品经济也作出巨大贡献。

一、欧洲女性推动瓷器传播

中国瓷器风靡于欧洲,欧洲女性的力量功不可没。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世纪欧洲贵族女性热衷收藏“中国风”瓷器引领风尚。英国女王玛丽二世痴迷中国瓷器,热衷于收藏东方陶瓷,命人定制多个玻璃橱用来陈列,据说她过世之时,藏瓷数量已达750余件。随后,贵族女性收藏家纷纷效仿,引领了“中国风”瓷器风潮。富有的女性定义了流行风尚,此后瓷器在欧洲女性的心目中,是尊贵且时尚的藏品。玛丽女王、安妮女王、亨丽埃塔·霍华德和昆斯伯里公爵夫人等都是中国瓷器的热衷藏家,她们推动了欧洲瓷业的发展。二是欧洲女性带动了英国饮茶文化,她们热衷购买中国出口商品和“中国风”产品,为饮茶仪式创造一个有情调的环境。英国宫廷饮茶之风的源头来自于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她的陪嫁物品中就有许多精美的中国茶具[2],带动欧洲权贵享受饮茶乐趣。在17世纪早期,欧洲贵族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会在家中设置专门喝茶的茶室。饮茶是上流社会的基本社交方式,是品味高雅女士们的流行时尚。三是英国开始产生尊重女性的风气。他们倡导“优雅社会”。 上层女性可识字,以此来教育儿女。社会大门逐渐向她们敞开,向女性开放的公众场所也逐渐增多。许多商店都有女性的身影,女性也有了购物权,可以在商店里挑选喜欢的陶瓷产品(图1)。女性的需求影响了欧洲瓷业的发展,推动了瓷器的传播。

图1 拜利陶瓷商店内景

二、“中国风”想象下欧洲女性审美的形成

(一)欧洲人对“中国风”的想象

17世纪中期,欧洲瓷器装饰兴起了“中国风”的潮流,带有“中国风”的瓷器不仅仅是生活用品,还引起欧洲人对中国式生活情调的向往。“Chinoiserie”源自法语单词chinois,意思是“中国风”[3]。这是一种西方美学,灵感来自东方的设计。17、18世纪,欧洲人开始着迷于亚洲传统文化。他们将西方艺术里的绘画、服装、景观和时尚元素等与亚洲风格融合。中国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欧洲人眼里的中国是这样的:那里的人性格随和,常常在安静的阁楼里优哉游哉,与大自然融洽并存,沉湎于无伤大雅的消遣中[4]。欧洲人想象的中国与实际的中国相差很远,这些所谓的“中国风”,其实并不是纯粹的中国文化,它们已经经过西化改良,变成了欧洲人喜爱的中国元素。例如法国洛可可时期著名画家布歇所画的《中国宴席》(图2),实际上这位法国宫廷大画家根本没来过中国,这些都是他将书本上描写的中国和自己的丰富想象相结合,创造出来的法式视角,画上的场景和实际上的中国宫廷宴席完全不一致。如桃花源一般幻想下的“中国风”,受到欧洲贵族的喜爱,而引发了欧洲的“中国风”热潮。

图2 《中国宴席》(布歇)

(二)从贵族收藏品看“中国风”审美

17世纪贸易的发展,使得瓷器可以被越来越多的贵族所收藏。与实用性器物比起来,这些收藏者更偏爱装饰性的瓶罐,并将其进行搭配陈列。然而,收藏家的品位不仅要根据收藏品的质量来评判,收藏品摆放方式体现的审美情趣也是考量的因素。摆放设藏品需要在多样性、对称性、平衡性和韵律节奏中展现。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瓷器,形状多样的简瓶、杯、觚式瓶、坛罐、长领都属于中国传统器型特征,但在欧洲人眼中却显得颇有异国情调。除了中国陶工精湛的技术之外,欧洲人还喜欢装饰图案的独特性和异国情调,尤其偏爱以人物、风景、花卉和动物为主题的图案(图3)。青花瓷、五彩瓷、其他单色釉瓷以及德化的白瓷和宜兴紫砂都受到他们的青睐。

