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增效”实践探索

2022-07-11宋晓华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2期
关键词:减负增效义务教育学校

宋晓华

[摘 要]“双减”政策的提出,是为了“治疗”教育领域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顽疾”。在这一形势和背景下,如何“减负增效”,让教育回归本真,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所以,结合实际经验从根植学校文化、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学校课程三个层面,分析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增效”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增效”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优质发展、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和历史使命。所以,作为校长,我们需要不断革新,并积极开展深层次的思考,真正去转变应试教育中单纯追求成绩的倾向,将成绩和综合素养结合起来,通过管理、教育策略的创新,让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做到“高质量、轻负担”,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阵地,因此,也应当成为“减负增效”的基础和根本。义务教育学校应该根植于学校的文化,转变教育的侧重点,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推动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全面改革,孕育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更多地获取知识信息,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课下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性、自我的全面发展。

学校可以立足于书香校园文化,顺应教育发展新趋势做出慎重选择,提出语文“主题学习”、数学“尝试教学”、快乐英语、趣味活动课为学校教学主导思想,进行实践研究。学校可以成立三个课改研究小组,以“理论引领—行为跟进—推出成果—反思提炼”的模式,引导教师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学习模仿—自主研发—优化创新”,以此来培养一批好教师。具体来说,学校可以从精心做好教学设计这一源头抓起,选定业务骨干为集体备课组长,成立十三个备课小组。每周五下午学生放学后,4:20到6:00保证100分钟的时间教师进行集体研讨备课。针对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导教师从了解学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课堂结构、情景任务、作业设计方面进行重构。比如作业,由以前的大一统的教辅作业走向集体备课下的精细化、分层式,可选择的作业。

通过实践,学校可以形成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即数学尝试自学模式:学生自学、初步尝试—汇报交流、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深入探究—尝试练习、巩固达标—总结评价、升华提高—布置作业、课外延伸;语文主题学习模式:知识链接、预习导航—检测预习、了解学情—合作交流、解惑生成—课堂练习、盘点收获—拓展延伸、培育素养。同时确定与之相呼应的各科课堂评价体系,根据新版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的要求,期末分项测试包括规范书写、看图说话、朗读、口语交际测试以及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测试。测试的意义在于展示和锻炼,每个学生都有上台参与展示的机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培养都很有益处,这些正是一个人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落实“减负增效”的根本要求。

素质教育,德育先行。尤其是在“双减”的背景之下,更要减少课业给学生带来的沉重负担,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更加突出和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所以,学校应当转变观念和意识,提高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积极创新德育的基本形式,包括开展多样化主题德育活动,建立党员示范基地、红领巾先锋岗实践基地、雷锋广场活动基地,优化学校育人长廊等,完善党、团、队德育链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提高德育实效,从而实现学校“减负增效”的目标。

(一)文化育人

学校的发展最终靠的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精神是学校教育最内在的精神。所以学校要重点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优化学校环境的布置,并重点推进优秀精神文化的确立,让校园处处都能成为育人的场所,从而通过文化来实现德育,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认识,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学校可以秉承儿童立场的理念,在校园内走廊、展示墙、操场等地,呈现学生能看懂、喜欢看、有触动的内容。其一,是我国最美奋斗者的身影。有袁隆平、钟南山、屠呦呦、张桂梅等24位代表国家精神气质的人物照片;有刘胡兰、雨来、小萝卜头等小英雄党史学习影视剧照;操场有中国最优秀的体育健将奋力拼搏的照片和学校教师完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故事图画。开阔学生视野,树立学习榜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其二,是学校在行走式管理中积累的美好瞬间抓拍。引导教师认识到意识形态就是日常表现出来的样子,因此促进教师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优化自身行为方式。所以将抓拍到的能表现师生美好样子的照片精选,分为11个板块:(1)真切关爱、科学规划;(2)完善德育、文明精神;(3)重视课堂、启迪智慧;(4)一班一品、各美其美;(5)阳光体育、学会健身;(6)艺术熏陶、丰富精神;(7)参与劳动、体验收获;(8)热爱科学、鼓励创新;(9)培育特长、激发潜能;(10)社会实践,开阔视野;(11)读书习惯、成就人生。如此,通过板块的设置可以引起师生的高度关注,体会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浸润式地发挥文化育人功效。

(二)加强阵地建设

德育不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同时还应该借助于少先队、社团等各个阵地的力量,来完善德育体系,从多个方面去拓展德育实施的范围,让德育实效可以得到更为全面、根本的提升。例如,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学校可以按照《少先队标准化队室建设标准》,打造高标准的少先队队室。设计:主饰墙、党的关怀、多彩的活动、光荣的历史、光辉的榜样、我们的组织、我们的荣誉、我们的特色八个部分内容。少先队队室与雷锋主题文化广场融为一体,在入队教育,大队干部工作例会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形成党、团、队德育链条,教育广大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红领巾心向党体验教育,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和使命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学校可以邀请团县委、教育局、少工委带领中小学大队辅导员参观学习本校的少先队阵地建设。同时也可以组织开展纪念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2周年主题队日示范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进行入队仪式和红色剧目展演。学校还可以进行学生“一班一品”作品展示,这些优秀作品汇聚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静心做事的定力。如此,通过阵地的加强建设,可以更好地完善德育的内容,为学校“减负增效”。

(三)文明素养提升

育人是学校教育工作之魂,在小学重点就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有一个教育家说:“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所以,学校应该在实施德育的过程当中,关注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例如,根据目前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和孩子日常表现出的问题,可以提出“文明素養提升工程”主题教育。著名临床心理学家提出的形成一个好习惯需要21天的观点,学校可以一月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如本学期第一个月主题是“文明上下学”;第二个月主题是向“偷窃、脏话、欺凌、破坏公物”等不文明行为说不;第三个月“讲卫生、仪表美”主题教育;第四个月“节约粮食、文明就餐”主题教育。从学生表现出的实际行为问题入手抓起,从点滴的细节切实做好学生文明素养提升教育,以此来形成育人特色。

在打好了牢固的地基后,学校应该去完善和丰富课程,构建以育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实践育人价值。具体来说,学校在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必修课程之外,也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而且要保证选修课程是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和时代发展特点与需要的,这样才能让每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张扬,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可以获得健康、快乐成长。例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设计“一班一品”活动内容,衍纸画、七彩砂画、十字绣、数码油画、纸盘画、折纸、书法、剪纸、创客等;诗词大课间系列活动有励志篇、爱党篇、爱国篇、勤学篇、劳动篇、惜时篇、感恩篇等;课外活动一级一品,魔方转转转、搭高、跳绳、球类、课本剧、经典诵读展演等,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志华,张艳玲,康秀平,扈婧.中小学“减负增效”路径和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3):103-105.

[2]李阿芳.学校“减负增效”的实践困境及实施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7(33):47-50.

[3]张国成,林新堤.中学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4):43-47+51.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减负增效义务教育学校
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
轻摆渡,济江川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学校推介
初中作文教学分层分组策略探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