图3 中国瓷盘

(三)欧洲女性审美风向标——蓬巴杜夫人

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盛行,它有着大胆夸张、气势宏大、富丽堂皇的特点[5]。在路易十五登基之后,巴洛克风格逐渐被有更多曲线的洛可可风格代替。提到洛可可艺术,其发展与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有关。蓬巴杜夫人作为中国瓷器收藏家,拥有美丽的外表、高贵的气质、敏捷的才思,以及能言善辩的能力。她常辗转于欧洲,为法国争取了不少利益。她身上带有浮夸、精致、奢华、享乐的特征。18世纪中叶是室内装饰流行东方风格的鼎盛期,她大力宣扬东方风格,并不断推行。在洛可可艺术的发展中,蓬巴杜夫人所充当的角色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她也在明清瓷器的熏陶下,将洛可可艺术与中国多元文化结合,掀起一场盛大的模仿风。欧洲女性的审美倾向,对“中国风”时尚有着宏观与微观的影响。 蓬巴杜夫人将有情调的生活方式代入人们的生活,大胆追求感官形式美,因此,她成为了这个奢华时代的主张者,影响了整个欧洲。

三、女性审美视角下欧洲瓷器的设计风格

(一)艺术品设计的柔美风情

蓬巴杜夫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她购买了大量中国的瓷器,并且吩咐工匠打造一批东方艺术与洛可可风格结合的“中国风”式瓷器。从瓷器的色彩上看,淡黄色和嫩绿色使用较多,这两种色彩被认为是最有中国特征的。法国画家布歇所创作的《蓬巴杜夫人像》中绿色丝质的长裙是典型的“中国风”。在当时,绿色染料是十分昂贵的,以前欧洲从未见过织物印染这种绿色,直至中国织物出口至欧洲。这种绿色因色调柔和,被称作“温馨绿”。这种颜色是继青花瓷器之后的中国瓷器釉色新时尚。如康熙时的黄绿釉瓷器,以及黄、 绿单色釉瓷器(图4)。德国梅森瓷厂以布歇的画作为蓝本设计瓷器(图5)时多采用绿色,即是受到了蓬巴杜夫人引领的“中国风”时尚对这种绿色的偏好[6]。当时,除了非常流行的绿色,“少女粉”也颇受欢迎。

图4 黄绿山水人物图瓶

图5 果盘

蓬巴杜夫人对洛可可艺术影响深远,她醉心于中国文化,在其沙龙中所提出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议题往往都受到了热烈讨论,很多大文豪、大哲学家都是其沙龙的座上宾。蓬巴杜夫人所推行的室内装潢、刺绣、漆器家具等“中国风”物品在法国很受欢迎。1760年左右生产于法国的大象造型的花瓶(图6),以塞夫勒瓷厂画师所画的“中国风”场景为特色,被认为是受蓬巴杜夫人委托制作的。这是塞夫勒厂产品中最稀有的瓷器样式之一。瓷瓶十分修长,好似女子的细腰,瓶身下面是拥有金边的底座,瓶腹中描绘着栽满翠竹的园林景象,园林中中国夫妻与孩童嬉戏,画面极其和谐。这对花瓶在欧洲风靡一时。

图6 大象造型的花瓶

(二)日用品设计的美观耐用

日用器皿与装饰品的区别,主要在于它需要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除了美观,使用便捷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18、19 世纪英国茶文化盛行,女性作为茶厅的主人,陶瓷茶具的装饰也要符合女性审美。女性细腻柔和的性格特点在茶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陶瓷茶具造型以曲线为主,满足了女性的审美情趣,以白色、金色、粉红色等柔美色彩为主的装饰充斥着瓷器表面[7]。例如18世纪欧洲宫廷使用的中国“风”茶具(图7),图案以中国人物装饰为主,和西方银质的餐勺搭配使用。

图7 欧洲宫廷使用的“中国风”茶具

说到欧洲当时的日用陶瓷生产,韦奇伍德的陶瓷工厂在当时最具革新精神。它们前期的产品多模仿中国瓷器。例如著名的米白瓷器,实际上是韦奇伍德模仿质地如瓷器的釉陶。英国女王因喜爱这种米白瓷器(图8),将它选用为御用瓷[8],此后这种米白瓷器在英国拥有巨大市场。在商业规模扩大以后,韦奇伍德注意到女性是重要的消费群体。为了吸引女性对陶瓷产品的关注,他试图在展厅展示陶瓷产品,也经常举办展会[9]。 此后韦奇伍德所生产的陶瓷茶具在装饰风格上都会尽量贴近女性的喜好。当时十分流行中国的紫砂陶器,他也因此打造了炻瓷镶银茶具(图9),这打破了韦奇伍德产品里惯用黑色与蓝色的模式,模仿中国紫砂陶采用了棕红色。茶具镶嵌了白银蕾丝装饰,这样更符合欧洲女性的审美习惯。整套餐具呈现出优雅精致的风格。韦奇伍德还推出骨瓷茶具。骨瓷掺入动物骨粉,使得瓷质纯白,具有半透明效果,再结合中国式的花卉装饰(图10)。骨瓷茶具质轻、细腻并且十分耐用。

图8 米白餐盘

图9 炻瓷镶银茶具

图10 装饰中国花卉的骨瓷茶具

四、女性审美的价值体现

(一)模仿与交流价值

东方瓷器在欧洲作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也是贵族女性流行的时尚。欧洲本土“中国风”的盛行及瓷器对日用器皿的替代,使得瓷器的需求量大增。但在中国订制瓷器价格昂贵,欧洲人一直试图破解中国瓷器生产的秘方。1709年,欧洲第一件瓷器在德国梅森(Meissen) 瓷厂烧制成功,揭开了欧洲瓷器生产的历史[10]。此后各国竞相仿制中国瓷器。法国最著名的塞弗尔窑是深受女性审美影响的瓷器产地,其瓷器以洛可可风格的细致、精巧、柔和的特色闻名,十分受蓬巴杜夫人青睐,其发展得到了她的大力支持。在欧洲,将“中国风”的瓷器与欧洲金银器相结合,装饰手法丰富多样,不仅符合女性的审美,还可以给瓷器提供实用功能。这无不体现东西方对彼此的认识和想象[11]。

(二)想象与图像创意

瓷器融合了绘画、书法、文学等领域。中西的审美文化存在明显差异,装饰必然有所不同。法国洛可可的瓷器装饰,将艺术与绘画融合,写实、透视,强调人性力量,充满理性,带有哲学观;而中国明清的瓷器是装饰艺术与绘画的结合,不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是传承中国儒道思想的、抽象的,崇尚自然回归。欧洲人对于东方异国的情调充满新奇,也善于学习东方的绘画技巧,进行东西方图像装饰的融合创造。洛可可,将女性审美放在重要位置,中国瓷器的线条、色泽,中国文化里花鸟纹样的自然感与柔美的曲线趣味,打破了欧洲人以往的几何对称[12]。

(三)女权意识的萌芽

欧洲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女性的地位不断上升,但不可否认,那时候女性地位的提升是因为男权的默许。女性依旧无法真正进入到社会公共领域。较中世纪相比, 17、18世纪的女性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女性逐渐有了话语权,思想也日益成熟起来。女权意识就此萌发,并且在未来的很多情形下,她们可以选择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女性化”或“脂粉气”的定义中。女性逐渐不依附男性,可以大胆展现自我,无性别化的设计也逐渐兴起。

(四)欧洲瓷器市场繁荣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性消费群体的壮大加上“中国风”瓷器受追捧的风气,激发了欧洲人对外销瓷的购买欲,也带动了欧洲陶瓷生产者对中国瓷器仿制的积极性,创新出东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瓷器。18世纪的欧洲,大多数中上层社会的女性还没有权利参与工作,于是女性有大量闲暇时间在商店里消磨,她们亲自到商店里购买茶具用品,对陶瓷茶具提供全面评价,陶瓷的造型、色彩、配饰、质感都需要参考她们的意见。这就导致了厂家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这些因素,进而影响产品的风格走向,消费者和市场产生关联,形成了新的商业社会,带动了欧洲瓷器市场的繁荣[13]。

五、结语

瓷器作为东西方贸易的商品,有着曲折多彩的历史,女性的审美力量在悄悄改变欧洲乃至世界。从女性的视角里,我们看到了独特的审美方式,女性曲线、柔和的性格在陶瓷上展示得淋漓尽致。但是从当下的发展上看,女性的审美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现代多元化的女性风格不应该局限于此。同时“中国风”也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产生新的内容,中国与欧洲的瓷器交流显然是一个不会完结的故事,因此我们还将继续从女性角度深挖其中的内涵,并思考如何提高女性审美价值,对瓷器审美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中国风欧洲人茶具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品雅茶具
欧洲人复活节餐桌少了芦笋
冯可宾买茶具
岌岌可危
贾星儿的快乐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